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组织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因素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5至2010年住院行肝组织活检后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共81例,采集患者抗病毒治疗基线人口学、生化学、病毒学及肝组织学结果并收集患者抗病毒治疗随访过程中病毒学指标动态下降情况,分析此类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相关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81例,其中男性60例;平均年龄36.5岁。肝组织学活检提示,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G2S2者54例(66.7%);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G2S2者27例(33.3%);治疗24周病毒学应答患者63例(77.8%)。肝组织学炎症或纤维化等级、ALT水平及患者平均年龄在抗病毒治疗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病毒药物类型[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与患者病毒学应答无显著相关。 结论ALT持续正常或轻度异常(< 2 × 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与患者肝组织学炎症/纤维化程度及ALT水平显著相关,建议此类患者行肝组织活检以评价抗病毒指征及预测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病理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析79例血清ALT正常且HBsAg阳性合并脂肪肝患者的肝组织病理情况,分析其损害程度与年龄、HBeAg状态、HBVDNA载量及脂肪肝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79例患者中无或轻度组织学改变(G0~G1或S0~S1)者35例(44.3%),有显著组织学改变(≥G2或≥S2)者44例(55.7%)。年龄≥40岁、HBeAg阴性、低病毒载量患者的组织学改变较重,P〈0.05或P〈0.01,而轻度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病理改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可能存在较大比例的肝组织损害,其肝组织损害程度与年龄、HBeAg状态及HBVDNA载量有关,而与脂肪肝程度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检查的差异性比较,初步探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对29例单独应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进行肝组织活检,用半定量系统计分方案对治疗前后肝组织学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前后变化并分析其意义。结果治疗前后相比,HBV DNA完全应答组获得显著的组织学改善。抗病毒治疗48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两种抗病毒方式相比较无差异。结论无论是干扰素或是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获得病毒学完全应答均可明显改善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不同机制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在48周时肝脏组织学变化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ALT正常或轻度异常尤其年龄偏大,有HBV感染家族史的患者行肝组织活检,了解该部分患者肝组织学特征及其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以便实时地给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5至2010年住院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入组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及其他肝病、严重心肺疾病等。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家族史、饮酒史及用药史。肝组织学穿刺术前需检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活动度、肝功能、HBV DNA、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规肝组织活检,结果用肝脏炎症分级(G0~G4)及纤维化分期(S0~S4)表示。以肝组织炎症分级分成轻度炎症(G0~G1)和明显炎症(G2~G4),以肝组织维化分期分成轻度纤维化(S0~S1)和明显纤维化(S2~S4)。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共229例,其中男性160例,女性69例;ALT持续正常者(PNAL)104例,ALT轻度异常组125例。全部入组患者肝病理学分析显示:肝脏炎症分级≥G2期者占45.42%;肝脏纤维化分期≥S2期者占35.38%。随ALT水平的升高,患者的肝脏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增高,1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在2~5年随访中,29.7%(44/148)患者ALT水平波动在40~50 U/L,70.3%(104/148)的患者ALT水平、HBV DNA水平均无显著波动(P>0.05);3例(2.1%)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分别发生在27岁、31岁和19岁时。结论 ALT正常或轻度异常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即使肝组织活检炎症、纤维化较轻,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2~5年内会出现肝病进展,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T)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发生明显组织学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35例血清ALT水平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ULN)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肝脏病理结果进行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明显肝脏炎症(G≥2)或纤维化(S≥2)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52/135,38.5%)患者的肝组织G≥2或S≥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BV家族史、ALT 1~<2×ULN、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ULN、血小板计数(PLT)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是低水平ALT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发生G≥2或S≥2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2,95%CI 1.007~1.100)、HBV家族史(OR=5.448,95%CI 2.191~13.548)和AST(OR=1.042,95%CI 1.005~1.081)是低水平ALT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发生G≥2或S≥2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对于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HBV家族史和AST水平可作为判断肝脏病理组织严重程度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按照国内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规定,ALT≥2x正常上限(ULN)为抗病毒治疗的指征。然而,对于ALT正常参考值的范围,目前尚无可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引。美国有学者建议将ALT的ULN定为30U/L(男)或19U/L(女)。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回顾性调查了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肝活检)的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CHB患者及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分析了这些患者的肝组织学改变与ALT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正确界定ALT的ULN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DNA识别受体之一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中表达分布及其与肝组织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4例CHB患者肝组织活检标本、19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肝移植术后病肝组织标本及20例健康供体肝脏组织标本进行AIM-2检测,利用Image-Pro-Plus 6.0软件测定AIM-2积分吸光度值。肝脏组织炎症程度分为G1~4和纤维化程度分为S0~4,并进行HAI评分。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各组数据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AIM-2表达定位于肝实质细胞的胞质内。正常肝组织中极少表达,HBV相关患肝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多。患者肝脏组织AIM-2积分吸光度值中位数在HBV-ACLF组为19 772.48,显著高于CHB组的4 996.88(Z=5.008,P0.001);CHB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 296.49(Z=-3.028,P=0.002);患肝组织AIM-2表达水平与肝脏炎症HAI评分正相关(r=0.707,P0.0001)。结论 AIM-2在正常肝组织极少表达;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表达显著增加,且随肝脏炎症的加重而表达增强,提示AIM-2可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现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81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不同肝脏组织学病变程度与血液生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等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腹部超声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不同炎症活动度组中,各组间的平均年龄有显著差异;G1与G3、G2与G3组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有显著差异;G1与G2、G3组的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有显著差异;G1、G2、G3组的腹部超声检查有显著差异。肝脏不同纤维化程度组中,S1、S2与S3、S4组的平均年龄有显著差异;S1、S2与S4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有显著差异;S1、S2与S3和S4的血小板计数和腹部超声检查有显著差异。未观察到肝脏不同炎症活动度组和肝脏不同纤维化组在HBeAg状态、HBV DNA水平和A/G比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与血常规、肝脏功能及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而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状态和病毒血症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与未采用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时期和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株出现之前相比,现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未发生明显变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临床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方法。方法收集本院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共7例,分别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或二者联合抗病毒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12周的肝功能指标、HBV DNA定量、HBV表面标志物水平。结果经积极抗病毒治疗,7例患者均获得病毒学应答,均产生HBs Ab。结论合理、及时的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愈率,降低慢性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IL-21表达水平,探讨血清IL-21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患者对抗病毒应答的相关性。 方法检测25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优化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基线、12周、24周、36周、52周、64周、76周、88周和104周的血清并检测IL-21水平、HBV DNA定量、HBsAg、HBsAb、HBeAg、HBeAb和肝功能等相关指标,分析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另选取15例HBV携带者、15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 结果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优化治疗基线血清IL-21水平与无症状携带者血清IL-2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00、0.003);核苷(酸)类似物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HBsAg、HBeAg、HBeAb均呈下降趋势,且HBV DNA水平及HBsAg浓度于治疗12周内下降速度最快,HBsAg浓度降低速度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慢。基线IL-21水平与优化治疗12~24周时的病毒量变化对数值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r =-0.55、P = 0.015),36周时IL-21水平与36~52周病毒量变化存在中等强度的负相关性(r =-0.62、P = 0.001)。核苷(酸)类药物优化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清IL-21浓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峰值浓度在36周,为66.41 pg/ml,显著高于基线IL-21浓度(P = 0.001),治疗至88周及104周时患者血清IL-21水平恢复到基线状态。 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血清IL-21浓度升高,优化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1水平呈现一过性升高,峰值与HBV DNA的抑制及HBsAg、HBeAg等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