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因子 ,它对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形成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 ,一些国内外学者正开始逐步探索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行性及有关技术 ,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
促进血管形成与抗血管形成的治疗近年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导致了治疗缺血性疾病、抗肿瘤血管形成的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治疗药物出现。  相似文献   

4.
1前言在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缺血中心区毛细血管增生,其增生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关系到缺血边缘区血流的改善,影响神经细胞生理功能的恢复。缺血促进了低氧诱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在脑内的表达,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协同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血管新生具有效应,并在急性缺血期内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1]。VEGF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血流而直接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缺血性脑损伤,提示可将其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5.
颅内外脑供血血管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引起脑血管狭窄的原因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1]。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目前已证实白种人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亚洲人及非洲人以颅内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6.
颅内外脑供血血管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引起脑血管狭窄的原因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1].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目前已证实白种人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亚洲人及非洲人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2].我国30%~70%缺血性脑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3].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对治疗我国缺血性脑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对176例病人进行观察。方法:我们对经体检及CT或MRI证实为该病的176例病人进行了MRA检测,部分做MRI检测。结果:其中87例TIA中69例发现腔隙梗死、58例血管狭窄;89例脑梗死中82例血管明显狭窄。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选择介入治疗的初步筛选方法。明显优于普通CT检测。安全、方便、较可靠。  相似文献   

8.
王维治  张丽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7(3):F003-F004,192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已为应用遗传学方法防治脑血管病展示厂令人鼓舞的前景.本文就目前处于实验阶段的各种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因疗法加以综述。以期引起相关学科的重视并在我国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一、脑缺血危险因素的基因治疗1、针对导致卒中的遗传因素:卒中的患者除厂存在多种与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有关的患病危险因素,通常也存在易患年中的遗传素质,但大多数家族性遗传素质为多基因性,目前的遗传学技术尚不能予以完全鉴定。然而,许多与脑卒中有关的疾病为单基因缺陷所致,很适于做基因治疗。例如,镰状细胞贫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6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ICVD 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观察其手术疗效.结果 5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达96.4%,54例术后症状改善,12例发生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在术前及术后的NIHSS 评分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84例ICVD患者[其中脑梗死(CI)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3例]进行DSA检查,对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4例ICVD患者中,血管狭窄的检出率为82.1%(69例);检出颅内外病变血管166条,以前循环(59.6%)以及颅内动脉(66.9%)受累为主,单条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高(21.7%);狭窄程度1~4级的血管分别占27.1%、40.4%,6.6%及25.9%;58.0%的CI患者、33.3%的VBI患者和23.1%的TIA患者出现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结论 DSA可准确评价ICVD患者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狭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观察及评价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直接征象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析影像结果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检出颅外颈动脉病变者86例(71.67%),共累及血管93支,以颈动脉狭窄为主50支(53.76%),其它动脉43支(46.24%);颅外动脉狭窄62支(66.67%),颅内动脉狭窄31支(33.33%),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33支(53.23%),颈内动脉颅内段7支(22.58%),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明显高于颈内动脉颅内段。结论颈动脉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protein patterns, i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D), of varying extension were studied by isoelectric focusing (IEF) in 100 patients at different intervals after the onset of symptoms. The diagnoses were based on conventional clinical examinations and CSF spectrophotometry in all cases. Computed tomography was performed on 52 cases.One or more CSF protein aberrations were noted in 94 patients. Some of these findings were most common with small lesions including TIA. Other aberrations were most frequent with the more extensive infarctions. A regional increase in the gammaglobulin range was found in six cases. The findings were most frequent in the first days after the stroke except for barrier damage which reached a maximum during the second week. The IEF findings of CSF seem to be of diagnostic value. Taken together with the clinical signs and CT findings, they could conceivably give prognostic information.
