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临床研究证实卵圆孔未闭(PFO)与隐源性卒中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国际上已开展了多个大规模临床研究评估经皮卵圆孔介入封堵在预防卒中方面是否有效,与卵圆孔未闭相关隐源性卒中的诊治策略也有了长足进展,但依旧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经导管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预防卒中再发的研究历程,以加强临床医生对PFO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伴有卵圆孔未闭(PFO),如不明原因脑卒中(C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偏头痛病人,经皮PFO介入封堵术后复发性神经事件的中期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因CS、TIA和偏头痛伴先天性PFO行介入封堵术病人37例,随访平均4.2年(5个月至5.7年),观察经皮PFO封堵术的成功率、并发症、复发性神经事件等。结果 37例中有36例(97.3%)病人PFO介入封堵成功,其中CS病人30例,TIA 3例,偏头痛3例。封堵术后早期,病人原有症状消失或缓解,无心包压塞、封堵器移位或脱落,无须输血的出血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没有新的症状出现,无复发性脑卒中。3例TIA病人,2例术后未再发作,1例术后3个月内发作3次,之后再未发作。3例先兆型偏头痛病人术后症状明显减轻,2例术后6个月头痛症状消失,1例明显减轻,并于术后2年头痛症状消失。1例偏头痛病人,术中导丝不能通过卵圆孔,反复尝试失败后放弃手术。结论卵圆孔封堵术后可明显缓解CS、TIA和先兆性偏头痛病人的近中期症状,降低其复发率;PFO封堵术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对卵圆孔未闭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同期进行经皮卵圆孔封堵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一站式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十堰市人民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28例卵圆孔未闭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一站式联合手术组(n=98,34.03%)和单纯卵圆孔未闭(PFO)封堵组(n=190,65.97%)。术前完善经食道心脏彩超评估PFO各项参数;所有患者术后规律抗血小板治疗。并于术后随访24个月,记录卵圆孔封堵器的位置、血栓形成以及残余分流情况及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心源性反常栓塞事件再发、卒中、出血、心律失常、猝死等。Cox回归方法对所有封堵合并冠脉介入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一站式联合手术组97例患者置入卵圆孔封堵器及冠脉支架,1例因股动脉及股静脉解剖骑跨放弃手术。单纯行PFO封堵组190例成功置入卵圆孔封堵器,术后即刻封堵效果及PCI疗效满意,术中无器械表面血栓,无心包压塞及血管并发症:随访显示两组患者出血、卒中、封堵器残余分流、血栓、心肌梗死事件未见明显增多,两组器械成功率和手术相关并发...  相似文献   

4.
经皮导管左盘外包膜卵圆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导管左盘外包膜卵圆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在X线透视和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股静脉,通过10~12 F长鞘,采用左盘外包膜卵圆孔封堵器对有指征的卵圆孔未闭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6个月.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行临床和超声心动图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结果 共有25例卵圆孔未闭患者行卵圆孔封堵术,成功率为96%.没有发生院内不良事件和封堵器血栓形成、感染、心肌梗死等并发症.7例患者在术中出现频发性房性早搏或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术后很快终止.随访6~42(25±12)个月,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房水平残余分流,未出现新发的心律失常和脑血管事件.结论 经皮导管左盘外包膜卵圆孔封堵器治疗卵圆孔未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用于预防复发性缺血性卒中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其疗效及适应证仍存在争议。卵圆孔未闭在一般人群和原因不明的卒中患者中均十分常见(分别为25%和40%),因此卵圆孔未闭的矛盾栓塞被认为与隐源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因果关系,使用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可阻止进一步发生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现就卵圆孔未闭封堵相关的几项大型临床实验做简要介绍,并对卵圆孔未闭封堵的适应证进行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转归。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心内三科行介入封堵治疗的103例PFO患者。在术前完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检查,在术后1、3、6和12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必要时复查c-TCD。偏头痛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3、6和12个月时记录患者头痛症状和头痛影响测试问卷6评分。结果 103例患者中,男性30例(29.1%),平均年龄(44±22)岁,93例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0.3%。其中88例用常规方法通过卵圆孔,5例经由SWARTZ鞘通过卵圆孔。10例未成功病例原因均为导丝或导管不能通过卵圆孔。2例术中发生心脏穿孔,1例行急性心包穿刺,1例少量心包积液未处理。术后1例咳血,1 d后自愈。术后平均随访(7.6±2.9)个月,随访中77例达到治愈标准,10例明显缓解,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5%。其中2例偏头痛患者治疗无效,2例晕厥患者治疗无效,2例非特异性症状患者治疗无效。围术期及1年期随访过程中无封堵器脱落、严重心律失常、股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结论 PFO患者行封堵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例卵圆孔未闭患者在外院选择34 mm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行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后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经药物治疗无效,选择胸腔镜取出封堵器,同时行卵圆孔未闭修补治疗。术中患者即恢复窦性心律,卵圆孔未闭修补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封堵器对不明原因脑卒中(CS)合并大量右向左分流(RLS)患者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治疗的疗效。