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水沟穴古代文献的整理,总结出水沟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四版)收录的1000部书籍为检索范围,对水沟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证、刺灸方法、刺激量等文献进行系统、规范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关于水沟穴主治应用条文425条,涉及171部古籍,水沟穴配伍的使用频次为240次,与水沟穴配伍的腧穴共计109个。结论配伍前10位的穴位为合谷、百会、足三里、上星、承浆、气海、颊车、风府、中脘、委中。常用的针刺深度为刺四分,常用的灸量为灸三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水沟穴古代文献的整理,总结出水沟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4版)收录的1000部书籍为检索范围,对水沟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证、刺灸方法、刺激量等进行系统、规范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关于水沟穴主治应用条文425条,涉及171部古籍,水沟穴配伍的使用频次为240次,与水沟穴配伍的腧穴共计109个。结论配伍前10位的穴位为合谷、百会、足三里、上星、承浆、气海、颊车、风府、中脘、委中。常用的针刺深度为刺4分,常用的灸量为灸3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清代及清代以前足临泣穴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其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方法:以"足临泣"、"临泣"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中进行检索,筛选关于足临泣单穴及配伍后的主治病证和刺灸特点的条文,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足临泣符合纳入标准的有336条,主治病证共有317条。单穴主治病证53种,单穴优势病证18种;配伍主治病证63种,优势病证21种;常用的配伍腧穴为合谷、足三里、中渚、阳辅、精明。常用针刺深度为三分,针刺时间为八呼,灸法刺激量为三壮。结论:足临泣治疗病证广泛,涉及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尤善治疗内科及五官科病证;常与阳经腧穴相配伍治疗疾病,普通针刺和艾炷灸为常用的刺灸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整理古代文献关于内关穴的论述,总结内关穴的应用规律。方法 :以《中华医典》(4版)收录的1 000部书籍为检索范围,对内关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主治病证、刺法、灸法、刺激量等文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关于内关穴主治应用条文280条,涉及93部古籍,内关配伍的使用频次为631次,与内关穴配伍的腧穴共计125个。结论:与内关穴配伍前20位的穴位为:足三里、公孙、大陵、上脘、中脘、照海、神门、三阴交、肾俞、膈俞、曲泽、曲池、心俞、合谷、太冲、膏肓、胃俞、脾俞、列缺、昆仑。常用的针刺深度为刺5分,常用的灸量为灸3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申脉穴的相关文献整理,总结其主治病证及刺灸特点。方法以"申脉"、"阳跷"、"鬼路"为检索词,在《中华医典》(第4版)中进行检索,筛选关于申脉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和刺灸特点的条文,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申脉符合纳入标准的有287条,主治病证共有274条。单穴主治病证47种,单穴优势病证19种,前5位的为腰痛、目痛、眩晕、头痛、癫狂;配伍主治病证64种,优势病证22种,前5位的为痫证、腰痛、中风、足痛、头痛;常用针刺深度为3分,针刺时间为6、7呼,灸法刺激量为3壮。结论申脉单穴及其配伍均善于治疗内科病,且均尤善治疗肢体经络病证;常用的刺灸法为针刺法、灸法。  相似文献   

6.
汤翰  李宝赢  吕璞  国文豪  陆永辉 《中国针灸》2023,(1):101-106+108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古今文献中曲骨的临床应用特点。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古代文献检索源,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为现代文献检索源,对曲骨单穴及配伍治疗病证、配伍腧穴、刺灸法等进行系统整理。纳入古代文献条文140条,曲骨单穴常见主治病证为癃闭、带下过多、疝气;配伍常见主治病证为带下过多、淋证、疝气;配伍腧穴64个,主要与任脉、膀胱经、肝经腧穴配伍,高频配穴为中极、关元、三阴交;配伍特定穴多使用五输穴;常用灸法。纳入现代文献73篇,曲骨单穴常见主治病证为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慢性前列腺炎;配伍常见主治病证为尿潴留、勃起功能障碍、前列腺增生;配伍腧穴36个,主要与任脉、肾经、脾经配伍腧穴,高频配穴为中极、关元、足三里;配伍特定穴多使用募穴;常用针刺疗法。古代曲骨主治病证广泛,重视腧穴的远治作用;现代曲骨治疗局部病证为主,重视腧穴的近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渚穴现代主治优势病症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为主要检索源,建立中渚单穴、配伍主治病症和配伍腧穴等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43篇,单穴主治病症25种,优势病症为落枕、急性腰扭伤和肩周炎等5种,配伍主治病症79种,优势病症为耳鸣、神经性耳聋和颈椎病等12种。配伍腧穴以五输穴、交会穴和原穴等特定穴为主,高频腧穴为合谷、翳风、外关和听会等22穴,得到3系9类中渚配伍组合,配伍经脉以足少阳胆经频次最高,阳经腧穴多于阴经。结论:中渚穴主治范围广泛,以外科病症为主,耳鸣为核心优势病症,特定穴多重配伍和聚类处方的灵活组合,有助于为教学、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光明中医》2021,36(5)
目的通过查阅古籍,总结历代医家临床应用照海穴的主治病证、配伍腧穴及其刺灸法的特点。方法以"照海""阴跷"作为检索词对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第五版)进行检索,筛选符合条件的相关条文,并与原著进行校对,建立数据库进行古代文献研究。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共计267条文献,涵盖47本古籍,其中照海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共计101种,总频次为502次;照海穴的配伍应用腧穴总计167个,频次821次;刺灸法35条,总频次47次。结论照海穴善于治疗中医内科学疾病,尤其是脾胃病证,经统计排名前10位的优势病证为:便秘、淋证、腹痛、嗜卧、中风、呕吐、郁证、疝气、疟疾和喉痹;腧穴配伍属膀胱经最多,前7位优势配伍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内关、气海、太溪和申脉;常用的刺灸法为灸法、针刺法,灸量多为3~7壮,针刺深度多在3~4分。  相似文献   

9.
