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振才  高文红  戴岚  卞宝玉  胡海涛 《河北医学》2008,14(11):1279-1281
目的:观察双层羊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40只眼原发性青光眼,其中22眼为闭角型青光眼、18眼为开角型青光眼,进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并在巩膜瓣下植入双层羊膜.观察术后眼压、视野、视力等情况,进行了术前术后对比,并随访6~18个月,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术前术后眼压对比,术后眼压均有降低,视野及视力保持不变或改善,随访期间视力、眼压、视野维持良好.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双层羊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防止术后组织瘢痕形成,使滤过通道保持畅通,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中加羊膜移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疗效。方法 :为 10例、12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巩膜瓣下植入羊膜 ,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眼内反应及并发症 ,随访 3~ 5个月。结果 :术后炎症反应轻 ,眼压控制良好 ,术后眼压为 14~ 19mmHg ,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安全、有效地降低眼压 ,是治疗开角性青光眼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微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中远期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对30例(49只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微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观察术前和术后视力、眼压、视野、滤过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24(15.93±2.35)月。术前及术后24月时眼压分别为(36.84±11.02)mmHg和(18.24±1.34)mmHg(P=0.000),术前及术后使用的抗青光眼药物分别为(2.76±0.69)种和(0.59±0.89)种(P<0.05),早中期视野缺损视野指数较术前有改善(P<0.05),晚期视野缺损没有改善。术后24月70.8%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末次随访时手术完全成功率75.5%(37/49),质量成功率93.9%(46/49)。手术前后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中远期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疗效评价。方法:34例4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2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联合结膜瓣下及巩膜瓣下新鲜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8-21个月,平均15.7个月。结果:49例71眼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眼压控制成功率95.95%,术后所有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野损害均未见加深。结论:新鲜羊膜可有效防止滤过泡的疤痕组织形成,保持滤过通畅,并能长期有地保留功能性滤过泡。  相似文献   

5.
白洪真 《中原医刊》2007,34(24):93-93
目的总结非穿透小梁切除羊膜植入术的护理经验,提高其手术成功率。方法对66例(87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实施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和康复指导。结果非穿透小梁切除加羊膜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术后视力恢复好,眼压控制满意,并发症少。结论对非穿透小梁切除加羊膜植入术患者,提出术前指导,术后严密观察视力、眼压变化、眼部炎症反应及滤过泡情况,指导患者按时复诊是保证手术效果的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non penetratingtrabecularsurgery ,NPTS)联合羊膜植入物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2例 (2 6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羊膜植入物治疗。术后观察眼压、眼内反应和滤过泡并做前房角镜检查。随访时间平均 9.4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前平均眼压 36 .84mmHg ,术后 16 .4 5mmHg ,差异有显著性 (t=5 .86 ,P <0 .0 1)。术前平均用药 3.6 4种 (2~ 4种 ) ,术后 0 .93种 (0~ 2种 ) ,差异有显著性 (秩和检验T =10 4 ,P <0 .0 1)。随访期间眼压≤ 2 1mmHg者 2 4只眼 (92 .3% ) ,无需药物治疗而眼压正常者 15只眼 (5 7.7% ) ,需用药后眼压保持正常者 9只眼(34.6 % )。结论 NPTS联合羊膜植入术能有效降低眼压 ,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 ,术后并发症少 ,是一种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MC)以及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9例(1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例(6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例(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例(1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青光眼1例(1眼).所有患者均行小梁切除联合MMC以及羊膜植入术,术中于巩膜瓣和结膜瓣下放置0.4 mg/mLMMC 3~5 min,并于巩膜瓣下植入6 mm×9 mm羊膜植片.结果术后1月,8眼眼压≤21 mmHg;5眼视力提高,5眼视力无变化.随访≥6月的7眼中,5眼眼压<21 mmHg,且均为Ⅰ~Ⅱ型滤过泡;5眼视力提高或不变,2眼因眼底病变而视力下降.并发症有短暂性前房出血、浅前房和渗出性脉络膜脱离.结论小梁切除联合MMC及羊膜植入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联合丝裂霉素C(MMC)及羊膜移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例双眼视力、眼压、视野相近的开角型青光眼病例,采用自身对照,1只眼行小梁切除术,另1只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和房水情况,评估疗效。结果两种术式术后降眼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要比小梁切除术少。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MC)以及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9例(1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例(6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例(2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例(1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青光眼1例(1眼).所有患者均行小梁切除联合MMC以及羊膜植入术,术中于巩膜瓣和结膜瓣下放置0.4 mg/mLMMC 3~5 min,并于巩膜瓣下植入6 mm×9 mm羊膜植片.结果术后1月,8眼眼压≤21 mmHg;5眼视力提高,5眼视力无变化.随访≥6月的7眼中,5眼眼压<21 mmHg,且均为Ⅰ~Ⅱ型滤过泡;5眼视力提高或不变,2眼因眼底病变而视力下降.并发症有短暂性前房出血、浅前房和渗出性脉络膜脱离.结论小梁切除联合MMC及羊膜植入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植入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34眼)青光眼进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并在巩膜瓣下植入保存羊膜。观察术后眼压、视野、视力、滤过泡等情况。并随访6~24个月。[结果]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部分术眼视野及视力保持不变或改善,均形成明显的弥散滤过泡。随访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可较好地防止术后组织瘢痕形成,是安全、经济、有效地治疗青光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及丝裂霉素C(MMC)联合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8例(10眼)难治性青光眼均采用瑞济冷冻干燥羊膜移植联合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术中于巩膜瓣和结膜瓣下放置0.3mg/mLMMC2min.