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期公众正确使用口罩情况进行调查,并与疫情前期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方法:2020年3月18-22日再次通过微信平台发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口罩使用调查问卷",对公众使用口罩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口罩佩戴、摘取口罩及口罩密闭性、处置废弃口罩的处理方式等共14个条目.评分方法以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艾滋病住院患者对新冠肺炎的认知、行为及情绪反应。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调查表对某新冠肺炎定点医疗机构内111例艾滋病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新冠肺炎的认知、行为及情绪反应。结果:不同年龄艾滋病住院患者对新冠肺炎空气传播和佩戴活性炭口罩的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个人年收入者在疫情期间是否通过加强锻炼来提升免疫力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主要的情绪体验是紧张(49.04%)和害怕(48.08%);最紧张的是新增疑似病例数上升(50.00%)和疫情区域不断增加(48.08%)。结论:艾滋病住院患者对新冠肺炎的知识掌握较好,但在情绪反应上仍表现为紧张和害怕,因此医护人员应积极采取措施干预,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疫情防控常态下,大学生应急素养相关基本知识、防护技能、健康行为、责任态度等现状,为探索改善大学生疫情防护应急素养提供参考意见和理论支持。方法:随机选取某高校非医学专业2019级、2020级、2021级3个年级学生,进行疫情防护应急素养问卷调查。结果:各年级健康教育开课前,主要症状、主要传播途径、潜伏期有无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有无传染性、选择适合的防护口罩、七步洗手法洗手等疫情防护基本知识和防护技能掌握情况,各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理膳食适度锻炼身体、乘坐交通工具全程戴口罩,不信谣不传谣,只信任官方媒体信息、遵守学校管理每日监测健康情况、发现自己或他人发热时能否立即做好防护并报告等疫情防控健康行为和责任态度具备情况,各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疫情发生以来,新入学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疫情防护应急素养能力尚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应根据调查结果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素养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制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COVID-19疫情期间,采用知信行理论和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对河南省郑州市18岁以上医护人员、大学生和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认知、态度、行为及心理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医护人员的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学历组间差异显著(P<0.01),态度和行为组间无显著差异;89.41%的被调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状况,焦虑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P<0.05)、职业(P<0.01)、文化程度(P<0.01)、认知(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纳入模型的3个变量,学历(研究生)、性别和职业(居民)是影响不同人群焦虑的主要因素(P<0.05),能够解释焦虑12.9%的变异。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各类人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状况,尤其是针对女性、高学历、社区居民更应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减轻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疫情防控期间非医学专业大学新生应急素养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策略,为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教育知、信、行3个维度,结合疫情防控基本知识、防护技能相关内容,从知识、技能、行为和责任态度4个层面设计调查问卷。结果:应急素养干预后情况比较,基本知识:潜伏期有无传染性掌握情况;防护技能:七步洗手法洗手、合理使用消毒剂等掌握情况;健康行为:管理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定时做好室内通风消毒、合理膳食适度锻炼身体、保证睡眠作息规律、乘坐交通工具全程戴口罩等具备情况;责任态度:不信谣不传谣,只信任官方媒体信息、参加志愿者活动、遵守学校管理每日上报健康情况、看到不利于疫情防控行为时能否阻止、发现自己或他人发热时能否立即做好防护并报告等具备情况,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校的健康教育应足够重视融合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积极探索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策略,更利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应急健康素养提升,激发大学生对待健康的责任感、使命感,成长为全面健康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杨娅娟  李惠萍 《安徽医药》2013,17(4):714-715
