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京某二级医院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焦虑和抑郁都是脑卒中后常见的情感障碍,虽然二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不同,但是又有共性,临床上常常很难将二者割裂开来.卒中后焦虑抑郁状态(Post-stroke comorbid anxiet),and depreession,PSCAD)往往比单纯抑郁或单纯焦虑更常见[1],对个体的影响更大.本文在北京最大的二级医院海淀医院进行了PSCAD的现状调查.  相似文献   

2.
肿瘤病人家属焦虑抑郁情绪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作为一种应激因素可导致抑郁、焦虑情绪,反之抑郁、焦虑又可促进或加速肿瘤的恶化。病人家属承担着照顾病人、财力付出、兼顾工作等诸多责任有时比患者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本文调查了128例住院恶性肿瘤病人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3.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了解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发病率及治疗。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就焦虑和抑郁共瘸的研究现状进行综鎏。结果 焦虑和抑郁共病的易患因素有遗传、心理社会因素、生化因素、免疫学、内分泌和神经电生理变化,临床上常采用誓焦虑和抗抑郁药联合应用的药物治疗,并辅以认知心理疗法的综合方案。结论 当前,对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研究,尚存在诊断一致性欠统一;对发病机制内在联系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治疗和诊断脱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焦虑症、抑郁症和焦虑抑郁障碍共病与功能失调性认知的关系。方法 :使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 (D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对 3 5例抑郁症、 3 0例焦虑症及 3 0例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于治疗前后 ( 6~ 8周 )进行评定 ,并与 3 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 1)治疗前后三组DA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 ;( 2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组治疗前后的DAS总分值及大多数因子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及抑郁症组 (P <0 0 5 ) ,而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 3 )三组DAS分值与各自相应的HAMD和 /或HAMA均无相关性。结论 :焦虑症、抑郁症及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功能失调性认知 ,而非抑郁症所独具 ,且共病患者较前两者严重 (P <0 0 5 )。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大龄学生群体,其期待高,压力多样而紧迫,心身健康更易受危害[1].本研究面向北京地区,对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和抑郁、焦虑状况进行调查.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以北京地区在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在保证涵盖不同学校层次和类型的前提下,按比例选取21所各类非军事院校(其中985、211和其他高校各为10、4和7所;综合类、师范类和其他专业类院校各为5、2和14所),以班为单位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5份.其中男524人,女631人;硕一至博三分别为329、564、123、58、58、23人;年龄20 ~ 38岁,平均年龄(24±2)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湖南省中学生抑郁、焦虑的现状和流行病学特征,为识别高危人群和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湖南省14个市州抽取112所学校224个班级10220名学生,样本覆盖城乡、初高中。抑郁和焦虑采用PHQ-9和GAD-7评估。结果:湖南省中学生过去两周的抑郁症状、广泛性焦虑及共病检出率分别为15.3%(95%CI:14.4%~16.2%)、11.7%(95%CI:11.0%~12.6%)和9.0%(95%CI:8.3%~9.7%)。湖南省中学生抑郁、焦虑及共病检出率在性别和有无留守经历上存在差异,且均是女生高于男生、有留守经历高于没有留守经历。初中生焦虑检出率高于高中生。结论:湖南省中学生的抑郁和焦虑问题不容乐观,抑郁、焦虑问题的高危人群为女生、初中生及有留守经历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对172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心理压力来源、病人应对措施、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因素,同时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测量其焦虑与抑郁情况。结果:焦虑得分≥9分者35人,占20.3%;抑郁得分≥9分者33人,占19.2%。控制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经济收入等潜在的混杂因素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感受“担心疾病可能造成的伤害”(OR=1.76,95%CI=1.12-2.77)、“疾病造成的社会/家庭危机感”(OR=1.85,95%CI=1.18-2.92)、“担心身体/生理功能下降”(OR=2.16,95%CI=1.28~3.67)和“担心经济条件降低”(OR=2.03,95%CI=1.27~3.26)的压力越大,对疾病越多采取“消极应对”的措施(OR=1.94,95%CI=1.26-2.97),越容易出现焦虑情绪:感受“疾病造成的社会/家庭危机感”(OR=1.79,95%CI=1.09~2.96)、“担心身体/生理功能下降”(OR=2.89,95%CI=1.59-5.24)的压力越大,对疾病越多采取“消极应对”的措施(OR=1.95,95%CI=1.23~3.11),越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较多采取“逃避”的应对措施者较少出现抑郁情绪(OR=0.52,95%CI=0.30-0.90)。结论:2型糖尿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与疾病引起的心理紧张和病人采取的应对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8.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防御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防御机制的特点以及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防御机制的差别。