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与复发相关的预测因素及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5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105例。根据术后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n=24)、无复发组(n=81),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两组患者间比较,性别、年龄、房颤病史、体质指数(BMI)、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类型、左房前后径(LA)、术中电复律、术后早期复发,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后早期复发是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OR=5.236,95%CI:1.747~15.690,P0.01)。术后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多出现在术后1月内,且1月后仍有发作者,房颤晚期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结论房颤术后早期复发(空白期内)是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且消融后1月后仍有发作的患者,房颤晚期复发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诊断到消融时间(DAT)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探讨房颤患者诊断到消融的最佳时间。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首次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出院后定期通过门诊或电话对其进行随访。针对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用于对房颤消融术后未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53例房颤患者,其中持续性房颤占37.1%,女性占44.3%,年龄为(62.3±10.21)岁,DAT为12(3,48)个月,术后随访(26.7±16.36)个月,房颤消融术后总体未复发率为8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AT(OR=1.005,95%CI:1.0~1.011,P<0.05)、持续性房颤(OR=1.952,95%CI:1.160~3.385,P<0.05)和女性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房颤伴DAT≤12个月的患者消融术后未复发率明显高于DAT>12个月的患者(84.8%vs.75.7%,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后未复发...  相似文献   

3.
成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房缺 )患者常合并心房颤动 (房颤 )和心房扑动 (房扑 )。房颤和房扑所导致的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 1985年以来心房迷宫术(mazeprocedure)治疗房颤取得成功。因此 ,合并房颤或房扑患者单纯行房缺修补术 ,手术前后房颤和房扑发生率及自然转归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本组共手术治疗成人房缺2 2 8例 ,术后随访 16 7例 ,现就手术前后房颤和房扑发生率做一回顾性分析。  资料和方法 收集 1993年 1月至 1999年 11月间成人房缺手术患者的临床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手术资料及术后半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房容积指数(LAVI)与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洛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RFCA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是否AF复发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在长海医院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且术前基础心律为窦性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术后房颤的总体发生率。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将患者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9例患者术后发生房颤,发生率为21.67%。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组年龄、左房容积、左室质量、主动脉阻断时间均显著大于非房颤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08,OR=3.093)、左房容积75 m L(P=0.018,OR=2.608)及主动脉阻断时间70 min(P=0.042,OR=3.003)是影响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房颤并不少见,高龄、左房容积较大及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内直视术同期行Cox-MazeⅣ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心内直视术同期行Cox-MazeⅣ迷宫术的322例患者资料。根据随访期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随访窦性组(n=248)与随访房颤组(n=74),分析影响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窦性组与随访房颤组在性别、高血压史、左房内径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高血压史、左房内径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内直视术同期行Cox-MazeⅣ迷宫术治疗房颤的疗效是可靠的,女性、高血压史、左房内径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射频消融后房颤的复发率,并筛选术后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间PSVT合并房颤住院成功行PSVT射频消融治疗的病人共104例,其中93例随访资料完整,其中男62例、女31例。15例房颤复发为复发组,另78例为无房颤复发组。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PSVT病人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2.3±0.8年,共有15例(16.1%)术后房颤复发,房颤复发组消融时的年龄、PSVT的病程以及房颤的病程均大于无复发组,而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比例亦高于无复发组。单因素分析表明消融时年龄、合并其它临床疾病、左房内径、房性早搏数目和房性早搏百分比可能是射频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消融时年龄较大为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是PSVT合并房颤患者PSVT消融后房颤再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评价去肾神经术(RDN)和肺静脉隔离术(PVI)治疗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2010年1月至2023年4月发表的RDN联合PVI治疗高血压合并房颤的临床研究文献。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使用Stata15.1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项文献,共859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与PVI组相比,RDN联合PVI组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减低(RR=0.61,95%CI 0.51~0.72,P<0.01),术后2年房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VI组相比,阵发性房颤患者、难治性高血压患者RDN联合PVI组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减低(RR=0.64,95%CI 0.51~0.81;RR=0.66,95%CI0.52~0.83)。