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B型尿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来自青岛市立医院96例ACS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4例,分别于胸痛发作2、4、6、12、18及24 h抽血,另选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检测其IMA、BNP、hs CRP含量,评价这三项指标在ACS早期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IMA水平于胸痛发作2 h已明显增高,4 h仍持续增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6 h降至正常。BNP、hs CRP水平于胸痛发作2 h显著升高,于12 h达到峰值。结论 IMA、BNP、hs CRP的表达与ACS密切相关,在ACS早期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进行血栓前体蛋白检测以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症状随机分为AMI组(急性心肌梗死,30例)和U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7例),采用ELISA法对患者胸痛发作6、24 h内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其体内肌钙蛋白T(cT-nT)含量进行测定,并选择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30例),对三组患者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胸痛发作6 h内患者血清内TPP含量及胸痛发作24 h内CK、CK-MB、cT-nT含量,AMI组患者含量显著高于UA组、健康对照组,且与之差异性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胸痛发作6 h内CK、CK-MB、cT-nT及胸痛发作24 h内其血清内TPP含量三组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结论血栓前体蛋白(TPP)可作为ACS早期诊断敏感性极高的标志物,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近中期疗效。方法98例ACS患者分为2组,A组为常规抗ACS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替罗非班,疗程为48 h,观察2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在出院后随访6~12 mo。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B组胸痛缓解时间明显快于A组[(41±8.3)min vs(63±11.5)min,P<0.01],7 d心血管事件发生次数少于A组(6次vs 12次,P<0.05)。B组用药后48 h内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明显低于A组,96 h时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临床上治疗ACS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能取得进一步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住院早期(24~48h)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DP)、血脂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入选ACS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40mg组40例、20mg组40例;对照组40例。他汀类两组均于入院24~48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测定3组入院时、入院后8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FDP和血脂的变化。结果:ACS患者住院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而且可明显降低hs-CRP、FDP水平且40mg作用优于20mg。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ACS患者的炎症及凝血反应,40mg作用明显优于20mg。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发病6h内ACS患者102例不同时段的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GPBB的差别。结果 GPBB在ACS胸痛发生2h后即有明显升高,4h后敏感性已达到90%以上,在ACS发病6h内其诊断敏感性高于cTnT以及CK-MB(96.08%,44.12%,17.06%,P<0.05),特异性高于CK-MB(95.83%和85.42%,P<0.05)。结论 GPBB在ACS的早期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诊胸痛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b)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抽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160例急诊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最终诊断是否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分为ACS组、非ACS组两个亚组,另抽取30名健康志愿者的相关体检资料进行对照分析,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清hsCRP、CTnI、Mb检测;进一步对ACS组进行危险分层评估,分析血清hsCRP、CTnI、Mb与ACS病情程度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sCRP、CTnI、Mb对急诊胸痛患者ACS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血清hsCRP、CTnI、Mb含量<非ACS组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静脉注射加口服倍他乐克的疗效。方法 67例ACS患者按病种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三组,每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静脉注射加口服倍他乐克)和对照组(只行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胸痛时间,控制心律失常和心衰的发生等方面作用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应用静脉注射加口服倍他乐克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分型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方法连续选择近期以胸闷、胸痛主诉就诊的155例中老年患者,入选对象接受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血清尿酸水平测定。结果 155例中老年胸痛患者中,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ACS组,59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55例)和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41例)。ACS组的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例数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同时SAP患者的血尿酸浓度、高尿酸血症例数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0.05)。结论 ACS患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冯亮  王惠琴  王超  戴冬雪 《安徽医药》2015,19(11):2162-2163
