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S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TFE3表达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胰腺SPN的临床病理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EF3在22例胰腺SPN中的表达;选取15例原发胰腺的其他肿瘤作为对照,5例胰腺SPN行FISH检测TFE3基因状态。结果 21例胰腺SPN显示TFE3不同程度的核阳性,胰腺其他肿瘤TFE3呈阴性,FISH检测未发现TFE3基因改变。结论胰腺SPN是好发于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除β-catenin外,TFE3亦可作为诊断胰腺SPN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6例SPT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复习,光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细胞α-AT等9种抗体的表达,并对其中1例做AB/PAS染色。结果 6例SPT中5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平均年龄34岁,瘤体平均直径9.3cm;光镜下瘤细胞圆形,大小较一致,无明显异型性,排列成实性片状区和假乳头状结构,假乳头轴心黏液变性,囊性区常见出血、坏死;其中1例除上述特征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印戒细胞样瘤细胞,这些瘤细胞AB/PAS染色阴性,CEA阴性,S-100蛋白阴性,随访至今已4年余,无复发及转移。2例浸润包膜及周围胰腺组织;6例中3例有随访的均健在且无复发及转移。免疫组化检测:6例Vim阳性(6/6),4例α-AT阳性(4/6),3例Syn阳性(3/6),1例CK弱阳性(1/6)、PR阳性(1/6),ER阴性(o/6),EMA阴性(0/6),CEA阴性(0/6),S-100蛋白阴性(0/6)。结论 SPT好发于年轻女性;组织形态学特征为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成实性片状区与独特的假乳头状结构,偶见瘤细胞呈印戒细胞样,间质可黏液变性;该肿瘤生物学行为交界性或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即使出现包膜及周围胰腺浸润,预后亦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对8例SPTP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均为女性,年龄19~38岁,平均28岁。肿块直径3~15 cm。镜下肿瘤由乳头区和囊实区混合组成,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免疫表型:CK(3/8)、vimentin(8/8)、NSE(8/8)、CD56(8/8)、ER(0/8)、PR(5/8)、α-AT(8/8)、CgA(1/8)、Syn(8/8)、E-cadherin(0/8)、β-连环蛋白(8/8)和cyclinD1的核阳性率均大于40%。随访6例患者17~131个月,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并存活至今。结论 SPTP是一种好发于年轻女性,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少见胰腺肿瘤,其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对SPT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8例SPT作HE、PAN、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结果 8例SPT中7例为女性,1例男性,年龄16~63岁,平均33.1岁。术后均无复发。肿瘤体积较大,平均直径7.9cm。有包膜,囊实性相间。镜检:肿瘤由乳头和囊实区混合组成,细胞形态一致,核圆或卵圆,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2例侵犯胰腺组织。8例Vim、α1-AT、α1-ACT和NSE均阳性,4例Syn、CgA和AE1/AE3阳性,5例CD56阳性,5例PR阳性;Glu、Ins、Pol、EMA、p53、Ki-67、ER均阴性。结论 胰腺SPT好发年轻女性,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切除治愈率高,应视为低度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提示可能起源于胰腺多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5.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SPT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2例患者均有腹部包块及腹痛症状。组织学:单形性肿瘤细胞构成实性及假乳头状结构,常伴有出血、囊性变,间质不同程度硬化。免疫表型:Vim( )、NSE( )、αl-AT( )、ER( )、PR( );α-ACT灶性( );上皮性标志(-)、Syn(-)、CgA(-)、CD68(-)。结论 胰腺SPT是较少见的、预后较好的交界性肿瘤,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P)的超微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组织起源。方法对3例SPTP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电镜观察见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不明显,可见核沟,核分裂象罕见.瘤细胞有丰富的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可见到神经分泌颗粒,酶原样颗粒及特征性的环状板层体。结论SPTP可能起源于胰腺原始多潜能干细胞,诊断上须与胰腺其它良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腺透明细胞变异型实性-假乳头状肿瘤(clear cell variant of 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ccS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ccSPN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vimentin、CD10、β-catenin、CD56、Syn、CgA、E-cadherin、Ki-67的表达,分析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4岁,以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MRI示胰体尾部占位伴钙化。镜下见肿瘤界尚清,瘤细胞体积小,形态温和,呈巢状或小梁状排列,大部分胞质内含大小不等的空泡或胞质完全空泡化,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未见明确核分裂象。瘤组织被透明变的间质分隔,局部黏液样变。免疫表型:vimentin、CD10、β-catenin、CD56、Syn均阳性,CK、E-cadherin、Cg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2%。结论 ccSPN是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一种罕见变异型,行影像学检查,并尽早手术切除及长期随访是疾病诊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9岁,左侧腰部间歇性胀痛不适10个月余.既往有肾囊肿病史, B超复查肾囊肿时发现胰尾部约5 cm×5 cm占位性病变.其他体检正常.考虑胰腺肿瘤,剖腹探查行胰腺肿瘤切除术,术中发现肿瘤与脾脏粘连紧密,连同脾脏一并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SPN)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的胰腺SPN,根据年龄分为青少年组(≤30岁)和中老年组(3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43例胰腺SPN中,青少年组24例,平均年龄(22.5±5.6)岁;中老年组19例,平均年龄(41.6±9.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肿瘤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老年组相比,青少年组患者肿瘤CA19-9水平高、肿瘤直径大,镜下表现为更多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胰腺SPN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青少年组更具侵袭性,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胰腺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1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胰腺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SCPEN)很少见,占胰腺非内分泌肿瘤的0.17%—2.70%。国内文献对该肿瘤报道较少,其组织学来源尚未确定。笔者结合文献报道1例SCPEN。  相似文献   

11.