昆仑穴古代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清代及清以前昆仑穴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其古代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应用中医文献学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筛选昆仑单穴及其配伍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和刺灸法的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库。采用IBMSPssstatisticsl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昆仑单穴主治病证55种,筛选出18种优势病证;配伍主治病证67种,筛选出19种优势病证及其高频配伍处方;与昆仑配伍的经穴182个,奇穴11个,委中、足三里、合谷、太溪、承山、阳陵泉、悬钟、太冲、曲池、涌泉为前10位的经穴;针刺、艾灸、刺血为主要的刺灸法。结论:研究结果较全面地展示了昆仑的古代临床应用状况,对当今临床及科研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整理清代和清代以前百会穴的文献,总结其古代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应用中医文献学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筛选百会单穴及其配伍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和刺灸法的信息,建立相关数据仓库。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百会单穴主治病证73种,筛选出22种优势病证;配伍主治病证106种,筛选出21种优势病证及其高频配伍处方;与百会配伍的经穴223个,奇穴45个,曲池、上星、风池、合谷、神庭、足三里、大椎、心俞、囟会和人中为前10位的经穴;灸法、烙法、针刺为主要的刺灸法。结论:研究结果较全面地展示了百会的古代临床应用状况,对当今临床及科研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深入研究神阙穴的古籍文献,整理归纳其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应用方法以及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源数据库检索神阙穴的相关条文,建立神阙穴应用数据库,通过SPSS CLEMENTINE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神阙穴单穴主治病证74种,筛选出优势病证共23种;配伍主治病症共41种,筛选出优势病证共18种。最常见的配伍用穴为关元、气海、三阴交,最常使用的方法为灸法、贴脐法、敷脐法,最常使用药物为盐、葱、大蒜。上述结果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籍中神阙穴临床应用的各个方面,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和科研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12.
田欣源 《光明中医》2024,(7):1277-1281
目的 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大陵穴的优势病证与配伍规律,探寻其高频穴组与主治病证的联系。方法 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源,建立以大陵单穴、配伍主治病证和腧穴配伍规律等数据库,再使用Excel 2019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纳入医籍36部,条文245条。单穴主治病证23种,优势病证为胸痹、呕吐和血证等12种。配伍主治病证56种,优势病证为胸痹、心悸和黄疸等20种。高频配伍腧穴包括膻中、中脘、劳宫、神门、足三里等。数据统计分析出9组超高频穴组。结论 大陵穴主治以内科、五官科病证为主,胸痹为核心优势病证,超高频穴组及其主治病证的确立可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廉泉穴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廉泉穴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 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对廉泉穴主治病症、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症以及刺灸法的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条文共计196条,涵盖60本古籍,与廉泉穴主治相关条文共155条,包括35种病症,涉及内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多门学科。其中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频次最高的均为五官科疾病,配穴频次最高的为少商穴。廉泉穴刺灸法条文共计78条,使用治疗方法共4种。结论:廉泉穴主治规律以局部病症为主,其中关于舌咽疾病的选穴体现辨证分经的规律,并以循经主治病症为辅;相对穴、五输穴等配穴应用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廉泉穴刺灸方法主要以灸法为主,刺激量以灸3壮为多,针刺深度多为针3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膏肓穴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分析总结其古代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对膏肓穴主治病症、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症、刺灸法、刺激量以及禁忌的相关条文归纳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条文289条涉及77部古籍主治条文225条包含38种病症,涉及内、外、妇、五官科等病症,其中单穴和配穴主治病症出现频次最高的均为肺系病症,配穴频次最高的为足三里,配伍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与任脉为主,膏肓穴刺灸法条文共计150条,涵盖治疗方法5种,以灸法为主。