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乳腺伴梭形细胞化生腺癌2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乳腺伴梭形细胞化生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复习2例乳腺伴梭形细胞化生腺癌的临床资料,并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组织学特点:癌组织由梭形细胞构成,细胞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不多,呈片巢状、条索状、编织状排列,梭形细胞内可见腺癌的管状成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呈上皮性免疫表型,CK(pan)、EMA阳性,ER、PR、C—erbB-2常阴性,不表达S-100蛋白、desmin和vimentin。结论 乳腺伴梭形细胞分化的腺癌是上皮性特殊性乳腺癌中乳腺化生性癌的1种,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皮间叶转化(EMT)相关蛋白E-、N-cadherin和β-catenin在滑膜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滑膜肉瘤34例,包括双相型24例和单相纤维型10例,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E-、N-cadherin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E-、N-cadherin和β-catenin在34例滑膜肉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2.9%、76.5%、97.1%。E-cadherin在双相型滑膜肉瘤中的阳性率(70.8%)高于单相纤维型(10%)(P<0.05);N-cadherin、β-catenin在双相型和单相纤维型滑膜肉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0.8%(17/24)和90%(9/10)、95.8%(23/24)和100%(24/24),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在24例双相型梭形细胞成分中E-、N-cadherin和β-catenin的阳性率分别为12.5%(3/24)、50%(12/24)和62.5%(15/24);在10例单相纤维型滑膜肉瘤梭形细胞成分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1/10)、80%(8/10)和100%(10/10)。β-catenin在单相纤维型滑膜肉瘤的梭形细胞的表达率高于双相型中的梭形细胞(P<0.05)。(3)在24例双相型滑膜肉瘤中,E-、N-cadherin和β-catenin在上皮样细胞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0.8%(17/24)、83.3%(20/24)和95.8%(23/24);在梭形细胞成分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2.5%(3/24)、50%(12/24)和62.5%(15/24)。E-、N-cadherin和β-catenin在上皮样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梭形细胞(P<0.05)。(4)在双相型滑膜肉瘤中E-cadherin和N-cadherin、E-cadherin和β-catenin均同时表达的比例较高,在单相纤维型中E-cadherin不表达而N-cadherin、β-catenin表达的比例较高。(5)滑膜肉瘤中E-、N-cadherin和β-catenin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临床TNM分期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EMT相关蛋白E-、N-cadherin和β-catenin均可能参与滑膜肉瘤的组织形态分化,N-cadherin和β-catenin影响双相型和单相纤维型滑膜肉瘤中E-cadherin的表达途径不同,滑膜肉瘤组织中可能存在间叶上皮转化(MET)现象。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滑膜肉瘤浸润和转移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spindle cell tumor with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SETTLE)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1例罕见的甲状腺SETTLE,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结果 镜下肿瘤组织主要为梭形细胞成分与腺样成分互相融合的双相分化表现.免疫表型:CK、EMA和vimentin均阳性.结论 甲状腺SETTLE的诊断依靠形态学及免疫表型,需与甲状腺未分化癌、滑膜肉瘤、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癌、异位错构瘤型胸腺瘤等进行鉴别.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乳腺梭形细胞/肉瘤样化生性癌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为主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 with dominant spindle cell/sarcoma-toid component,MBCS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15例MBCS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中12例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抗体包括上皮标记、肌上皮标记和肿瘤标记物)。同时就腋淋巴结状态,ER、PR和Her2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做简要比较。结果本组MBCSC患者平均年龄41岁,均因发现乳腺包块就诊。多数肿瘤呈界限清楚的结节状。镜下8例肿瘤完全由梭形/肉瘤样细胞构成,6例以梭形/肉瘤样细胞为主伴少量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成分,1例伴少量导管原位癌。肿瘤显示中-高级别组织学改变。11/12例(91.7%)MBCSC的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至少表达一种上皮标记,全部病例均至少表达一种肌上皮标记。本组MBCSC的腋淋巴结转移率和ER、PR、Her2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MBCSC在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基础上呈现出肌上皮分化,其生物学特性如腋淋巴结状态和肿瘤标记物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有所不同,提示其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理亚型。系列上皮和肌上皮标记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MBCSC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膀胱肿瘤起源于泌尿道上皮,为移行细胞(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原发腺癌或小细胞癌比较少见,其余的膀胱癌更少见。然而,有几个不常见的特征性膀胱病变,可能由泌尿道上皮癌分化而来,包括良性和恶性的梭形细胞病变。此综述的第一部分描述了良性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包括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和手术后梭形细胞结节)、良性肿瘤(包括平滑肌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和具有不确定恶性潜能的肿瘤(包括副神经节瘤、颗粒细胞肿瘤和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并描述了其常见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帮助临床病理医师认识这些肿瘤实体。  相似文献   

6.
