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新疗法。薄氏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不乏临床研究,然而没有系统地对其综述。试图围绕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这一课题,在对腹针疗法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基础和运用进展层面探讨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从而更加有效地验证其临床价值,达到临床推广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理论依据充分,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慢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身心疾病,包括躯体痛觉异常、认知障碍、负性情绪等多个方面的改变,同时伴随着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结构的改变。本文将对慢性疼痛与下行疼痛调节通路、疼痛情感-认知调控网络以及中脑边缘奖赏网络的相关性,以及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探讨下行疼痛调节通路、疼痛情感-认知调控网络以及中脑边缘奖赏网络在慢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慢性疼痛类疾病提供更优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名老中医单秋华教授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提出的疏肝调神针刺法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可治疗精神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内科疾病,以及皮外伤、五官科病症、乳腺疾病等外科疾病,亦可治疗妇产科及儿科疾病;可通过调节痛觉传导改善患者偏头痛症状,还可改善创伤性应激...  相似文献   

4.
艾琪  殷洁  胡鑫豪  刘喆 《新中医》2017,49(9):173-175
正刘喆是浙江中医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医疗工作,目前主持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课题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课题。刘教授主要从事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临床擅长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治神法是通过患者精神的调摄和医者意念集中,促进针下得气而治神,从而提高疗效。随着实践经验的进一步积累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脑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刘教授通过多  相似文献   

5.
火针作为传统针刺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对于普通针刺,其高温热力从另一维度增加了对机体的刺激作用。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应用火针干预疼痛类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归纳其主要通过调节热休克蛋白、调节免疫炎性反应、调节细胞间信号通路、调节神经细胞凋亡及再生、调节痛觉相关受体的表达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火针作用机制研究数量与内容仍不充分,本文对当前机制研究进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失眠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质量。属于中医药学“不寐”“卧不安”等范畴。其常见病机主要包括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五志过极以及脏腑失调等。针灸作为非药物疗法,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多系统的调节作用,能够起到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和调和阴阳等作用。本研究检索近5年针灸治疗失眠的国内外临床研究文献,涵盖针刺、电针、艾灸、针药联合等多种疗法,也包含了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顽固性失眠、围绝经期失眠、脑卒中后失眠、老年性失眠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失眠等。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针灸疗法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通过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针灸治疗失眠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素髎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在多部古籍中皆有其记载,临床使用久,疗效佳。文章分析了素髎穴的体表定位及解剖结构、针刺深度及机体反应,阐述了主治机机及主要临床应用,从各个方面综述了素髎穴。素髎穴的治疗机制与神经分布等有一定关系,并与其所处解剖位置有关,在临床上应用素髎穴效如桴鼓,且适用病症较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相关典籍记载了素髎穴有调理脾胃、宣发肺气、宣通鼻窍、振奋阳气、祛邪外出、通窍泄热以及通畅下焦气机等作用。在现代相关的临床研究及应用中显示素髎穴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治疗顽固性呃逆,同时由于其解剖结构位置可以治疗鼻部疾病如鼻炎、慢性鼻窦炎等。因其针刺位置组织末梢感受器为针刺升压点所在,针刺可出现喷嚏反应,被广泛应用于促进脑部疾病后昏迷患者的苏醒。在临床上通过兴奋大脑皮质中枢及神经反射提高痛阈,针刺可降低神经应激功能,抑制伤害信息传递,因其机制可用于急性腰扭伤、原发性痛经、前列腺、足跟疼痛等下焦疾患。针刺素髎穴能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及休克。且素髎穴通过冲动中枢、兴奋交感神经可调节血糖及血压,用于治疗高血糖及低血压。其疗效显著且作用广泛,应进一步在临床应用中拓展该穴位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从实验和临床两方面对近10年来针刺镇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述了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及临床研究,认为针刺镇痛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神经肽-细胞因子网络、结缔组织、特殊脂肪带等产生镇痛效果,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差异、心理因素、穴位特异性、针刺是否得气、针刺时间和刺激参数等。临床上针刺可治疗浅表躯体痛、深部躯体痛、内脏痛等。参考文献18篇。  相似文献   

