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秘论     
湿秘主要是湿阻气滞,气推动无力所致便秘。湿秘的辨证突出重浊、黏滞、不畅等湿的特点,还兼有脾虚的症状。治疗上强调祛湿、调气并举,祛湿要化湿、燥湿、渗湿兼用,调气要运、降、通相结合,运中有降,降中有通,通中有补。还应结合五脏辨证,调理脾胃升降同时注重调肝、养心、降肺、补肾,如此才是治疗湿秘万全之法。  相似文献   

2.
湿秘属于便秘之一种 ,临床颇为常见 ,但根除不易。其病因主要为感爱湿热之邪、过食肥甘厚味、情志不畅及使用化疗药物等 ,湿阻大肠、气机不畅为关键病机 ,且与脾脏关系密切 ,容易兼夹食滞和痰。辨证分为湿热蕴阻、气滞湿阻、脾虚湿困三型 ,选用枳实导滞汤加减、四逆散加减、枳术汤加味治之 ,并介绍了用药体会 ,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湿秘诊治探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湿秘属于便秘之一种,临床颇为常见,但根除不易,共病因主要为感受湿热之邪,过食肥甘厚味、情志不畅及使用化疗药物等,湿阻大肠、气机不畅 关键病机,且与脾脏关系密切,容易兼炎食滞和痰。辨证分为湿热蕴阻、气滞湿阻、脾虚湿困三型,选用枳实导滞汤加闰、四逆散加减、枳术汤加味治之,并介绍了用药体会,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湿邪致秘,中医典籍早有记载,而目前的中医内科学教材以及相关的中医诊疗指南鲜有提及者。随着气候的变暖、人口流动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湿秘、湿热秘也越来越多,成为便秘辨证中的类型之一。收集古今文献,探讨湿秘、湿热秘的定义、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认为湿秘、湿热秘是由气候、饮食以及脾胃运化异常,导致湿浊或湿热下注大肠,阻滞气机而诱发,临床常以大便秘结不通、排出不畅、粘腻不爽、便出挂盆为特征,选方用药上则需注意湿、热、气、滞的调平。  相似文献   

5.
便秘即指大便秘结不通致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排便困难 ,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 ,多种疾病均可引起 ,多由大肠积热 (气滞或寒凝 )或阴阳气血亏虚 ,使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临床治疗便秘宜审查病因通便 ,观察大便形状 ,辨明虚实寒热 (多有实秘、虚秘之分 )后予治疗。实秘又有热秘、气秘之别 ,虚秘有气虚、血虚、阴虚之别 ,治疗时应针对不同证型 ,分别选用不同的治法。宗《证治汇补·便秘》云 :“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 ,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泄之 ,大抵以养血清热为先 ,急攻通下为次。”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实秘、燥秘为多 ,但发现湿热病证…  相似文献   

6.
便秘是指大便排出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分为热秘、气秘、应秘、$秘四种。余跟随导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祝德军主任医师诊疗期间,所遇患者湿秘亦不少见,常规疗法多不效。湿秘最早见于宋《济生方》,“振生乖理,三焦气涩,运掉不行,于是乎蕴结于肠胃之间,遂成五秘之患。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本书仅提及“煤者润之,涩者滑之,秘者通之,寒则温利之四法”,对湿秘治法未涉及。《景岳全书·秘结》篇亦提到湿秘,但未详细论述。由此可见,湿秘在古代发病甚少,未引起足够重视。现代…  相似文献   

7.
李嘉乐 《四川中医》2022,40(2):30-32
介绍笔者对岭南地区常见病湿秘的治疗体会.认为湿邪内外交困为岭南湿秘的主要特点,常兼有气机受遏、正气亏虚,多为虚实夹杂之象,治疗湿秘应以运脾化湿为主,佐以行气导滞,辅以扶益正气,注重摄生调护.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常遇到以便秘为主诉的患者,但详问症状则诉大便黏滞不爽,便质不干不硬,甚则不成形,但又并非泄泻倾注不止,总有排便不尽之感,食欲欠佳,腹部稍感满闷不适,舌苔白厚腻,口中不时泛出酸甜水,口气较重。每每此时,便想到“厚朴既能消有形之实满,又能除无形之湿满”,于是投以厚朴4~5g,以开水约500mL泡服,间断代茶饮用,  相似文献   