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乳腺梭形细胞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乳腺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梭形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2500例乳腺癌切片,找出以梭形细胞占主要优势(〉80%)的癌5例,其中2例梭形细胞型导管内癌和3例梭形细胞型浸润癌。采用HE、阿辛蓝(AB)/PAS和网织染色,以及用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7、3413E12、AE1/AE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嗜铬蛋白(cg)A、Lue-7、波形蛋白,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E-钙黏素、Ki-67、p53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其中4例有随访信息。结果患者平均年龄在68岁。镜下:5例癌细胞形态主要为长梭形的上皮样细胞,3例有少数胞质内空泡状细胞,4例可见散在AB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5例均表达AE1/AE3、EMA、CEA、E-钙黏素和突触素,CK7有4例表达,NSE阳性3例,CgA和Lue7阳性2例,ER阳性4例,PR阳性2例,1例表达c-erbB-2,1例有灶状波形蛋白阳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2例梭形细胞型导管内癌和1例梭形细胞型浸润性癌是梭形细胞型的神经内分泌癌,另外2例梭形细胞型浸润性癌是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化生性癌。随访3例存活(24~58个月),1例27个月内死亡。结论上皮样梭形细胞和细胞内黏液的出现是乳腺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癌的一个形态学特点。梭形细胞神经内分泌型导管内癌需要和普通导管增生及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梭形细胞型的神经内分泌癌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梭形细胞浸润性癌需要与梭形细胞肌上皮肿瘤、恶性黑色素瘤及某些软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包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4例心包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光镜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42岁,3例呈局限型,1例为弥漫浸润型。组织学上可表现为肉瘤样梭形细胞型,上皮样型及双相型,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肉瘤样梭形细胞表CK、vimentin;上皮样型瘤细胞表达HBME1、CK。结论:原发于心包的恶性间皮瘤罕见,预后极差。临床常被误诊,其组织形态亦复杂多样,应注意与心包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心包转移性腺癌和梭形细胞肿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fibromatosis-like spindle cell carcinoma,FLSCC)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FLSCC病例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CK、CK(34βE12)、vimentin、SMA、ER、PR、Ki-67、c-erbB-2]。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7、53、56岁,均可触及乳腺肿块。肿瘤境界清楚,但镜下边缘呈浸润性。肿瘤主要是梭形细胞、多边形细胞、少量的管状腺体及鳞上皮巢混合,间质纤维明显增生伴胶原化,细胞成束状排列或散在分布,似纤维瘤病样改变。梭形细胞分化良好,异型性不明显,部分区域细胞较丰富,其间聚集的上皮簇或片状多边形细胞核有轻度异型,可见少数核分裂象。多边形细胞与梭形细胞有移行。病变中亦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聚集浸润。上皮细胞、多边形细胞及部分梭形细胞CK(34βE12)、CK(AE1/AE3)阳性,CK阴性的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SMA。3例均行肿块切除,其中1例,术后4个月复发,再行乳腺根治术。结论 乳腺(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标记并与乳腺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喉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spindle cel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EBV、HPV的相关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喉SCSCC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等,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ER,以导流杂交法检测HPV,并选择3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14例喉SCSCC中12例有明确的鳞状细胞癌和肉瘤样成分(双相形态),2例仅有肉瘤样成分(单相形态)。9例可见肉瘤样成分与鳞状细胞癌的过渡移形区。鳞状细胞癌区与肉瘤样区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同。EBER原位杂交及HPV导流检测结果均阴性。透射电镜下,3例肉瘤样区瘤细胞可见上皮分化特征。14例患者术后随访6~99个月,10例存活,4例死亡。结论喉SCSCC多发于中老年男性,组织学以双相结构为特征,亦可表现为仅有肉瘤样成分的单相型形态。喉SCSCC与EBV、HPV感染无关,确诊需联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必要时可应用透射电镜检测。  相似文献   

10.
