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或脉见参差不齐的一种病症。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等脏器有密切关系。无论何种原因引起心气、心血、心阳、心阴不足,或血脉瘀阻,均可导致心悸。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辨证施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3月在焦作市中医院急诊科及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7例,通过查随机表法把6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急救及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进行辨证施护的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护理干预。观察辨证施治护理方案对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结果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个体化护理方案,辨证施护的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是一种危急重症,是因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而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中医乃属于真心痛范畴,为胸阳虚勋或气阴不足或痰瘀阻痹、心脉闭塞所致,是以心胸剧痛,甚至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青、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来势凶险,病死率高.正确的诊断治疗和精心的中医辨证施护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取得较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孟锦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9):121-122
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者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导致延误诊断治疗.分析2005~2008年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进行辨证施护.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其死亡率,改善愈后,有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对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病情观察,介入后辨证施护,用药、心理辨证施护,出院指导等。结果:本组46例,其中PCI治疗12例,全部好转;溶栓治疗34例,溶栓成功32例,死亡2例。结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和科学辨证施护方法,可望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循证护理和辨证施护各自特点及优越性的分析、比较,阐述两个起源、历史、环境、文化完全不同背景下形成的护理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指出:循证护理与辨证施护两者有机结合对临床实践的现实效果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滢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256-1257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尽管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手段已取得明显进步,其近期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心源性休克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笔者结合本院2008—2009年间收治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从辨证施护角度浅谈心源性休克的救治和护理。  相似文献   

9.
满萍  王公利 《光明中医》2015,30(1):159-161
<正>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所致心肌坏死。属于中医学中的"胸痹"、"真心痛"范畴,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常危及生命。与年老体虚、阳气不足、七情内伤,气滞血瘀、过食肥甘等因素有关。我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1例,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辨证分型并施以个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辨证施护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映映  张玉香  陈芝仙 《新中医》2020,52(17):137-14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护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AMI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2组,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施护。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应对方式中的退避、自责、幻想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其余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积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干预后,2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各项评分以及总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护AMI患者效果较佳,优于单纯使用常规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应对能力和自护能力,从而可较好地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黑便属中医便血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是血不循经而外溢于胃及肠腔中所致,其原因可有气不摄血、胃热及阴虚火旺导致出血。我科自1997年1月~1998年4月共收治黑便病人64例,并予辨证施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4例,其中男57例,女7例,年龄在18~5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黑便的诊断,其中胃中积热型30例,脾胃虚弱型19例,气滞血瘀型15例。2 临床表现2.1 便血:便血常并发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窦炎等患者。以十二指肠溃疡病者多见,这些疾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祖国医学认为久病必虚,故病人属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者居…  相似文献   

13.
14.
赵正红  马宝芹 《河北中医》2003,25(7):545-545
辨证论治对中医临床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是中医诊疗疾病普遍应用的科学方法。辨证就是运用望、闻、问、切四诊采集患者的自觉症状和各种临床表现 ,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以判断疾病的证候。辨证是决定治疗和护理的前提和依据 ,其中根据不同“证”进行不同的护理亦是十分必要的。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 ,中医学将其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兼的同时 ,采取辨证施护的方法 ,对提高其疗效尤为重要。1 辨明病因 ,随证施护1 .1 咳嗽兼恶寒发热 ,鼻塞身痛 ,吐白色痰 ,为外感风寒之证。是风寒之…  相似文献   

15.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病证。多因情志所伤,酒食不节,血吸虫感染,黄疸或积聚病后,使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所致。本病病程漫长,症状复杂多变,病死率高。1998年6月~1999年12月,我科收治鼓胀病人34例,疗效满意。而辨证施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将辨证施护方法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8岁,其中44~60岁占52.7%;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9年。1.2 症状体征 34例患者均有腹胀,尿少,纳差,乏力,腹部膨隆,叩之有移动性浊音。18例伴有下肢浮…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是变态反应性疾病,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肺脾肾三脏虚损,气血阴阳失调,三焦气化失调所致的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因虚致实,由实更虚。临床主要表现有病程长达1年以上,呈缓慢进行性,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以及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近年来,对慢性肾炎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调整免疫功能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加强辨证施护措施,收到较好效果。下面介绍辨证施护的要点。1 扶正祛邪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机体健壮时抗病能力强,不易受邪致病。慢性肾炎患者脾肾本虚,水…  相似文献   

17.
带状疱疹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簇水泡,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点是常突然发生,集簇性水疱,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伴有刺痛。1病因病机常因郁怒不解,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久而化火妄动,肝气郁结,导致肝火旺盛,脾...  相似文献   

18.
胸痹心痛是指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的症状表现不一,轻者仅有偶发的、时间短暂的轻微胸部闷痛或不适感,而严重者疼痛剧烈或压榨性疼痛、心慌、气短、冷汗淋漓、喘促气急、面色苍白等.本病与西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类似.胸痹心痛属于内科中的急症、重症、危症.因此需要积极的治疗和护理.现将笔者多年来有关本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在临床护理中一直以中医护理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施护。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以及整体护理的开展,2年来,笔者在工作中不断认识到整体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统一。中医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治,这也是中医护理学的特点。兹就其特点来比较一下整体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20.
吴强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958-958
胁痛是由于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等原因 ,造成肝胆疏泄不利 ,或精血亏损 ,脉络失养而痛。临床表现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证。笔者在消化科工作数年 ,通过对 65例胁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 ,结合胁痛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护 ,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5例患者中 ,男 2 4例 ,女 41例 ;年龄在 3 3~ 76岁 ;中医证候分型 :肝气郁结 18例 ,瘀血停着 13例 ,肝胆湿热 19例 ,肝阴不足15例 ;平均住院 2 0 d。2 一般护理2 .1 病室环境应安静、清洁、室温适宜 ,空气新鲜。2 .2 饮食宜进清淡蔬菜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