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浊、瘀、毒、衰五个方面,虚证以 脾肾气(阳) 虚和肝肾阴虚为主;浊是由于脾肾阳虚痰饮、水湿内停,湿浊内蕴;瘀是因虚致瘀,瘀阻肾络, 贯穿疾病始终;毒是指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停滞日久,胶着不去,在肾形成微型癥积,浊毒内聚, 毒损肾络,出现浊毒证;衰是湿浊羁留,肾功能衰败。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为本,湿浊血瘀、 瘀毒为标,即虚、浊、瘀、毒、衰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治疗原则以补脾肾为本,以祛湿降浊、活血祛瘀、解毒 排毒为标,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临证要紧抓病机,结合整体与局部,内外兼治,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相似文献   

2.
马宝东教授认为痛风发病过程病理产物为湿浊痰瘀,贯穿始终,浊毒瘀结形成与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有关,多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提出以脾胃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蕴为立法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和舌脉有所侧重,治疗注重顾护脾胃,酌加利湿祛浊之品,扶正祛邪并用,配合中药外治法;西医辅助治疗,不建议使用秋水仙碱,别嘌醇宜小剂量。  相似文献   

3.
傅晓骏认为慢性肾脏病多是积病日久,脾累及肾,脾肾两虚,由虚致损,气阳虚衰则气化运行均失衡,其后果一方面导致湿浊内停,另一方面也可因气衰血行不利而致瘀血内蕴,这样由虚致实,互为因果,形成脾肾正虚为本,湿瘀内阻之实为标的本虚标实的病机。治疗上强调通过补肾益气、健脾和胃、清金保肺等法扶助正气,并根据湿热、瘀血、浊毒的不同,分型论治。临床观察尤以阳虚血瘀型为多见,创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肾毒宁方化裁治疗相关慢性肾脏病。  相似文献   

4.
介绍焦剑主任医师从脾肾湿瘀论治慢性肾衰竭贫血的经验。认为本病以脾肾亏虚、湿浊瘀血为基本病机。临床自拟肾性贫血方为基本方,根据症状的不同分为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水湿内停证、瘀血内阻证、浊毒内蕴证5种证型,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味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蕴。"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从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思路方面论述慢性肾脏病与湿浊的关系,并从湿论治。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蕴。“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从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思路方面论述慢性肾脏病与湿浊的关系,并从湿论治。  相似文献   

7.
张琪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琪研究员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 ,理论造诣深厚 ,临床经验丰富 ,擅治内科、妇科等疾病 ,笔者有幸从师随诊 ,获益匪浅。现将张琪老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的经验总结如下 :CRF系多种肾脏病之晚期 ,正虚邪实贯穿于CRF的始终 ,正虚主要指脾肾两虚 ,邪实主要与湿毒内蕴 ,血络瘀阻有关。脾虚运化失司 ,水湿内停 ,肾虚气化不利 ,浊不得泄 ,升清降浊之功能紊乱 ,湿浊内蕴 ,日久化为浊毒 ,湿浊毒邪内蕴日久致血络瘀阻为患。其病势缠绵 ,证侯多变 ,难以速愈。因此 ,临床要明辨虚实轻重缓急 ,抓主要矛盾以恰当施治。1 肾功不全代偿期 :临床上…  相似文献   

8.
介绍邵朝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邵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治疗上强调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祛湿泄浊,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肾衰1号汤",用于慢性肾衰竭中后期气血亏虚、湿浊内阻之证。并附验案1则说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情况,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分型的统一提供参考,更好地协助临床诊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医家诊治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结果: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实证为水饮型、湿浊型、湿热型、血瘀型、浊毒型。结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多从气虚、阴虚、阳虚、湿浊、瘀血、毒邪等方面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0.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发展到4期的基本病机为虚、瘀、毒3个方面,虚证突出表现为肾阳亏虚,瘀侧重于癥瘕瘀结,毒则多为湿毒内蕴、浊毒上逆。虚为病机根本,瘀、毒既是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总体治疗原则为“补肾、活血、排毒”,补肾活血以治本、逐瘀排毒以治标,临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相似文献   

