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明  李光辉 《北京医学》2015,37(7):629-632
目的 探讨妊娠中晚期体重增长速度与孕期总增重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和分娩的孕妇临床资料,记录年龄、分娩孕周、身高、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孕期体重监测数据、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等资料.对资料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孕妇妊娠中期增重速度[(0.68±0.26) kg/周]大于妊娠晚期增重速度[(0.52±0.25)kg/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中期增重速度与孕期总增重(r=0.446,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r=0.123,P< 0.01)皆呈正相关;而妊娠晚期增重速度只与孕期总增重呈正相关(r=0.560,P< 0.01),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则无显著相关性(r=-0.025,P>0.05);巨大儿组和正常体重儿组孕妇的孕前BMI[(22.3±2.9) kg/m2 vs.(20.8±2.8) kg/m2]、孕期总增重[(18.5±4.3)kg vs.(16.6±4.6)kg]和妊娠中期增重速度[(0.74±0.26)kg/周vs.(0.67±0.26)kg/周]相比,巨大儿组皆高于正常体重儿组,P值均<0.01;而2组的妊娠晚期增重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不同孕期体重增长速度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可能不同,妊娠中期增重速度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大于妊娠晚期增重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其孕期增长对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双胎妊娠产妇333例,根据孕前BMI不同分为低BMI组(BMI< 18.5 kg/m2)64例、正常BMI组(BMI 18.5 ~25.0 kg/m2)221例、高BMI组(BMI >25.0 kg/m2)48例.分析双胎妊娠孕妇孕前BMI及其孕期增长与妊娠结局、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高BMI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发生率均高于低BMI组和正常BMI组(P<0.05);低BMI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正常BMI组(P<0.05).3组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期糖尿病组孕期与无妊娠期糖尿病组BMI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子痫前期组孕期BMI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无子痫前期组(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产妇孕期BMI增长呈正相关性(r=0.178,P<0.001).正常BMI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500 ~3 999 g的比例明显大于低BMI组(P<0.05),但与高B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胎妊娠孕妇的孕前BMI、孕期BMI增长与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体重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32-35
目的 研究妊娠早期及中期维生素A、E水平及其浓度变化在预测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调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分娩孕妇的妊娠早期及中期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E数据,其中正常孕妇759例(正常组),子痫前期孕妇63例(PE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二元逻辑回归,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早期和中期VA和VE浓度及其差值预测子痫前期发病的价值。结果 PE组孕妇维生素A降低的幅度大于正常组(P0.05),而两组孕妇妊娠早期与中期VA、VE水平及VE的变化幅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PE与妊娠中-早期VA差值呈负相关(r=-0.118,P0.05),而与年龄、妊娠早期和中期VA、VE水平及妊娠中-早期VE差值无相关性(均P0.05);妊娠中-早期VA差值预测PE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28[95%CI(0.554,0.701),P=0.000],截断值为-0.11 mg/L,此时灵敏度为41.3%,特异度为76.4%,而其它参数预测PE发生的P值均0.05;妊娠中期与早期VA差值≤-0.11 mg/L和VE差值≤1.15 mg/L是PE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妊娠早期至中期维生素A及维生素E的变化幅度,较之单次检测的浓度,能更有效地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病,提示妊娠期应该动态监测维生素A及维生素E的浓度变化,合理补充,有望降低PE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门诊接受产检的孕周13周的700例初产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46例和观察组354例。两组分别给予常规干预、孕期体重规划干预及健康教育,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孕期BMI值、妊娠期及分娩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情况等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孕周期中24周、32周、38周的BMI值分别为(20.64±1.41)kg/m2、(22.25±2.14)kg/m2、(25.49±2.76)kg/m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6.030、20.581、17.097,P0.05)。观察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字2=7.556、7.525、8.496、6.808,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7.84±1.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新生儿窒息、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期体重规划干预及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控制孕妇的BMI值,降低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前及孕期体重与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门诊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足月单活胎初产妇810例,①根据WHO提出的亚洲人BMI标准孕前体质指数分消瘦组(BMI<18.5)、正常组(BMI 18.523)、超重组(BMI 2323)、超重组(BMI 23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0kg、△W≥20kg。