与PVI组相比,RDN联合PVI组术后1年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加权均数差(WMD)(95%CI)分别为-11.58(-18.14~-...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房颤)术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758例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例,其中行瓣膜手术+房颤射频消融374例(射频消融组),仅行瓣膜手术384例(对照组)。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32±6.23)个月,对比分析2组病例术后脑血管事件随访数据。结果:术后随访证实消融组在术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房颤的远期疗效确切,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提高远期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配对的方法。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住ICU的非心脏手术后成年患者2586例中,筛查术后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病例。按照1∶2的比例,选择年龄、性别和手术部位相同的病例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结局。结果 2.7%(71/2586)出现术后新发房颤。高龄(年龄≥75岁)及胸科手术患者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高。在术后新发房颤患者中,77.5%(55/71)出现在术后3 d以内,仅33.8%(24/71)患者有不适主诉。在配对人群中,脓毒症(OR=11.81,95%CI 1.72~81.00,P=0.012)、低钾血症(OR=19.48,95%CI 2.31~164.09,P=0.006)、术后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OR=9.91,95%CI1.92~51.22,P=0.006)及新发其他类型心律失常(OR=20.32,95%CI 3.51~117.55,P=0.001)是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新发房颤伴随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延长及住院死亡率增高。结论非心脏手术入ICU的患者中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为2.7%,多见于高龄(≥75岁)和胸科手术患者。在病例配对人群中,脓毒症、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低钾血症和新发非房颤心律失常是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新发房颤伴随预后恶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微创外科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术前及术后左心房功能进行定量评价,探讨其规律性。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0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微创外科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50例,分别于微创外科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舒张末期容积(LAVmax)、收缩末期容积(LAVmin)、射血分数(LAEF)。同时计算左心房管道功能的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EFpassive)及左心房泵功能的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EFactive)。结果:微创外科治疗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LAVmax,LAVmin随着随诊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P<0.05)。术后LAEF、LAEFpassive、LAEFactive随着随诊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对微创外科治疗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功能,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国产远山脉冲电场消融(PFA)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住院接受国产PFA系统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18例,观察术后即刻的肺静脉隔离情况,围手术期手术并发症及3个月随访结果。结果 18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16例,持续性房颤2例,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除完成了肺静脉隔离外,在顶部线和后壁增加消融,所有患者均实现肺静脉隔离(100%)。术后住院期间复发2例,均未给予处理自行转为窦性心律,左上肺消融过程中出现心率下降2例,停止消融后很快恢复,围手术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有2例24 h动态心电图超过30 s的房颤发作。结论 初步研究显示国产远山PFA系统消融治疗房颤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CAB)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为ON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心脏外科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间357例单纯ON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新发房颤而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筛选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ONCAB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为23.8%(8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P=0.0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P=0.03)及术前左心房内径≥38 mm(P<0.001)与ONCAB术后新发房颤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720, P=0.03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OR=11.924, P=0.032)及左心房内径≥38 mm(OR=2.735, P<0.001)是ONCAB术后患者发生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6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及左心房内径增大(≥38 mm)与ONCAB术后新发房颤相关,是潜在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丹阳市人民医院及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续58例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其中非风湿性瓣膜病1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2例。术中房颤消融路线均一致,常规结扎切除左心耳。同期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56例,行主动脉瓣置换25例,行三尖瓣成形38例,行血栓清除术10例。术后常规口服胺碘酮3~6个月,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术后房颤转复情况。结果:术后恢复为窦性心律44例(75.8%),发生心房扑动8例(10.3%),消融后仍为房颤9例(15.5%),出院前恢复为窦性心律47例(81.0%)。