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64排CT三维血管重建术前对胃癌血管侵犯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64排CT血管三维重建(3D CTA)进行胃癌术前评估中对肿瘤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间经胃镜确诊为胃癌并接受手术探查的40例患者进行术前CT影像的CTA重建,判断胃周血管侵犯情况,与术中探查结果对比.结果 4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CTA重建,14例提示血管侵犯的患者有12例术中探查证实血管侵犯;CTA判断血管侵犯的敏感性为98.1%,特异性为96.4%;术前CTA判断胃周血管是否受侵与手术判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99,P>0.05).结论 64排3D CTA可作为胃癌是否侵犯血管的有效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2.
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诊断大动脉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检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大动脉炎患者的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特点。结果56例大动脉炎病变血管清晰显像,共发现受累血管175支,其中累及最多的为锁骨下动脉(36.00%,63/175),且左锁骨下动脉所占比率较高(24.00%,42/175),其次是颈总动脉(29.71%,52/175),肾动脉(10.86%,19/175);受累动脉管壁不同程度地向心性或偏心性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可明确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及病变范围、程度和性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MSCT血管成像探讨胃左动脉(LGA)起源变异的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 500例腹部MSCT血管成像资料,入选者腹主动脉、腹腔干、LGA、肝总动脉(CHA)、脾动脉(SA)及肠系膜上动脉(SMA)均显示清晰。观察LGA及相关动脉的起源,建立新的分型方法(Ⅰ~Ⅹ型),并统计各种类型的发生率。结果1 500例患者中,1 342例(1 342/1 500,89.47%)LGA属正常起源(Ⅰ型),70例(70/1 500,4.67%)存在8种不同类型的LGA起源变异,47例(47/1 500,3.13%)LGA起源变异合并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CMT)。LGA起源变异中,最常见的类型为LGA起源于腹主动脉合并CMT(Ⅴ型),共24例(24/1 500,1.60%);LGA、CHA、SA、SMA分别独立起源于腹主动脉(Ⅵ型)最少见,仅3例(3/1 500,0.20%)。本组1 500例中未发现LGA起源于SMA(Ⅶ型)者。结论 LGA存在广泛的起源变异,新的分型方法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LGA起源变异的解剖学特征和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及融合技术对胃周动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4—8月间收治的53例患者行腹部64层螺旋CT扫描.其中26例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采用容积再现(VR)技术分别重建胃周动脉和胃,并使之相融合,观察腹腔干分型和10条胃周动脉的起源和走行及其与胃的空间关系:将手术患者的术前MSCTA资料与术中所见对比,评价64-MSCTA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53例MSCTA均清晰显示腹腔干,其中MichelsI型(肝脾胃干型)46例(86.8%)。通过融合技术可任意角度清晰显示胃周动脉和胃的空间解剖关系,胃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显示率均为100%(53/53),胃网膜左动脉94_3%(50/53).胃右动脉83.0%(44/53),胃短动脉58.5%(31/53),胃后动脉49.1%(26/53),替代肝左动脉15.1%(8/53)。副肝左动脉、副胃左动脉及替代肝右动脉显示率均为7.5%(4/53)。CTA术前预测各动脉的准确性为84.6%。100%.敏感性为82.6%~100%.特异性均为100%。结论64.MSCTA可清晰显示胃周动脉.采用融合技术使胃周动脉和胃相融合.可真实显示活体胃及胃周血管解剖,指导手术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支气管动脉(BA)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的肺癌病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情况及走行特点;其中2例右侧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提供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下肢CTA的最佳扫描方案。方法将60例接受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成6组,优化组管电流300mA,层厚0.625mm,对比剂流率4ml/s,注射剂量100ml;其余各组只变动其中1个扫描参数,其他参数同优化组。高毫安组管电流为400mA,低毫安组管电流为200mA,大层厚组层厚为5mm,多对比剂组对比剂注射剂量为130ml,高流率组对比剂流率为4.5ml/s。记录扫描延迟时间;测量腹主动脉水平、股深浅动脉分叉水平、胫前后动脉上段水平、足背动脉水平的CT值;评价各组图像质量,并与优化组进行对比。结果优化组与高毫安组、多对比剂组、高流率组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优化组与低毫安组、大层厚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128层螺旋CT机行下肢CTA扫描,采用管电流300mAs、层厚0.625mm、对比剂流率4ml/s、注射剂量100ml时图像质量优良率高,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肝动脉解剖变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在分析肝动脉的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40例肝动脉的CTA,并与DSA(26例)或手术(19例)结果进行对照。所有病例均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上进行。