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心脏双期扫描在诊断左房血栓及血栓前状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疑似左房血栓80例心脏疾病患者。分别进行经食管超声扫描法诊断和CT双期扫描诊断,比较其诊断效果,并记录CT双期扫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经食管超声扫描法诊断以及64层螺旋CT双期扫描法在诊断左房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心脏双期扫描诊断左房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到90%以上。结论 CT心脏双期扫描诊断左房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达到90%以上,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治疗高血栓负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2月—2019年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急诊PCI且术中应用血栓抽吸的高血栓负荷STEMI病人175例。依据术中是否应用尿激酶原冠状动脉溶栓分为血栓抽吸组(111例)和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组(64例)。收集病人基线临床资料和急诊PCI术资料,并记录院内及术后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组年龄小于血栓抽吸组(P<0.05)。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组术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低于血栓抽吸组(12.5%与25.2%,P<0.05)。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组院内及术后12个月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低于血栓抽吸组(P<0.05)。两组病人院内及术后12个月内心力衰竭、靶血管重建、再发心肌梗死、新发缺血性卒中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12个月,两组无MACCE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可改善高血栓负荷STEMI病人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降低心源性死亡发生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血栓抽吸+PCI组(A组)及常规PCI组(B组)。观察两组术中TIMI血流分级及心肌呈色分级(MBG)。结果 A组无复流发生率为5.26%(2/38),低于B组的25.0%(8/32)(P0.05)。A组心肌再灌注发生率为65.8%(25/38),高于B组的37.5%(12/32)(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应用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能明显改善患者冠状动脉TIMI血流及心肌再灌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血栓吸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8例因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发现冠状动脉内有血栓的患者,随机分为血栓吸引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血栓吸引组采用抽吸导管对冠状动脉内血栓进行吸引,对照组采用常规PCI治疗。观察术后两组TIMI血流分级、ST段回落情况、30d和1年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与常规PCI相比,血栓吸引能显著改善心肌灌注(术后即刻TIMI血流3级:36例比30例,P<0.05),使ST段明显回落[术后2h ST段回落≥50%者:65.2%(28/43)比35.6%(16/45),P<0.01];血栓吸引组30d和1年时LVEF有升高趋势、MACE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PCI相比,血栓吸引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即刻心肌灌注,增加ST段回落,有改善1年临床预后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合并左心室血栓的肥厚性心肌病(HC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患者中经心脏磁共振证实有左心室血栓的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经磁共振证实有左心室血栓的HCM患者共6例(血栓组),左心室无血栓的HCM患者共284例(无血栓组),血栓组患者的心血管病家族史、室性心律失常和室壁瘤比例明显高于无血栓组(66.67%比21.48%,66.67%比5.63%,66.67%比0.35%,均为P<0.05),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明显大于无血栓组[(47.67±6.28) mm比(39.88 ±7.37)mm,(55.83±7.13)mm比(45.25±6.55)mm,均为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流出道梗阻比例明显低于无血栓组(41.50%±18.50%比67.14%±9.47%,0比47.54%,均为P<0.05).有左心室血栓的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随访17~59个月,未发现血栓栓塞,2例复查血栓消失,3例死亡,l例进行了全心脏移植.结论 HCM合并左心室血栓见于有室壁瘤或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多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预后较差;还可发生栓塞事件,华法林可有效治疗左心室血栓.  相似文献   

6.
