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及其与中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应用母婴阻断方案的保护效果。方法 在广西等3个地区,对乙肝病毒双阳性母亲新生儿,应用重组乙肝疫苗和重组乙肝疫苗加50IU HBIG两种母婴阻断方案免疫新生儿,共随访单纯重组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儿289例,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阻断儿186例。结果 单纯重组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效果为87.8%(95%CI:83.6—91.9),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的阻断效果为91.2%(95%CI:86.7—95.6),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间(P=0.7072)、两种母婴阻断方案间(P=0.2955)及各地免疫人群间(P=0.9987)的母婴阻断效果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种母婴阻断方案免疫新生儿间抗—HBs的阳转率(P=0.3188)和抗体滴度(GMT)间(P=0.8925)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首剂免疫后1年,抗—HBs阳性率在单纯重组乙肝疫苗组和重组乙肝疫苗加HBIG组分别为91.1%和93.5%,GMT分别为153mIU/ml和164mIU/ml,以后逐年显著下降(线性趋势检验χ^2=60.47,P=0.0001),至免疫后第4年,阳性率分别降为65.0%和66.6%,GMT仅为第一年的1/3。结论 重组乙肝疫苗加中效价HBIG的母婴阻断效果可达90%以上,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的血源疫苗。中国现行重组乙肝疫苗抗—HBs的免疫检测技术方法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重组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七五”和“八五”计划期间 ,我国对第一代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 (血源疫苗 )的新生儿免疫效果进行了近期和远期效果考核 ,均证明效果良好。“九五”期间又对第二代乙肝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效果进行考核 ,以最后取代血源疫苗。本文报道对我国研制的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效表达的基因工程疫苗 (CHO疫苗 )阻断母婴传播的初步结果。1.材料与方法 :(1)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 :CHO疫苗 ,10 μg/ml,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批号 96 12 0 5 7。乙肝免疫球蛋白 ,10 0IU/支 ,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有效期内使用。 (2 )对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球蛋白联合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中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比较两组患者间治疗前和分娩前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差异及出生后24h、6、12个月HBsAg阳性率。结果治疗前两组孕妇间血清HBcAb、HBeAg、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前观察组血清HBeAg、HBV-DNA水平分别为(165.28±236.56)s/co、(0.67±0.62)106拷贝/ml,对照组分别为(467.38±368.41)s/co和(4.28±2.17)106拷贝/ml;婴儿间出生后24h、6、12个月HBsAg阳性率分别为16.67%、3.33%、3.33%,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期的36.67%、26.67%、16.67%。结论替比夫定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疗效显著优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球蛋白方案。 相似文献
4.
接种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10μg×3和5μg×3)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酵母)主动免疫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在北京市、甘肃省、浙江省宁波市选择1997~2005年孕期或住院分娩时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及其儿童,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固相放射免疫法)方法,比较不同剂量(10μg×3和5μg×3)重组HepB(酵母)主动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结果接种10μg×3重组HepB(酵母)儿童HBsAg阳性率为2.30%,疫苗保护率为97.29%。其中母亲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4.44%,疫苗保护率为94.77%;母亲HBsAg单阳性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1.17%,疫苗保护率为98.62%。接种5μg×3重组HepB(酵母)儿童HBsAg阳性率为17.50%,疫苗保护率为79.41%。其中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37.70%,疫苗保护率为55.65%;母亲HBsAg单阳性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12.74%,疫苗保护率为85.01%。结论接种10μg×3重组HepB(酵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优于5μg×3重组HepB(酵母)。对于母亲HBsAg阳性儿童,特别是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儿童,主动免疫时采用10μg×3的重组HepB(酵母)为宜。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免疫学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于广军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6,23(4):161-164
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群中大量HBV慢性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作用已被国内外的研究充发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内江市东兴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者中的HBV基因型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asal core promoter,BCP)、前C(Precore,PC)区变异。方法 从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标本中提取病毒DNA,进行核苷酸测序,构建进化树确定基因型,分析BCP和前C区位点变异。结果 S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显示,64份标本为B基因型,7份为C基因型,1份为I基因型;获取的53份BCP和PC序列标本中,25份标本发生A1762T/G1764A或G1896A变异;7份C基因型标本中6份发生A1762T/G1764A变异;B基因型标本以G1896A变异为主,并与A1762T/G1764A联合变异,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G1896A和A1762T/G1764A变异率有差异(P均<0.05)。其他包括HBeAg前体启动子变异、1846位点核苷酸缺失等。结论 内江市东兴区慢性HBV感染者以B基因型感染为主,1例为I基因型。B基因型HBV以G1896A变异最常见,并与A1762T/G1764A联合变异,C基因型HBV更容易发生A1762T/G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接种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酵母)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北京市、甘肃省和浙江省宁波市选择1997~2005年孕期或住院分娩时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及其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血清标本,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分析儿童HBsAg的影响因素,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接种重组HepB(酵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719名儿童,HBsAg阳性率为10.01%。