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1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表现和腹部平片、钡灌肠的X线表现。结果21例腹部平片均表现为肠腔充气扩张,其中有16例低位结肠梗阻;钡灌肠检查18例见典型X线征象: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3例不典型X线征象:直肠下段局限性切迹,24h随访均有钡剂潴留。结论钡灌肠检查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直观的方法,对病变的定位及程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巨结肠的钡剂灌肠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7例新生儿巨结肠的钡剂灌肠进行回顾性观察和分析,对各种现象和征象进行计数。结果:钡灌肠显示痉挛段16例、移行段13例、扩张段14例。重要征象包括直肠乙状结肠指数、直肠切迹征、扩张段收缩征、24h钡剂潴留、钡便混合征;分别为14例、12例、12例、17例、11例。结论:新生儿巨结肠的诊断,应强调对重要征象的研究和认识,将征象与传统诊断标;位结合起来,达到钡灌肠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全结肠型巨结肠,立位腹平片及钡剂灌肠影像学表现。结果:立位腹平片表现为低位小肠不全梗阻10例;肠淤张2例;钡灌肠表现“?”征、细小结肠、结肠框缩短、盲肠离位、结肠僵直、无袋形、结肠异常收缩、排钡延迟等。结论:X线钡灌肠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渗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巨结肠类缘病患者的钡剂灌肠X线表现.结果 16例中9例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有痉挛狭窄,4例结肠张力高,呈“腊肠样”,不扩张或稍扩张,2例呈“跳跃型”狭窄段与扩张段相间,1例为全结肠型细小,24 h复查14例结肠内大量钡剂残留.结论 当临床怀疑有先天性巨结肠而行钡剂灌肠检查时,在出现以下X线征象时应警惕有巨结肠类缘病:(1)痉挛段较长,有较多切迹,痉挛段与扩张段之间没有移行段;(2)结肠张力高,形态僵直如“腊肠样”;(3)“跳跃型”;(4)“全结肠型”细小狭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钡灌肠联合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x线片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先天性巨结肠或巨结肠同源病患儿的消化道钡餐、钡灌肠及钡滞留X线片影像资料。结果30例患儿中先天性巨结肠19例,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11例;钡灌肠显示,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组较先天性巨结肠组患儿狭窄段发生率少,直肠扩张发生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显示,病变部位钡剂传输时间明显延长。结论消化道钡餐联合钡灌肠及钡滞留X线片检查对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殷文良  李书 《中国临床研究》2011,(7):623-624,548
目的研究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特征性表现及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8例新生儿的腹部X线平片及钡灌肠影像资料。结果 8例腹部X线平片均显示异常,均有全腹小肠胀气,伴气液平面6例,无1例结肠充气扩张;钡灌肠表现为结肠细小,宽径0.4~1.0cm,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管呈细绳状。钡灌肠正确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6例,3/4诊断准确。结论腹部X线平片异常可提示巨结肠,钡灌肠可正确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正确合理使用检查方法及掌握其影像学特征,对早期诊断新生儿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14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钡灌肠影像与手术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钡灌肠检查方法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术前诊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有完整钡灌肠及手术资料的3岁以内的先天性巨结肠病例114例,将其X线影像与手术所见进行时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手术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而钡灌肠检查97例肯定诊断、1例可疑诊断、4例诊断正常、12例在新生儿期未见明显异常,以后复查钡灌肠肯定诊断;在钡灌肠确诊的109例先天性巨结肠。痉挛狭窄段显示82例与手术所见一致,27例短于手术所见。【结论】X线钡灌肠检查方法时于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确定病变范围、指导手术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结肠双对比气钡灌肠造影,即是将钡剂及气体注入结肠经 X 线检查,由于气体及钡剂密度不同,增加了检查部位的对比度,从而达到诊断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及迴盲部疾病的目的。放射科护理人员在进行钡灌肠造影时,应掌握注  相似文献   

