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7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肾上腺皮质癌中皮质醇增多症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例,无功能性4例.7例均为肾上腺超声诊断,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癌.6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1.7±20.6)个月,死亡3例.结论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癌罕见,诊断依据病理学及免疫表型,多为无功能性(57.1%),亦可表现内分泌功能异常(42.9%),非低恶性度肿瘤,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嗜酸细胞腺瘤中1例侵及肾被膜纤维囊,1例侵透肾被膜纤维囊,2例侵及肾周脂肪;侵透肾被膜纤维囊者局部区域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患者均行肾部分切除术,随访3个月~6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虽然是一种良性肿瘤,但部分具有侵袭性的组织学特征,属于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由于部分病例具有局部异型性及侵袭性组织学特征,容易误诊为肾细胞癌而被过度治疗。因此正确评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预后,有助于对组织学特征的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 A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AC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和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另选60例肾上腺皮质腺瘤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网状纤维染色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 ACC低级别13例,高级别6例。普通型13例、嗜酸型3例、黏液型1例、肉瘤样型2例。免疫表型:SF-1(100%,19/19)均阳性,α-inhibin(52.9%,9/17)强阳性,Melan-A(73.7%,14/19)局灶或部分阳性,α-inhibin和Melan-A共阳性(47.1%,8/17);Ki-67增殖指数5%~50%,60例皮质腺瘤Ki-67增殖指数均3%。ACC网状结构评分2分者2例,3分者11例,4分者6例;皮质腺瘤评分均为1分。结论 ACC中Ki-67增殖指数明显高于皮质腺瘤,网状结构评分明显高于皮质腺瘤,联合Ki-67增殖指数与网状纤维染色可与皮质腺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5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进行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和观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5例肿瘤均由透明或嗜酸细胞巢或宽窄不等的细胞索组成,间质有丰富的小血管和程度不等的透明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5例瘤细胞均黑色素细胞标记阳性和程度不等的结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CK和CD10阴性。5例患者现均存活。结论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具有较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HMB45阳性对诊断有重要作用。该肿瘤分良性、恶性潜能不能确定和恶性三类,应与透明细胞癌和上皮样平滑肌肿瘤区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脏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肿瘤(HOC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以及与肾嗜酸细胞瘤(RO)、嫌色性肾细胞癌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5例)和海军第九七一医院(3例)病理确诊为HOC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随访,并与同期诊断的27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生于外阴及阴道的Ewing肉瘤(Ewing’ssarcoma,EWS)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要点。方法对2例发生于外阴及阴道的EWS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分别发生于37岁及29岁女性,肿块长径为5~8cm。病理形态学显示:肿瘤组织由紧密呈片或小叶状分布的细胞组成。免疫表型:2例肿瘤细胞细胞膜均弥漫CD99着色,FLi-1核着色,vimentin染色阳性。结论发生于外阴及阴道的EWS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恶性小细胞性肿瘤,恶性度高,早期便可转移或复发,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癌(adrenocortical carcinoma,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网状纤维染色意义。方法收集20例肾上腺皮质腺瘤(adrenocortical adenoma,ACA)和16例ACC,分析两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特点、网状纤维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ACA中位病程21个月,肿瘤最大中位直径2.6 cm;ACC中位病程5个月,肿瘤最大中位直径9.5 cm,9例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ACA瘤细胞呈巢团状、粗梁状排列,胞质嗜酸或透明,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无包膜、窦隙、静脉侵犯,出血、坏死、粗大胶原纤维少见。Weiss积分均≤2分,平均(0.85±0.81)分。ACC癌细胞呈巢团状、粗梁状、条索状或弥漫性排列,多数胞质嗜酸性,可见不同程度的核异型以及非典型核分裂,可见包膜、窦隙、静脉侵犯,出血、坏死、粗大胶原纤维易见。Weiss积分均≥3分,平均(5.2±1.3)分。免疫表型:ACA、ACC中vimentin、Syn、NSE、CK、CR、Melan-A、α-inhibin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状纤维染色:20例ACA网状纤维结构规则完整,未见断裂、塌陷、稀疏或消失;16例ACC网状纤维结构破坏,不同程度的断裂、塌陷、稀疏或消失,两者网状纤维结构破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CC的免疫表型缺乏特征性,直径增大、远处转移、粗大胶原纤维、网状纤维结构破坏对判断恶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5例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可见境界清楚的多房囊肿,镜下见囊肿间隔和内衬为形态一致的肿瘤细胞,胞质透明,细胞核分级为WHO/ISU...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按WHO(2004)肾细胞肿瘤分类标准重新阅片分类。结果CT增强扫描后肿瘤密度均匀一致,瘤体中央可见星状低密度区是该瘤的主要特征。病理组织学:肉眼观察肿瘤质均,无坏死、呈棕红色,部分肿瘤有中心瘢痕;光镜下胞质强嗜酸性,粗颗粒,巢状或实片状排列,无坏死,无核分裂象或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CK8阳性,vim-entin阴性。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肾脏良性肿瘤,CT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根据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与胞质嗜酸性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10.
