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风系列制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目的 :观察羚蝎胶囊等中风系列制剂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临床部分共收治 10 3例患者 ,随机分 3组 ,中医治疗组 5 0例 ,西医对照组 38例 ,清开灵对照组 15例。动物实验方面 ,采用胶原酶合肝素复制大鼠脑出血模型。测定大鼠脑含水量、血浆生化等指标。结果 :临床患者 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 .0 %、76 .3%和 80 .0 % ,中医治疗组显效率显著高于西医对照组 (P<0 .0 1) ;治疗后颅内血肿吸收率依次为 :中医治疗组 >清开灵对照组 >西医对照组。动物实验显示 ,羚蝎胶囊、熄风开窍合剂、通腑合剂均能降低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含水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 ;羚蝎胶囊有显著降低血浆内皮素 (ET)作用 ;羚蝎胶囊和清开灵均能显著上调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水平。结论 :羚蝎胶囊等中风系列制剂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安全有效药物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浆 ET和 CGRP水平、减轻脑水肿和增加脑组织损伤的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2.
阿魏酸钠对局灶性脑缺血突触后致密物质-95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阿魏酸钠 (SF)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突触后致密物质 95 (PSD 95 )活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 SD大鼠 4 6只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 SF组 (每组各 2 3只 ) ,分别于缺血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4 m l和 SF1 0 0 m g/ kg(用生理盐水 4 m l溶解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闭 (MCAO)模型 ,1 6只大鼠(每组各 8只 )在脑缺血再灌注后 2 4 h神经行为学评分完成后被处死 ,取大脑行氯化三苯四唑 (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容积 ;其他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 30 m in、2 h、6 h、2 4 h和 72 h(各组每个时间点 3只 )分别被处死 ,取缺血侧和对侧皮质以及缺血侧纹状体行 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术后动物均存活。再灌注 2 4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照组明显高于 SF组 ,SF组动物梗死容积〔(6 1 .5± 2 8.7) mm3〕明显小于对照组〔(1 6 8.1±4 2 .2 ) m m3,P<0 .0 1〕。 Western blot分析法表明 ,对照组再灌注 30 m in后 PSD 95在缺血皮质和纹状体活化显著增多并出现高峰 ,持续 72 h;在 SF治疗组 ,再灌注后 30 min PSD 95活化开始增多 ,高峰出现在 2 h,6 h后开始下降 ,而且 PSD 95活化在各时间点较对照组少 ,持续时间短。在对侧皮质未发现 PSD 95的活化。结论 :SF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并可减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羚蝎胶囊对急性中小量脑出血患者血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影响。方法 :羚蝎胶囊组 31例和西医对照组 32例均为急性脑出血患者 ,2组基础疗法相同 ,羚蝎胶囊组加用羚蝎胶囊 ,比较 2组治疗后血浆 ET、CGRP水平的变化。结果 :羚蝎胶囊组治疗后第 1周、第 2周、第 3周血浆 ET均低于西医对照组 (P均 <0 .0 0 1) ,治疗后第 2周血浆 CGRP高于西医对照组 (P<0 .0 1)。结论 :羚蝎胶囊通过调节脑出血患者血浆 ET、CGRP水平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羚蝎胶囊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部分采用胶原酶与肝素制造大鼠脑出血模型.通过Fura2荧光法测定脑细胞内Ca2+浓度,化学法测定脑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HPLC法测定海马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临床部分纳入观察范围的患者共有60例,随机分成羚蝎胶囊组、清开灵注射液组(各30例).通过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中风病中医积分、血肿吸收率,观察羚蝎胶囊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结果动物实验发现羚蝎胶囊可以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提高SOD的活力,减少MDA的生成,并能抑制海马组织中EAA含量,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临床研究发现羚蝎胶囊组有效率80.0%,清开灵组76.7%,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羚蝎胶囊组血肿吸收率为96.0%,高于清开灵组89.0%(P<0.05);但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清开灵组优于羚蝎胶囊组(P<0.05).结论羚蝎胶囊可促进急性脑出血患者脑内血肿的吸收,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减轻了Ca2+超载和自由基损害,抑制了EAA的神经毒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 研究发现脑缺血后多形核白细胞(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L)与微血管内皮细胞(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 CEC)间的黏附增多,应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抗体可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性损伤.但是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抗-ICAM-1抗体可以抑制 PMNL与 CEC间的黏附过程.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与 CEC间的黏附性变化,探讨应用抗-ICAM-1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与 CEC间黏附性的影响. 设计完全随机设计. 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设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以成年雄性 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 (n=4)、假手术组 (n=6)、脑缺血再灌注组 (n=10)和治疗组 (n=10). 干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于假手术和再灌注 4, 12, 24 h后抽取静脉血 2~ 4 mL.治疗组大鼠于缺血再灌注后 1 h静脉注射抗 ICAM-1抗体( 1 mg/kg).