目的了解女大学生对乳腺癌相关知识、态度和自检行为的认知现状。方法方便整群抽取安徽省两所高校不同专业女大学生396人,调查乳腺癌知行信状况,比较医学类专业和非医学类专业女大学生乳腺癌知信行情况,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对乳腺癌的知识、态度和乳腺自检行为方面好于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对乳腺癌认知情况存在误区,亟待加强防治乳腺癌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前后大学生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认知情况,评价开展大学生乙肝健康教育效果,为制定更好的乙肝健康教育方案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方法在山西省某高校抽取部分大学生,在健康教育前后进行乙肝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乙肝的相关知识的了解、乙肝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对乙肝患者的态度等。结果被调查大学生对乙肝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教育后明显高于教育前(6.0%~24.3%)(P<0.01);经健康教育后,对乙肝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的知晓率提高3.2%~42.5%(P<0.05);在是否愿意与乙肝患者交往及工作、是否接受乙肝携带者的礼物等问题的知晓率分别提高了15.5%、13.3%、8.1%(P<0.01);49.2%的大学生认为乙肝携带者不应该受到歧视,83.7%的大学生认为单位拒绝接受乙肝携带者不合理,均高于教育前(37.8%和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医教人员、报纸杂志、电视、同学和家人是大学生获取乙肝知识的主要途径,经健康教育后大学生获取乙肝知识的主要途径中医教人员比例显著提高(P<0.05),90.5%的大学生希望能获得有关乙肝的科学知识;在教育后再没有出现大学生对乙肝知识表示一无所知的情况。结论大学生在健康教育后对乙肝知识的知晓率增高,对乙肝患者多有正确的态度,在大学生中间加强乙肝健康教育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倪成励  柴梅  唐旭炎 《安徽医药》2013,34(6):821-824
目的了解医学专科院校新生口腔健康知识及口腔保健行为,分析大学生口腔健康认知与行为差异,为有针对性地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提供基准。方法随机抽取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 100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问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口腔卫生知识与行为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大学生口腔健康行为总体较好,但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存在不均衡现象,对口腔保健知识存在盲区及误区。结论不同特质大学生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存在差异,需有针对性地制定口腔健康教育计划,加强对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规范口腔健康行为,促进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魏强  韩晓兰 《安徽医药》2017,21(5):841-843
目的 比较城乡12~15岁中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及信念和行为的情况,为开展中学生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制调查问卷,选取安徽省城乡在校中学生一共810人进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口腔健康知识认知方面,城乡学生在吃糖会引起龋病和预防口腔疾病首先靠自己方面的认知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细菌引起龋病、口腔健康影响全身健康、定期口腔检查十分必要、窝沟封闭可以保护牙齿方面,城市中学生的掌握情况要高于乡镇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口腔卫生行为方面,比较每天刷牙2次、使用牙线、使用含氟牙膏的比例,发现城市中学生明显要高于乡镇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城乡12~15岁中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及信念和行为有较大差异,应加强对中学生口腔健康知信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对糖尿病患者应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对2013年6~12月收治的94例糖尿病患者应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6个月,教育前和教育后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健康行为执行能力及不良情绪的评价比较。结果 接受健康教育6个月后的患者,对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知识、药物知识、运动知识认知得分及总分得分与教育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健康行为的各项执行能力和家庭支持率均显著提高,焦虑情绪明显降低,与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应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可更好地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减轻焦虑,促进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女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现况、认知和相关影响因素等情况,为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2年5月9日至31日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18~24岁高校女大学生进行生殖健康疾病情况、生殖健康保健知识知晓情况、患病就医情况等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学方法中的分类描述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调查显示,48.28%(602/1 247)的女大学生曾患过生殖健康相关疾病,37.69%(470/1 247)的女大学生患过2种妇科疾病;饮酒、有性生活和不同居住地是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病数目的影响因素,饮酒的、有性生活的、来自县城和乡镇的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疾病数目≥3的危险性分别是不饮酒的、无性生活的、来自城市的1.804倍、1.814倍、1.789倍和1.81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3.81%(671/1 247)的女大学生不知晓乳房保健知识,36.57%(456/1 247)的女大学生对性生活时要预防生殖器官损伤不知晓,29.51%(368/1 247)和28.95%(361/1 247)的女生对性生活要采取措施预防性传播疾病、性生活时要避孕以防止非意愿妊娠不知晓;44.83%(559/1 247)的女大学生未接受过生殖健康保健知识教育,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高于来自县城和乡镇的学生,显示来自不同居住地女学生接受过生殖健康知识的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45.71% (570/1 247)的女大学生对待疾病选择观察看看,不同年级女大学生患病就医认知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校女大学生存在生殖健康问题,不良嗜好与过早性行为对生殖健康存在影响,高校应以多种形式开展全面、系统有效的生殖健康教育、保健指导以及正确就医指导。  相似文献   

12.
