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女性,40岁,因反复腹泻9年,加重1周入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升高;大便及尿潜血阳性。腹部CT示:直肠中下段肠壁稍增厚,腹股沟超声示:双侧腹股沟见数个实质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楚,无融合。直乙肠镜示: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水肿明显,可见散在黏膜糜烂、溃疡,局部肠腔内黏膜呈结节样外观。于肠镜下行结直肠多发息肉电切术切除息肉2颗;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活检术切除淋巴结组织1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分析了4239例宫颈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部分病例进行了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按病理组织学形态特点进行分类. 结果宫颈息肉(瘤样病变)占97.6%,其中纤维肉芽组织型36.9%、腺瘤样性息肉24.0%、单纯型20.0%、血管瘤样型8.6%、混合型4.1%、囊肿型2.4%、淋巴组织增生型2.4%、假蜕膜型1.4%、微腺管型0.3%;肿瘤性病变占2.4%,多为恶性肿瘤. 结论宫颈息肉在病理形态上具有多态性,在诊断宫颈息肉时要注意与息肉样改变的真性肿瘤鉴别,还要考虑到部分类型宫颈息肉的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 R)在大肠息肉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搜集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32例患者的共47个大肠息肉,包括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另选12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及20例结肠腺癌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Ⅰ R的表达,分析IGF-Ⅰ R的表达程度及其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结果 IGF-Ⅰ R在正常对照组、炎性息肉组、管状腺瘤组、绒毛状腺瘤组和大肠癌组5组病例间经Spearman双变量等级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F-Ⅰ R在正常组织、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大肠癌中的表达依次增加.IGF-Ⅰ R在评价息肉处于黏膜增生-腺瘤-癌变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倒置增生性息肉(inverted hyperplastic polyp,IH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胃IHP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5岁。超声内镜检查发现胃体大弯侧见一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光滑。镜检:胃壁黏膜下层可见胃黏膜上皮成分呈息肉样增生,中央形成一空腔,空腔内层表面胃小凹上皮增生肥大、伸长、扭曲并扩张变形,延伸到间质,上皮下间质见增生的幽门腺。免疫表型:空腔内层表面增生的小凹上皮MUC5A弥漫阳性,上皮下增生的幽门腺MUC6弥漫阳性。结论胃IHP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病变,具有特殊的镜下形态,需与异位组织、深在性囊性胃炎、高分化胃腺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卢秋成  谭景初  胡伟 《医学信息》2009,22(6):1060-1060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与诊断治疗.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证实的12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剖开胆囊见息内位于胆囊体部85例,胆囊底部22例,胆囊颈部13例;术后病理类型胆固醇息肉86例,炎性息肉16例,单纯性腺瘤10例,腺肌样增生4例,癌变4例.结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以以胆固醇性息肉为多见,诊治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对有高危因素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性,62岁,自述“便秘1个月”,行肠镜检查示结直肠多发息肉,平日时有反酸、嗳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普通肠镜示:全结直肠黏膜见颗粒状褐色素沉着;全结肠及直肠可见散在10余枚直径0.4~0.6 cm的扁平及半球形息肉,分别予APC灼除。普通胃镜示:胃体小弯、胃角、胃窦黏膜发白,部分胃黏膜纹理消失,血管显露,胃体大弯、前壁黏膜充血水肿,部分黏膜呈大颗粒样隆起改变,予分点活检3块;胃体大弯下段与胃体后壁可见散在溃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宫颈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了4239例宫颈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部分病例进行了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按病理组织学形态特点进行分类。结果 宫颈息肉(瘤样病变)占97.6%,其中纤维肉芽组织型36.9%、腺瘤样性息肉24.0%、单纯型20.0%、血管瘤样型8.6%、混合型4.1%、囊肿型2.4%、淋巴组织增生型2.4%、假蜕膜型1.4%、微腺管型0.3%;肿瘤性病变占2.4%,多为恶性肿瘤。结论 宫颈息肉在病理形态上具有多态性,在诊断宫颈息肉时要注意与息肉样改变的真性肿瘤鉴别,还要考虑到部分类型宫颈息肉的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8.
