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癌旁正常组织miR-146a表达的差异,评价其的价值.方法:qRT-PCR检测50例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癌组织与匹配的癌旁正常组织miR-146a表达水平,分析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癌与癌旁正常组织miR-146a表达差异,探讨癌组织miR-146a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癌组织miR-146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结论:miR-146a在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发挥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2.
老年多原发癌免疫球蛋白轻链Igκ和Igλ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分析老年多原发癌患者首癌和次癌肿瘤组织Igκ和Igλ表达及特点。方法  2 1例长期随访的多原发癌病人 ,首癌为消化道癌的多原发癌者 2 0例 ,首癌与次癌均为消化道癌者 1 7例。应用鼠抗人κ轻链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λ轻链抗体对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首癌或次癌有Igκ和 (或 )Igλ阳性表达者共 1 6例 ,占 76 2 %。统计学分析表明 ,多原发癌首癌与次癌肿瘤组织的Igκ、Igλ表达关系密切 ,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 <0 0 1 )。首癌与次癌Igκ、Igλ表达情况与多原发癌生存率统计分析提示 ,首癌与次癌Igλ同时阴性组与首癌Igλ阴性次癌Igλ阳性组比较 ,后者的次癌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5 )。结论 Ig样蛋白表达是多原发癌的癌变过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Igκ和Igλ表达在多原发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与首癌、次癌Igλ表达均阴性的多原发癌病人比较 ,如在次癌肿瘤组织中出现Igλ表达阳性 ,预示此类多原发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短 ,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肾皮髓期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CT、MRI肾皮髓期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 96例肾细胞癌患者的肾脏行CT和 /或MRI肾皮髓期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直径为 2~9cm,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肉瘤样肾细胞癌 1例、透明细胞癌 78例、颗粒细胞癌 5例、混合细胞癌 8例和乳头状癌 4例。肾皮髓期增强扫描,肉瘤样肾细胞癌、混合细胞癌、97. 4% (76 /78)的透明细胞癌和 75. 0% (3 /4)的乳头状癌呈不均匀强化,而颗粒细胞癌强化较均匀。51. 3% (40 /78)的透明细胞癌及 37. 5% (3 /8)的混合细胞癌强化程度强于邻近肾皮质;肉瘤样肾细胞癌、44. 9% (35 /78)的透明细胞癌和 50. 0% (4 /8)的混合细胞癌强化程度与邻近肾皮质相仿; 3. 8% (3 /78)的透明细胞癌、12. 5% (1 /8)的混合细胞癌及所有乳头状癌和颗粒细胞癌强化程度明显弱于邻近肾皮质。结论 各型肾细胞癌在CT/MRI肾皮髓期增强扫描上有不同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联合病理分型对肾细胞癌的CT影像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肾细胞癌患者,术前均做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影像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34例透明细胞癌,5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3例乳头状癌,4例嫌色细胞癌,1例集合管癌。最新病理分型将颗粒细胞癌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均归到透明细胞癌,此类型肾癌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明显强化;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血供相对较少,强化程度明显低于透明细胞癌。结论各型肾细胞癌的CT表现的特异性并不强,最终分型仍依靠病理,仔细分析肾癌的CT影像特征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最大径≥5cm巨大肾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最大径≥5cm巨大肾细胞癌患者行M SC T平扫加皮质期、髓质期及排泄期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重点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及强化特点,寻找各病理亚型的影像学异同。结果巨大肾细胞癌出血、坏死囊变明显。透明细胞癌最常见,坏死较多甚而较大,以结节堆积样强化及片样强化为主,强化程度大多高于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癌、集合管癌等非透明细胞癌;巨大乳头状癌坏死区较小,强化程度较低,相对均匀;嫌色细胞癌密度明显不均匀,强化明显但程度低于透明细胞癌、高于乳头状癌,可见逐渐填充中央疤痕;嫌色细胞癌及乳头状癌很少周围侵犯及转移;集合管癌恶性程度最高,缺乏特异强化形式,强化程度低,极具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预后极差。