HepB接种剂量、母亲HBV感染状况和母乳喂养是接种重组HepB(酵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分娩方式、母亲孕期是否联合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等,对接种重组HepB(酵母)阻断HBV母婴传播不产生影响。结论筛查母亲HBV感染状态、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联合免疫10μg×3重组HepB(酵母)对提高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剖宫产、母亲孕期接种HBIG不能提高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母乳喂养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与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10μg×3和5μg×3)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酵母)与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在北京市、甘肃省和浙江省宁波市选择1997~2005年孕期或住院分娩时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及其儿童,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固相放射免疫)方法,比较不同剂量(10μg×3和5μg×3)重组HepB(酵母)与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结果接种10μg×3重组HepB(酵母)无论是否与HBIG联合免疫,儿童HBsA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0.474,P>0.05),儿童HBsAg阳性率为2.15%,HBV母婴传播阻断率为97.47%。接种5μg×3重组HepB(酵母)与HBIG联合免疫的儿童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未联合免疫儿童(2χ=4.391,P<0.05),联合免疫儿童HBsAg阳性率为8.55%,HBV母婴传播阻断率为89.94%;未联合免疫儿童HBsAg阳性率为16.55%,HBV母婴传播阻断率为80.52%。其中母亲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同时阳性(双阳性,下同)的联合免疫儿童,HBsAg阳性率为8.82%,非常明显的低于未联合免疫儿童(34.00%)(2χ=7.071,P<0.01);母亲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联合免疫儿童,HBsAg阳性率8.43%,未联合免疫儿童,HBsAg阳性率13.01%,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243,P>0.05)。结论对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重组HepB(酵母)与HBIG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较未联合HBIG免疫者更佳,但接种10μg×3重组HepB(酵母)未联合HBIG免疫也能取得相同的保护效果,而接种5μg×3重组HepB(酵母)的儿童,尤其是母亲双阳性儿童,与HBIG联合免疫还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G1896A突变、基本核心启动子区A1762T、G1764A双突变与基因型、拉米夫定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法对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8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前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区)、基因型及逆转录酶区(P区)检测,并对前C区、BCP区的变异与基因型、逆转录酶区的变异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8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送检标本中,68份标本可检出前C区G1896A变异或BCP区A1762T/G1764A变异;单纯G1896A突变31例,单纯A1762T/G1764A突变24例,前C区联合BCP区变异13例;8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有45例发生变异,其中180M和204V变异株35例,204I变异株10例;前C区变异在野生型组、变异型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8.9%、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P区变异在野生型组、变异型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3.3%、5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B基因型18例,C基因型63例;前C区变异在B、C基因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2.2%、3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P区变异在B、C基因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6.7%、5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896A突变在B基因型感染者中检出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感染者;A1762T/G1764A双突变在B基因型感染者中检出率明显低于C基因型感染者。结论发生G1896A突变和A1762T/G1764A突变的患者,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后更易发生逆转录酶区的变异;G1896A突变易出现在B基因型感染者中,A1762T/G1764A突变易出现在C基因型感染者中。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基因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分为A~H 8种不同的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地理分布、临床转归、抗病毒治疗反应及基因变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本文对HBV基因型与其P、前C、C等区变异的发生频率、发生形式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虽然对HBV有关HBV基因型、基因变异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HBV基因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HBV聚合酶基因变异与核苷类似物耐药性的研究。现就国内外HBV基因型、基因变异及抗病毒治疗关系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扶绥县肝癌高发区HBV基因型、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前C区突变与肝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收集53例肝癌患者和70例HBV健康携带者的血清,提取HBV DNA,用巢式PCR扩增 HBV S区、BCP/前C区,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分析基因型、基因突变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结果 BCP区A1762T/G1764A及前C区T1858C在病例组中的突变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4.3% vs. 75.7%(P=0.006)和50.9% vs. 31.4%(P=0.029);A1775G在对照组中的突变率高于病例组28.6% vs.13.2%(P=0.0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V A1762T/G1764A和T1858C突变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459(95%CI:1.397~21.332,P=0.015)和3.881(95%CI:1.462~10.305,P=0.006);A1775G突变是肝癌发生的保护因素,OR=0.192(95%CI:0.059~0.622,P=0.006)。结论 HBV C基因型是广西肝癌高发区的主要流行株,HBV BCP区A1762T/G1764A、A1775G、前C区T1858C 突变与HBV相关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对防止HBV慢性携带具有实际意义。现行的新生儿免疫治疗与妊娠期免疫治疗有肯定的阻断作用。