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曹吉勋教授从事中医工作60余年,是四川省肛肠科的奠基人。现将其治疗泄泻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营卫生会》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通行诸气及运行输布全身津液。三焦水道不利,肺脾肾等脏腑输布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难以实现,津液代谢失布,留于肠间,则生泄泻。"上焦如雾",喻指上焦宣发卫气,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喻嘉言云:"至若秋月伤肺者……  相似文献   

2.
肿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中医对于肿瘤的认识在中医古典医籍中早有提及,与"积聚"、"噎膈"、"岩"、"瘕"等病证都有相似之处[1].痰饮是人体津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病因病机 痰饮为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而产生的病理产物,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心阳不振,肺失宣发通调,脾失运化输布,肾失温煦蒸腾,肝失疏泄调达,三焦气道不利,水谷不能化为精微,成为痰饮之邪,停聚于身体某些部位,成为疾病宿根,从而引起各种病理变化.肿瘤的形成与痰饮的关系密不可分.《灵枢·刺节真邪》载:"有所结,气归之……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瘤)".气机运行不利,则水湿不能正常气化,久之聚湿成痰,发为积聚.另《丹溪心法》载:"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者,皆痰注也".  相似文献   

3.
关于水肿的病机理论《内经》已有记载,认为水肿的发生与脏腑的气化功能及血液运行有密切关系,为后世水肿的辨证施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气化失司与水肿水液代谢离不开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功能,气化失司、水液停留为水肿。对此,《内经》在生理、病理及治疗方面已有论述,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肾者水脏,主津液”,说明人体饮食精微生化输布的概要过程。水液经胃的受纳腐熟,水精布散输送  相似文献   

4.
欧亚龙教授认为燥的发生与内伤脏腑有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司。本病主要应从内燥论治,且与肺、脾、肝、肾四脏功能失调,津液生成不足或输布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5.
多数医家认为干燥综合征病位涉及多个脏腑,以肺、肝、脾、肾为主,肾藏精濡养四肢百骸,肺之通调水道影响津液输布,肝失调达阻碍津液运行,肝血亏虚则致燥症丛生,肝郁致瘀加重津液输布不通,脾主运化统领水精输布,脾虚生痰湿阻滞气津运行。各医家或侧重单个脏腑为主,或和而治之,现从以上四脏之病机虚实浅谈干燥综合征之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6.
“脾主运化”,即指脾主管消化饮食和输布精微及水液。《内经》“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论述,揭示饮食入胃,经初步腐熟,由脾(包括胰)进一步消化,所产生的精微物质经肠粘膜吸收入“脾”,由脾气上输心肺,通过心肺而滋养周身。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看,上述与胃(肠)共同参与消化的“脾”,应包括胰液  相似文献   

7.
痰病论治     
痰病的成因,是由于患者中阳素虚,复外感寒湿、饮食劳役之伤,以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因而水液停积,变生痰饮。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谷精微得到脾之健运、肺之治节、肾阳之煦蒸、三焦之气化,化生津液,转化为血,以营养全身;在津液还流的过程中,或化为汗,或变为溺,而排出体外。在外感内伤的病理状态下,便引起肺、脾、肾、胃等功能失常,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与排泄,遇阴邪则聚而为水为饮,遇火邪则煎熬成痰。痰、饮、水都是水谷精微化失其正的病理产物,可谓一源而三歧。但痰病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皆可发生,且“变幻百端”,这些与水、饮之症不同,在临床上务须加以区  相似文献   

8.
辛润之法用于燥证,其机理是利用辛味药之辛宣通利之性,助津液之化生和输布,使机体得以濡养。而津液的化生输布与肺膊肾三脏最为相关,因此辛润之法主要用于脾失运化、肺卫失宣及膀胱气化失司之燥证。并举典型病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脾为之使”出自《素问·刺禁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以“脾为之使”的文辞解释以及含义为着眼点,结合上下文“胃为之市”分析其内在含义以及临床内涵:脾转输谷食精微,脾阳上输精微散精于肺,是化生精、气、血、津液的原材料,从而滋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阳上输散布津液或四布输散津液,脾气散津并为胃行其津液,脾转输水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枢纽,滋润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居五脏中央,与胃升降相因,维持五脏气机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1 痰的病因病机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水谷精微有赖于脾的运化,肺的输布,肾的蒸化,在三焦气化的作用下,其精微部分或化为津液,或化为血液以营养全身,或化为气、或变为溺而排出体外,这样水液代谢正常运行,痰则无从而生。如果人体为外邪所侵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生活失宜等内外因素导致肺、肺、肾三脏失去正常的生化输布功能,三焦气化不利,水谷不化精微,渐聚而成痰,便可发生各种病证。《类症治载》指出:“证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肾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幻百端。”颇有独到见地。  相似文献   