方法:2013-05至2016-08期间连续入选CS合并大量RLS的123例PFO患者,应用Cardi-O-fix PFO封堵器(Cardi-O-fix PFO封堵器组,80例)或Amplatzer PFO封堵器(Amplatzer PFO封堵器组,43例)行经皮PFO介入封堵术。所有患者先行影像学检查并经3位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专家明确CS的诊断,然后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右心声学造影诊断PFO及大量RLS。回顾患者的基线特征、临床症状、手术及随访数据,观察两种封堵器封堵治疗的疗效。结果:术后两组各有1例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Cardi-O-fix PFO封堵器组1例术后出现腹股沟血肿。随访期间两组无复发性脑卒中及死亡事件发生。两组各随访时期残余分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预防脑卒中复发方面,PFO介入封堵可为CS伴大量RLS的PFO患者带来获益。Cardi-O-fix PFO封堵器与Amplatzer PFO封堵器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相似。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预防卒中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备受争议.随着近几年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的公布,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从争议变为统一.本综述就卵圆孔未闭封堵相关的几项随机对照试验一一讨论,并对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获益患者的特征、术后管理等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的经皮及经胸封堵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从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45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将患儿分为2组:A组25例行经皮介入封堵术,B组20例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循左胸胸骨旁微创入路。比较两种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并发症和总费用。结果:A组与B组患儿手术后封堵即刻成功率100%。B组患儿接受治疗后的术中失血量多于A组,手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长于A组,但总住院费用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及12个月随访封堵成功率两组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均为零,无死亡病例报告。结论:选择这两种封堵术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方式都是安全可行的。经皮介入封堵术具有更美观的结果,更少的创伤和更短的住院时间。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更适合那些年龄小,导管粗大不适合经皮封堵的患儿。  相似文献   

11.
探讨经食道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出现心包积液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科自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完全经食道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及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共94例,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封堵与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中超声影像,进而比较分析二者在手术过程中差异。结果 共31例患者接受经皮超声引导下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围手术期3例患者出现中等量以上心包积液,卵圆孔未闭均为长隧道型(≥8mm)。同期接受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63例,均为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缺损直径18±6.78mm,围手术期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对比术中食道超声双房切面图像可见因卵圆孔未闭特殊解剖结构使当导丝及鞘管通过房间隔水平并未出现显著表现,并且房间隔原发隔和继发隔在卵圆孔处均表现为超声回声增强,只有在左心房内探查到导丝影像后才可以确定过隔。结论 卵圆孔未闭因其特殊解剖结构,因此在经食道超声引导过程中,无法准确辨别导丝和鞘管穿过房间隔过程,采用常规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技术可能适合卵圆孔未闭封堵术,需改进该项技术以避免围手术期心包积液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伴卵圆孔未闭(PFO)的神经内科疾病的类型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伴PFO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24例中有16例偏头痛、4例不明原因的脑卒中、2例不明原因的脑白质病、2例不明原因的晕厥。其中4例为右向左分流量大的患者,均给予PFO封堵术治疗,随访3个月,病情完全缓解,未复发。结论:PFO与神经内科疾病关系密切,其主要发病机制可能为反常栓塞。经皮卵圆孔封堵术治疗偏头痛、脑白质病和减少不明原因脑卒中、晕厥的复发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对先天性房间交通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同期行经导管左心耳和房间交通封堵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短期随访结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患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应用LACBES或ACP2左心耳封堵器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并同期行房间交通封堵术。评价术后即刻、术后1 d、30 d、90 d、180 d的封堵疗效,封堵器形态、位置、并发症及心功能变化。结果共入选18例患者,其中16例应用LACBES、2例应用ACP2左心耳封堵器成功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同期15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例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术后即刻TEE检查显示封堵器位置满意、固定良好,无残余分流、心包积液相关并发症发生。围术期1例术后30 h出现心脏压塞,术后第5天转外科行封堵器移除及心内修补术。1例术后第17天猝死。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无新发心脏压塞、脑血管或外周血管栓塞、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140 d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治疗,其余患者术后30 d、90 d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术后180 d TEE随访结果良好。