探讨孕期增重的幅度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结果:①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产程阻滞及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消瘦组和正常组(P<0.01)。②孕期体重增加≥15kg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程阻滞、剖宫产的发生率较△W<15kg组明显增高(P<0.05);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的发生率在增重超过20kg的孕妇中明显升高(P<0.05);胎儿窘迫在△W<15kg组和△W≥20k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超重容易升高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导致分娩困难和胎儿窘迫、胎儿发育异常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重视孕前及孕期体重控制,有利于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深圳市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3008例足月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679例,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2003例,超重组(BMI>23.9~27.9 kg/m2)278例,肥胖组(BMI>27.9 kg/m2)48例.分析各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900~3499 9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组中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分娩正常出生体重儿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低体重组12.00~18.00kg,平均(15.06±4.52)kg;正常体重组12.00~17.50 kg,平均(15.05±4.20)kg;超重组9.00~15.00kg,平均(12.39±5.17)kg;肥胖组9.00~14.50 kg,平均(12.17±5.09)kg.结论 推荐在深圳地区孕前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的单胎足月妊娠妇女孕期平均体重增长为15 kg左右,适宜增重范围为12.00~18.00kg.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叶酸代谢基因多态性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新生儿早产、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孕妇进行研究,于孕早期采集口腔黏膜标本予以检测,以检测结果为标准,将叶酸代谢障碍遗传风险分为无/低风险(39例)和中/高风险(41例);同时检测孕妇的Hcy水平,并详细记录。分析不同基因型及Hcy水平与新生儿早产、出生体重的相关性。结果Hcy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168,P=0.002),MTRR A66G基因型与新生儿早产呈正相关(r=0.174,P=0.001),基因型总风险与新生儿早产呈正相关(r=0.159,P=0.004)。中/高风险孕妇早产率为20.51%(8/39),无/低风险孕妇早产率为4.88%(2/41),中/高风险孕妇早产率高于无/低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巨大儿孕妇Hcy水平为(5.76±0.73)μmol/L,分娩正常体重儿孕妇Hcy水平为(4.23±0.59)μmol/L,分娩极低体重儿孕妇Hcy水平为(4.01±0.56)μmol/L,分娩巨大儿孕妇Hcy水平高于分娩正常体重儿孕妇和分娩极低体重儿孕妇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代谢障碍不同风险程度出生体重分布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代谢能力与早产具有相关性,叶酸代谢障碍越严重,早产儿的发生率越高;孕妇Hcy水平与新出生儿体重具有相关性,孕妇Hcy水平越高,新生儿出生体重越重。  相似文献   

8.
董金华  薛丽丽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0):1786-1788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孕妇血清及脐血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与妊娠期糖尿病及胎儿体重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4年1—12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40例为妊娠期糖尿病组,糖耐量正常孕妇40例为对照组。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孕妇血清及脐血中RBP4水平,采用酶法检测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并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①妊娠期糖尿病组血清及脐血RBP4水平均高于正常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血清RBP4水平相比新生儿脐血RBP4水平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正常组相比,GDM组血甘油三酯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DM组胎儿体重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妊娠妇女血清RBP4水平与血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489,P<0.01);脐血RBP4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0.327,P<0.05),血清RBP4水平与脐血RBP4水平无关(r=0.185,P>0.05)。 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时血清及脐血RBP4水平上升,且与胎儿体重正相关,提示RBP4与妊娠期糖尿病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吕霞 《海南医学》2013,24(16):2391-2393