动脉期层厚为1mm,重建层厚为0.8 mm,螺距15,延迟时间25 s,对比剂用量为1.5 ml/kg。依据Michels分型对240例CTA进行分类,并记录CTA对不同管径动脉分支的显示率。结果正常肝动脉解剖占74.6%,变异占25.4%。45例有DSA或手术结果者,CTA的诊断符合率为95.6%。结论16层CT容积重建在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方面有较高的符合率,可应用于介入、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闭合性动脉损伤的机制、特点,以及64排CT血管成像(CTA)在其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进行CTA检查确诊有血管损伤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A检查能准确判断动脉损伤的程度、部位及侧支循环情况.发现动脉闭塞16例,动脉内充盈缺损4例,动静脉瘘2例,假性动脉瘤2例.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探查发现:动脉完全断裂6例,不完全断裂9例,内膜损伤5例;合并血栓形成4例.其中端端吻合12例,直接修补4例,静脉移植4例;伴取栓术4例.受损动脉术后mL流通畅、血运正常.20例手术患者术中所见与术前CTA诊断一致,准确率为100%.4例CTA显示侧支循环良好者行保守治疗,随访无功能异常表现.结论 CTA是诊断闭合性动脉损伤的准确方法,能判断动脉有无损伤及损伤程度,指导骨科医生治疗,对临床可疑血管损伤者应及时行CTA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副胃左动脉(ALGA)的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肝脏肿瘤患者腹腔动脉和肝动脉DSA影像,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ALGA、并分析其发生率。结果 500例患者中,共39例(39/500,7.80%)发现ALGA,其中起源于肝左动脉弓27例(27/39,69.23%),肝固有动脉5例(5/39,12.82%),迷走肝左动脉7例(7/39,17.95%)。另外发现4例(4/500,0.80%)左膈下动脉起源于肝左动脉,其中3例发出胃上动脉供应胃底。共22例发生ALGA或左膈下动脉胃上支化疗药物误灌注,9例发生碘油乳剂误栓。结论起源于肝动脉的ALGA并不少见,正确认识此类血管变异对肝脏肿瘤和胃部疾病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对术前诊断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我院2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64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上腹部平扫+增强三期扫描,观察其64排螺旋CT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28例胃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出现动脉期异常强化,表现胃壁不规则增厚21例(75.0%),局部软组织肿块7例(25.0%),其中胃窦部肿瘤12例(42.9%),贲门部肿瘤8例(28.6%),胃体小弯侧肿瘤6例(21.4%),胃体大弯侧肿瘤1例(3.6%),胃壁广泛性病变1例(3.6%)。周围及后腹膜淋巴结转移11例(39.3%),肝转移2例(7.1%),门静脉癌栓1例(3.6%)。结论 64排螺旋CT可显示胃癌肿块大小、形态、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胃癌的术前分期评估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及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28例胰腺癌病人进行腹部螺旋CT检查,并做二维、三维重建图像.分别按照Loyer分型标准、Lu分级标准及本研究制定的标准评价胰腺周嗣重要血管的侵犯程度,评价胰腺癌是否可切除.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各标准对血管可切除性评价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64排螺旋CT结肠成像评价术前直肠癌分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前行CT结肠成像(CTC)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7例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行CTC检查,运用多种后处理方法显示病灶,根据改良Dukes分期法进行CT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64排螺旋CT检出全部直肠癌,敏感度为100%,Ⅰ期诊断准确率为89.19%,Ⅱ期为78.38%,Ⅲ期为72.97%,Ⅳ期为100%,总准确率为85.14%。结论 CTC检查对直肠癌术前分期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确切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3.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6123名连续受检者(包括心脏病患者和部分健康体检人群)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979例(15.99%),共1030处,其中发生于左前降支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为617处,占59.91%(617/1030),为最常见发生部位。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能够无创、准确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判断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中,通过与螺旋CT检查比较各自的正确率,探讨超声双重造影检查(DCUS)的价值.方法 选择150例经胃镜活检证实为胃癌并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在手术前5d内进行DCUS及螺旋CT检查,根据肿瘤位置不同将各组淋巴结分为3站,对淋巴结转移个数和各站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术前判断,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得出正确率,并进行相互间比较.