健康教育对高中学生毒品预防相关知识、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高中学生毒品预防相关知识、态度的影响。方法:以396名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于健康教育前后,对学生进行有关毒品预防的知识和态度方面的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教育后学生毒品预防的基本知识平均得分由教育前的10·1分提高到14·5分(满分16分),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吸烟、饮酒的危害性的认识水平也显著提高,正确回答率由教育前的9·0%-80·3%上升到教育后的82·1%-100·0%。教育后对毒品预防及其相关问题的正向态度率均明显高于教育前。结论:在高中学生中开展的有关毒品预防的健康教育,对增加学生毒品预防的基本知识,树立与毒品预防有关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专业女大学生的营养状况,为指导大学生的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师范类和医学类专业女大学生共600人的一般状况、营养知识、饮食态度进行班级整群抽样调查,并采用编制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法进行膳食情况调查分析。结果师范生在营养知识问题和日常饮食态度上的及格率分别为82.0%、66.4%;医学生为95.0%、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膳食方面,师范女生和医学女生分别有240人(87.9%)和257人(94.5%)每天都吃早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女大学生营养状况与膳食健康情况均不理想,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方式下的营养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做好妇女卫生保健服务工作,对本校女大学生月经现状、月经卫生保健知识认知和遵循行为等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获取高校女大学生月经保健健康教育指导资料.方法 于2017年5月至6月对前往校卫生所的女大学生现场发放自编调查问卷,有213名学生有效参与调查.结果 月经周期、经量、经期持续天数异常者分别占12.21%、15.96%、13.14%;不知道月经周期、排卵期的女生分别占56.61%、75.12%;38.03%的女生会遵行经期注意事项;22.54%的女生出现月经失调会去就医.结论 高校应多途径的开展月经相关知识及经期保健健康教育,引导女大学生建立良好经期卫生习惯及就医观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某市两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对抗菌药物知识的了解情况,为进一步在大学生中开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自编问卷对这两所高校10个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抗菌药物认知度调查。结果大学生对抗菌药物知识的正确认知率为61.7%,其中医药类专业为72.3%,非医药类专业为53.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年级大学生为57.2%,高年级大学生为68.1%,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自主使用抗菌药物行为达84.1%,医药专业类学生(88.6%)高于非医药专业类学生(80.6%)(P<0.01)。结论大学生群体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其不良反应认知不充分,应加强相关知识宣传教育,以提高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张培娟  蒋勇  韩晓兰 《安徽医药》2018,39(4):488-490
目的 调查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级新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为进一步完善师专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整群抽取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级750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师专新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校新生的口腔健康知识平均得分(6.92 ±1.86)分,女生高于男生(P<0.05);口腔健康态度平均得分(17.78 ±1.92)分,女生高于男生(P<0.05),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P<0.05);口腔健康行为平均得分(16.72 ±2.77)分,男生高于女生(P<0.05),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P<0.05),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得分优于母亲文化程度低者(P<0.05)。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师专新生口腔健康态度较好,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及行为习惯需要改善,不同特征的新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得分存在差异,需有针对性地制订学校口腔健康教育计划,促进口腔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培养医学高职生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评价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及社会人群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以山东省淄博市一所高职院校的981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一系列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社会宣传等。健康教育前后分别测评学生掌握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水平,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健康教育前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艾滋病预防知识,考试成绩平均75.9分,健康教育后考试成绩进一步提高为84.2分,差别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t′=-18.5816.P〈0.01)。健康教育后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知晓率增加了11%,差别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004.17.P〈0.01).而且对AIDS病人的态度也随AIDS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改善。结论:本次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自我保健和人群艾滋病预防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毕业生中开展毒品防范教育的研究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毒品防范教育对初中毕业生毒品防范知识、态度的影响。方法:以某大城市主城区6所中学初三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毒品防范教育,于教育前后对学生进行有关毒品防范知识和态度方面的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毒品防范教育确实增加了学生毒品防范的基本知识,并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拒绝毒品的正确态度和信念。同伴教育、宣传展览、文字教育是学生最易接受的毒品防范知识的方式。结论:在初中毕业生中开展防范毒品的健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效果较好。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同伴教育、宣传展览等方式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和支持。今后应注意重视同伴教育方式在毒品防范教育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我校在校医学生营养教育前后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的调查,为今后的营养学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在校生318名,对营养学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营养教育前后营养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医学生有较强的健康饮食意识,在饮食行为方面营养教育后虽有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盲目节食、不吃早餐等不良饮食行为.结论:课堂教育对提高医学士营养知识、饮食行为有重要作用,在加强课堂教育的同时,注重综合性的教育引导,用良好的营养知识、积极的饮食态度去改善饮食行为,促进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毒品较泛滥的民族地区处于高危年龄阶段的医学生对毒品(主要是海洛因)、吸毒、戒毒及全民禁毒等相关知识的认识情况,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相关教育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形式,对凉山卫校学生进行毒品相关知识调查。结果:在300份问卷中,共回收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95.3%。其中,近98.0%的汉族学生知道"白粉"即海洛因是本地最流行的毒品,91.1%的少数民族学生知晓该问题。对毒品成瘾特性的进一步认识,汉族学生为58.7%、少数民族学生为3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毒品成瘾的危害性了解较完整的汉族学生为76.0%,少数民族学生为56.7%,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学生对禁毒戒毒的关注程度仅为62.0%。结论:毒品较泛滥民族地区卫校学生对常见毒品的知晓率较高,但对毒品的深入认识不够,有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还应加强多方位的科学教育,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