乳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breast fibroblastic/ myofibroblastic tumors BF/MFT)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对7例BF/MFT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7例患者均为女性,2例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为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为纤维瘤病;1例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为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结论 BF/MFT非常少见,不同的类型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同,它们的鉴别诊断主要是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发生于胃的类似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1例与GIST类似的胃梭形细胞肿瘤,分析各类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结果 31例类似GIST的胃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分别为平滑肌瘤14例,炎性纤维性息肉9例,神经鞘瘤5例,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1例。31例与GIST类似的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均表达vimentin,不表达CD117和Dog-1;14例平滑肌瘤弥漫表达α-SMA和desmin;9例炎性纤维性息肉弥漫表达CD34;5例神经鞘瘤弥漫表达S-100,局部表达EMA;1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表达α-SMA,局部表达CD34和actin;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弥漫表达NSE和SOX10,不表达S-100、CD99、CD34、EMA等。31例与GIST类似的梭形细胞肿瘤除1例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Ki-67增殖指数约20%,其余Ki-67增殖指数均10%。结论诊断类似GIST的胃梭形细胞间叶源性肿瘤,应综合考虑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以及分子病理学特征,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uterine tumor resembling ovarian sex cord tumor,UTROS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HE和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会诊为UTROSCT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肿瘤细胞呈相互吻合的条索状、小巢状、小管状排列,瘤细胞胞质少,呈嗜酸性,核大小一致,形态规则,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CD99。结论发生于子宫的UTROSCT临床罕见,具有低度恶性潜能,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不明确,最终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 对3例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2岁,肿瘤直径为1.5~3 cm,均因乳腺肿块入院.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巢团或小梁状,被纤细的纤维血管间质分隔开来.免疫组化检测显示:3例肿瘤均表达ER、PR、HER-2、CK7、GCDFP-15和Syn,2例表达CgA、NSE,3例CD56均为阴性.结论 乳腺实性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腔小细胞恶性肿瘤的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的特点.方法收集26例鼻腔小细胞恶性肿瘤,通过常规HE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恶性黑色素瘤11例,可见突出的嗜酸性核仁、核沟、核内假包涵体,表达S-100蛋白、HMB-45、Melan-A.嗅神经母细胞瘤7例,可见神经原纤维、菊形团结构,NSE、Syn阳性,S-100蛋白在肿瘤周边的支持细胞中表达.横纹肌肉瘤4例,瘤细胞多嗜酸性,desmin、vimentin、MyoDl、Myogenin阳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例,可见较多的凋亡、坏死和出血,NSE、Syn、CgA均阳性.骨外Ewing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可见Homer-Wright假菊形团及乳头状结构,CD99、vimentin、Syn、NSE均阳性.结论 鼻腔小细胞恶性肿瘤具有相似的临床和形态学表现,因此,只有根据其各自的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特点,才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结肠嗜酸细胞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肠嗜酸细胞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结肠嗜酸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 结肠嗜酸细胞癌组织学特点为细胞圆形、多边形,胞质丰富,胞质内见弥漫分布的强嗜酸性颗粒,细胞核中度异型性,核仁明显;癌细胞呈巢状排列,伴有腺管及乳头形成。免疫表型:癌细胞CK19、EMA阳性表达,不表达SMA、S-100蛋白及CgA。PAS染色阴性。电镜观察细胞质充满大量线粒体,缺乏内分泌及外分泌颗粒。结论 嗜酸细胞癌是不同于低分化腺癌及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种特殊类型细胞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5例PEComa行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并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15例PEComa中13例为女性,且术后无复发。肿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以肝脏和肾脏最多见,有包膜,多为实性,可有出血。特征性组织学改变是肿瘤细胞围绕血管生长。PAS染色显示该肿瘤细胞中有糖原物质沉积,弹力纤维染色显示该肿瘤中的血管壁缺乏弹力层。免疫组化显示所有PEComa病例均明显表达HMB-45、Melan-A、SMA,Ki-67阳性率不高。结论 PEComa是一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多发于女性,来源于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大部分肿瘤呈良性过程,生物学分级极低,预后良好;极少部分病例可发生转移,预后不佳。免疫组化检测对其组织来源、生物学行为具有提示意义,并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内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对4例骨内I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IMT中女性1例,男性3例,发生于胫骨、股骨各2例,其中3例同时累及骨及软组织。组织学上由肌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增生伴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免疫表型:vimentin、SMA、actin、H-caldesmon、CD34均呈阳性,部分细胞表达CD68。结论 IMT是具有局部侵袭性的交界性肿瘤,临床较罕见,应与一些良性及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腮腺硬化型黏液表皮样癌(sclerosing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SMEC)的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SMEC标本进行染色,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 肿瘤与周围腮腺组织混杂存在,中央硬化,外周淋巴细胞及少量嗜酸细胞浸润,并见鳞状细胞巢及黏液细胞.免疫表型:黏液细胞CEA、CKL均(+),非角化的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CEA(-),表皮样细胞CKH(+),Ki-67、c-erbB-2均(-).结论 腮腺SMEC发病率极低,属于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malignant perivascular epithelio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恶性PEComa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电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胞质透明或嗜酸,细胞核大,有核仁,瘤细胞由纤细的纤维结缔组织及薄壁血管将其分隔成巢状、腺泡状、片状结构,部分区域可见多核瘤巨细胞伴肿瘤坏死,核分裂多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HMB-45、S-100、SMA及desmin;电镜下见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高电子密度核心的内分泌小体和少许不成熟的黑色素小体.结论 恶性PEComa罕见,病理形态多样,熟悉其临床、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电镜下改变,有助于临床、病理医师对其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5例PEComa行EnVision两步法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并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15例PEComa中13例为女性,且术后无复发。肿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以肝脏和肾脏最多见,有包膜,多为实性,可有出血。特征性组织学改变是肿瘤细胞围绕血管生长。PAS染色显示该肿瘤细胞中有糖原物质沉积,弹力纤维染色显示该肿瘤中的血管壁缺乏弹力层。免疫组化显示所有PEComa病例均明显表达HMB-45、Melan-A、SMA,Ki-67阳性率低。结论 PEComa是一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多发于女性,来源于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大部分肿瘤呈良性过程,生物学分级极低,预后良好;极少部分病例可发生转移,预后不佳。免疫组化检测对其组织来源、生物学行为具有提示意义,并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