Zusammenfassung Die Zusammensetzung der Liquorproteine wurde mit Hilfe der Isoelektrofokusierung (IEF) bei 100 Patienten mit ischämischem zerebralem Insult untersucht. Dies geschah in unterschiedlichen zeitlichen Abständen von akuten Ereignissen. Die Diagnose wurde mit den üblichen klinischen Mitteln gestellt. In 52 der Fälle wurde auch eine Computertomographie durchgeführt. Man fand bei 94 der Patienten eine oder mehrere Normabweichungen der Liquorproteine. Einige dieser Befunde waren bei kleinen Läsionen, einschließlich transitorischen zerebralen Ischämien, häufig. Andere hingegen waren besonders gehäuft bei Infarkten größerer Ausdehnung. In 6 Fällen fand sich eine regionale Zunahme im Gammaglobulinbereich. Die deutlichsten Normabweichungen fanden sich in den ersten Tagen nach dem Insult. Eine Ausnahme bildeten Schädigungen der Blut-Liquor-Schranke, bei welchen ein Maximum der Normabweichungen im Liquor während der zweiten Woche erreicht wurde. Die IEF-Befunde im Liquor scheinen diagnostisch verwertbar zu sein. Zusammen mit den klinischen Symptomen und der Computertomographie liefern sie zusätzliche Hinweise auf die Prognose.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血管病损伤过程极为复杂.其发病机制涉及脑组织能量代谢紊乱、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内钙超载、自由基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多个环节。在脑梗死神经元损伤中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可同时或相继发生。钙是两者相互联系的纽带,最终导致神经损伤。内质网是细胞加工蛋白质和贮存钙的主要场所,它对缺血、缺氧及钙平衡紊乱极为敏感,可导致内质网应激并激活多条信号通路。内质网应激决定了细胞的转归,如抵抗、适应、损伤或凋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 Hcy)水平的变化,观察同型半胱氨酸在脑梗死各亚型之间的差异及与其他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220例脑梗死患者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血浆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肌酐水平呈正相关,与性别、年龄、血脂水平、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及尿酸水平无显著相关性,与脑梗死的OSCP分型无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肌酐水平呈正相关,与脑梗死的传统危险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15.
腺苷介入试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使用腺苷介入试验脑灌注显像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脑血管的反应性和脑血管储备功能。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2 5例 ,脑梗死组 16例。静脉注入99m TC ECD ,30分钟内进行静息脑血流灌注显像。 2~ 5d后 ,做腺苷介入试验 ,按 0 14mg/ (kg·min)静脉滴注 ,药物高峰期 3分钟时 ,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99m TC ECD。同样条件下进行介入脑血管灌注显像。两次显像的条件和处理方法完全相同。结果 根据视觉分析及定量分析的结果 ,将静息 /负荷ICVD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图型分析分为 4型 :A型 ,腺苷介入试验后原有病灶扩大 ,不对称指数 (AI)均下降 ;B型 ,静息状态显像正常 ,使用腺苷后出现明显灌注低下 ,AI值下降 ;C型 ,原有病灶用药后缩小或消失 ,AI值上升 ;D型 ,用药前后图像及AI值无明显差异。我们观察发现 ;其中TIA组 :A、B、C、D型各为6 / 2 5 ,3/ 2 5 ,14 / 2 5 ,2 / 2 5 ;脑梗死组分别为 5 / 16 ,7/ 16 ,3/ 16 ,1/ 16。结论 腺苷介入试验可以提高ICVD的早期诊断 ,对于脑血管储备功能的评估 ,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及发病后损伤机制研究尚未完全清楚,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TAT1)属于具有信号转导和转录调节功能的蛋白质家族,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STAT1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及损伤机制,目前认为其主要参与了脑缺血后的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等,深入研究以上病理生理过程及损伤机制,将为寻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奠定基础.现将对此综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炎症进程已被证实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超敏C反应蛋白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与预后呈正相关。而在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生物学特点、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机制、干预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对 2 8例ICVD患者、4 5例脑卒中易患者以及 33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中P选择素含量进行测定 ,观察其在动脉硬化期 ,ICVD不同阶段含量变化 ,以及肠溶阿司匹林 (M ASA)干预的影响。结果 ICVD组发病不同时期血浆P选择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有易患因素的动脉硬化组 (均P <0 .0 5 ) ,后者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均P <0 .0 0 1) ;血浆P选择素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r=0 .2 4 13,P <0 .0 5 ) ;服用M ASA的ICVD患者组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较未用药组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P选择素含量能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程度 ,可作为ICVD发生的预测指标 ;与ICVD严重程度相关 ;M ASA能降低P选择素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重要中文文献数据库的资料中脉络宁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医用信息资源系统(维普)(截止至2009年6月)及其参考文献,筛选所有使用脉络宁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Jadad7分评分法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出符合标准的RCT文献共63篇,筛选出32项研究(治疗组1704例,对照组1655例)进行Meta分析。8篇为阴性对照,其中7篇符合急性期诊断标准(治疗组262例,对照组266例),合并效应值:OR=3.42,95%CI(1.97,5.93),P<0.00001;15篇为维脑路通(曲克芦丁)阳性对照(治疗组858例,对照组906例),效应值合并:OR=4.18,95%CI(2.89,6.05),P<0.00001;另有9篇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阳性对照(治疗组522例,对照组447例)效应值合并:OR=4.85,95%CI(3.16,67.44),P<0.00001。脉络宁组与各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脉络宁可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高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设立对照组120例,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将不同病情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高密度脂蛋白进行监测及调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