用右旋糖酐沉淀法和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 PMNL,加入培养的 CEC, 1 h后进行微管吸吮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 PMNL与 CEC间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 4 h后 PMNL和 CEC间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明显升高,并于 12 h达到高峰.治疗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的黏附力 [4 h (14.3 ± 0.6) N,12 h (16.2± 0.8) N,24 h (13.7± 0.5) N]和黏附应力 [4 h (37.2± 16.6) Pa,12 h (38.9± 14.3) Pa,24 h (33.2± 10.1) Pa]都高于假手术组 [黏附力 4 h (3.8± 0.3) N,12 h (4.67± 0.2)N,24 h (3.49 ± 0.2) N;黏附应力 4 h (9.7± 1.21) Pa,12 h (10.9± 1.48) Pa,24 h (8.6± 1.39) Pa]( t=2.92~ 38.52,P< 0.01),但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 [黏附力 4 h (17.8± 0.9) N,12 h (24.9± 2.1)N,24 h (15.3 ± 1.2)N;黏附应力 4 h (46.3± 19.8) Pa,12 h (59.7± 20.6) Pa,24 h (38.2± 11.7) Pa](t=-2.82~-13.51,P< 0.01). 结论 ICAM 1可能通过介导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间黏附过程而参与了神经元的再灌注损伤;抗-ICAM 1抗体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和 CEC间的黏附,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提拱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缺血时腹腔注射丹皮酚,缺血2h再灌注24h观察对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犤(2.27±0.70)分犦比较,丹皮酚治疗组犤(1.67±0.72)分犦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减少(t=2.302,P=0.029),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减轻。梗死体积治疗组犤(105.25±9.48)mm3犦较对照组犤(117.26±7.94)mm3犦减小,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173,P=0.062)。结论:丹皮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提供新的药物。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及黄芩苷治疗组。动物模型采用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法分别测定脑组织缺血再灌注3,6h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的含量及黄芩苷对其的影响。结果:脑缺血2h再灌注后3,6h时,脑组织SOD分别为(24.5±0.28),(16.27±0.20)NU/mg,丙二醛分别为(0.66±0.32),(1.62±0.52)μmol/g,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组织SOD明显降低(P<0.01),丙二醛则明显增高(P<0.01);黄芩苷治疗后脑组织SOD分别为(30.19±0.36),(25.74±0.28)NU/mg,丙二醛分别为(0.42±0.26),(0.78±0.37)μmol/g,与模型组相比,脑组织SOD有所增高(P<0.01),而丙二醛则有所降低(P<0.01)。并且,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模型组增高(P<0.05)。结论:黄芩苷对脑缺血再灌注自由基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临床脑缺血研究提供更合理实用的基础研究模型。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41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0~280g,用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模型,并限定不同时间点再灌注。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min再灌注24h组未发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分。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0.4,梗死灶部位累及皮层和基底核。缺血持续24h组评分为3.4±0.5,与缺血90min再灌注组比,t=3.797,P<0.01。结论栓线法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更接近临床脑缺血的病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大鼠仅进行手术过程而不造成缺血,模型组大鼠直接行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实验组大鼠采用高压氧预处理再行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对比三组大鼠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缺血病灶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指数(AI),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活力、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结果】假手术组的脑组织没有受损,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占比均为0。模型组和实验组脑组织均受到损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及AI这3种指标均升高,但实验组损伤较轻,其数据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再灌注24 h后脑组织SOD、LDH活力及MDA、NO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SOD、LDH活力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但实验组大鼠脑组织SOD.LDH活力均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MDA、NO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实验组大鼠脑组织MDA、NO活力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高压氧可通过改善脑组织氧化应激损伤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左旋四氢巴马汀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左旋四氢巴马汀 (L tetrahydropalmatine,L TH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和大鼠脑缺血模型 ,并术前 30min分别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 (10ml/kg)、L THP(5 ,10 ,2 0mg/kg)和尼莫地平(0 0 4mg/kg) ,观察小鼠存活时间、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范围、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和一氧化氮 (NO)含量的改变。