由于HBV宫内感染或病毒变异可致免疫治疗失败 ,需进一步研究宫内感染的机制及病毒变异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确定流行于泉州地区的乙肝病毒的基因型的基本情况,并探讨HBV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与HBVDNA、HBeAg阳性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进行DNA定量和基因型测定,并用SPSS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泉州地区的HBV基因型分布分别为B型52.36%,C型46.06%和B/C混合型1.58%。B型患者平均年龄28.99岁、C型慢性乙肝患者平均年龄31.28,C基因型大于B基因型,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构成比中B型男性多于女性,C型女性多于男性,它们的差异都具有显著性。HBeAg阳性者中B和C这2种基因型分别占55.64%和47.86%;HBVDNA高载量中B基因型(48.72%)多于C基因型(23.08%)。结论:泉州地区HBV携带者HBVDNA阳性者中以B、C型为主,B型占优越,存在少量B和C基因型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国急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例HBV基因型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5-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急性乙肝病例620例, 通过巢式PCR扩增获得全长HBV基因组, 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HBV基因型, 结合基础资料分析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结果在620例急性乙肝病例中, 成功分型519例(83.71%, 519/620), 包括A型(0.19%, 1/519)、B型(27.17%, 141/519)、C型(62.04%, 322/519)、D型(9.06%, 47/519)、I型(0.77%, 4/519)和CD重组型(0.77%, 4/519);2个主要的基因亚型为B2(95.03%, 134/141)和C2(72.67%, 234/322)。基因型在我国7个地区分布不同, C型在东北(94.55%, 52/55)、华北(93.85%, 61/65)、华东(78.87%, 56/71)和华南地区(58.14%, 50/86)的比例较高, B型在华中(58.07%, 36/62)和西南(52.94%, 45/85)地区的比例较高, 西北地区的D型(48.4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童乙肝疫苗(HepB)全程接种及规范接种在乙肝母婴阻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以2017年佛山市HBsAg阳性产妇及其所分娩活产儿为对象,通过回顾性病历采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检索、儿童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的前瞻性跟踪管理等方法,采集母婴阻断结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追踪到母婴阻断结果的儿童5 615人,阻断成功率99.4%,失败率为0.6%;儿童出生后1年内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为96.7%,其中三针规范(按照“0/1/6”完成)接种率为65.9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产妇HBeAg阳性(OR = 6.76,95%CI:3.22~14.19)、HepB未全程接种(OR = 2.86,95%CI:1.02~8.07)、HepB未规范接种(OR = 2.33,95%CI:1.12~4.85)是母婴阻断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HBV感染产妇分娩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提高儿童乙肝疫苗1年内全程及规范接种率,实施HBeAg阳性孕妇孕期抗病毒治疗,是实现全市乙肝母婴零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隐匿性HBV感染(OBI)指在机体肝组织中存在HBV DNA,血清HBsAg阴性,伴或不伴有血清HBV DNA阳性的感染状态.OBI与隐源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有关,是输血、器官移植播散HBV的潜在危险因素,也是目前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OBI的形成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病毒突变是重要因素.此文就HBV基因不同区域突变与OBI感染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11城市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中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中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北京、清远、深圳、石家庄、汉川、南京、长春、济南、聊城、宁波和温州市共1214份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样本,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进行基因型测定,并对其中部分样本以PCR产物直接测序验证。结果在1214份血清中,检测到A基因型9例,占0.7%;B基因型345例,占28.4%;C基因型709例,占58.4%;B、C混合基因型(B+C)151例,占12.4%。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北方地区(长春、北京、石家庄市等)慢性HBV感染者中,C基因型比例较高,分别为58.2%、67.5%和63.6%,山东省聊城和济南市的C基因型比例分别高达90.2%和87.9%。随地理位置南移,B基因型比例逐渐增加,广东省清远和深圳市的B基因型比例分别为71.4%和63.6%。结论HBV基因型分布有明显地区差异。在中国慢性HBV感染者中,HBV C和B基因型为主要流行株。北方地区以C基因型为优势株,而南方地区则B基因型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乙肝疫苗(Hep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6月-2019年1月在江西省两个区县选择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实施首剂HepB(HepB1)和HBIG联合免疫以及HepB全程免疫,全程免疫后1-2个月检测血清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分析HBsAg阳性率和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2281名,HepB1、HepB1联合HBIG、HepB全程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9.43%、94.83%、30.47%;全程免疫后HBsAg阳性率为0.61%,HBsAb阳性率为98.47%;乙肝e抗原(HBeAg)同时阳性、阴性母亲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8%、0.12%(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结论HepB和HBIG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需探讨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 相似文献
20.
50例HBV基因分型及P区耐药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温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分型和P区基因逆转录酶区(RT区)序列的突变情况。方法:选取50例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后的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同时确定基因型。结果:在50例中C型44例,占88%,B型6例,占12%。存在位点突变者25例(50%)。其中检出以单位点rtM204I/V/S突变为主,9例,占36%,rtA181V/T突变4例,占16%,rtM204I/V/S+rtL180M突变5例,占20%,rtV214A,rtA181V/T+rtV173L,rtM204I/V/S+rtQ215H,rtM204I/V/S+rtL180M+rtV173L,rtM204I/V/S+rtL180M+rtV207I,rtM204I/V/S+rtL180M+rtT184A/G/I/S,rtM204I/V/S+rtL180M+rtT184A/G/I/S+rtA181V/T突变各占1例,占4%。结论:多数乙型肝炎患者在HBV P区可检出突变,突变形式多样,其中以rtM204I/V/S突变为主,应用DNA序列测定法分析HBV P区基因突变,获得的信息全面,对临床评估病情进展和实施抗病毒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