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占软组织肉瘤的5%~10%,以青壮年多见,主要发生于四肢大关节附近,多数生长缓慢.根据组织学形态及分化程度,滑膜肉瘤分可为5种类型;单相纤维型、单相上皮型、双相型、低分化梭形细胞型和小细胞低分化型(small cell variant of poorly differentiated synovial sarcoma),其中后者较为罕见,是病理学诊断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卵巢有梭形细胞成分宫内膜样癌伴肝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肝样癌的组织发生。方法:收集和分析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石蜡切片免疫组化ABC法染色。结果:①1例62岁老妇,患有原发性高度恶性卵巢癌,并伴有AFP明显升高。AFP常随病情变化而变化;②病理特征主要为有梭形细胞成分宫内膜样癌和明显肝样癌成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肝样癌及其癌细胞内外玻璃小体AFP阳性;内膜样癌中腺上皮Keratin、EMA、ER阳性;而梭形细胞则Keratin、EMA和Vim阳性。而Desmin、Myoglobin、GAFP、HCG所有瘤细胞均为阴性;③由于AFP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患者预后不良。结论:以上结果表明,有梭形细胞成分卵巢宫内膜样癌伴肝样癌为卵巢一种特殊临床病理实体,反复复发后已完全向肝样癌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例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进行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长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型釉质上皮瘤患者均为年轻人,临床以小腿疼痛或无痛性肿胀为主,病程较长,影像学均示胫骨骨干病变。光镜下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散在的新生编织骨组成,梭形细胞密度较高,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纤维组织间见少数巢团状或裂隙状的上皮样细胞巢,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上皮细胞巢表达CKpan、CK14和CK19,但不表达CK8、CK18。EGFR阳性表达主要见于上皮样细胞,Ki-67在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均有少量散在阳性表达。结论长骨骨纤维不良型釉质上皮瘤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年轻人胫骨骨干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根据影像学、光镜及免疫组化确诊,应与骨纤维结构不良、转移癌、滑膜肉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化生型胸腺瘤(metaplastic thymoma,M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复习1例MT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EliV ision两步法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67岁,肿瘤直径4.6 cm,位于右侧甲状腺下极靠近胸骨上窝,境界清楚,包膜完整。镜下表现为双相性结构,由互相盘绕的上皮岛和短束状梭形细胞构成,两种成分在肿瘤的不同区域变化较大,部分区域由梭形细胞占优势的双相性结构构成,部分区域由纯梭形细胞构成。上皮细胞形成网格状或宽梁状吻合岛,形态类似非角化型鳞状细胞,胞核小而深染;部分上皮细胞较成熟,胞核大而空泡状,核内假包涵体易见,胞质嗜酸性。梭形细胞形态类似纤维母细胞,多排列成短束状、漩涡状、编织状或席纹状,可见胸腺小体样结构。背景有较多成熟小淋巴细胞浸润,梭形细胞区域散在较多微砂砾体。免疫表型:两种成分均弥漫表达EMA,BCL-2、CD99均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2%;上皮成分CKpan、CK5/6、p63均弥漫阳性,vimentin、CD5均阴性;梭形细胞vimentin弥漫阳性,CKpan、CK5/6、p63均阴性;间质小淋巴细胞CD3、CD5、CD20均阳性;TDT、CD1a、CD34、S-100、actin、Calretinin、D2-40等均阴性。原位杂交EBV呈阴性。结论 MT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交界性胸腺肿瘤,掌握其独特的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易于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阴道梭形细胞上皮瘤(spindle cell epitheliomas of the vagina,SCEV)并复习相关文献。组织学显示肿瘤主要由梭形间叶细胞及少量上皮成分组成,间叶细胞排列呈条索状、编织状或网状,细胞无异型,上皮性成分散在分布于间叶组织之间,主要由分化较成熟的鳞状上皮组成,可见细胞间桥,另可见少量呈腺样分化及类上皮性分化区域,类上皮性分化区域间质黏液样变,与周围梭形间叶成分之间可见移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p40、p6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均呈阳性表达,但在肿瘤不同分化区域阳性表达程度不同,CD10、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在两种成分均呈强阳性表达,Calretinin及WT-1呈灶性弱阳性,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符合SCEV。  相似文献   

15.