结论巨大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三期增强CT表现各具特征,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F10基因的表达,探讨该基因对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地高辛标记F10探针,原位杂交检测人肝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F10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PE ABI 7000型荧光定量PCR仪上检测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F10基因拷贝数.结果 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肝癌组织F10基因阳性表达,癌旁组织F10基因不表达;荧光定量PCR显示8例肝细胞癌标本中有6例肿瘤组织中F10基因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其中2例高出4倍以上.结论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存在F10基因的高表达,相应的癌旁组织中未见其表达,提示F10基因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telomere repeat binding factor,TRF)1、TRF2在口腔黏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7月—2016年7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口腔黏膜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以及32例正常人口腔软组织表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来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人口腔软组织标本中TRF1与TRF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口腔黏膜癌组织中TRF1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P<0.01),并且高分化与中分化癌组织中TRF1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癌组织(P<0.05)。癌组织中TRF2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P<0.01),在高分化与中分化癌组织中TRF2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分化癌组织(P<0.05)。结论 TRF1的阳性率在癌组织中明显降低,而TRF2的阳性率在癌组织中显著升高,表明TRF1与TRF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口腔黏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乳腺癌的X线表现与其病理基础之间的关系。方法:经乳腺X线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36例,共36个病灶,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6个,导管内癌及导管内癌伴微浸润7个,浸润性小叶癌2个,黏液腺癌伴浸润性导管癌1个。观察乳腺癌的X线表现,与病理分型对照。结果:①癌灶的X线表现有肿块者23个(63.9%),有钙化者18个(50%),有结构扭曲者3个(8.3%);②呈肿块表现的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占87.9%;有钙化者易出现在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分别占87.5%、42.3%,尤其单纯钙化多出现在导管内癌中(71.4%,5/7);结构扭曲可见于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中,其它类型未见。结论:肿块、钙化和结构扭曲为乳腺癌的主要X线表现。浸润性导管癌占乳腺癌的大部分,除单纯钙化首先考虑导管内癌,其余征象均首先考虑浸润性导管癌;肿块改变尚要想到髓样癌和黏液腺癌的可能;结构扭曲也可出现在导管内癌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的MSCT征象,提高各亚型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经穿刺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的影像资料,其中透明细胞癌93例,乳头状癌18例,嫌色细胞癌36例,集合管癌12例。测量瘤体相同ROI平扫及增强扫描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同时测量邻近正常肾皮质CT值,瘤体增强扫描各期与平扫CT值差值为强化幅度,增强扫描各期瘤体CT值与邻近肾皮质CT值比值为强化指数,将多期强化指数生成强化指数曲线,对不同病理亚型肾细胞癌的CT征象及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嫌色细胞癌与集合管癌平均直径均明显大于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均P0.05);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与集合管癌平均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三者瘤体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集合管癌与其他3种病理亚型瘤体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实质期的强化幅度及强化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病理亚型(均P0.05),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增强扫描各期强化幅度及强化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强化指数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理亚型间强化指数曲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分析瘤体强化幅度、强化指数及强化指数曲线,结合临床特征、形态学分析,可对肾细胞癌的病理亚型作出较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时性重复癌的发生特点和一般规律。