方法 :对 2 5例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 3 0例抑郁症、 2 0例焦虑症患者和 83例正常人分别测评防御方式问卷(DS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结果 :共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较少使用被动攻击、抱怨、期望 ;较多使用退缩、躯体化、解除、否认 ;抑郁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较少使用幽默、期望 ;较多使用解除、假性利他、隔离 ;焦虑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较少使用抱怨、幽默 ;较多使用解除、同一化。共病组的掩饰因子得分与正常人无差异 ,但抑郁组和焦虑组的掩饰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正常人。共病组仅HAMD评分与退缩呈显著正相关 ;抑郁组HAMA评分与解除、交往倾向呈显著正相关 ,与隔离呈显著负相关 ;焦虑组HAMD评分与躯体化、否认呈显著正相关 ,HAMA评分与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具有与单纯焦虑障碍和单纯抑郁障碍不同的防御方式 ,但尚不能肯定它是不同于后两者的第三种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酒依赖患者中合并社交焦虑症状的情况、两者共病的特点及起病的时间顺序.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分类第十版(ICD-10)诊断标准的酒依赖住院患者及嗜酒者匿名互助会的酒依赖患者56例,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群56例作为对照组;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评估两组社交焦虑严重程度,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抑郁程度,自编一般状况调查表调查其人口学及饮酒特点等.将酒依赖组根据是否伴有社交焦虑再分为共病组(n=17)及单病组(n=39).结果:根据LSAS评分,酒依赖组的社交焦虑筛查检出率高于对照组(30.4% vs.12.7%,P<0.05);酒依赖组的LSAS总分[(29.6±20.4) vs.(17.5±14.6),P<0.05]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酒依赖与社交焦虑共病组的SDS抑郁严重度指数[(0.52±0.10) vs.(0.45±0.09),P<0.05]高于酒依赖单病组;15例(88.2%)共病患者的社交焦虑症状出现在最初饮酒前;13例(76.5%)共病者饮酒社交焦虑症状减轻;9例(52.9%)报告停酒后社交焦虑症状加重.结论:酒依赖患者中社交焦虑者较非酒依赖组更常见,酒依赖伴社交焦虑者较不伴社交焦虑者的抑郁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10.
研究显示,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1-2].本研究分析护士职业倦怠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以期为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起到指导作用.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于2011年3月至10月选取茂名石化医院、大庆龙南医院和胜利油田胜利医院3所医院的全体护士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903份,收回有效问卷834份.  相似文献   

11.
农村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农村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江西省176名小学生施测。结果:(1)随着年级升高,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各维度得分逐步下降(F=8.61—25.64,P〈0.001),社交焦虑量表的害怕否定评价(F=4.34,P〈0.01)、社交回避及苦恼(F=9.42,P〈0.001)也均随年级升高而下降;(2)父母养育方式与农村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呈正相关(r=0.17—0.37,P〈0.05-〈0.001);(3)父亲养育方式、母亲养育方式分别解释了社交回避及苦恼总方差的8.3%、3.6%,解释害怕否定评价总方差的10.4%和0.9%。结论: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与其社交焦虑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919名幼师女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学特征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幼师女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某幼师学校919名女生进行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学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现况调查。结果:幼师女生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流行率分别为48.75%和16.32%,不同年级女生在某些BDI单项分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但在焦虑情绪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抑郁组女生的N(神经质)和P(精神质或倔强、讲求实际)值显著高于非抑郁组,但E(内、外向)和L(测定被试掩饰,或社会幼稚水平)值显著低于非抑郁组。抑郁组女生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和组织性方面显著低于非抑郁组,而在矛盾性方面显著高于非抑郁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幼师女生抑郁情绪与生源、亲密度、控制体型、学习成绩以及母亲文化程度有关,焦虑情绪与情感表达、控制体型、近1个月内饮酒和矛盾性有关。结论:应联合学校、家庭、社会,加强幼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防止或降低其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并依据目标人群特点,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以全面推进素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小学生中欺负事件的发生率、内容及其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及自编的欺负事件、心理状况问卷对成都市某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521人施测,其中496人问卷全部合格。结果:①34.5%(181/496)的小学生无论是作为被欺负者还是欺负他人者卷入至少一种欺负事件,在各个类别的事件中男生都较女生更多的卷入欺负事件。②欺负事件卷人组与非卷入组相比自尊量表评分更低(17.1±3.9/18.3±3.5,t=13.69,P=0.000),更多的人诉说不快乐(18.2%比7.9%,x~2=11.36,P=0.001),感到孤独的人更多(29.8%比9.5%,x~2=33.06,P=0.000),感到自信的人更少(77.3%比87.3%,x~2=11.34,P=0.001)。③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性质的欺负事件有着不同的心理健康指标为预测因子。