目的 探讨早期检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分析IMA在疾病诊断和预后中的评价意义.方法 分析该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5例ACS患者做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行健康体检者58例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1、3、6、12、24 h IMA水平,及IMA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对比对照组进行分析.同时对入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随访1年内出现心血管事件者与未分生心血管事件者IMA水平的变化.结果 (1)心绞痛发作1、3、6h时IM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0.05).心绞痛发作12h、24h时IMA水平,于对照组比较(P>0.05).(2)ACS发病早期进行检测,敏感度为84.6%(55/65),特异度为66.2% (43/65).(3)出现心血管事件人群,其IMA水平显著低于未出现心血管事件组,两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IMA在ACS早期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在发病1~6h,其水平有显著性变化,有较高地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反映患者预后,是早期诊断ACS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急诊溶栓干预对脑卒中不同阶段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2月急诊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起病至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6h组(32例),6~10h组(33例)和11~24h组(31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3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6.0h组和6~10h组及6~10h组和10~24h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当(P>0.05);与<6.0h组比,10~24h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P<0.05)。经治疗后,各个脑卒中组的评分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2h,4h,与<6.0h组比,10~24h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P<0.05);治疗24h后,3个组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个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脑卒中3个组的各个凝血指标显著改善(P<0.05);治疗2h,与<6.0h组比,6~10h组PT和TT改善相当(P>0.05),10~24h组各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4h,与<6.0h组比,6~10h组APTT和TT改善相当(P>0.05),10~24h组各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24h,3个脑卒中组间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晚期溶栓治疗与早期均有疗效,而早期溶栓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本院心内科住院患者90例,男53例,女37例,平均年龄52.1岁,根据出院诊断分成3组,即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和非缺血性胸痛(NICP)组,另选同期来本院健康体检人群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6.00岁,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IMA浓度,对比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效能。结果:ACS组的IMA值为(50.10±28.35)μg/L,明显高于NICP组(23.53±21.34)μg/L和健康对照组(20.30±11.05)μ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MA可用于疑似ACS的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12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与各组血清cTnI、CKMB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MYO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修饰白蛋白是一种较理想的早期诊断心肌缺血的指标,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检测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缺血修饰清蛋白(IMA)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结合临床检查,将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152例胸痛患者分为AMI胸痛患者组(A组,85例)、非AMI胸痛患者组(B组,67例),并选取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C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游离钴比色法测定所有样本的IMA、H-FABP、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YO)水平,比较A、B、C组入院时5项指标阳性率;A、B组胸痛发作后3、6 h H-FABP、IMA指标阳性率;A组以上5项指标在胸痛发作后3、6、12、24 h对AMI诊断的阳性率以及A组患者胸痛发作3 h各项指标单独检测及H-FABP、IMA联合检测诊断AMI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A组胸痛发作后6 h时IMA对AMI诊断的阳性率最高,为97.6%(83/85),同时在胸痛发作后3 h和6 h时,H-FABP和IMA指标中A组阳性率明显高于B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胸痛发作后3 h单独检测5项指标,发现IMA的灵敏度最高(94.1%),H-FABP的特异度最高(96.0%),H-FABP、IMA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99.5%.结论 H-FABP、IMA均为AMI检测的敏感性指标,H-FABP、IMA联合检测对AM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is study sought to describe the short- and long-term (up to 2 years) antithrombotic management patterns in a real-life setting for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event, and to document clinical outcomes.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EPICOR-RUS was a multicenter (34 centers),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conducted across Russia on antithrombotic management in hospitalized (within 24?hours of symptom onset) ACS patients with 2 year follow-up.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 NCT01373957.

Results: A total of 600 ACS patients (71.1% male, mean age 60 years) were enrolled; 599 were included for analysis. Diagnosis comprised STEMI (n?=?375, 62.6%), NSTEMI (n?=?147, 24.5%), and unstable angina (UA) (n?=?77, 12.9%).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was conducted in 64.3% of patients with STEMI (with or without thrombolysis), 36.7% with NSTEMI, and 58.4% with UA. There was undertreatment with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 for STEMI, NSTEMI, and UA: 14.7%, 25.9% and 16.9%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were not receiving DAPT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10.1%, 21.8% and 16.9% at discharge. Post-discharge, of the STEMI group, only 72.4% of patients who were managed by PCI and 39.8% of conservatively treated patients received DAPT at 12 months. The respective figures in the NSTEMI group were 77.3% and 26.4%. In the STEMI cohort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all-cause mortality was 3.2% at 1 year and 5.1% at 2 years of follow-up; in the NSTEMI cohort this was 2.7% and 4.8%,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deaths by 12 months and one death by 24 months (1.3%) in the UA population.

