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PD)对胰头导管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提取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2004至2009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胰头导管腺癌的32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PPD446例,SPD2805例。比较PPPD与SPD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PPPD与SPD患者在性别、年龄、种族、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侵袭范围、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检出数、TNM分期、30d病死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251例患者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0.67、0.24和0.14,生存期为18.8(35.0,10.0)个月。PPPD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0.69、0.26和0.16,生存期为19.5(37.0,10.0)个月;SPD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0.67、0.23和0.14,生存期为18.7(35.0,10.0)个月。PPPD与SPD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侵袭范围、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检出数、TNM分期均是胰头导管腺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而手术方式、种族与预后无关(P>0.05)。在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检出数、TNM分期的亚组中,PPPD组与SPD组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侵袭范围的亚组中,当有远处侵犯或转移时,PPPD组生存期长于SPD组(P<0.05)。结论PPPD手术切除范围较小,其总体生存率与SPD相似;当有远处侵犯及转移时,行PPPD的患者生存期长于行SPD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近年来 ,胰腺癌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发病率每 10年约增加 15 %。胰头癌是胰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 ,约占 6 6 %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 ,PD)是治疗胰头癌的主要术式 ,其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预后差 ,是普外科领域中的难题[2 ] 。经过人们多年的不懈努力 ,目前PD的手术死亡率已降低到 5 %以下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已降低到 10 %左右[3] ,手术的安全性令人满意 ,但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仍然较差。本文就PD治疗胰头癌目前存在争议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术前及术中放化疗的作用胰头癌诊断时多数已属于中晚期 ,仅…  相似文献   

3.
李世光 《当代医学》2010,16(21):61-6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癌和胰头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5例壶腹部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有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占20.0%,其中,胰漏1例、胆漏1例、胆道感染1例,经禁食、加强营养支持、保持引流通畅冲洗、抑制胰酶分泌、应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措施均得到有效控制。继续随访9~36个月,平均16个月;壶腹部癌的中位生存期为32个月,胰头癌的中位生存期为14个月,两者的生存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癌的临床疗效优于胰头癌。  相似文献   

4.
刘东方  王连敏  王滔  苏琨  马朝宇  吴涛 《重庆医学》2023,(19):2990-2997
目的 比较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PPHR)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等医学数据库中比较DPPHR与PD治疗慢性胰腺炎的对照试验[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非RCT],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22年9月。提取的数据分别由两位研究者独立使用Stata15.1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最终纳入个17研究。其中包含5项RCT,3项前瞻性非RCT,9项回顾性研究。17项研究中,共1 3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被纳入评估,包括652例接受PD/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PPPD)的患者(PD组)和700例接受DPPHR的患者(DPPHR组)。DPPHR组与PD组在术后疼痛缓解率(OR=1.29,95%CI:0.88~1.90,P=0.19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68,95%CI:0.45~1.03,P=0.068)和术后新发糖尿病发生率(OR=0.48,95%CI:0.22~1.01,P=0.054)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新发外分泌功能不全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病变主要集中于胰头的慢性胰腺炎,比较两种胰头切除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传统术式和保留幽门的术式)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包括不切开主胰管和切开主胰管的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将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我院收治并行各类胰头切除手术的4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n=19)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组(n=22),比较两种术式的疼痛缓解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长短等临床指标。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组的疼痛总缓解率、疼痛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4%、84%和95%、81%(P>0.05);而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和0%(P<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d和8.5d(P<0.01)。结论针对胰头病变为主的慢性胰腺炎及其导致的并发症,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具有良好的疼痛缓解率,但前者的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更短,因此,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李亚东 《中外医疗》2013,32(6):101-101,10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及壶腹部癌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08年3月—2010年2月在该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胰头及壶腹部癌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以胰头癌36例为A组,壶腹部癌39例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死亡率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及壶腹部癌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其中对壶腹部癌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胰头癌扩大切除术和传统切除术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头癌扩大切除术对长期生存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将93例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胰头癌患者按是否行扩大切除分为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n=51)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n=42),比较两者的长期生存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61%和16.67%,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3.92%和2.38%,1年生存率分别为58.82%和63.33%,2年生存率分别为20.59%和23.33%,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未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但是否可提高长期生存率尚需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癌和胰头癌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壶腹部癌是指肝胰壶腹周围2cm范围内的恶性肿瘤,包括肝胰壶腹本身、胆总管末段、乳头内胰管、毗邻十二指肠乳头的十二指肠降段的恶性肿瘤,通常也将胰头癌包括其中,又称壶腹部周围癌。近年来,随着新的腹部影像学、内镜和经皮穿刺检查技术的发展,壶腹部周围癌的发现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壶腹部癌与胰头癌手术治疗的方式仍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主,但两者的疗效有所差别,现将我院近十年收治病例的情况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胰头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和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1999~2003年收治的32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术前术中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2例中恶性肿瘤28例,良性疾病4例(12.5%),有并发症12例(37.5%),死亡2例(6.25%)。结论 要提高胰头壶腹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和治愈率,关键是早期诊断、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和精湛的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0.