结论:欺负事件在小学生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卷入欺负事件与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中学生抑郁和焦虑患者家庭环境、认知倾向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认知倾向问卷(CAOT)对205名中学生抑郁、焦虑患者(研究组)及115名健康对照进行测查,比较两组差异,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1)家庭环境量表中研究组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控制性等八个因子方面得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2.34~7.26,P<0.05或0.01),其中差距最大的是亲密度因子(5.7±2.6/7.5±1.8),差距最小的是控制性因子(3.0±1.8/3.4±1.9);而研究组矛盾性得分(4.4±2.5)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8,P<0.05)。(2)认知倾向量表中乐观因子(8.2±3.2)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2.2±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3,P<0.01)。悲观因子分男性(7.2±2.2)高于女性(6.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P<0.01)。(3)抑郁、焦虑与乐观因子、家庭亲密度等因子呈负相关(r=-0.37~-0.59,P<0.01)。(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乐观因子、亲密度、情感表达等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家庭环境、认知倾向与中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其中认知倾向可能有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合肥市小学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小学生抑郁症状现况,探讨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及自编问卷对合肥市2078名小学生进行抑郁症状及其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情况调查。结果: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1.9%,男生检出率高于女生(13.6%/9.6%,χ2=7.01,P<0.01)。早上起床感觉不好、晚上睡觉时间迟及睡眠不好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是没有该情况者的2倍,有节食行为与一周吃早饭天数<3天可使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增加1.5倍。学校生活状况,父母支持、伙伴支持及老师支持是降低抑郁症状发生的保护因素,各得分每增加1分,发生抑郁的危险性可降低约1/2。结论:建立良好的学校、家庭、伙伴等社会支持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有利于降低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调查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儿童对自身孤独感和同伴交往的认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改编的儿童孤独感问卷和班级戏剧问卷,考察136名小学儿童在3年级和5年级时的同伴交往状况和孤独感.结果:(1)儿童3年级和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不存在显著的重测效应,但3年级交友提名的性别差异显著;(2) 3年级的交友提名分与孤独感问卷各维度及总量表分均无显著相关,而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分与(纯)孤独感维度及总量表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适应感和对交友的自我评价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3)学校、性别、3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对儿童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均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孤独感问卷诸变量中,只有社会适应感变量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初探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考察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方法:分别从四川省南充市三所普通中学随机抽承初一至初三的学生各一个班,共500人,采用自我描述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儿童显在焦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初生的自我概念总分与抑郁、焦虑各个侧面均有负相关,其中,一般自我、学校表现自我、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自我是预测初中生抑郁和焦虑的重要因素,结论:初中生的抑郁、焦虑与自我概念有关,为心理咨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家庭经济水平对中小学生焦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家庭经济水平与中小学生特质焦虑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显性焦虑量表对12个年级1440名不同经济水平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的学生与中等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焦虑无明显差异;但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儿童报告的焦虑越低。结论 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小学生焦虑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考试焦虑相关认知评价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评价特征。方法: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探索性因子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效标验证等方法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相关的认知评价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了主要包括:“证明自己”、“担忧心情”、“过度引申”、“抵触心理”、“考试准备”、“考试效能”等6个因了,在这六个因子上得高分的被试均具有某种不合理的认知信念。结论:引起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上述6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