<正> 作者为一位拟诊为胃癌的38岁男病人,做“根治术”时,见胃内无蒂息肉样肿物3×4cm大,小弯淋巴结肿大质软。病理切片见胃粘下有胰腺组织,腺泡、导管与胰岛正常。诊断:胃异位胰腺。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女性,65岁,因胃部不适行胃镜检查,胃体大弯偏后前壁可见一大小0.8 cm×0.8 cm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糜烂,见胃体多发直径0.2~0.4 cm息肉样隆起;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病理检查眼观:黏膜组织1枚,大小2.7 cm×1.5 cm,表面见一隆起区,面积2.2 cm×0.8 cm,隆起高约0.4 cm,切面灰白色,质中,隆起距周边切缘最近0.2 cm。镜检:胃表面黏膜完整,部分区腺体肠上皮化生,固有腺体减少,符合萎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肠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小肠转移性EA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FISH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右大腿皮肤EA术后1年,小肠镜示肠腔内黏膜呈息肉状突起,组织学检查见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条索状分布,部分形成血管样裂隙,细胞呈乳头状生长,细胞圆形或多边形,空泡状胞质,内含红细胞,其组织形态呈典型的EA。免疫组化标记CD31、ERG、Fli-1、CK均阳性。FISH检测CAMTA1基因断裂阴性。结论小肠原发性或转移性EA临床罕见,预后差,需与低分化癌或转移癌、胃肠道间质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宫颈息肉样病变的病理类型。方法:对3179例宫颈息肉样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按病理组织学形态特点进行分类。结果:98.99%病例为宫颈息肉,其中腺性息肉32.73%、单纯型30.79%、纤维肉芽组织型27.2%、血管瘤样型6.51%、淋巴组织增生型2.51%、微腺管型0.25%。本组另一类为肿瘤性病变,仅占1.01%,多为恶性肿瘤。结论:在诊断宫颈息肉时要注意与息肉样改变的真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PMC)临床与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2例PMC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并随访.结果 12例PMC中7例行支气管镜活检显示黏膜下肿物,呈息肉样突向管腔,部分表面可见破溃,界限较清.病理形态显示12例PMC均由黏液细胞、鳞状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构成,细胞分化程度较高,PAS、AB-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AM5.2、HCK和p63均(+),Ki-67增殖指数为10%左右.12例均行手术治疗,均未见淋巴结转移,随访其中10例均无复发或死亡.结论 PMC较少见,为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支气管镜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冲洗窦腔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 2004年1月~2009年l2月我科对38例术后恢复不良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0.05%两性霉素B冲洗窦腔,一组采用氟康唑冲洗窦腔.均在鼻内镜下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不同的疗效.结果 随访6个月~2a,两性霉素B组中18例窦口开放良好,无干酪样物及无脓性分泌物,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1例术腔黏膜水肿息肉样变,并见干酪样物团块,症状不能缓解,有效率94.7%.氟康唑组14例术腔窦口开放良好,无干酪样物及无脓性分泌物,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5例术腔窦口堵塞,黏膜水肿息肉样变,症状不能缓解,有效率73.7%.结论 对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术后恢复不良的患者给予两性霉素B冲洗窦腔,在促进术腔黏膜恢复,改善症状要优于氟康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及白光内镜对大肠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行结肠镜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发现大肠息肉样病变的患者入组,同时采用普通白光内镜、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进行检查,对发现的息肉进行黏膜腺管开口(pit)形态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入组的61例体检人员中发现息肉样病变90个,普通白光内镜对于大肠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73.33%、敏感性52.63%、特异性78.87%;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下pit分型法对于大肠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91.11%、敏感性90.48%、特异性91.30%。两种方法相比较,病理符合率、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鉴别大肠息肉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更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道弥漫性节细胞神经瘤病(diffuse ganglioneuromatosis,D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DG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49岁,回肠及升结肠黏膜弥漫连续息肉样、结节样隆起,切面灰白色,均质,坚实外观,肉眼侵及黏膜下层。镜检: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见梭形Schwann细胞弥漫丛状或结节状分布,灶性肌壁间浸润,小灶侵出肌层至浆膜下及系膜;其间见少许神经节细胞,单个散在或小簇状分布。免疫表型:Syn和Cg A(神经节细胞+),S-100(梭形细胞+)。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情况良好,未出现腹痛及其他系统性疾病的表现。病理诊断为回肠及升结肠DG。结论 DG是一种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的良性肿瘤,非常罕见,其病理诊断要点是识别神经节细胞,免疫组化有助于神经节细胞的识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密切随访,以防切缘有残留而复发;若伴有多发性内分泌肿瘤者采用多肽类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F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PCR检测、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进行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胃肠粘膜下息肉样肿块,偶尔可延伸到全层,凸向腔内生长,病变由小的血管和梭形细胞构成,梭形细胞环绕新生的毛细血管呈漩涡状样或洋葱皮样排列,成特征性排列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其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病变组织表达纤维和肌纤维母细胞的标记Vimentin(+),SMA(+)。结论 IFP是胃肠道少见的良性病变,可能是对感染,异物或损伤的过度反应,病理上有特征性组织学改变,应注意与胃肠道肿瘤或其它息肉样病变的鉴别。手术切除或内镜下摘除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人肠道淋巴样息肉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4例成人肠道淋巴样息肉病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中3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分别为75、75、46及70岁。4例病例均因其他疾病切除末端回肠及回盲部时,偶然发现末端回肠多发息肉样隆起,直径0.1~0.5 cm。镜下见回肠粘膜淋巴组织显著增生,淋巴滤泡增生并形成息肉样小结节,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明显增大,围绕生发中心的套区境界清楚。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大部分呈滤泡样增生的淋巴细胞CD20强阳性表达,不表达Cyclin D1,生发中心细胞不表达Bcl-2。结论:成人淋巴样息肉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临床上易于同部分恶性肿瘤相混淆,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及部分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Fabry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Fabry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其肾活检组织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及超微结构观察,对皮肤活检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2例患者均出现蛋白尿、镜下血尿,皮肤黏膜出现散在出血点;光镜下见肾小球足细胞空泡变性,体积增大;肾小管上皮及间质亦出现泡沫样变;电镜下见肾小球足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含大量具有嗜锇性髓鞘样包涵体,表现为髓样小体和斑马小体,足突部分融合,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可见上述现象.结论 Fabry病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常伴有肾外表现.肾小球足细胞内出现嗜锇性髓鞘样小体是Fabry病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确诊需依靠电镜及测定血清α-半乳糖苷酶A(α-GalA)水平.  相似文献   

19.
胆囊息肉是一组胆囊腔内外观形态为息肉样的非结石性占位病变.从病理角度来看,包括真性肿瘤(胆囊癌,单纯性腺瘤,乳头状腺瘤),炎症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本文总结2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认为胆囊息肉一经诊断,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均应手术切除胆囊.  相似文献   

20.
右臂浅表性血管粘液瘤伴表皮样囊肿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右臂浅表性血管粘液瘤伴表皮样囊肿一例彭真年患者女,26岁。因右臂部肿块4个月于1994年4月25日入院。检查:右臂部皮肤表面见一息肉样隆起肿块,直径约1.5cm,半透明状。扪及其皮下有2cm肿块与息肉样肿块相连。临床诊断:右臂潴留性囊肿。患者22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