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主动翻身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压疮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将103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压疮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主动翻身,出院时比较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结果 住院期间观察组无压疮发生,对照组发生压疮5例(均为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翻身对预防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压疮的发生效果显著,方法简便、安全,经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胡华勤 《中外医疗》2009,28(13):28-28
目的 预防髂关节置换术中患者压疮的发生。方法 将髋关节置换术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即观察组为患者佣卧位+前倾30°,对照组为单纯侧卧位,比较2组术中压疮情况。结果 患者的术中压疮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蛆,2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采用倜卧位+前倾30°的体位有利于预防压疮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发生的组织破溃和坏死[1].由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大,卧床时间长,皮肤松弛弹性差,术前大多数又要行下肢骨牵引,使得患者局部受压、运动能力发生障碍等而成为发生压疮的易发人群.为了预防压疮的发生,我们对我院自2005年10月~2009年8月的5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加强了预防压疮的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高质量改进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形成压疮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2020-2021年在本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压疮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压疮发病率明显低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压疮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包括全髋、半髋置换)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压疮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定时翻身护理。详细记录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症状以及压疮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压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时翻身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对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的预防护理。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4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了预防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关节脱位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根据Harris 髋关节的评分标准,可以评定观察组患者护理优良率为100%,对照组护理优良率为83.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预防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的恢复,预防关节脱位发生,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髋关节脱位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脱位就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我们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分析、临床表现和诊断,采取一系列预防髋关节脱位的护理措施,做好出院指导,能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脱位.该文章对近年来THA后预防全髋关节脱位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程序化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加强手术配合,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方法:分析2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按时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获得明显改善,疼痛缓解,能正常生活。结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程序化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程序化疼痛护理管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运用的效果。 方法 于2016年10月—2019年5月从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选取80名需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例数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及止痛治疗,而观察组通过建立程序化疼痛管理小组,给予患者疼痛知识教育和多模式镇痛措施,分别评价术前、术后24、48 h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及疼痛度评分情况。 结果 程序化疼痛护理管理对患者术后24 h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无影响,但是提高了患者术后48 h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49.78±6.51)分]和髋关节功能评分[(65.85±4.29)分];降低患者术后24 h [(3.82±1.13)分]和48 h[(4.95±1.58)分]的疼痛度。 结论 通过本次对照实验,研究者发现程序化疼痛护理管理显著提高了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术后48 h)和髋关节功能(术后48 h),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反应(术后24 h和48 h),提高患者术后治疗的依从性和心理阈值,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45-147
目的探讨针对性手术室护理配合应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基础护理)与观察组53例(针对性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结束,观察组护理后心率为(74.15±4.51)次/min、舒张压为(81.39±6.07)mmHg、收缩压为(124.15±9.63)mmHg、手术耗时为(102.44±34.82)min、输液总量为(1401.15±65.47)mL、输血总量为(505.83±26.81)mL、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8.11%,护理后观察组在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手术耗时、输液总量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输血总量、护理满意率上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手术室护理方法可有效改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采取精心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全部实现1期愈合,恢复良好,可以保证正常的肌力和髋关节活动度。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的关键是保证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上采用综合全面护理模式,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穴位按摩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75%)明显优于对照组(47.73%)(P<0.05);观察组生活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穴位按摩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和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 HR)患者自体单采红细胞的效果,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提供一种更优化更高效的自体备血思路,推动自体单采红细胞技术在外科手术中推广应用.方法 选取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单采组),其术前进行自体红细胞单采待术中回输,或根据实际需求又输入异体血;选取同期符合单采自体红细胞条件的,但未进行自体红细胞单采而术中只输异体血的18例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单采前或术前血常规主要指标、术中出血量、输异体血情况以及术后第一天的血常规主要指标,并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采组患者平均输异体红细胞量为(1.56±1.41)U,对照组为(2.67±1.14)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观察指标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单采自体红细胞技术应用于T HR作为术前备血,可减少术中异体红细胞输注量,而不引起血常规指标的大幅变化和术中出血量的增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方法将65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组患者入院后,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方案,包括术前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患肢正确护理,预防并发症,维持营养和电解质平衡,规范而系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按传统的方法进行护理。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人工髋关节能有效地恢复功能,两组比较,护理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的实施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疗效具有显著影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李筱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7):191-192
目的探析常压引流对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引流效果。方法选取79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两组,实验组予术后常压引流,对照组予负压引流,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术后输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5)。实验组引流护理工作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4,P〈0.05)。实验组患者12、24、48 h的平均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实验组关节Harris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结论对于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常压引流可明显减少引流液量,减少关节腔内及周围渗血量,防止血肿形成,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Zmistowski B  Hozack WJ  Parvizi J 《JAMA》2011,306(8):825; author reply 825-825; author reply 826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为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有目的的给予预防便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2002至2008年在本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16例患者,进行系统回顾并将其中68例并发DVT患者的相关资料与未发生DVT的病例进行比较,并对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大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严重髋关节疾患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大头THA 50例55髋;男40例43髋,女10例12髋;年龄24~86岁,平均53.6岁。参照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X线片显示及髋关节脱位、下肢不等长等术后并发症评价疗效。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0.5~2.5)年,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8±6.5)分(32~56分)改善为(91.1±12.1)分(78~96分),优良率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无假体松动、移位,未发现透亮线及假体周围骨溶解。结论:中大头THA治疗严重髋关节疾患早期临床疗效良好,尤适用于年轻、关节活动度要求较高患者,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后术后便秘的预防措施。方法将61例半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预见性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更早,术后第二天的肠鸣音更活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7 d内:两组便秘发生率均较低;但观察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联合穴位贴敷能有效预防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