梭形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具显著梭形细胞特征的罕见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形态学类型。形态学高度提示非淋巴起源的梭形细胞肿瘤、包括软组织肉瘤、梭形细胞癌,梭形细胞黑色素瘤和树突状细胞肿瘤。为了进一步认识梭形细胞淋巴瘤及提高诊断率,作者对5例梭形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免疫基因型进行了分析。5例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21—71岁,患者一般状况较好,但有4例肿瘤分期已为Ⅳ期。病变均累及结外,常见于阴道,3例淋巴结同时受累。血清LDH只有1例升高。患者均接受6个疗程的足量化疗,2例还进行了放疗,随访4—57个月患者均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混合性髓样-滤泡癌(MMFTC)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甲状腺混合性髓样-滤泡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免疫组化(SP法)检测CT、Tg、CgA、vimentin、Galectin-3、CD56、CD57、CK19等,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肿瘤组织由胖瘦不等的梭形细胞及甲状腺滤泡构成,二者互相穿插、分割排列,并侵犯被膜血管。免疫组化CT梭形细胞弥漫(+),个别滤泡上皮(+);Tg滤泡上皮(+),梭形细胞灶性(+);CgA部分滤泡上皮(+),部分梭形细胞(+);vimentin梭形细胞及滤泡旁细胞(+),个别滤泡上皮细胞(+);Galectin-3部分梭形细胞及滤泡上皮细胞(+)。结论MMFTC临床罕见,依据梭形细胞和甲状腺滤泡组织二者同时侵犯被膜和(或)血管,结合免疫组化表型可确诊。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primary endometri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PESCC)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内膜癌。本文报道1例55岁患者, 刮宫标本及经腹腔镜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标本组织学形态均显示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上皮呈浸润性生长, 并见短梭形细胞, 胞质丰富、透亮。刮宫标本中未见正常子宫内膜腺体及异常腺性结构;全子宫切除标本中短梭形与鳞状上皮穿插生长, 侵犯浅肌层, 周围子宫内膜可见慢性子宫内膜炎, 局灶符合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免疫表型:明确的鳞状上皮成分及短梭形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CK)5/6、p63、β-catenin、CD10均阳性, CK7、CDX2阴性。患者随访8个月, 身体状况良好。PESCC需要严格掌握诊断标准, 除外子宫颈来源的鳞状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癌伴广泛鳞化。该文描述PESCC组织学特点、刮宫及全子宫标本诊断难点、阐述其诊断要点, 并复习和总结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梭形细胞型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项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2009—2019年食管鳞状上皮梭形细胞型异型增生3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37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范围47~81岁...  相似文献   

19.
淋巴结分支杆菌性梭形细胞假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淋巴结分支杆蓖性梭形细胞假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2例淋巴结分支杆菌性梭形细胞假瘤,常规石蜡切片,HE、抗酸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光镜观察。结果 患者均系1岁婴儿,无免疫缺陷疾病和使用免疫抑制剂史,出生1个月后接种卡介苗,临床表现:腋下淋巴结结节性肿大伴发热,病理表现:淋巴结肉梭形细胞束状或席纹状增生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增生的毛细血管,形成梭形细胞假瘤,抗酸染色显示病变内大量分支杆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梭形细胞Mac387和溶菌酶强阳性、S-100阴性。结论 在免疫功能低于或缺陷患者(如AIDS)和婴儿接种卡介苗后,可以发生淋巴结分支杆菌性梭形细胞假瘤,该病应与淋巴结的原发性梭形细胞肿瘤鉴别,确诊对其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尽管有研究显示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MC)的某些亚型存在肌上皮免疫表型,提示肌上皮分化,但目前尚无研究使用可获得的各种肌上皮标记对MC进行系统性评价。既往研究的某些病例存在鳞状细胞分化亦限制了该结论的价值。作者对20例缺乏鳞状分化的乳腺梭形细胞(肉瘤样)MC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以寻求肌上皮分化的证据。该组肿瘤包括3种亚型:9例伴有异源性成分(如软骨或骨分化)的实体性梭形细胞MC、7例纯梭形细胞性MC(瘤细胞呈编织束带状或漩涡梁柱状排列,导管周常常较致密)和4例癌肉瘤(高级别浸润性导管癌位于肉瘤样梭形细胞或高度多形性的背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