9.
总结针刺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研究进展,临床上运用体针、电针、针刺结合耳穴贴压、针药结合、穴位埋线等方法,实验研究主要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自由基代谢、骨代谢等角度阐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针刺镇痛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针刺的神经传导通路与机体痛觉传导通路基本相似,对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推断这可能是针刺缓解疼痛的一种调节机制。本文总结了近五年针刺治疗各种疼痛疾病的机制研究,从传导通路上分析得知针刺能激发神经元活性,改善周围神经的病理变化,增加神经元之间突触传递,修复受损的周围神经以缓解疼痛。此外,应用针刺或加用电针治疗痛症,能改善大脑内与疼痛相关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对镇痛起到一定的中枢调控作用。在研究中还发现针刺能减少病变区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增加细胞自噬和血管调节因子的表达。这些反应之间常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共同缓解机体疼痛症状。然而,临床中针刺手法及辅助方法众多,治疗选取的相关穴位各异,根据疾病定位定性后选择最优组合方式是今后总结经验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消退后,在较长时间内仍伴有神经痛的疾病。本文综述近几年来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认为中医针灸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有较好的疗效,运用针刺、艾灸等外治疗法,在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现将临床上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推广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热敏灸是陈日新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几十载的临床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悬灸。临床上采用热敏灸疗法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且操作易成本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性疾病,近年来临床上热敏灸治疗PHN的案例屡见不鲜。通过总结和归纳近年来热敏灸(单纯热敏灸、热敏灸联合针刺、热敏灸联合刺络放血、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及热敏灸联合中药)治疗PHN的临床研究,发现热敏灸疗较单纯药物(西药和中药)和针刺、刺络放血、穴位注射等外治法疗效确切,而且热敏灸联合上述疗法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机体受到刺激时往往产生痛觉,许多疾病伴有疼痛的症状。针刺有确切的止痛作用,特别是对于发生于内脏的剧痛证更有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头痛、胃痛、腹痛、关节痛、肌肉痛、胸胁痛、各种神经痛及痛经等。本人在应用针刺止痛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来,针麻原理的研究,为探讨经络实质提供了一条研究途径。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工作表明,针刺有一定的镇痛效应,它的机理可能是针刺的传入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各个水平与痛觉信号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后者受到抑制,产生消除或缓解疼痛的结果。鉴于内脏神经是腹腔脏器痛觉的主要传入途径,本文拟以刺激内脏神经在脊髓背角引起的单位放电为指标,研究针刺对内脏痛的镇痛效应,为临床针刺解除内脏痛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5.
chen JD 《中国针灸》2012,32(6):565-569
根据近年有关疼痛发生的"非神经元中心"理论,并结合针刺经穴镇痛的临床研究和经络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针刺经穴镇痛作用的"经络机制"假说:针刺经穴的镇痛作用是通过对经络结构及功能的直接影响,改变了组织的酸化及炎性介质等对外周感觉神经元乃至中枢神经功能活动而起到镇痛作用。针刺经穴的镇痛作用主要是与经络结构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直接相关,疼痛的"非神经元中心"机制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而经络结构与神经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仅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结缔组织探讨针刺镇痛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疼痛主要是由神经介导的,因此,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相对集中在神经系统方面。不少研究认为,神经反应在针刺镇痛中起主要作用,但是以神经系统为主导的学说,不能解释一些临床现象。例如,很多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过程中感觉是轻松的、舒适的,并非一定要感受到剧痛才有效;  相似文献   

17.
面部无痛进针法100029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胥荣东众所周知,面部的痛觉较为敏感,尤其是在某些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及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等,往往会出现痛觉过敏的现象。部分病人因惧怕疼痛而中断治疗,有的病人开始即因惧针而拒绝针刺,使得一些针刺适应证失去了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2012年针刺SCI源期刊相关文献,了解针刺研究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方法以"acupuncture"为主题词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时间范围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排除无关研究后纳入548篇文献,提取其国别、论文类型、期刊、影响因子、研究方向、涉及病种、科研设计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针刺相关文献主要刊发于补充与替代医学类期刊;文献主要来源于中、美、韩、英、德等国;针刺治疗病种以中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及痛症为主;穴位多选择足三里、阳陵泉、内关等常用穴,针刺方式以毫针与电针为主。结论 2012年针刺研究数量及质量均有提升,科研设计更科学严谨,基础研究方面注重新技术应用,临床研究方面随机对照试验比例及报告的规范性均有提高。但针刺疗法标准化程度低,其科研设计异质性大的情况仍突出,因此对针刺疗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探索适合针刺的研究方法,是当前针刺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作为维持和平衡人体各项机能的重要生物网络,参与疼痛、情绪、学习记忆等多项生理功能,其中内源性大麻素受体(包括Ⅰ型、Ⅱ型)在疼痛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针刺镇痛机制研究中的重要靶点。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针刺可以分别激活大麻素Ⅰ型受体和Ⅱ型受体,参与到中枢痛觉信号和相关递质的传导以及外周与疼痛相关的炎性反应中,进而缓解模型动物的痛觉超敏。本文系统总结了上述机制在不同类型动物模型中的作用,以期为针刺镇痛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秩边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具有疏经通络、清利膀胱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针刺方法较多。根据其解剖位置的独特性,通过不同的针刺方向及针刺深度,对不同疾病均有治疗作用;在辨证与辨病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电针、推拿、中药、温灸等),能更好地提高临床效果;主治疾病涉及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肛肠疾病、男科及妇科疾病等。但其相关的临床报道多数样本量小,相关治疗机制研究少,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