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满意,并具有安全性高、容易操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率变异性(HRV)值低于正常与复发的关系,频发房性早搏与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于北京市顺义区医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143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72例,平均年龄(59.90±11.12)岁.将术后1~5个月的患者归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抗房颤起搏器对缓慢心率患者阵发性房颤(PAF)的预防效果。方法14例心动过缓并PAF患者,12例置入Vitatron900E型起搏器,2例置入St.JudeMedicalIntegrityTMAFXDR5346型起搏器,对患者进行一年随访,记录术后第1月(预防房颤程序未启动)、术后第2月、术后第6月、术后第12月房颤(AF)事件。结果患者术后2个月较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较术后第2个月有症状PAF数(9.21±5.47和16.18±9.82;4.31±3.22,3.89±2.87和9.21±5.47),PAF总数(24.31±27.24和46.23±31.52;9.34±8.37,9.16±8.25和24.31±27.24),AF总持续时间[(2.63±1.21)d和(3.18±1.58)d;(1.16±0.86)d,(1.02±0.82)d和(2.63±1.21)d],AF负荷[(8.77±4.57)%和(12.62±5.68)%;(3.86±2.52)%,(3.42±1.79)%和(8.77±4.57)%]均降低(P<0.05)。结论抗房颤起搏器能减低心率缓慢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发生,降低房颤负荷,具有明显的短期及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CPVAI)术中终止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 85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首次接受CPVAI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在房颤心律下进行,终点为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对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及未终止者20项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确立对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具有预测价值的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者28例(32.9%),其中12例直接恢复为窦性心律,16例转为房性心动过速,57例CPVAI后仍为房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房颤持续时间、既往有阵发性房颤病史、短病程(1年)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病史+短病程持续性房颤是预测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的指标,但经多因素分析后仅有阵发性房颤病史+短病程持续性房颤是预测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的指标(P0.001;RR∶0.100;95%C I∶0.033~0.307)。结论由阵发性房颤进展而来的短病程持续性房颤是CPVAI术中房颤经消融终止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射频消融术且术前愿意接受睡眠呼吸监测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1例。所有患者行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结果 101例患者中,诊断OSAHS者41例,其余60例未发现睡眠呼吸障碍。OSAHS组男性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35/41 vs37/60,P0.01)。OSAHS组术中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比例和长期随访成功率(41%vs 7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左房直径增大和OSAHS能独立预测消融后房颤复发。结论 OSAHS的存在显著降低房颤消融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静脉前庭重构与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CPVI)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因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再次消融患者359例(阵发性房颤180例,持续性房颤179例)。LASSO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情况,在Carto系统引导下行补点消融。利用CARTO系统自带软件测量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结果 35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管射频消融。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144例(80%)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45例(31.25%),2支占58例(40.28%),3支占24例(16.67%),4支恢复占17例(11.81%)。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155例(86.59%)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24例(15.48%),2支占72例(46.45%),3支占17例(10.97%),4支占42例(27.1%)。阵发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6.15±0.65)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7.95±2.24)cm2。持续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10.48±1.00)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11.4±2.16)cm2。统计学分析提示阵发性房颤CPVI术后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持续性房颤(P=0.001),而持续性房颤4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P=0.001)。阵发性房颤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均小于持续性房颤(P0.001,P=0.022)。结论持续性房颤肺静脉前庭重构程度高于阵发性房颤,因此持续性房颤电隔离术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经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消融手术(胸腔镜下心外膜射频消融联合心内膜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的长期有效性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房颤患者,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完成5年随访, 评估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治疗成功率及患者预后。结果 21例房颤患者接受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 其间部分复发患者经再次抗心律失常治疗后部分恢复窦性心律。随访至5年, 共有3例死亡, 1例失访, 11例维持窦性心律, 总治疗有效率为64.7% (11/17)。随访过程中, 有1例患者发生脑卒中, 4例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治疗。死亡、脑卒中均发生在术后2年内, 术后3~5年新增2例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结论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术治疗房颤, 长期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此术式应用于房颤治疗的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