目的探讨孕妇的体重指数与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我院就诊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34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产妇的一般特征、孕前体重指数(BMI)、怀孕期间体重增加值、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体重,并分析孕期体重指数与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的关联性。结果孕前肥胖组的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孕期增重15.1~20kg则孕妇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P均<0.05),孕妇体重正常组和肥胖组组新生儿体重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女怀孕前的体重增长过大对妊娠结局有影响,具有潜在风险,但孕期妇女体重增加对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外发育迟缓(EUGR)早产儿的早期体格发育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的关系.方法:早产儿60例,分为EUGR组及非EUGR组,以同期收治的足月并正常出生的新生儿30例为对照组,所有新生儿于出生后7d与2周时测量体格发育指标(体重、头围、身长),同时采集外周血测定血清中IGF-Ⅰ水平;随访3月后测量2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指标,记录体重、身长及头围发育落后例数和计算体格发育指标增长情况,同时测定血清IGF-Ⅰ水平,分析体格发育指标增长与IGF-Ⅰ水平相关性.结果:早产儿7d、14d时体重、头围、身长、IGF-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EUGR组早产儿7d、14d时体重较非EUGR组低(P<0.05);随访3月发现EUGR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及IGF-Ⅰ水平低于非EUGR组(P<0.05),体重、身长及头围发育落后例数高于非EUGR组(P<0.01、P<0.01、P<0.05),体重增长速度、头围及身长增长均低于非EUGR组(P<0.05);EUGR组和非EUGR组IGF-Ⅰ水平与体重增长速度、头围及身长增长均呈正相关(r=0.399、0.453、0.377、0.615、0.443、0.435,P<0.05).结论:IGF-Ⅰ水平变化与早产儿体格发育相关,EUGR早产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孕妇血清羊水和新生儿脐血瘦素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常妊娠妇女血清、羊水和新生儿脐血的瘦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45例正常妊娠妇女 (其中早孕 15例 ,中孕 15例 ,晚孕 15例 )的血清瘦素水平和 2 0例足月孕妇的产前、产后三天血及其羊水、脐血瘦素水平。将测定结果与体重指数 (BMI)、血压和新生儿出生体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血清瘦素水平在正常未妊娠妇女为 (7.84± 1.5 1)ng/ml;早期妊娠妇女为 (7.2 3± 2 .36 )ng/ml,中期妊娠妇女为(15 .6 1± 4.5 2 )ng/ml,晚期妊娠妇女为 (19.46± 4.5 9)ng/ml;产前妇女为 (18.92± 6 .0 3)ng/ml;产后三天妇女为(11.46± 3.17)ng/ml。妊娠中、晚期及足月产前血瘦素水平较正常未孕妇女明显升高。产后三天恢复正常。妊娠期间血瘦水平与BMI及血压无关。未孕及产后妇女的血瘦素水平与BMI正相关。②羊水瘦素水平为 (4 .84±1.2 4)ng/ml,新生儿脐血的瘦素水平为 (7.83± 1.95 )ng/ml。母血瘦素水平与羊水瘦素水平正相关 ,与脐血瘦素水平、血压及产前BMI无关 ;新生儿出生体重 (3714± 45 7) g与脐血瘦素水平正相关 ,与母血及羊水瘦素水平无关。结论 妊娠期间瘦素抵抗状态 ,瘦素抵抗有助于孕妇体脂增加及促进胎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抗凝血酶-Ⅲ(AT-Ⅲ)、P选择素(GMP-140)2项血凝指标在正常妊娠中的变化,探讨其在正常妊娠期的变化规律。方法测定135例受试者的血浆抗凝血酶-Ⅲ和P选择素。受试者分为2组:正常非孕妇女50例;正常孕妇85例,分别于妊娠10~14周、20~24周、30~34周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孕妇早期AT-Ⅲ较正常非孕妇女明显升高(P<0.001),到妊娠中后期AT-Ⅲ水平显著下降,但与非孕期比较无明显改变;正常妊娠期GMP-140较非孕期明显下降至孕中期(P<0.05),孕中期后开始升高,孕晚期升高显著(P<0.01)。结论正常妊娠期血液呈生理性的高凝状态,凝血、抗凝功能保持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血清辅酶Q10(CoQ10)水平与新生儿体质量的关联性,阐明CoQ10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40例孕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孕妇血清CoQ10水平。根据新生儿体质量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和巨大儿组,记录新生儿母亲血清CoQ10水平。根据产检妇女血清CoQ10第75百分位数分为CoQ10 ≥ 0.85μmol·L-1组和CoQ10<0.85μmol·L-1组,记录2组新生儿体质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孕妇血清CoQ10与新生儿体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正常体质量组(0.91μmol·L-1±0.41μmol·L-1)和低体质量组(0.88μmol·L-1±0.38μmol·L-1)孕妇血清CoQ10水平高于巨大儿组(0.64μmol·-1±0.23μmol·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P<0.05;t=7.25,P<0.05);孕妇血清CoQ10水平与新生儿体质量呈负相关关系(r=-0.17,P=0.00)。CoQ10 ≥ 0.85μmol·L-1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209.08g±320.15g)低于CoQ10<0.85μmol·L-1组(3823.81g±189.04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孕晚期CoQ10水平和平均孕期CoQ10水平是影响新生儿体质量的因素(P<0.05或P<0.01);孕早期、孕晚期CoQ10水平和平均孕期CoQ10水平是影响新生儿体质量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妊娠妇女血清CoQ10水平对其新生儿体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以900例具有完整产科资料的妊娠女性作为受试对象,依据孕前的体质量指数(BMI)的不同将孕妇分为消瘦组(BMI<20 kg/m2)、正常组(20 kg/m2≤BMI<25 kg/m2)和肥胖组(BMI≥25 kg/m2);依据孕期体质量增加的不同,将孕妇分为:<15 kg组、15~20 kg组和>20 kg组.观察孕前不同BMI和体质量增加的不同程度对产妇最终分娩方式和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3组孕妇顺产率依次降低,剖宫产率依次升高(P<0.01).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升高,剖宫产率、巨大儿出生率均呈升高趋势(P<0.01).消瘦组、正常组和肥胖组在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检出率依次升高(P<0.01);肥胖组孕妇随着孕期体质量增加量的逐渐升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和产后出血检出率逐渐升高(P<0.01).