结论:膏肓穴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尤以肺系疾病为主,经脉选择以足太阳膀胱经与任脉最为常用,治疗方法以灸法为主,百壮为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古代文献中经渠穴的优势主治病症及配伍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第5版)、《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中检索1949年10月以前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和基于Gephi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条文210条涉及52部古籍,频数分析结果示单穴优势主治病症为咳嗽、喘证等12种,配伍优势主治病症为热病无汗、疟疾等11种,配伍腧穴频率最高的是合谷和鱼际,频率最高的经脉是手阳明大肠经,应用特定穴频率高于非特定穴,频率最高的特定穴是荥穴;关联分析结果示经渠优势配穴12对;聚类分析结果示经渠穴优势配伍穴组4类;基于Gephi的可视化分析结果示单穴与配伍主治优势病症6种。结论:本研究总结古代文献中经渠穴的优势主治病症及配伍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应用经渠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索古代文献中有关足三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各腧穴的相关论述,归纳整理出足三阴经高频主治证.方法:应用计算机光盘检索清代以及清代以前中医古籍703部,其中涉及足三阴经腧穴的古籍215部.统计各腧穴主治证出现频次,确定足三阴经各腧穴的5个高频主治症,并整理出足三阴经各经的高频主治症.结论:足三阴经腧穴主治病证既有特性,又有共性.符合中医的肝脾肾理论.足三阴经经脉走行相近,治疗特点相似,经常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清代以前有关合谷穴文献的整理分析,总结合谷古代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4版)为主要检索源,检索合谷穴的相关文献,建立合谷穴相关数据库。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出合谷穴的相关著作126部,纳入条文878条,合谷单穴主治条文160条,主治病证共计65种,总频数为261次,优势病证种23种;配伍主治条文718条,主治病证121种,总频数为902次,优势病34种,并归纳出34种优势病证的高频配伍处方。与合谷配伍的腧穴240个,其中经穴212个,位于前10位的经穴为足三里、曲池、三阴交、风池、百会、水沟、上星、颊车、复溜、昆仑;经外奇穴28个,居于前5位的为太阳、颈百劳、小骨空、十宣、印堂。合谷的常用针刺深度为三分,留针时间以六呼为多,灸法以三壮为多。结论:数据挖掘的结果较全面地展示了合谷的古代临床应用状况,对当今临床及科研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三间穴(Sanjian,LI3)的优势病证与主治特色,探讨其优势病证与高频配伍腧穴的对应关系。方法 以《中华医典》(第五版)为检索源,建立三间单穴、配伍主治病证和配伍腧穴等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 14.1和Lantern 5.0软件进行腧穴-病证关联分析和隐结构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医籍60部,条文212条。单穴主治病证20种,优势病证为热证、胸满和泄泻等10种;配伍主治病证32种,优势病证为鼻衄、痹证和善惊等10种;共同优势病证包括牙痛、疟疾、喉痹、目痛、喘证、口干和多寐。高频腧穴包括合谷(Hegu,LI4)、二间(Erjian,LI2)、厉兑(Lidui,ST45)与商阳(Shangyang,LI1)等43穴。关联分析筛选出45组关联规则。隐结构聚类分析获取了7组腧穴处方。结论 三间穴主治以内科、五官科病证为主,牙痛为核心优势病证,穴-病关联规则与聚类新方的辨证组合,有助于为教学、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充分查找古籍及现代文献中对极泉穴的临床应用记载,较为全面地探究极泉穴的古今应用规律,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古代文献主要以《中华医典》(第五版)收录的中医古代书籍为检索源,现代文献主要以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截至2021年12月24日)所收录的文献为主,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古今文献中所记载的与极泉穴相关的条文进行查阅、收集,最后建立数据库,将与其相关的主治病证、治疗方法、针具规格、针刺深度、补泻方法、注意事项等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摘录古籍条文185条,纳入条文31条,其中极泉单穴主治病证有9种,配伍主治病证有2种。查阅现代文献502篇,纳入文献309篇,极泉单穴主治病证有9种,配伍主治病证有21种。主治病证多为心系和肢体经络疾病;最常配伍的腧穴为肩髃穴和曲池穴;除针刺外,操作多采用灸法和推拿手法;补泻手法以提插泻法居多;针刺深度多为0.5~2寸。结论: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籍及现代文献中极泉穴的应用规律,可为临床使用极泉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整理曲泉穴的古代文献探析其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古籍为检索主要范围,对曲泉穴主要治疗范围、腧穴配伍、针灸方法等进行总结并建立相关数据库.结果:共纳入文献26部涉及条文186条,曲泉穴单穴使用频次为59次,配伍后使用频次为114次,配伍腧穴共计160个,以膀胱经、肾经、肝经、脾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