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L THP组可显著延长脑缺血小鼠的存活时间 ,改善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 ,缩小脑梗死范围 ,增加SOD活性、降低MDA和NO含量 (P <0 0 5 ) ;10、2 0mg/kgL THP作用与尼莫地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L THP可通过抗自由基与减轻NO介导的神经毒性机制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熄风开窍、通腑化痰、清热熄风通络、活血化瘀等不同治则方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法复制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灌服熄风开窍合剂、通腑合剂、羚蝎胶囊、中风回春丸,检测脑组织ATP酶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羚蝎胶囊组、中风回春丸组Na^ -K^ -ATP酶、Ca^2 -ATP酶和Mg^2 -ATP酶活性均显著升高,熄风开窍合剂组Ca^2 -ATP酶、Mg^2 -ATP酶活性均显著升高,而通腑合剂组各ATP酶升高不显著。结论:以清热熄风通络、活血化瘀和熄风开窍治则为主立方的方药具有提高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组织ATP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银杏内酯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09在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研究所完成。将月龄3个月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缺血模型。实验组在缺血即刻腹腔注射银杏内酯20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又随机分为再灌注6,24和48h组,每组16只,运用Zea-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在再灌注6,24,48h时间点每组随机取8只采用2,3,5-三苯四氮唑染色法观察梗死灶范围,并计算梗死灶体积占半球体积的百分率。另每组8只大鼠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计数神经元凋亡数目。结果:实验过程中有4只大鼠因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体征予以剔除,补充4只造模成功大鼠,进入结果分析大鼠保持为96只。①再灌注6,24h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69±0.6,1.25±0.45,2.56±0.51,2.06±0.77,U=37,41,P<0.001),再灌注48h实验组评分与对照组基本一致(0.62±0.50,0.69±0.48,U=120,P=0.714)。②再灌注6,24,48h实验组脑梗死体积占半球体积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犤(12.27±0.55)%,(15.28±0.45)%,(16.30±0.36)%,(19.06±0.80)%,(24.19±0.57)%,(29.27±1.09)%  相似文献   

13.
步长脑心通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微小循环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微小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2 h后拔线再灌注。实验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步长脑心通组(BCNXT),每组20只。观察指标: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流量、脑组织EB含量、金属基质蛋白酶基因表达、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结果:缺血再灌48 h模型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146.1±34.5)mm~3,步长脑心通组(97.2±25.8)mm~3(P<0.01);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自再灌注24 h开始恢复。与12 h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步长脑心通组再灌24~48 h神经功能缺损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好转(P<0.05);模型组大鼠再灌注后脑内EB含量升高,并于再灌后3h与48h出现两个高峰(P<0.05);步长脑心通组各时间点EB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步长脑心通组与模型组相比,在再灌24 h、48 h和120 h的MMP-9 mRNA含量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步长脑心通组各时相血流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0.05)。再灌注48 h模型组内皮细胞线粒体嵴肿胀,部分嵴断裂呈空泡样改变;内质网扩张呈空泡;紧密连接少见,血管基底膜尚完整。步长脑心通组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完整;部分线粒体嵴肿胀断裂呈空泡样改变;基质均匀;内皮细胞所含吞饮小泡很少;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存在;整个基底膜连续完整。结论: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微小循环障碍,脑血流量明显下降,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异常。步长脑心通可明显改善MCAO大鼠再灌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减小脑梗死体积,这种作用与改善脑微小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可溶性表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剂(sEHi)TPPU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血脑屏障(BBB)破坏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4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制作MCAO模型)、TPPU组(于MCAO术前24 h、缺血再灌注后0、24及48 h经大鼠尾静脉注射TPPU),各15只。Garci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及恢复情况;TTC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评估脑水肿程度;伊文氏蓝(EB)法检测BBB通透性;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BBB相关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PPU能够改善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P0.01),减小脑皮质梗死体积,减少EB向脑组织渗漏,减轻血管性脑水肿,减轻MCAO后BBB紧密连接蛋白的丢失(均P0.05)。结论:TPPU能够保护MCAO大鼠BBB完整性,减轻脑水肿,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去势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雌激素、灯盏花的叠加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1998-06/1999-04在华西医科大学的相关实验室进行。雌性SD大鼠进行双侧卵巢切除后2周再采用线栓法制备去势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70h)模型。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雌激素组,灯盏花组、雌激素加灯盏花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再灌注2h和70h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70h显微镜下观察脑损伤区组织病理学、脑梗死体积比和脑水肿体积,测定血液中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内雌激素受体的表达。