Conclusion: Despite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S, the real-world setting in Russia shows discrepancies in clinical practice,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improvements for the optimal management of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对疑似ACS的胸痛患者早期作出诊断。方法:选自2008—09~2009—03在佳大一附院急诊科和心内科就诊和收治的疑似ACS的患者,所有受检对象均于胸痛发作6h内采肘静脉血4mL,离心后分离血清放-20℃冰箱保存.应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ACB)以比色法测定IMA水平,整个过程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完成,心脏肌钙蛋白I(cTnI)由本院生化室采用免疫层析测定,比较各组间的IMA水平,即ACB值。结果:ACS组的ACB值明显低于非缺血性胸痛(NICP)组(54.93±4.07U/mLvs64.50±4.35U/mL,P<0.01)和健康对照组(54.93±4.07U/mLvs67.12±3.03U/m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MA对ACS诊断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NPV)明显高于ECG和cTnI,而联合应用IMA进行诊断后其敏感度和NPV较单独应用ECG和cTnI明显提高。结论:IMA可用于疑似ACS的急性胸痛患者早期诊断,与现有的检查手段(cTnI ECG)结合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对胸痛病人进行鉴别,减少误诊和漏诊,但特异性较低,还要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浆缺血修饰白蛋白(IM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病变程度和临床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胸痛发作在12 h内就诊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的10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包括66例急性心肌梗死、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测定IMA、hs-CRP,并与57名近期无缺血性疾病者进行对照。PCI术后以Gensini积分将ACS患者分为3组。结果:ACS患者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组间、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组间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间的IMA(P〈0.01)、hs-CRP(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ACS患者血浆IMA和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462,P〈0.01)。结论:在ACS患者中IMA、hs-CRP水平随着Gensini积分和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联合检测IMA与hs-CRP有助于判断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病变程度和临床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与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急性胸痛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IMA、H-FABP,根据AMI诊断标准分为AMI患者、非AMI患者,计算IMA、H-FABP及IMA+H-FABP对AMI诊断的诊断性试验评价指标。结果 AMI患者血清IMA、H-FABP明显高于非AMI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IMA、H-FABP、IMA+H-FABP诊断AMI的敏感度分别为:89.5、93.7、100。特异度分别为:73.8、80.9、71.4。阴性预期值分别为:86.1、91.8、100。阳性预期值分别为:79.6、84.9、80。结论 IMA、H-FABP是诊断AMI的敏感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对AMI诊断价值更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期血糖异常升高的发生情况及与冠心病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无糖尿病史的ACS患者120例,根据病情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STEMI组)28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STEMI组)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47例。3组分别测发病时晨起空腹血糖,观察其血糖平均值及异常血糖的发生率。结果 STEMI组空腹血糖异常的发生率和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在3组中均最高,UA组均最低,而NSTEMI组居中。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异常的发生率及程度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及肌钙蛋白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心肌梗死组45例。分别于胸痛发作2、4、6、12、24h采静脉血检测其缺血修饰白蛋白及肌钙蛋白T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胸痛2、4h时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胸痛6、12、24h时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2、4h时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同组胸痛6、12、24h时(P<0.05);心肌梗死患者胸痛4、6、12、24h时肌钙蛋白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患者胸痛6、12、24h时肌钙蛋白T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组胸痛4h时(P<0.01)。结论联合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及肌钙蛋白T的水平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胡杨  杨宁  秦勤 《天津医药》2018,46(9):963-967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严重程度之间的关 系,并分析NLR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7年3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 检查的259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14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组)4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组)65例。比较3组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淋巴细胞计数(L)、NL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酶谱、血脂、血糖、肝功能等指标的差异。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70例)、双支病变组(70例)和三支病变组(119例),比较不同病变支数组间炎性细胞的差异。同时绘制NL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UA组、NSTEMI组及STEMI组间WBC、N、NLR、hs-CRP、cTnT、CK、CK-MB水平依次升高,STEMI组L值低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NLR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但仅三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95%CI:0.814~0.916)。当NLR=4.22时,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最高,敏感度为72.1%,特异度为95.3%。结论 NLR水平与AC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ACS患者病情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