结论:孕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可提高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发病风险,亦可显著增加剖宫产率、巨大胎儿率、不良妊娠结局如产程阻滞、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等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来佛山市顺德区伦教医院进行产前检测并确诊的70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进行产检的正常孕妇7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轻度子痫前期孕妇维生素A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于大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产检并分娩的孕妇797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组597例,正常对照组200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妊娠期维生素A水平,并进一步比较轻度子痫前期组维生素A充足者与不足者妊娠期并发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轻度子痫前期组妊娠期维生素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孕妇中,维生素A不足组发生妊娠期并发症(包括胎膜早破、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先兆早产、产后出血)和新生儿围生期情况(包括出生低体重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概率均高于维生素A充足组(P?<0.05)。结论 轻度子痫前期孕妇维生素A水平低于正常孕妇,妊娠期维生素A水平是影响轻度子痫前期孕妇妊娠结局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166-169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围术期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6年7月~2018年12月我院接诊的134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n=67)和研究组(n=67)。对照组产妇予以常规传统护理,研究组产妇予以预见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临床指标、并发症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产妇术中出血量(201.19±12.43)mL明显少于对照组(310.55±16.52)mL,研究组产妇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初次母乳喂养时间[(7.46±2.47)d、(14.61±3.60)h、(15.38±2.57)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1.78±3.61)d、(24.48±5.61)h、(25.76±4.6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5.97%)明显低于对照组(2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95%)明显低于对照组(2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护理满意度(94.03%)明显高于对照组(8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产妇予以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效果满意,减少产妇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初次母乳喂养时间。有效降低产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提高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各地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孕妇不同体重指数对高危妊娠、妊娠结局及新生儿体重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以 610例孕妇孕20周时的体重指数(BMI),将孕妇分为消瘦型、正常型、超重型三种类型人群组。结果 不同体重 指数孕妇孕中期体重增加幅度均大于孕晚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超重型孕妇新生儿体重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0.01);超重型孕妇高危妊娠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巨大儿、妊高征的发生率高于消瘦型及正常型孕妇(P<0.01);消瘦 型孕妇IUGR、过期妊娠的发生率最高。不同体重指数孕产妇的分娩方式总体差异无显著性,但超重型孕产妇的 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型孕产妇(P<0.01)。结论 不同体重指数孕妇与新生儿体重有相关影响,且高危妊娠的发 生率不同,但与分娩方式总体无明显差异。利用BMI个体化指导孕妇营养,对围产保健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血浆叶酸(F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胎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放免法及荧光标记免疫法检测82例正常晚孕妇女和15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血浆Hcy与FA含量,并测量足月新生儿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指标,计算Rohrer's身体指数及身长/头围比值.比较不同出生体重组新生儿相关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正常晚孕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血浆Hcy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F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孕周与孕妇血浆Hcy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F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 结论测定妊娠晚期孕妇血浆FA、Hcy水平有重要的优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扶杨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47-148
目的探讨孕妇体内血红蛋白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基本情况调查,检测孕妇在不同妊娠期的血红蛋白值;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将孕妇分组,比较各组孕妇的产前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在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末期的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23.20±11.86)g/L、(110.28±13.92)g/L、(105.46±8.43)g/L,两两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3000 g组孕妇血红蛋白低于3000~3500 g组和〉3500 g组(P〈0.01)。孕妇体内血红蛋白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系数为r=0.849(P〈0.01)。结论孕妇的血红蛋白水平随着孕期的增加而下降;孕妇血红蛋白水平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