结果 根据淋巴结转移个数,DCUS检查和螺旋CT检查对阳性淋巴结判断总的正确率及N1、N2、N3各期的正确率分别为86.0%比81.4%、82.6%比73.9%、78.1%比75.0%及81.0%比76.2%,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阳性淋巴结分站不同,DCUS检查对第1站阳性淋巴结判断的正确率为88.6%,高于螺旋CT检查的68.6%(x2=4.158,P<0.05),对第2站和第3站阳性淋巴结判断的正确率分别为74.1%比81.5%和71.4%比78.6%,两者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在术前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方面DCUS检查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尤其是进行分站评价时,其第1站的正确率高于螺旋CT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三二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胃癌进行术前TNM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的术前64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和术后病理资料,由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术前影像学分期。结果术前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T分期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79.2%(95/120),其中对T1、T2、T3和T4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66.7%(10/15)、66.7%(14/21)、84.0%(42/50)和85.3%(29/34)。对于单层胃壁结构和多层胃壁结构,CT增强扫描对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9.4%(19/32)和81.8%(7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对N分期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73.9%(85/115),其中对N0N1和N2期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75.5%(37/49)、70.3%f26/37)和75.9%(22/29):对M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为89.2%(107/120)。结论64层螺旋CTi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早期动态观察肿瘤累及侵犯情况、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的情况.有望成为胃癌术前分期有重要意义的检佥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诊断法洛四联症(TO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法洛四联症患者的CT资料,并进行不同方式重建,包括MPR、CPR、MIP和VR等,并与心脏超声(UCG)和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 64-SCTA和UCG均可显示TOF的4种主要畸形。44例经手术证实的TOF中,64-SCTA显示TOF主要畸形的准确率为98.86%(174/176),UCG为97.16%(171/176),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TOF伴发心外畸形的显示率为91.12%(62/68),明显优于UCG(χ2=21.76,P0.01)。结论 64-SCTA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楚显示TOF的心外大血管结构异常及其合并畸形,尤其能判断肺动脉有无狭窄和评价冠状动脉起源,对选择手术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增强CT在术前评估进展期胃癌TNM分期、切除范围及手术方式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资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据此评估肿瘤的TNM分期,决策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以手术及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增强CT分期的准确度。 结果在CT评估TNM分期方面,T分期准确度分别为:T2期84.0%(126/150),T3期76.7%(115/150),T4期92.7%(139/150);N分期脾门、脾血管及腹主动脉旁区淋巴结判断的准确度较高(96.3%、97.0%、94.8%),胃小弯侧淋巴结有较高的敏感度(87.0%)和特异度(96.6%);M分期总体准确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7.3%(131/150)、93.3%(126/135)。在CT评估切除范围方面,对近端、远端次全切及全胃切除术预测的准确度分别为87.9%(29/33)、88.6%(62/70),72.7%(32/44)。在评估手术方式方面,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的准确度分别为87.7%(100/114)、85.7%(30/35)。 结论增强CT在判断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方面有较高的准确度,在决策术式及切除范围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应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前的一项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行腹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103例胃癌患者,根据本人意愿分成术前行MSCTA检查组57例(Ⅰ组)和未行MSCTA检查组46例(Ⅱ组),由同一组术者进行手术.结果 Ⅰ组患者经MSCTA检查,发现有6例(10.5%)供胃血管发生变异 全组患者胃周主要血管的位置、走向及与病变的关系术中所见与MSCTA检查诊断符合率为100% Ⅰ组的手术时间[(206±23)min]比Ⅱ组[(257±32)min]短(95%CI:-22.452~-0.919,P=0.044) Ⅰ组供胃动脉解剖异常患者的手术时间[(190±50)min]比Ⅱ组术中发现异常的3例患者手术时间[(255±62)min]短(95%CI:-100.141~-3.193,P=0.048).而两组病例(包括供胃动脉解剖异常者)术中平均出血量、淋巴结清扫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行MSCTA检查,对评估肿瘤血管及周围组织结构、防止因缺乏了解而误伤变异血管或组织器官可提供一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