王益民 《当代医学》2009,15(33):6-6
目的探讨提高胰头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和手术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对2004~2008年收治的16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木前、术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6例中恶性肿瘤14例,良性疾病2例(15.38%),有并发症6例(37.5%),死亡1例(6.25%)。结论要提高胰头壶腹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率和治愈率,关键是早期诊断、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和精湛的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Integrated resection of the pancreatic head is the most difficult step in radical pancreati- coduodenectomy (RPD) in patients with the portal vein (PV) and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SMV) inva- sion or oppression by the tumor. This study introduced a new idea and skill named the "total arterial devascularization first" (TADF)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RPD. Three arterial blood supplies of pancreatic head were obstructed before dissection of veins. The critical steps included exposure of the anterior surface of the abdominal aorta (AA) by completely transecting neural and connective tissue between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 and pancreatic mesounsinate, and transection of the mesounsinate from the origin of SMA to the root of the celiac trunk. From January 2012 through May 2013, a total of 58 patients with PV/SMV invasion or oppression underwent RPD using this technique. The median operative time was 5.1 h (ranging 4.5-8.1 h). The media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450 mL (ranging 200-900 mL). No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bleeding of pancreatic head region oc- curred. Among the 58 patients, 21 were subjected to vessel lateral wall angiectomy or angiorrhaphy, and 10 to angiectomy and end-to-end anastomosis.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bleeding,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 and biliary fistula was 5.2%, 6.8%, and 1.7%, respectively. No patients died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TADF technique is a new method for intricate RPD and could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surgery and reduc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which is expected to become standardized surgical ap- proach for RP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年代胰头癌外科治疗情况,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58~2003年在我院外科接受治疗的346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58~1976、1977~1987、1988~1998及1999~2003年胰头癌切除率分别为26.6%(21/79)、26.7%(16/60)、20.2%(22/109)及22.4%(20/98),总切除率为22.8%(79/346),未能切除病例多采用胆囊十二指肠吻合术解除胆道梗阻.1958~1976、1977~1987、1988~1998及1999~2003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3%(9/21)、37.5%(6/16)、27.3%(6/22)及10.0%(2/20).1958~1976年手术死亡率为19.0%(4/21),原因为胰瘘(2例)、肝肾功能衰竭(1例)和胆道感染(1例);1977~1987年手术死亡率为12.5%(2/16),原因为胰瘘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各1例);1988~1998年手术死亡率为4.5%(1/22),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1999~2003年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958~1976年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3及5年存活率分别为55.5%、23.1%及11.0%,1977~1987年分别为56.3%、25.0%及12.5%,1988~1998年分别为59.1%、27.2%及13.6%.结论由于围手术期治疗和监护技术的进步,手术技术操作的成熟,胰头癌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但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无接触分离技术(no-touch isolation technique,NTIT)在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术中的应用,探讨以NTIT技术为重点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肿瘤转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2月~2009年9月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7例胰头癌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其中NTIT组32例,常规手术组25例?测定手术病例肿瘤切除前?后门静脉血细胞角蛋白20(CK20) mRNA表达情况?分析两组生存期?肝转移率和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切除肿瘤病灶前,门静脉血内CK20 mRNA 的阳性表达率常规手术组和NTIT组分别为16.00%?18.75%,无统计学差异?肿瘤切除后,常规手术组CK20 mR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NTIT组(52.00% vs. 25.00%,P=0.036)?