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著作中,张仲景将《内经》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气机升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笔者通过分析张仲景的三泻心汤,运用其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体现了张仲景重视脾胃气机升降的学术思想,将其治法特点运用于临床,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趺阳脉诊法是中医诊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继承了这一诊法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发扬,在其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多次论及。趺阳脉与脾胃关系密切,无论是单一脉还是相兼脉在判断疾病病位、病机、治疗以及预后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其灵活运用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的脾胃理论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临床指导意义重大。从病因病机、辨病辨证、治疗原则、方药运用及预防调护上对仲景著作中关于脾胃学说进行了论述,通过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具体条文进行阐释,深入探讨仲景的脾胃理论,为更加方便地运用于临床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的内容结集为《伤寒论》。《伤寒论》重视脾胃的观点体现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护理调养、预后及药物煎服等各个方面。脾胃乃后天之本,化生之源,试从《伤寒论》中的煎服法浅析张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芍药作为药用的记载首见于公元前三世纪的《五十二病方》。迨东汉末年,张仲景集中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芍药组成各种方剂。《伤寒论》有31方(包括通脉四逆汤中腹痛加芍药者),《金匮要略》有24方(除与《伤寒论》中重见者),均用芍药为主或为辅佐组方治疗多种病症,对后世医  相似文献   

6.
董冉冉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0-221
脾胃学说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历代医家皆有所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其临床治疗思想始终不离顾护脾胃,将脾胃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以下条文均据《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其中尤其重视气机升降在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今仅就其在脾胃病证治中运用气机升降的规律加以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1《伤寒论》、《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8.
胃气又称中气,即脾胃之气,保胃气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张仲景将保胃气学术思想首次运用于临床实践,对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张仲景不仅通过审察胃气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而且在方剂配伍、方剂使用、药量甄选及药物煎服、药后调护上都注重保护胃气。故从判断预后察胃气、治疗用药保胃气、煎服调护养胃气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张仲景保胃气的学术思想。笔者受张仲景保胃气学术思想启发,临床辨治肺胀病时重视调理脾胃,认为脾胃亏虚是肺胀病重要的病理基础,培土生金法是其主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9.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伤寒少阳病证的经典名方,经过后世医家对其主证的不断探究及扩展,临床该方广泛用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肿瘤科、五官科、皮肤科、传染病科、血液科疾病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归纳总结近10年来有关小柴胡汤的药效学研究及临床各科病症的运用,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参考文献46篇。  相似文献   

10.
黄栋芳  叶放 《光明中医》2021,36(1):27-29
通过文献源流及应用梳理,对桂枝麻黄各半汤古今应用思路进行总结,提出以宗《伤寒论》将本方仅用于皮肤病者为旧论;依据张仲景用方思路,结合今人临床实践,揭示该方适应证为:病位在表与肌肉间或偏向于表,病况处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的多种病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不同的辨证体系的比较,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辨证论治”进行重新定义,提出“阶段证候群”概念,将阶段证候群分为显性证候群、隐性证候群、可显证候群3层,通过对其研究,进一步认识不同疾病证候在辨证论治中的关联性,从而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其中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证属《伤寒论》中的“太阳中风”,为太阳病表证中的一种病证;同时,“中风”为《伤寒论》中以病因命名的一个病名。中,去声,读为“众”,中伤的意思。风性善行数变,从外侵犯人身时,如矢石中人,所以论名为中风,其实即后世所谓“伤风”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压力,情志刺激等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包括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心理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由于心身疾病的特点,根据人的阴阳属性不同,导致的心身疾病可表现为肝的疏泄不及和太过,临床从肝辨证论治,常可收到较好疗效,现举隅如下。 1 闭经 典型病例:郭某,女,19岁,学生。患者1年前因学习紧张,精神压力大而出现闭经,于2001年3月21日初诊。主症:闭经腹痛,郁闷不乐,心烦急躁,舌尖微红,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诊断:闭经,病机为肝郁化火,血瘀阻滞。治则:疏肝降火逐瘀。方药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g,赤芍10g,香附10g,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手术诊治的临床经验。方法:2000-2005年来,对1148例腰椎间盘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5例患者残留腰腿痛。结论:医源性因素是腰椎间盘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严格掌握手术的适应症,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及术后合理的功能锻炼,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可望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素体阴虚 风寒郁热 在世界各种医学之中,中医对人类体质的研究是颇具特色的。在这方面,中医研究不但更为全面,而且理论研究渊远丰富,尤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中医体质学说一直贯穿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6.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素问·天元正纪大论》),所以,与太阳主气寒气相一致的寒邪或寒风之邪,以及寒水(因为水之气亦为寒)所致太阳证,即为太阳主证。除此以外,当视为太阳变证。  相似文献   

17.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病因不明、主要侵犯脊柱关节和髋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患。好发于青年男性。其发病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渐上行累及髋和脊柱,造成髋部脊柱僵硬,强直畸形。中医治疗本病突出辨证施治的特点,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多有文献报道。笔者临证分辨虚实,用药重在活血健脾,祛风散寒化湿,和内外合治,善用手法导引,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589-1591
目的:探索HIV相关脑病的证型分布规律及病机特点。方法:搜集152例HIV相关脑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运用聚类分析对四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IV相关脑病可分为肝肾阴虚,清窍失养证;肝阳上亢,痰火上扰证;中气亏虚,湿浊内蕴证3个证型。结论:本病病位在头颅清窍,因感受"疫毒"之邪,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受损而酿生湿浊、风痰、瘀血,上扰清窍而发病。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所说的“证”,是对疾病中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阶段性病理本质概括。中医辨证的思维规律是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由证素组合成证名,从而形成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贝叶斯网络是用于不确定性推理,对信息进行挖掘处理的一种较好算法,将其运用于中医辨证的研究,探讨证候-证素-证名问关系,结果表明其与中医专家经验有很高的吻合性,但仍未能全面反映中医辨证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不一致探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形成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不一致的原因,为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探究其分型方法,寻找分型不一致的根源。结果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不一致的成因,与采用的辨证体系不同、分型层次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对兼夹证型的认识不同有关。结论形成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有四,一是采用的辨证体系不同导致所分证型不同;二是分型层次不同导致证型数量不同;三是学术流派不同导致所分证型不同;四是对兼夹证型的认识不同导致所分证型不同。这也是中医辨证分型难以统一,难以规范化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