9.
张易从  刘绍能 《新中医》2020,52(19):24-26
湿秘是便秘的一种特殊表现,乃湿阻气机所致,不能按一般便秘进行治疗。中医治疗湿秘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查阅近年来的文献资料,综述其临床特点、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方法等。中医治疗湿秘可分为辨证治疗、经验治疗及经方治疗,目前以个人经验总结为多,尚未形成系统认识和诊疗规范,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系统总结湿秘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规律及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湿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柴平汤治疗气滞湿阻型便秘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清清 《新中医》1998,30(9):18-19
根据柴平汤可调畅气机,燥湿运脾之功效,笔者以其为主 减治疗气滞湿阻型便秘36例,结果治愈16例,显效18例,总有效率达94.4%。并对气滞湿阻型便秘的病因病机,柴平汤的治疗机理,方中用量较大的4味药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湿秘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秘,是指由湿邪所引起的便秘。笔者按证型分为湿阻胃肠、湿热阻滞胃肠及气虚湿阻胃肠3种。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 湿阻胃肠 方某,女,38岁,1998年3月8日初诊。因便秘半年,在当地医院治疗疗效欠佳而来本院门诊。症见大便秘结不通,如不服泻药则5~8d方能解出少量烂便,伴肢体困倦,胸闷,腹胀,口淡粘腻,舌苔白腻,脉濡。辨证属湿邪阻滞胃肠,肠道传导受阻,治宜燥湿行气通便。以平胃散加减:苍术30g,姜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0g,姜半夏10g,炒槟榔10g,莱菔子15g,薤白10g,炒枳壳10g。服7剂后大便已通,且成形,余症均减轻。以上方加减连服20余剂,…  相似文献   

12.
湿秘在糖尿病患者中占一定比例,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湿秘最早见于宋《济生方》,书中指出:“摄生乖理,三焦气涩,运棹不行,于是乎蕴结于肠胃之间,遂成五秘之患。夫五秘者,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是也。”在《济生方》中仅提及“燥者润之,涩者滑之,秘者通之,寒则温利四法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便秘患者日益增多,与西医相比中医中药对此病的诊治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气滞秘和气虚秘的辨证论治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叶天士“湿胜阳微”理论,通过溯源“湿胜阳微”理论内涵,探讨湿秘的辨治,从脾胃脏腑生理特性及湿秘与肠道微生态关系出发,阐述湿秘病机及诊治,通过调和脾胃,调节肠道微生态,扶正祛邪,复其稳态,以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状态;同时提出湿秘先期利湿开郁、通阳祛邪,后期温阳扶正、固本培元治法,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介绍朱凌云教授治疗"湿秘"的临床经验。认为湿秘病机总以脾胃虚弱、湿浊内停、气滞不行三端为要,临证以健脾益气、除湿化浊、行气导滞为治疗大法,创制特色方和中化浊导滞汤,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6.
祛湿通便汤治疗湿秘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庆东  方黎 《河南中医》2006,26(10):38-39
湿秘是由于湿邪阻滞气机,而导致大肠传导不畅,粪便在大肠滞涩不行,排便周期延长、粪便干结难解,或排便周期不延长,排出艰难,经常便而不畅的病症,属便秘之较特殊的一种。此病症临床上颇为常见,极易被误诊误治。在临床上屡用攻下通便之法,早期似效如桴鼓,药到便畅,然药停便难,药量渐增、竟成顽症;医患双方均认为体内缺水,大量饮水有助于通便,殊不知愈饮水大便愈难。笔者应用自拟祛湿通便汤加减治疗湿秘30例获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罗马Ⅱ诊断标准》制定:在过去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个或2个以…  相似文献   

17.
湿秘是一种不被重视但在临床上多见的便秘类型,主要因湿邪阻滞气机、大肠传导失司所致,本文通过王真权教授的临床经验总结,分析了湿证便秘的病因病机,以及其与脾胃、肝、肺、肾、大肠、三焦之间的脏腑联系,提出了平胃散加减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湿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湿秘是以大便黏滞不爽、排出不畅为特征的病症,属于便秘之一种。湿秘以湿邪为因,腑气滞而不通为标,治疗应健脾祛湿为主,辅以理气通腑之法,临床可分湿阻气滞证、脾虚湿阻证、肠道湿热证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湿秘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雪亮 《中医杂志》1999,40(2):123-123
<正>孔令诩教授为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孙,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笔者有幸拜其为师,颇有心得,兹就其运用利湿法治疗便秘的经验予以探讨,虽非疑难病症,但其辨证之精可窥一斑。湿邪过盛常能导致腹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湿胜则濡泻”,《难经》也云:“湿多成五泄”,《杂病源流犀浊·泄泻源流》将湿邪与泄泻的致病关系阐述得更加明确详细:“湿盛则食泄,乃独由于湿耳。不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便秘是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湿秘日益增多,临床从湿论治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笔者认为湿秘的产生与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密切相关,湿邪秽浊,阻遏脾胃气机,津液转输、布散失常,浊邪壅滞,肠道传导失司,致糟粕内停而成秘;湿性黏腻,秽浊蕴结不泄而成湿秘。基于湿邪的特点,建立了以湿为中心的的便秘分型,分为湿浊便秘、湿热便秘、脾虚湿秘和阳衰湿秘四型,并强调治疗湿秘重在祛湿和调畅气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