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极为常见,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1].我们应用彩超高频探头对1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主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以达到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发病原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1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通过对所选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结果 42%的患者主动脉弓处有粥样斑块形成,32%患者有阵发性房性紊乱病史,14%患者出现颈动脉夹层,12%患者出现卵圆孔未闭。结论主动脉弓处有粥样斑块形成是隐源性脑卒中的最常见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一氧化氮(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2例缺血性脑卒中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研究组)与42例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对照组)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对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患者的 D- 二聚体(D-D)、 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甘油三酯(TG)等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NO水平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未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且存在明显相关性,故可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死亡率、致残率高.颈动脉斑块与狭窄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脑卒中.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获得血管管腔内径、血流情况、狭窄程度、斑块位置、大小以及易损程度等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本文通过对相关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总结,对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当今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三大原因,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的最常见原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通过外科方法将堵塞在颈动脉内的斑块取出,使血流通过得以通畅,从而预防中风.20世纪90年代已有多个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比于内科药物治疗对于预防卒中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就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阐述,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系,以有利于在中国不断推广这项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起瘫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部血流的影响。方法:对6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用起瘫汤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管腔狭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起瘫汤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供血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技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和无症状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位置分布、内部成分及其稳定性,分析这些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0月01日至2017年6月01日,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神内一14例行颈部超声或CTA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其中8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例为无症状患者,知情同意后行颈部斑块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分析斑块的位置、内部成分及分型,揭示这些特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4例有效病例,其中缺血性卒中组8例,无症状组6例,两组患者年龄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共获得23个颈动脉斑块。缺血性卒中组共检出不稳定斑块10个(71.4%),无症状组共检出不稳定斑块2个(22.2%),两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例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x~2=5.316;P=0.021)。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布无明显差异,均以颈内动脉起始部最为常见。结论颈动脉斑块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因素不取决于其位置分布,而取决于其内部成分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斑块类型及病变程度.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及对照组114例,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颅外颈动脉.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6.5%,对照组18.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率>50%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1.8%,P<0.05).斑块性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不稳定斑块检出率31.9%,对照组11.8%(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岳虹 《西部医学》2017,29(4):494-498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颈动脉管腔直径、斑块数量、形态及血流参数;选取同期72例健康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检出率为3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9%(P<005);脑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1.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6.1%(2=37.707,P<0.05);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80例,其中43例为单发斑块,37例为多发斑块。缺血性脑卒中面积越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越高(2=12.145,P<0.05);且颈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EDV)低于对照组(t=21.181,P<0.05),而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t=3.718, 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较高,颈动脉超声的血流参数有助于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几十年来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卒中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富含脂质的斑块其稳定性差,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高。本研究旨在观察普拉固对颈动脉斑块消褪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8年1月 ̄2002年2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颅内血管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运用影像学方法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学成分,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对临床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除常规检查方法外,越来越多的影像新技术运用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中,研究重心也逐步从评估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转变为检测斑块的组织学成分,从而为临床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减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已成为国人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颅外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已被证明为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目前CEA在欧美国家已普遍推广,技术已相当成熟,与之相比,CEA在我国开展的情况究竟如何,至今仍没有明确的报道。本文就我国CEA开展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 236例病例组患者中,183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7.54%;260例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发生率为23.07%,缺血性脑卒中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性质相关(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资料选取本院特定时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1例,时间段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选取其中45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46例高血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运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的情况。结果研究组检测斑块30例,约占66.67%,对照组检出斑块22例,约占8.8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断增多的独立风险因素是颈动脉斑块的出现。结论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临床相关治疗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效对抗脑卒中而且需要针对颈动脉斑块形成予以有效地预防。  相似文献   

16.
<正>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即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颅内供血不足、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等,发病原因主要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导致,此类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对于患者的危害非常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有着无痛、无创以及无害的优势,能够发现患者颈动脉狭窄斑块与其中的血栓,在临床诊断上得到了普遍性应用,有效降低了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为了分析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法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规范化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比较规范化颈动脉检查与非规范化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总数、人均斑块积分、斑块负荷和颈动脉狭窄率的差异.结果 两种方法 在上述指标检查结果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特别对于颈动脉软斑块和动脉横断面面积狭窄率≥50%的动脉斑块,<规范化>标准方法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规范化检查.结论 规范化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能更敏感地发现面积狭窄率≥50%的动脉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血脂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将155例患者分为脑卒中组(97例)与非脑卒中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类型。结果脑卒中组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非脑卒中组以硬斑为主,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不同类型的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颈动脉软斑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通心络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颈部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部血流的影响。方法对6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程度、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颈动脉斑块、管腔狭窄及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进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供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性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23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针对有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将其分为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组142例与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组9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3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检出142例患者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颈动脉易损斑块检出率59.41%。具有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LDL-C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史:OR=2.685,P=0.003;高血压史:OR=3.958,P=0.001;糖尿病史:OR=2.957,P=0.001;LDL-C:OR=1.936,P<0.001)。结论:吸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LDL-C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具有这些因素的高危患者,及早实施临床早期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