结果:再灌注70h后,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犤(1.7±0.6)分犦相比,雌激素组犤(0.3±0.5)分犦、灯盏花组犤(0.9±0.6)分犦、雌激素加灯盏花组犤(0.2±0.4)分犦明显降低(F=13.488,P<0.05);与对照组脑梗死体积比犤(31.33±1.26)%犦相比,雌激素组犤(12.52±1.40)%犦、灯盏花组犤(18.35±1.10)%犦、雌激素加灯盏花组犤(11.52±0.69)%犦明显降低(F=612.876,P<0.01);与对照组脑水肿体积犤(69.77±3.40)mm3犦相比,雌激素组犤(32.59±2.12)mm3犦、灯盏花组((51.2±4.37)mm3)、雌激素加灯盏花组犤(30.97±2.13)mm3犦明显降低(F=334.867,P<0.01);与对照组IL-1水平犤(0.9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腺苷含量、烯醇化酶表达的动态变化及桂哌齐特对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脑腺苷含量及烯醇化酶表达的动态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后4个时间点脑腺苷含量均较基础水平(1.01±0.14)μmol/g增高(P<0.05);桂哌齐特组缺血后20min为(3.26±0.30)μmol/g,60min时为(1.91±0.20)μmol/g,较模型组犤分别为(2.40±0.38)μmol/g,F=92.572,P<0.05;(1.27±0.17)μmol/g犦显著升高(F=92.572,43.051,P<0.05),再灌注后15min及60min呈现增高的趋势(P>0.05)。烯醇化酶的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桂哌齐特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且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改善。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腺苷含量急骤升高,但持续时间短暂。桂哌齐特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增加内源性腺苷含量从而增强腺苷的脑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临床脑缺血研究提供更合理实用的基础研究模型。方法 选用健康Wistar大鼠41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0—280g,用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模型,并限定不同时间点再灌注。结果 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min再灌注24h组未发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分。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177;0.4,梗死灶部位累及皮层和基底核。缺血持续24h组评分为3.4&;#177;0.5,与缺血90min再灌注组比,t=3.797,P&;lt;0.01。结论 栓线法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缺血90min再灌注模型更接近临床脑缺血的病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神经元谷氨酸转运体(excitaforyaminoacidcarrierl,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和海马数密度值的影响,探讨脑缺血神经保护新方法。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组)和正义寡核苷酸组(简称正义组),用插线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运用Westernblot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尼氏染色观察缺血区EAAC1表达和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和海马数密度值的影响。结果:模型组缺血区EAAC1表达(0.61±0.03)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2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9.49,P<0.01),而反义组表达(0.31±0.01)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9.33,P<0.05)。反义组大鼠梗死体积(101.33±15.08)mm3显著小于模型组(140.5±20.27)mm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66,P<0.01),反义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33±0.41)分,显著高于模型组(1.42±0.3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8.51,P<0.01),海马各区数密度值均高于模型组(P<0.01和P<0.05)。结论:EAAC1反义寡核苷酸对急性脑缺血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脂多糖应答基因分子(Iipopolysaccharide response gene,LRG)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容积之间的关系,探索脂多糖(Iipopolysaccharide,LPS)预处理诱导脑保护效应的核心分子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和脂多糖预处理组.采用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印迹法结合图像分析软件半定量计算LRG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CGRP、ET-1和TNF-α浓度,采用garei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脑梗死容积.结果:相比于缺血对照组,脂多糖预处理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72 h LRG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血浆CGRP浓度显著增高,而血浆ET-1和血清TNF-α浓度则显著降低,同时,脂多糖预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较缺血对照组明显改善,脑梗死容积也显著缩小.结论:脂多糖预处理可诱导LRG分子表达水平上调,显著降低ET-1、TNF-α而增加CGRP浓度,从而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一定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鼠动脉内少量冷盐水输注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内插有尼龙线的PE-50导管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缺血3 h模型,在再灌注前5 min向MCA缺血区输注3.5 ml 10℃盐水,然后实施再灌注。对照组仅仅制作缺血3 h/再灌注48 h模型,未输注冷盐水。再灌注48 h后,用TTC染色法分别测定两组的脑梗死体积。在缺血后2 h和再灌注后48 h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冷盐水输注组能显著减少脑梗死体积(23.8±3.0%),与未输注组相比(44.3±1.4%)差异有显著性(P<0.01)。再灌注前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动脉内少量冷盐水输注可显著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体积,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