胰腺腺泡细胞癌1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复习14例胰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并做相应的免疫组化染色,5例做电镜观察。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5岁,男性9例,女性5例。肿瘤平均大小为6cm×5cm×4.5cm,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切面呈灰褐色。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腺泡状、条索状、小梁状或实性排列。细胞核大小一致,核仁清楚。细胞质丰富,呈颗粒状。免疫组化染色14例均弥漫表达抗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神经内分泌标记物NSE和CgA少数细胞呈散在阳性,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均为阴性。14例中6例于术后8~18个月内复发,4例发生肝脏、肺等远处转移。14例患者术后均死于肿瘤,存活时间13~36个月,平均24个月。结论胰腺腺泡细胞癌属于高度恶性肿瘤,在细胞学形态和免疫表型方面均与胰腺导管细胞肿瘤以及胰腺内分泌肿瘤不同。  相似文献   

1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内PTEN和nestin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腺实体假乳头肿瘤(SPTP)细胞可能的组织学起源。方法 复习25例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常规HE和超微结构观察,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检测肿瘤细胞PTEN和nestin等的表达。结果 25例SPTP中女性22例,男性3例,中位年龄22.3岁。肿瘤主要位于胰腺内,1例位于后腹膜并与胰腺相连。1例伴有肝转移。肿瘤呈囊实性,出血、坏死明显。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实性和假乳头状排列,部分似“室管膜样”菊形团。核卵圆形,有核沟,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细胞均有PTEN阳性表达(18/18,100%),44%(8/18)的病例有nestin的表达。超微结构观察细胞内可见酶原样分泌颗粒和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 胰腺实体假乳头肿瘤可能起源于胰腺多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法对3例前列腺BCC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39、69及75岁.镜下见瘤细胞较小,异型性较轻,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筛状排列,巢及小梁边缘的瘤细胞可呈栅栏状排列.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K(34βE12)、p63及CK5,不表达PSA和P504s.结论 诊断前列腺BCC需结合临床资料、HE形态和免疫表型,其生物学行为可表现出较强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了6例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所用一抗包括CK(AE1/AE3)、EMA、vimentin、desmin、S-100、CA125、β-catenin、HMB45、CD117、CD99、CD34、MSA等。结果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32~74岁(平均56岁)。临床上表现为近期迅速增大的软组织肿块并伴有疼痛及相应的功能障碍,肿块位于深筋膜或肌肉内。CT显示为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与肌肉相近并有明显的不均匀强化;超声检查为实性低回声肿物,肿块内可见血流信号;MRI-T1加权显示等信号,MRI-T2加权显示高信号。肿块呈多结节状,缺乏包膜,直径3~25cm(平均7cm);切面灰白色及灰红色,质地偏软呈鱼肉样,灰白色区域质地偏韧。在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明显异型的上皮样细胞组成,上皮样细胞呈中等大小,或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嗜酸性,丰富,细胞界限不清,少部分细胞呈梭形并与上皮样细胞间有移行,此外还有部分瘤细胞为横纹肌样细胞,表现为核偏位,核形不规则,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并有核内包涵体;肿瘤坏死明显并侵及横纹肌、骨等周围组织。随访结果:3例病人术后复发,2例患者死于广泛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主要表达EMA(6/6)、vimentin(6/6)、AE1/AE3(5/6)、CD99(5/6)、β-catenin(6/6)、CD34(4/6),而HMB45、S-100、CD117、CD31等均为阴性。结论近端型上皮样肉瘤是一中度恶性肿瘤,其组织学形态主要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和横纹肌样细胞,需与具有类似细胞形态的多种肿瘤鉴别;结合免疫表型,对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复习18例ACC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肿瘤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获取预后信息。结果 18例AC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0岁。肿瘤大体上多界限清楚,镜下呈浸润性生长,主要由筛状、管状-梁索状、实体和微囊结构组成。肿瘤成分包括腺上皮、肌上皮、基底样细胞和细胞外基质。肿瘤的腺上皮成分表达CK7、CK5/6和CD117,肌上皮成分表达SMA和p63,基底样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K5/6、p63和CD117。随访期内有2例患者肿瘤局部复发,无患者死亡。结论 ACC是一组具有形态学异质性的肿瘤,其腺上皮、肌上皮和基底样细胞成分的免疫表型各有特点,联合运用CK7、CK5/6、p63、SMA和CD117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ACC预后良好,具有基底样特征的实体型ACC可能是侵袭性更强的组织学亚型。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endometrium,ETCC)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病理诊断、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对3例ETCC进行病理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ETCC患者均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大体上,肿瘤呈息肉状生长伴浅肌层浸润。镜下,肿瘤表现为乳头状结构,乳头表面覆盖多层异型上皮细胞,中央为纤维血管中心柱,其周围肿瘤细胞呈单层栅栏状排列,乳头表面细胞呈扁平状。乳头内可见腺样结构,部分乳头呈实性团状排列,中央见大片坏死。肿瘤细胞大小相对较一致,核呈圆形、卵圆形,核膜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未见核沟,核中度异型,核分裂象15~20/10HPF。浸润肌层的为分化差的巢状移行细胞成分。除了主要TCC成分外,2例分别混合有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型腺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CK7+、CK20-。结论ETCC是一种少见的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亚型,形态学上具有尿路移行上皮分化特征,但保持了苗勒管的免疫表型CK7+/CK20-。诊断ETCC的关键在于认识移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