术后随访,NTIT组?常规手术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6%?50.0%?40.0%和75.0%?33.3%?8.8%?NTIT组5年生存率高于常规手术组(P=0.018)?术后死亡原因分析显示NTIT组肝转移率显著低于常规手术组(P=0.024)?结论: 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术中采用NTIT技术能有效减少癌细胞播散,减少术后肝转移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影响Whipple术后胰瘘的原因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原因及预防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3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胰瘘发生的因素和采取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胰瘘与吻合技术有关;胰瘘的发生与残胰断面的处理有关;胰瘘的发生与胰实质的坚硬度、胰管的直径有关;胰管内支撑引流可预防PD术后胰瘘.结论胰管内支撑引流和良好的胰切面血供是预防pD术后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头癌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模式及胰头癌扩大切除术的适用范围。 方法 按日本胰腺协会(Japanese Pancreas Society,JPS)制定的胰腺癌研究通则对126例胰头癌扩大切除标本行淋巴结分组(1~18组)并计数,其中包括3例有肝转移的胰腺癌病例,分析淋巴结各组的转移频率、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间的关系。 结果 126例胰头癌扩大切除标本中88例有淋巴结转移,移频率由高到低排列前3位的依次是13组、14组和17组。15例有16组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14例同时伴有13组、14组或17组淋巴结转移,另1例仅有16组淋巴结转移;3例有肝转移的病例不伴有16组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及肝脏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淋巴结的广泛转移和早期发生远处转移是导致胰腺癌高度恶性的原因,无远处转移的患者才能从胰十二指肠扩大切除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合并125I粒子治疗不能切除的胰头癌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7年9月~2011年9月,22例合并黄疸不能切除的胰头癌患者,16例行十二指肠镜ER CP胆道支架植入,6例行B超引导的PTCD及经PTC通道胆道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均在X光透视下进行;18例在CT引导下行胰头癌穿刺植入125I粒子,4例在B超引导下行粒子植入。125I粒子活度0.6 mCi,数目:9~57粒。术后检测胆红素、肿瘤相关标记物等;随访观察患者生存状况和生存时间。结果总胆红素和ALT较术前显著下降(均P<0.05)。CA19-9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肿瘤完全缓解2例(9.09%),部分缓解10例(45.47%),无变化8例(36.36%),恶化2例(9.09%),总有效12例(54.55%)。临床受益反应明显。全组中位生存期为9.5个月,其中Ⅱ和Ⅲ期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4个月。并发症有腹腔少量出血(2例)、轻度胰漏(2例)、轻中度发热(3例)和穿刺部位疼痛,均经非手术治疗消失或好转。结论胆道支架合并125I粒子是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胰头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否减少术后胰瘘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归入研究对象的305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分为:A组,术后≤5 d拔除;B组,术后>5d拔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对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胰瘘(3.1%vs12.1%)、腹腔感染(9.2% vs 20.3%)以及总并发症(24.5% vs 42.0%)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13.0(4 ~44)d vs 15.5(9 ~64)d,P<0.05].单因素分析示:性别(P<0.05)、术前有无显性黄疸(P<0.05)、胰管直径(<3 mm vs ≥3 mm,P<0.05)、肿瘤发生部位(胰腺vd胰腺外,P<0.01)、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vs >5d,P<0.05)为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男性、胰管直径<3 mm、胰腺外肿瘤(胆总管远端、十二指肠乳头部、胆胰壶腹部肿瘤)、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24,2.369,3.874,5.028,P<0.05).结论 对于PD术后早期无胰瘘发生的患者,术后5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够显著减少术后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延长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会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9.5%(15/158),胰瘘相关死亡率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胰肠吻合口缝合方式是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OR=4.670)、胰腺质软(OR=6.035)、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OR=3.607)。结论:BMI>25、胰腺质软、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有效的术前评估、丰富的手术经验、采用合适的胰肠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胰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附6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63例病人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作者的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对PD术式的选择、术后胰瘘的最常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充分讨论。结果 该组病例中,62例治愈,1例死于术中广泛渗血。存活者术后均无胰瘘的发生,也无腹腔内感染和切口裂开。术后随访:2例病人由于胆肠吻合口狭窄而反复出现感染症状,经二次Roux-Y内引流术治愈;3例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结论良好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巧和适宜的术后处理对预防遗漏的发生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