血栓抽吸处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罪犯血管高负荷血栓简单实用,安全可靠。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血栓抽取可以有效提高STEMI患者心肌灌注,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预后,但对于长期临床预后结果不一致。本文复习了相关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治疗的相关研究,有支持的,亦有反对的。我们将会分析这些研究结果的实际临床意义,包括技术层面、研究设计、统计学等方面存在的缺陷。通过对这些争论的分析,探讨血栓抽吸在STEMI中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经临床确诊的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按照发病时间将血栓分型,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回声、栓塞程度、彩色血流充盈情况等。结果 65例患者72条患肢中,左下肢血栓41条共计105个部位,右下肢血栓31条共计79个部位。急性期血栓共40例(45条),亚急性期血栓26例(27条),其中1例患者右侧胭静脉急性血栓,合并左侧股总静脉亚急性血栓。急性期血栓呈低回声,病变静脉管径明显增宽,探头加压血管不能压瘪,彩色多普勒显示阻塞处血流充盈缺损;亚急性血栓可呈强回声、等回声、偏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管径粗细不均,管壁增厚粗糙、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栓处彩色血流充盈缺损。结论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阻塞部位、程度及局部血流情况可做出及时诊断,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血栓负荷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中血栓抽吸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血栓负荷为4级(116例)或5级(261例)的377例STEMI患者,并根据PPCI术前是否行血栓抽吸分为抽吸组(209例)和对照组(168例)。对照组行单纯PCI治疗,抽吸组行血栓抽吸联合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复发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住院治疗、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主要安全性终点是出院后卒中发生情况。结果 在4级或5级血栓负荷的患者中,抽吸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院内随访结果显示,5级血栓负荷的患者中,抽吸组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心力衰竭患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中位随访(30.0±10.3)个月后,5级血栓负荷患者中抽吸组与对照组的卒中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栓抽吸(HR=0.436)是5级血栓负荷患者PPCI术后发生MACE的保...  相似文献   

9.
华法令治疗血栓1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华法令对血栓的消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7年8月收治的静脉血栓及心房血栓病例18例(下肢静脉血栓16例,心房内血栓2例),给予华法令为主的保守治疗前后对比。结果17例病人症状、体征改善,彩超显示血栓减小或消失,1例病人症状体征、彩超无变化。结论华法令治疗静脉血栓除抗凝作用防治血栓扩大,在消除血栓中间接给机体对血栓自溶创造了条件,是否有直接溶栓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PE)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成像技术及对栓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2年2月的24例PE患者〔其中包括10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分别采用4层和16层螺旋CT进行肺动脉和下肢静脉的联合成像检查技术,比较不同的扫描条件及后处理技术对于栓子、周围动脉和静脉的显示能力。结果与4层螺旋CT比较,16层螺旋CT发现22例PE患者,计栓子77处,栓子均显示清晰;DVT 10例,计栓子36处。延迟90s时,两种扫描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120s、180s、240s时,两种扫描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层及16层螺旋CT联合扫描对肺动脉血栓和深静脉血栓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16层螺旋CT,在对PE和DVT联合扫描中,静脉成像延迟扫描时间以120s~180s最佳,为PE和DVT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中血栓抽吸联合尿激酶原对老年高血栓负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PPCI的老年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行血栓抽吸后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研究组血栓抽吸后,经冠脉给予尿激酶原20 mg。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靶血管校正的TIMI帧数(c TFC)、慢血流/无复流、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随访12个月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结果 研究组患者PPCI术后出现慢血流/无复流的比率、c TFC及CK-MB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周复查心脏超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院内及术后12个月内MACE事件、心力衰竭、靶血管重建、再发心肌梗死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栓负荷ST...  相似文献   

12.