方法对2004~2014年113例中国知网收录的同时性重复癌病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3例同时性重复癌中双重癌105例,三重癌8例,发生率最高的三种首发癌分别为肠道癌(23.01%)、胃癌(21.24%)和食管癌(20.35%),与之对应的发生率最高的重复癌分别为肠道癌(7.08%)、肠道癌(7.96%)、食管癌(15.04%),消化道重复癌多发,且重复癌多发生在相同系统或邻近器官。结论临床中在对恶性肿瘤的诊治过程中应注意发生部位的同一系统其他器官或邻近器官是否存在其他恶性肿瘤,避免漏诊与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变化及其差值(DADC)的变化情况。方法26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外周带癌病人,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为300,500s/mm2和800s/mm2。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前列腺外周6分区归类为非癌区和癌区,26例病人共计有94个非癌区和62个癌区。测量各b值(b=300、500、800s/mm2)下前列腺外周带各分区的ADC值,并对不同b值时癌区和非癌区ADC值的变化及癌区与非癌区ADC值差值(DADC)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当b值分别为300,500s/mm2和800s/mm2时,癌区与非癌区ADC值差值(DADC)分别为(1.03±0.44)×10-3mm2/s,(0.98±0.43)×10-3mm2/s和(0.97±0.36)×10-3mm2/s(λ2=3.308,P=0.191>0.05,Friedman Test)。在b值从300s/mm2增加到500s/mm2和800s/mm2时,癌区ADC值下降的比例为14%和21%,非癌区下降的比例为5%和11%,癌区下降比例高于非癌区。结论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是会变化的,但在一定范围内增大b值无助于增加癌区和非癌区ADC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95例食管初期癌(103个病变)X线所见作了回顾性研究,手术时癌浸润深度在粘膜下层以内者为初期癌,其中癌浸润在粘膜上皮内者(ep-癌)22例,28个病变。浸润不超过粘膜肌层者(mm-癌)14例,15个病变。浸润达粘膜下层者(sm-癌)59例、60个病变。ep癌多为1 cm以下小病变,sm癌多为7 cm以上大病变,2~6 cm的病灶只按病变大小难以判定其浸润程度。ep癌X线所见为颗粒状。mm癌呈边缘轻度伸展不良或不规整,有时见双重轮廓。sm癌边缘不规整。从癌的浸润深度和时间关系可得如下结论:ep癌从发育异常到癌化时间为1年7个月~3年2个月,从ep癌到sm癌时  相似文献   

13.
上皮性肿瘤Epithelial tumors[1]浸润性导管癌,无其他特殊性Invasive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8500/3混合性癌Mixed type carcinoma多形性癌Pleomorphic carcinoma8022/3伴骨巨细胞的癌Carcinoma with osteoclasticgiant cells8035/3伴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特征的癌Carcinoma with choriocarcinomatous features伴黑色素瘤形态的癌Carcinoma withmelanotic features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8520/3小管癌Tubular Carcinoma8211/3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carcinoma8201/3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8510/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皮质期扫描对常见肾细胞癌不同亚型鉴别诊断和病理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肾细胞癌的影像资料,并与手术病理作对比分析。49例术前分别行MSCT或MR平扫、皮质早期、皮质期和实质期扫描。结果:49例肾细胞癌中透明细胞癌39例,乳头状细胞癌6例,嫌色细胞癌4例。病灶直径〈3 cm 9例,3-5 cm 32例,〉5 cm 8例。根据肿瘤强化程度和峰值出现时间分成4型,Ⅰ型:强化峰值在皮质早期,强化程度与皮质相仿,共25例,病理类型全部为透明细胞癌;Ⅱ型:强化峰值在皮质期,强化程度与皮质相仿,共11例,病理类型全部为透明细胞癌;Ⅲ型:强化峰值在皮质期,强化程度与髓质相仿,共6例,其中,透明细胞癌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嫌色细胞癌3例;Ⅳ型:强化峰值在实质期,强化程度最低,共7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4例,嫌色细胞癌1例。结论:透明细胞癌强化峰值和峰值出现时间差异很大,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强化曲线相对一致,乳头状肾细胞癌强化程度最轻。双皮质期扫描能更准确显示肿瘤的血液动力学,减少不同亚型之间的误诊,显示肾细胞癌更多恶性征象,对肾癌的定性和组织分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螺旋CT动脉期同层动态扫描(SDCT)中癌旁冠状强化征像与癌及癌旁实质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3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HCC病例进行了动脉期SDCT检查,其中27例有足够的癌及癌旁标本.重点观察动脉期SDCT癌旁冠状强化征像的出现,并与术后大体病理、术后标本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3例HCC中,17例(51.5%)出现癌旁冠状强化征像.33例癌组织中,15例(45.5%)显示VEGF 免疫组化表达阳性.而在27例癌旁组织中,22例(81.5%)显示VEGF阳性.