术后1周、1月及1年,检查记录术眼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结果术后1周无浅前房出现,术后早期持续性低眼压1例,术后1年除1眼眼压23.78mmHg需用药物控制外,其余9眼眼压在7~18mmHg之间,均保持功能性滤过泡及良好的前房深度。结论羊膜移植及MMC联合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滤过道疤痕的形成,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羊膜植入对仿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区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36只(72眼)健康新西兰白色塔兔,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全麻下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A组),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B组),单纯小梁切除术(C组)。观察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眼压、滤过泡及滤过区瘢痕形成及组织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A、B组术后14 d的滤过区组织bFGF表达,阳性细胞很少,阳性物质分布稀疏,少见或未见成纤维细胞及纤维细胞,而C组在3 d就可以在滤过区看到大量bFGF表达,阳性细胞及bFGF物质的表达逐渐增多,到7 d达到高峰,到14 d已见不到成纤维细胞增殖,完全被纤维组织取代;A、B与C组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分别为95.8%、100%与79.1%(P〈0.05);A、B组术后眼压平稳波动于13-18 mmHg并较术前18-23 mmHg略低,P〈0.05。[结论]羊膜通过抑制滤过区巩膜瓣下bFGF的表达,可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区瘢痕的形成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馨  徐军  李佳  刘丹 《重庆医学》2011,40(6):583-584
目的 探讨羊膜移植及5-氟尿嘧啶(5-FU)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羊膜移植及5-FU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28例(32眼),术后随访6~24个月,检查并记录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眼压由术前(39.14±5.67)mm Hg降至术后(1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生物羊膜应用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难治性青光眼患者44例52只眼,随机分为羊膜移植组和对照组,羊膜移植组术式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可调整缝线)基础上联合应用生物羊膜移植,对照组只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变化、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疗效评价。方法 :5 2例 6 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8例 36眼和对照组 2 4例 2 7眼 ,治疗组行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 ,对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及视力进行对照分析 ,随访 6月。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 :治疗组为 13.9% ,对照组为 4 8.5 %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眼压 :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眼压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术后 3月、6月两组眼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滤过泡 :术后 2周功能性滤过泡治疗组占 97.2 % ,对照组占 74 .1%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手术成功率 :术后 2周治疗组为 97.2 % ,对照组为 81.5 %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术后视力 :术后 6月对照组视力下降有 10眼 (37.1% )而治疗组只有 4眼 (11.1%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2 5 )。结论 :可调整缝线的应用减少了小梁切除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羊膜可有效抗滤过道瘢痕 ,长期维持功能性滤过泡 ,两者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含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32例(32眼)NVG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视力、VEGF和PDGF,记录术后并发症和治疗成功率。结果 32例患者随访(8.57±1.69)个月,小梁切除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显著低于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视力较注药前显著提高(P0.05),视力提高率90.63%;患者注药后5 d和小梁切除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房水、玻璃体液的VEGF和PDGF水平较注药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出血率6.25%,包裹性滤过泡率6.25%,脉络膜脱落率3.13%;术后6个月手术成功率93.75%。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辅助用于小梁切除术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可显著降低NVG患者VEGF和PDGF水平,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周林  周岚 《海南医学》2016,(4):591-593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Conbercept)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眼科病区住院并确诊为NVG的22例(22眼)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50 mg/0.05 ml),8~14 d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的时间,眼压的变化以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视力和眼压的变化.术后随访3~15个月.结果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17只眼虹膜新生血管1周内完全消退,5只眼2周内完全消退.注药前平均眼压(41.53 ± 3.37) mmHg,注药后1周平均眼压(40.12 ± 2.13) mmHg,与注药前比较眼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周眼压(11.43 ± 1.68) mmHg,术后1个月眼压(12.15 ± 1.46) mmHg,术后3个月眼压(12.81±1.56) mmHg,最后一次随访眼压(12.03±2.31) 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者4眼,视力0.01~0.1者15眼,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李茜  刘伟 《疑难病杂志》2012,11(10):769-771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不同类型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90例(98眼)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6例(50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照组44例(4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5~12个月,中位数8个月。观测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结果 (1)2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术后1周、6个月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后6个月观察组平均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3)功能性滤过泡:观察组(86.00%)高于对照组(64.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术后出现浅前房观察组较对照组多(30.00%vs 10.41%,P<0.05),前房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在防止滤过道瘢痕形成,术后控制眼压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