11.
赵玉庸教授从事中医诊疗工作50余年,尤其擅长肾脏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老认为尿毒症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衰败为主,标实为湿、浊、毒、瘀."肾络瘀阻"为病机关键.治疗宜健脾补肾、泄浊解毒通络,以降浊通络方治疗,中药辅以血液透析,对于部分尿毒症早期患者,及时中药介入,可逐步停止血透,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12.
刘旭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摭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生教授认为慢性肾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指脾、肾两脏虚弱,标实主要指湿浊、水气、瘀血等浊毒为患,治疗以“补益脾肾、通腑泄浊”为法,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肝衰竭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因前期过用苦寒药物治疗,或因素体脾肾阳气不足,湿浊瘀毒内蕴,故疾病晚期易形成阳虚瘀毒的病理状态。其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毒瘀胶着”,导致肝功能失代偿。常占杰提出温中逆挽法,重在挽救脾肾阳气衰败,祛瘀化湿,从而改善慢性肝衰竭晚期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并通过逆转脾肾阳气虚损的病理状态,挽救肝功能失代偿。  相似文献   

14.
费德升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1):634-635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的严重损害,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中医的“癃闭”、“关格”、“水肿”、“溺毒”范畴。周富明主任医师从事内科临床近30年。近10余年来致力于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周师认为,从慢性肾炎到慢性肾衰,是脾肾之气由虚而衰的过程,而湿浊瘀毒贯穿始终。因而提出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脏病是指临床上出现肾脏损害指征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间超过3个月的临床证候群,皮持衡教授擅长治疗本病。认为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主要从"虚、湿、瘀、毒"着手。认为虚是慢性肾脏病的始动因素,瘀、湿是慢性肾脏病形成物质基础,毒在其加重和复发不可忽视。在慢性肾脏病的发展发展过程中,"虚、湿、瘀、毒"并非单独致病,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疗需标本兼顾,病证结合,中西合参,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改善慢性肾脏病临床症状。故文章从"虚、湿、瘀、毒"等方面进行阐述皮持衡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思路,并结合病案进一步佐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陈权主任医师认为脾肾两虚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的病理基础,湿浊瘀阻为贯穿于慢性肾脏病全病程的一个基本病理特点。在治疗中重视脾肾二脏,或调或补,注意阴阳偏颇;强调清利通瘀应贯穿始终,重在中、下二焦;兼顾外感、蕴毒邪结病灶。  相似文献   

17.
总结王文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王文凤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以脾肾亏虚为其本,湿浊毒瘀内阻为其标,“气虚血瘀”贯穿慢性肾脏病始终;提出“攻补兼施,分期辨治,内外同治”的辨治思路。发病初期脾肾气虚为甚,治疗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可选肾康宁I方加减治疗。病变中期正气亏损渐甚,邪浊内壅渐重,治疗应以扶正祛邪兼施为治疗原则,采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发病末期脾肾愈亏,而湿浊、毒邪、瘀血阻塞更为突出,治疗应以祛湿降浊、活血化瘀排毒为主,可选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过程中,需注重固护脾肾,脾肾同治,重视“活血泻浊”。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常见复杂难治疾病之一,高继宁教授对于治疗该疾病具有其独特的理念和方法。针对其临床表现,高继宁教授提出“脾肾亏虚,湿毒瘀阻”是慢性肾脏病的病机,应将“以肾为主,五脏同调,通腑泄浊化瘀”作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创方剂强肾汤以治疗早期慢性肾脏病,临床效果显著,为防治该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张大宁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瘀、湿、逆四个方面,虚证有脾肾气(阳)虚和肝肾阴虚两种;湿证有湿困、水湿之不同,共同造成湿浊内蕴;逆证主要为浊毒上逆;瘀证则贯穿于疾病始终。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肾虚血瘀为本,湿浊内阻、浊毒犯逆为标,即虚、瘀、湿、逆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总体治疗原则为补肾活血以治本、祛湿降逆以治标,临证做到整体局部相结合、理证治病相结合、多种治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胡顺金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CKD) 3~5期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见于脾肾二脏,随着本病发展,脾肾虚损日甚,湿浊、瘀血等标实内生,虚实交杂,共同致病。治疗上主张根据证候,标本兼治,分清缓急,各有侧重,将证型分为脾虚湿盛夹瘀证、肝郁脾虚夹瘀证、阴虚内热夹瘀证和湿热蕴结夹瘀证,临床工作中获得满意疗效,并列举相关医案,以作考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