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本院就诊20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其中未发现与心律失常相关的不适后,再进行中长程动态心电图监测(72 h~7 d),对比两种监测方式对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同时记录患者佩戴中长程心电图的...  相似文献   

2.
孟睿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3):1561-1562
目的 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监测和诊断意义.方法 对458例患者用24 h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对其心律失常进行归纳对比分析.结果 458例患者常规心电图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56%.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为100%,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检出338例,占73.8%,其中室早二、三联律164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24h动态心电图诊断T2DM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30例T2DM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常规心电图监测以及24h动态心电图,记录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阳性检出率相对更高,即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房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4h动态心电图诊断T2DM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可将阳性检出率提升,为疾病诊断提供便利,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间诊治的接受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79例作研究对象,予以24 h动态心电图、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就2种诊断方法对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本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共79例,24 h动态心电图对本组患者术后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是98.73%,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心律失常检出率89.87%(P <0.05);②24 h动态心电图对上述心律失常类型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100.00%、100.00%、94.12%、100.00、100.00%,均高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的85.71%、92.31%、76.47%/83.33%、81.25%,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运用效果确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昼夜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我院诊治的82例肺心病昼夜心律失常患者,分别采用静息常规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种方法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静息常规心电图。心电图异常情况中,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出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静息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肺心病昼夜心律失常患者,动态心电图能够明显提高心律失常诊断的准确率,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动态心电图(DCG)24h连续检测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的结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疑为一过性心源性症状患者232例自愿接受本次调查,均作普通心电图和12通道动态心电图,对比两种监测方法的检出率。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对多种异位心率失常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经χ2检验P<0.05;各系统疾病患者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现象,各类心律失常中以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结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采用24h DCG无创检测心律失常,能够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87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Holtwin12 Dms.Hoter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于患者置入心脏起搏器的2周内开始监测其24h心电图表现,同时定期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心电图检查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起搏器间歇性功能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3.7%、3.4%,起搏器引起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29.9%、5.7%,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χ2=12.056,χ2=9.247,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更为准确的判断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起搏器间歇性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情况,为临床随访监测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24h动态心电图在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临床监测,探讨其使用价值。方法回顾86例老年人心律失常,将常规心电图检测与24h动态心电图临床监测进行对比,评估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心律失常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对于多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用于监测老年器质性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可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频率,可提供心律失常与日常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发作规律,及时诊断疾病,正确治疗,同时还对评价患者目前使用的治疗药物的疗效,以改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及随访价值。方法对72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或疑似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各种心律失常及ST-T异常阳性率为94.4%,与常规心电图阳性率69.4%有极显著差异。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可提高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为心肌炎的确诊提供可靠的资料,及作为治疗过程中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10.
游梅 《中国医药指南》2014,(23):187-187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分析和体会。方法对25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予常规导联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将两组的心肌缺血、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室肥大、心律失常和总异常检出率等数据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动态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能显著提高各种心电异常的检出率,提高评估能力,预测患者的预后,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09年9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的60例SSS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选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24h的总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和平均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心律失常主要以显著窦性心动过慢、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停搏等为主。动态心电图的诞生提高了心电图的临床检测价值,在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能力上比普通心电图提高10倍以上,故将它作为诊断SS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某院治疗的70例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按照诊断方法分为两组,常规组35例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动态组35例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的阳性检出率及诊断结果。结果:常规组阳性检出率为62.86%低于动态组85.71%,动态组检出率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组心律失常的检测(如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等)检出率均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伴心率失常诊断,相比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更具优势,准确率更高,更具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测对心律失常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每位患者先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束后再进行远程心电监测。