11.
二一论脾约、肝着与肾着“小肠主液”,“大肠主津”,“胃为津液之府”,“脾为胃以行其津液”。四者输布津液,必须平衡协调,互为体用。如果胃气强,脾气虚,不能助胃以行津液,肠无所滋,其脾为约,必然肠津枯涸,大  相似文献   

12.
王少平 《光明中医》2004,19(3):15-15
通过临床观察,脾虚也是糖尿病病机的根本,糖尿病从脾辨治,临床效果显著,现作以下探讨,就正于先贤。1 理论探讨脾居于中焦,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通过脾气的健运而实现,尤其是在运化升清,即“散精”方面,脾气的作用更为重要。《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只有脾气健运,饮食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与运输的功能才能旺盛,这样精微才能得以输布,脏腑机体才能得以滋养;脾除运化饮食精微、运化水湿,与肺、肾共同维持体内气血水液的平衡,如…  相似文献   

13.
消渴病,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指出其病因为“五脏柔弱”,故消渴当属虚证范畴。《金匮要略》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专篇,张圣把消渴与小便不利、淋病并列一篇,可见其同为津液代谢异常病变。《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素问·调经论篇》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津液输布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主要依赖于脾气升清作用,而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则完全靠脾…  相似文献   

14.
小便为体内津液所化,体内津液的输布,则要依靠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气化功能。如果脾失健运,津液不能四布;肺失肃降,无以通调水道;或肾的气化失常,关门开合不利,引起水液的代谢障碍,就会发生小便的改变。另外,体内热盛,或汗、吐、下后,损伤津液,使尿液化源不足,也会引起小便异常。因此,询问病人的小便情况,则可了解津液的盈亏和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是否正常,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一项  相似文献   

15.
题一:津液在体内如何运化和输布?肾在其中起何作用?答案: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的游溢,肠的吸收,脾的运化,上送到肺,肺经宣发,由三焦水道而流通调节,使水液之精微,散布周身,外滋荣于四肢百骸,内渗透于五脏六腑,并灌注于十二经络;其剩余部分,则经肺的肃降作用,下输到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大量与便秘诊治相关的理论研究与临床文献报道,并结合临床实际,探讨便秘产生的病因病机与肝脾肾肺功能失调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便秘提供理论支撑。通过研究发现,肝脾肾肺的功能失调是便秘的根源。便秘的病机是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肾之阴阳失调,肺失宣肃,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肝不藏血致体内气机失调、津液不足而形成便秘;肾内蕴元阴元阳,肾之阴阳失调使人体内各脏腑之阴阳均出现不足,从而产生便秘;脾主运化,其功能失调会使体内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失常而产生便秘;肺失宣肃致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也和便秘的形成有关。对于便秘的治疗应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疏肝气、调肾阴阳、健脾气、协调肺之宣肃为法。  相似文献   

17.
宋修道 《河北中医》2007,29(12):1113-1114
消渴之病名始见于《素问·奇病论》,在《内经》中与其相关的病名还有肺消、鬲消、消瘅、消中等。《灵枢·五变》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渴病机复杂,其根本原因是五脏病变导致津液代谢失常,是水精失布、五经不行的结果,与肝、心、脾、肺、肾等均有密切的关系。现对消渴的病变机制与五脏的关系做一简述。1消渴与肺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明·楼英《医学纲目·消瘅门》云“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  相似文献   

18.
脾属土,位居中焦,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其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即既能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输布全身以生成精、气、血、津液;又能把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地转输到肺和肾,并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以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如果湿邪伤脾,或脾阳不振,气不化水,水湿泛滥,湿邪困脾,就会发生腹胀便溏,食欲不振,肢体困倦,而产生湿、饮、痰,甚则发生水肿的病理现象。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19.
从《内经》“饮入于胃”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总结了人体的津液代谢过程,提出了人体的津液代谢与肺、脾、肾3脏紧密相关,为后世的津液代谢及津液的病理、治疗的论述提供了依据。后世在治疗关于水液疾病的问题上,多以此为依据,收益颇多。  相似文献   

20.
<正> 水液代谢的平衡与调节,对机体正常生理、病理及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祖国医学把水液代谢概括为“津液气化”.津液即为体液成分,包括水、电解质和其它有机物质,其中以水为主,亦称水液.津液与脏腑、气血、经络密切关联,构成机体整体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水液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内经》早有论述,《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从这一大体代谢过程说明,脾、肺、肾为主要调节机制,并与胃、肠、膀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