2006年2月~2008年6月,我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及硬化狭窄6例.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将94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老年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52例(抽吸组),未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42例(对照组).观察无复流发生率、术后ST段下降率、住院病死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 ZEEK组1例(1.9%)发生无复流,住院期间无死亡;对照组中5例(11.9%)发生无复流,死亡2例(4.8%).两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ST段下降率、住院病死率及心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可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有可能改善术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在血栓负荷重的STEMI患者中血栓抽吸联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疗效,比较延迟支架置入与即刻支架置入两种方法对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心内科2009年8月—2011年8月因STEMI就诊,接受急诊介入手术治疗的55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急诊血栓抽吸联合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延迟支架置入术组(A组),PTCA+延迟支架置入术组(B组),急诊直接支架置入术组(C组)。比较3组住院期间发生支架内血栓、死亡、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情况。结果3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15%,死亡分别为0、3和3例,术后急性期支架内血栓1例,发生在C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发病10~14d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罪犯血管再次闭塞2例,发生在B组;罪犯血管远端达到TIMI血流Ⅲ级共17例(68%),分别为A组11例(73.3%),B组6例(6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EMI急诊介入手术中对血栓负荷较重而不宜予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选择急诊血栓抽吸+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恢复罪犯血管血流,并在发病10d左右进行延迟支架置入术安全可靠,效果优于单纯直接支架置入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经抽吸导管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试验分为2组: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108例STEMI患者进行血栓抽吸后经抽吸导管梗死相关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500μg,置入支架后静脉滴注12 h替罗非班0.1μg·kg-1·min-1;单纯血栓抽吸组: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108例STEMI患者血栓抽吸后置人支架.主要终点:PCI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术后90 min完全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峰值.二级终点:住院期间和9个月随访左心室射血分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死亡)和出血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与单纯血栓抽吸组TIMI 3级血流率分别为97.22%和87.04%(P=0.011),完全ST段回落率分别是66.67%和50.91%(P=0.047),CK-MB峰值分别是83.9(68.9~310.5)U/L和126.1(74.7~356.7)U/L(P=0.034),肌钙蛋白Ⅰ峰值分别是42.7(14.7~113.9)μg/L和72.5(59.8~135.3)μg/L(P=0.029).住院期间,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和单纯血栓抽吸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5.7±10.8)%和(42.9±9.9)%(P=0.049).9个月随访显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有降低趋势(log rank χ2=2.865,P=0.09).两组间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接PCI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经抽吸导管在梗死相关动脉内超选择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置管部位下,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将与血栓发生相关联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老年患者405例,根据置管部位不同分为股静脉组46例,颈内静脉组40例,锁骨下静脉组319例。又根据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31例,非血栓组374例。对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锁骨下静脉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颈内静脉组和股静脉组(5.0%vs 15.0%,19.6%,P<0.05,P<0.01)。血栓组既往静脉血栓病史明显高于非血栓组(19.4%vs 6.4%,P<0.05)。结论老年患者通过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最低;静脉血栓史对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同样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访支架内血栓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及临床预后。方法对2000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3854例)中,因剧烈胸痛再次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25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其临床心脏事件(MACE)。结果支架内血栓患者25例,男21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59·5±12·8)岁,其中亚急性血栓8例、晚期血栓3例、极晚期血栓1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864±775)d。随访期间急性心肌梗死5例,其中4例患者为原支架内再次血栓形成(均为药物涂层支架),1例患者为血栓靶血管出现新的狭窄;靶病变血管重建4例;靶血管重建1例;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4例(射血分数EF〈30%,3例为药物涂层支架)。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支架内血栓患者发生严重临床心脏事件的概率很高,远期随访问题应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的可靠性、实用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64例,分成血栓抽吸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T+PCI)与单纯PCI组,比较两组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56.07%±9.20%、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管重建率。结果PT+PCI组的TIMI血流(2.54±0.18)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89.73%±9.43%、LVEF值56.07%±9.20%及血管重建率0%,明显优于单纯PCI组的TIMI血流(2.01±0.28)级、TMP(1.52±0.47)级、2 hST段回落率56.41%±12.59%、LVEF值51.11%±8.97%及血管重建率3.33%(P<0.05)。结论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血栓及远端栓塞,有效地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使用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手术的实施过程以及介入治疗效果. 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2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患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1例患者中有19例有明显的易感因素,早期症状与体征不相符.21例患者经动脉造影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栓17例,回肠动脉血栓2例,肠系膜下动脉血栓2例.所有患者手术均进行顺利,住院10~14 d,平均11d.经介入手术治疗后,腹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术后随访12~36个月,未有复发情况出现. 结论 肠系膜动脉血栓确诊困难,需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在血栓负荷较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中,应用抽吸导管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栓负荷较大的AMI患者36例作为血栓抽吸组,另选同期采用常规PCI的AMI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血栓负荷、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心肌酶峰值、ST段回落幅度、LVEF、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血栓抽吸组患者经抽吸后血栓负荷明显降低;血栓抽吸组患者TIMI分级和TMP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抽吸组患者较对照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明显降低,术后1 h ST段回落百分比明显增高,LVEF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时,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可显著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情况,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和心肌酶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