分析两种监测方法所得的心电数据,计算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心律失常检出率并对两种方法检测出的心律失常患者进一步行心律失常类型分析。结果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检出率为52.5%,不规则心律失常患者检出3例;远程,心电监测的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6.3%,不规则心律失常患者检出2例(P〈0.05)。结论远程心电监测不仅可以实行远程心电记录给心律失常诊断带来便利,检出率较高,而且对不规则心律失常也有一定检出率,是院内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有力补充,在临床诊断心律失常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孕妇心律失常方面的价值。方法80例心律失常孕妇,均接受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各类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动态心电图对房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分别为11.25%、13.75%、33.75%、83.75%、11.25%,均高于常规心电图的2.50%、3.75%、3.75%、33.75%、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孕妇心律失常诊断中准确率更高,能很好的协助诊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程美莲  严卫国 《安徽医药》2015,36(7):819-820
目的 探讨12导动态心电图在病窦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的40例病窦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的动态心电图结果。结果 观察组最快心率,最慢心率、24 h平均心率和24 h总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及慢快综合征等心律失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导动态心电图可全面观察患者心律和心率变化,显著提高心律失常检出率,是早期诊断病窦综合征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疗效的因素。方法 :采用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 12 0例(男性 93例 ,女性 2 7例 ;年龄 5 1a±s 11a)心律失常病人单用普罗帕酮 10 0~ 2 0 0mg ,po ,tid× 5~ 7d ,分析心律失常类型、病因、运动及普罗帕酮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普罗帕酮对室性与房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依次为 76%与 69% (P >0 .0 5 ) ;不同病因 (冠心病、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等 )总有效率依次为 79% ,71% ,69% (P >0 .0 5 ) ;其中对运动诱发的早搏增多者 ,房性早搏及高危性室性早搏 (RonT)疗效最佳 (P <0 .0 5 ) ;剂量与疗效关系不大 ;有效组心率峰值下降 (P <0 .0 5 )。结论 :普罗帕酮对高危性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疗效最好 ,用药后心率峰值下降可能是药物有效的机制之一。不同病因、普罗帕酮的不同剂量与疗效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总结阵发性房颤的主要规律。方法通过动态心电图对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24 h监测,并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时间、发作频率、心率变化及其他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冠心病患者更易患上阵发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检出率和年龄呈正相关,因此,老年组检出率最高(66.67%),并和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阵发性房颤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在发作过程中,老年患者心室率比较缓慢;发作前后大部分患者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结论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因素是心房本身的病变与机体内的调节因素。这说明该病和触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相关生理过程类似。  相似文献   

18.
柳琼 《安徽医药》2015,36(8):938-940
目的 对比常规12导心电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DCG)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1年3月到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共50例,患者均同时采用常规12导心电图和24 h DCG监测和诊断,比较其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差异。结果 24 h DCG检出心律失常患者50例,其检出率为100.0%,常规12导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患者22例,检出率为44.0%,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4 h DCG在心房早搏、室性早搏等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12导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4 h DCG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血管事件心律失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常规12导心电图,能为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临床随访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扩张性心肌病恶性心律失常与心室复极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与心室复极变异性的关系。方法47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按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计算机自动测量连续的正常窦性心搏的QT间期、RR间期,并分别计算24h标准化QT变异度(QTVnor)、标准化心率变异度(HRVnor)和QT变异度指数(QTVI)。比较两组QTVnor、HRVnor和QTVI,并对QTVnor和HRVno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CM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组比对照组24hQTVnor和QTVI增大(1.3±1.0vs0.8±0.5,P<0.05;0.11±0.52vs-0.48±0.28,P<0.001),QTVnor和HRVnor中度相关(研究组r=0.41,P<0.05;对照组r=0.55,P<0.05)。结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QTV受HRV影响,消除心率变异影响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DCM患者心室自身复极变异性增大。标准化QT变异度和QT变异度指数是测定心室复极变异性、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有用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AIM: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CYP2D6*10 genotype on propafenone pharmacodynamic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METHODS: Seventeen Chinese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s (VPC> or =1000/d) were recruited. They were normal in routine laboratory testing and administered propafenone hydrochloride 450-600 mg per day in three divided doses. Twelve lead cardiogram and 24 h Holter monitoring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7 d treatment of propafenone. Steady-state peak and trough concentrations of propafenone were measured by HPLC method. CYP2D6*10 genotypes of patients were assay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RESULTS: Total inhibitory rate of VPC was 79.9 % in 17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fter propafenone treatment. PR interval prolongation was increased from 0.146 s+/-0.018 s to 0.161 s+/-0.022 s (P<0.05). CYP2D6 genotyp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sma levels and effects of propafenone. In 450 mg/d group, patients with homozygous mutant of CYP2D6*10 not only had a Cmax of propafenone two times as high as those of wild-type genotype, but also showed a two fold higher inhibitory rate of VPC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homozygous CYP2D6*1 (P<0.05). CONCLUSION: CYP2D6*10 genotype is relevant to decreased activity of CYP2D6 enzyme in Chinese patients. Elevated plasma concentr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better efficacy of propafenone in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