在有足够癌及癌旁标本的27例中,12例(44.4%)出现癌旁冠状强化征像,在这12例中,10例(83.3%)出现癌旁组织VEGF 阳性表达,其中8例表达强阳性,2例中度阳性.而在另15例没有出现癌旁冠状强化的病例中,11例(73.3%)出现癌旁组织VEGF表达阳性,其中3例为强阳性,2例中度,6例弱阳性.SDCT中HCC出现癌旁冠状强化征像与癌旁组织内VEGF免疫组化表达阳性明显相关.结论 HCC中,癌旁冠状强化征像反映了在癌旁实质内出现VEGF免疫组化表达阳性的生物学行为.VEGF可能在HCC癌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各种癌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提高,长期生存病例增加,亦有了重复癌的报告。本文是作者等在过去20年间所观察到的乳癌与其他脏器恶性肿瘤的重复癌24例的临床经验。 重复癌的诊断标准:按照Warren和Gates的标准:1,各种癌呈现一定的恶性征者,2.各种癌的部位互相之间有一定距离者,3.某部位的癌不是他部位癌的转移者。第一癌与第二癌的治疗间隔未满一年的病例为同时性重复癌,间隔一年以上的病例为非同时性重复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癌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其中透明细胞癌28例,乳头状癌12例,嫌色细胞癌8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比较平扫、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各肾癌亚型坏死、囊变发生率及肿瘤的强化形式及强化幅度。结果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在强化幅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强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的坏死、囊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亚型。动态增强各期透明细胞癌强化程度最高,强化形式呈"快进快出"表现,乳头状癌轻至中度强化,嫌色细胞癌强化最轻,两者均呈渐进性延迟强化;85%透明细胞癌显示不均匀强化或主要周边强化,而41%乳头状癌、87%嫌色细胞癌显示较均匀的强化,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肾癌亚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对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患者,包括50例透明细胞癌、17例乳头状癌、8例嫌色细胞癌和2例集合管癌,术前行CT平扫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肾皮髓期和肾实质期),测量肿瘤、腹主动脉及邻近正常肾实质的CT值,并计算肿瘤与主动脉、肾实质的强化比值,同时评价肿瘤的强化方式,对不同病理亚型肿瘤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透明细胞癌在皮髓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时肿瘤与主动脉、肾实质的强化比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P<0.01),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均匀强化常见于透明细胞癌(92%)、乳头状癌(82.4%)和集合管癌(100%);而均匀强化常见于嫌色细胞癌(62.5%),其与透明细胞癌(P=0.010)和乳头状癌(P=0.017)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CT增强扫描时分析肿瘤与主动脉和肾实质的强化比值及强化的均匀度对肾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髓样癌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 997年~201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髓样癌12例,术前进行超声检查,术后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检测,并随机选择同期浸润性导管癌12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髓样癌超声表现形态规则9例(75%),浸润性导管癌形态规则46例(38.33%),x2=6.0343,P=0.014;髓样癌超声表现后方效应增强9例(75%),浸润性导管癌后方效应增强31例(25.83%),x2=12.4862,P=0.0004;髓样癌超声表现血流信号丰富5例(55.6%),浸润性导管癌血流信号丰富51例(42.5%),x2=0.5809,P=0.446;髓样癌超声表现腋下淋巴结肿大2例(1 6.7%),浸润性性导管癌腋下淋巴结肿大56例(46.7%),x2=3.9858,P=0.0459;髓样癌cerb B2表达阳性者3例(25%),浸润性性导管癌阳性者67例(55.8%),x2=4.1638,P=0.0413;髓样癌、浸润性性导管癌腋下淋巴结肿大与c-erbB-2表达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髓样癌超声特征表现为:体积较大,形态规则,后方效应增强,肿瘤内部血流信号丰富,腋下淋巴结肿大较少,c-erbB-2阴性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对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的重复肝动脉造影和栓塞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意义。结果:10例均在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前后显示下腔静脉癌栓血管,8例在栓塞后1~3个月内造影显示下腔静脉癌栓的供应血管增多,癌栓增大,其中2例累及心房。2例下腔静脉癌栓血管不显影。栓塞后癌栓内均见碘油沉积,部分癌栓缩小。结论:原发性肝癌之下腔静脉癌栓由肝动脉主要供血,造影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栓塞对癌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排除有促进癌栓生长的可能。治疗上宜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