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于多种脑血管疾病中,其病理生理是一个多环节、多因素、多途径损伤的酶促级联反应,作用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仍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没有充足的氧气,导致大脑无法发挥正常的效用,从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境况日益严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也出现了逐渐增加的趋势,所引起的各种后遗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对随之而来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也不得不引起研究学者们的重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恢复血液和氧气供应后反而损伤加剧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一种病理机制复杂而又多变、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恶劣影响的疾病,不仅会对人类健康形成危害效应,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小的消极作用,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造福广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学者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探讨和研究从未停止。近年来,中药在干预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情况上发挥了良好的影响,而且其本身还具有靶点多、成分多、层次多的特点,对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也逐渐成为医学领域里研究探讨的重中之重。文章整合了近些年来有关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中药复方和中药注射液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并对中药的未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王勇  黄劲柏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6):1593-1594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多环节、多体系、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作为人类的一种主要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文章就莲心碱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莲心碱应用于临床改善患者缺血损伤后脑的功能提出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类由于脑缺血导致神经细胞出现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疾病.中医中药在此类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就近年来中药复方防治脑缺血的药理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研究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5.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多环节、多体系、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作为人类的一种主要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该文就莲心碱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进行综述,这将对今后莲心碱应用于临床改善患者缺血损伤后脑的功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脑缺血占脑血管疾病的80%[1]。脑缺血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其病因病机为虚、火、风、痰、气、瘀,以益气祛瘀生新为治法,中医药对于脑缺血后卒中疗效显著[2]。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脑血管痉挛等 ,临床上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 ,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历史悠久 ,在预防、治疗、康复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特别近年来随着对中药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进一步研究 ,中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 ,尤其是中药剂型的改革、成药的开发 ,使中药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现将中药的药理研究结果综述如下。1 传统中医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中医“中风”、“眩晕”等范畴。认为其发生与先…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类由于脑缺血导致神经细胞出现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疾病。中医中药在此类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中药复方防治脑缺血的药理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对今后工作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中药复方防治脑缺血药理机制研究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类由于脑缺血导致神经细胞出现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疾病、中医中药在此类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中药复方防治脑缺血的药理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工作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络脉瘀阻会化生火毒,损伤脑络从而造成中风等脑血管疾病康复困难,解毒通络则是中风病治疗的核心环节。黄连解毒汤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以抗脑缺血等作用,近年来,在"毒损脑髓、脑络"的中医理论观点指导下,黄连解毒汤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本文主要从黄连解毒汤用于抗脑缺血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黄连解毒汤抗脑缺血主要与抗炎、抗氧化以及改善血流和能量代谢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脑缺血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河南中医》2001,21(3):75-76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的危重病 ,由于缺血导致的缺血性脑损伤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 ,因此脑缺血已成为当前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热点之一 ,中西医学都对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 ,但至今对其病理生理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缺乏疗效肯定的药物。中医防治中风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尤其近十余年来 ,应用中医药来防治脑缺血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现就有关研究 ,对中医药治疗脑缺血的概况进行评述。1 理论研究进展脑缺血根据其病理表现和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缺血中风”的范围。中医学认为缺血中风的发生主要与风、火、痰、瘀、虚等因…  相似文献   

12.
郭乐 《湖南中医杂志》2011,27(4):140-141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最常见的,其复发率、死亡率、致残率均高。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炎症免疫反应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炎症反应已经成为脑缺血病理变化的一部分,因此减轻炎症损伤成为治疗脑缺血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医药治疗脑缺血损伤有较丰富的研究,利用中医药治疗的多靶点效应,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55%8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具有整体良性调节作用的针灸疗法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文章就近5年来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率高,导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缺血诱导的细胞自 噬失调及凋亡参与了脑缺血引发的神经损伤。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优势,可作用于脑缺血后神经损伤 的不同阶段。已发现多数中药活性成分可通过调控自噬及凋亡而发挥脑保护作用。该文综述了脑缺血后细胞 异常自噬与凋亡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中药对其靶点和通路的作用,可为脑缺血后神经元的保护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电针预处理具有诱导脑缺血耐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涉及多水平、多通路、多靶点。本研究总结近年来电针预处理在技术参数、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电针预处理作为一种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保护策略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药物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发挥疗效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关键。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进展显著,通过研究玄府理论与血脑屏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药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疾病是一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已成为人类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措施,但由于溶栓时间窗(≤3h)的限制,只有少数(约5%)的病人得益于溶栓治疗。且溶栓后再灌注引起的颅内出血、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也限制着溶栓治疗的推广应用。如何减轻再灌注损伤成为了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关键之一。许多临床试验研究也证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脑缺血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关键问题。目前。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和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狭窄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例如脑动脉瘤、长期高血压等疾病导致的血管破裂,另一种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包括动脉硬化性栓塞、血栓形成或者是本文所研究的颅内动脉狭窄,会引发多种脑部疾病,预后较差。外科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都可获得一定疗效,而药物保守治疗大致可分为中医药治疗和西药治疗两种。本文从中医药治疗角度展开综述,探讨中医药疗法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常成体哺乳动物脑内存在有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和分化潜能,在机体损伤时能激活产生新的神经细胞以修复损伤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出现可能带来脑血管疾病治疗学的突破.本文阐述了神经干细胞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可能策略以及中医药所面临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症之一,由脑缺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器质性损害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大量的报道表明,丹参注射液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意外、脑损伤有独特的疗效。丹参具有显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功能,并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作用。但对丹参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及机理,目前报道甚少,对其抗脑缺血损伤的机理的研究,尚无明确的实验指标、本研究通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丹参注射液对缺血组织自由基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