结论在先天性房间交通伴房颤患者中,同期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与房间交通封堵治疗是可行的,手术安全、有效,短中期随访良好。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分析伴卵圆孔未闭( patent foramen ovale, PFO)的神经内科疾病的类型和发病机制。方法 对2015 年 12月—2016 年 12 月来我院就诊的24例伴 PFO的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分析。 结果 24例中16 例为偏头痛, 16例中有3例偏头痛合并脑白质病变。4例为不明原因的脑卒中,2例为不明原因的脑白质病,2例为不明原因的晕厥。其中为右向左分流量大的4例患者,均给予PFO 封堵术治疗; 随访 3 个月, 病情完全缓解, 未复发。 结论 PFO与神经内科疾病关系密切,其主要发病机制可能为反常栓塞。经皮卵圆孔封堵术治疗偏头痛、脑白质病和减少不明原因脑卒中、晕厥的复发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了经导管卵圆孔未闭 (PFO) 封堵在预防年轻PFO患者不明原因卒中的疗效。多项回顾性研究报道了老年人封堵术后复发性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高。该研究基于多学科评估,探讨经导管 PFO 封堵术治疗老年高危PFO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选择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科住院诊断为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并最终接受 PFO 封堵术的60 岁以上高危PFO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多学科评估以排除具有明确病因或其他可能因素导致的卒中/TIA,随访观察手术并发症及缺血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共入选122例患者,平均年龄(64±5)岁,随访时间(2.5±1.7)年。共置入了两种封堵器,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随访两种封堵器终点事件无差异。老年患者PFO封堵术后年复发性缺血性卒中/ TIA 的风险为0.67 %。 结论 经多学科评估严格筛选后的高危老年PFO患者行封堵术是安全有效的,此类患者可以考虑接受经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以预防脑血管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TTE观察97例房间隔缺损(ASD)、84例室间隔缺损(VSD)及7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经介入封堵治疗的先心病患者,在介入封堵术前选择病例、术中引导和监测封堵器释放全过程及术后随访。结果256例先心病患者除5例ASD外其余均封堵成功,术后1周~6月超声随访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TTE在先心病介入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共有507例先心病患者施行介入治疗。将其中发生的需经急诊介入或外科手术处理的并发症定义为严重并发症。结果507例先心病患者中发生封堵伞脱落5例、急性心包填塞3例,输送鞘管至左房顶破裂1例。介入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7%(9/507),其中房间隔缺损(ASD)组的并发症为0.18%(5/276):包括封堵伞脱落4例,急性心包填塞1例;卵圆孔未闭(PFO)组的并发症为1.76%(3/17):包括急性心包填塞2例,输送鞘管至左房顶破裂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组为33.33%(1/3):为1例封堵伞脱落。紧急开胸手术占1.38%(7/507),在介入手术室心包置管引流占0.39%(2/507)例。其余动脉导管未闭PDA组118例、室间隔缺损(VSD)组78例、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11例、肺动静脉畸形栓塞术2例、冠状动脉瘘栓塞术组2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应警惕封堵伞脱落、急性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一经确诊,需积极心包引流或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封堵术与药物治疗对隐源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筛选研究PFO封堵术治疗隐源性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共纳入5项RCT研究,共计3 440例患者。结果显示,与药物治疗组相比,PFO封堵组脑卒中复发率显著降低(RR=0.43,95%CI:0.20~0.91,P=0.027,I2=58.8%),但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风险并没有降低(RR=0.78,95%CI:0.53~1.15,P=0.212,I2=0.0%)。安全性方面,与药物相比,PFO封堵术不降低全因死亡(RR=0.81,95%CI:0.39~1.66,P=0.559,I2=0.0%)、大出血(RR=0.97,95%CI:0.42~2.26,P=0.949,I2=34.6%)风险,但增加新发心房颤动的风险(RR=4.45,95%CI:2.16~9.60,P0.000 1,I2=25.0%)。结论:PFO封堵术能明显降低隐源性卒中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但不能降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死亡或大出血风险,且增加新发心房颤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TTE)及经胸右心声学造影(contrast 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cTTE)筛查隐源性卒中、不明原因晕厥及偏头痛患者中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的检出率及经皮介入封堵治疗PFO的中期疗效。 方法 选取167例临床诊断为隐源性卒中、不明原因晕厥及偏头痛的患者,均行TTE检查及cTTE检查,根据微气泡右向左分流(the right-to-left shunt,RLS)数量进行量化分级,分为I级、Ⅱ级和Ⅲ级。选取Ⅲ级RLS患者22例,右心选择性造影证实为PFO并根据形态选择合适封堵器行封堵治疗,术后1、3、6个月门诊及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行cTTE复查。 结果 167例患者行cTTE,静息状态下RLS有67例(40.1%),Valsalva动作后RLS有85例(50.9%),其中I级分流23例(13.8%),Ⅱ级分流12例(7.2%),Ⅲ级分流50例(29.9%)。在3种不同疾病中,隐源性卒中并发PFO检出率为43.5%;不明原因晕厥并发PFO检出率68.0%;偏头痛并发PFO检出率为47.9%;22例行PFO封堵患者,随访6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无并发症,复查cTTE均未见残余分流。 结论 TTE联合cTTE是筛查PFO重要的无创检查手段;两者结合对隐源性卒中、不明原因晕厥及偏头痛并发PFO有较高的检出率。介入封堵治疗PFO能有效预防隐源性卒中、晕厥再发、明显减轻偏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PFO)合并偏头痛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3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PFO合并偏头痛病人17例,收集临床资料并对所有病人进行随访。结果封堵成功16例(94.1%),所有病人在院及随访期间均无并发症发生,除1例封堵未成功外,14例术后2~3个月头痛消失,2例头痛明显减轻。结论经导管封堵PFO可以明显缓解合并有PFO偏头痛病人的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