9.
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影像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钡剂X线造影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我院经手术证实的24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在X线影像上的不同表现。结果:19例经钡灌肠显示盲肠或结肠位置异常,其中17例显示盲肠位于右上腹或偏左中腹,2例显示结肠均位于左侧腹部,5例经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显示为十二指肠有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结论:钡剂灌肠和选择性上消化道造影,目前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仍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92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直肠肛管背侧纵切吻合法治疗先天性巨结肠21例,经与Duhamel改良术式比较,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采用直肠肛管背侧纵切吻合法治疗先天性巨结肠21例,均为男性,年龄4个月~9岁,平均1岁7个月。生后均有便秘、腹胀等典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状和体征,经钡灌肠检查诊断,术后全部由病理切片证实。其中短段型2例,常见型14例,长段型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先天性的肠道畸形,是由于乙状结肠下端或直肠上端肠壁肌层Auerbarch氏神经丛先天性缺如或减少,遂致该段肠管丧失蠕动能力,于是粪便淤积在近段结肠内日久引起近端结肠代偿性肠壁肥厚和继发性肠腔扩张,临床上出现顽固性便秘和腹胀、贫血、营养障碍等,有时可出现巨结肠危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在便秘、以肠神经元异常为代表的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钡灌肠、肛门直肠测压、直肠黏膜乙酰胆碱酯酶测定不能明确诊断的先天性巨结肠,或疑合并巨结肠同源病等肠神经元异常便秘性疾病,全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拍片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为手术、手术后病检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同源病及先天性巨结肠并巨结肠同源病提供了证据.结论:全消化道钡餐及钡分时段滞留拍片,可为肠神经元异常便秘性疾病提供重要诊断参考,并具有胃肠传输功能与胃肠生理、病理形态兼顾优势.至少是对该类疾病诊断困难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3.
樊长河 《临床医学》2011,31(11):60-61
目的总结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对开封市儿童医院外一科收治的27例巨结肠类缘病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7例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根治术前全部行钡灌肠X线检查,共有9例可见典型狭窄、扩张段;行直肠肛管测压有11例出现直肠肛管抑制反射;乙酰胆碱酯酶测定9例阳性;术后均通过病理明确诊断,3例术后仍腹胀、便秘,二次手术将回肠末端拖下与直肠吻合而治愈,余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巨结肠类缘病的术前诊断困难,临床症状酷似先天性巨结肠症状,部分患儿可保守治疗而治愈,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是有效的治疗措施,手术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4.
病例,男,34岁。因低位性肠梗阻两天收住院。入院前一月曾有左下腹痛及腹泻史,经服药治疗好转。入院后行结肠造影,由于钡剂不能灌入而放弃。纤维结肠镜插入困难。X 线腹部平片提示腹部多个大小阶梯状液平,结肠显著胀气。肛诊直肠空虚,未触及肿物。当晚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大小肠高度胀气,减压后发现乙状结肠中部有10cm 肠段肿胀、僵硬,与周围肠管粘连成角,分离后当即从肛门排出大量粪便,未作特殊处理,关腹,术后抗炎治疗。三周后再次出现低位肠梗阻,纤维结肠镜检见乙状结肠中部肠腔狭窄、僵硬,外观高低  相似文献   

15.
经肛门Soave术根治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肛门Soave术根治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方法、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直肠齿状线上0.5cm前高后低环状切开直肠黏膜,向近端游离达腹膜返折后切开浆肌层入腹,经肛门游离结肠切除病变段,拖出结肠与肛门吻合。采用该术式根治新生儿、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9例,均经钡灌肠、病理切片确诊为短段型或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结果:本组9例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120—160min,平均135min(包括等待病理时间45min)。术中出血10-20mL,未输血。除一例并发肛周湿疹外,无其它并发症。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2d,均痊愈出院。随访9个月至2年,每日排便1-3次,无腹胀、便秘,无肛周粪污、肛门失禁,无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肛指检查无直肠肌鞘及吻合口狭窄,排便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结论:该手术全部操作均经肛门完成,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是治疗新生儿、婴幼儿短段型和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的新型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月~2009 年11月,我们对37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Swenson手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体温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个月~5岁.其中1个月患儿3例,2~6 个月19例,7个月~1岁8例,2~5岁7例.普通型巨结肠14例,短段型16例,全结肠型7例.根据术前钡灌肠X 线片中移行的位置,采用Swenson 术式行巨结肠根治术.  相似文献   

17.
2000/2007年我院共收治左侧结肠癌性梗阻56例,均采用一期切除吻合,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本组男42例,女14例,年龄40~82(平均59)岁。出现肠梗阻的症状到就诊时间26h~10d。结肠脾曲16例,降结肠19例,乙状结肠21例。均以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就诊,肛门指诊无阳性发现,X线腹部立位平片示低位肠梗阻。X线钡剂低压灌肠或电子结肠镜检查初步诊断为结肠肿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结肠冗长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2000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24例成人结肠冗长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行乙状结肠切除者14例,其中通过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切除者8例;横结肠切除者3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切除,将脾曲横结肠向下游离与直肠上端吻合3例;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切除,再将横结肠右半拉下与直肠上端吻合者2例;全结肠切除,回肠末端与直肠上端吻合者2例。结论:根据顽固性便秘病史和X线钡剂灌肠透视或仿真肠镜检查结果可确诊成人结肠冗长症。外科手术治疗该病效果确切,有症状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梗阻的病因及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8—2023年间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外科手术证实的87例新生儿肠梗阻的腹部平片、上消化道水溶性碘剂造影和下消化道灌肠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87例新生儿肠梗阻患儿中43例行上消化道水溶性碘剂造影、44例行下消化道灌肠检查。上消化道造影患儿腹部平片表现出高位的肠管积气扩张,下消化道造影腹部平片表现出低位肠管积气扩张;上消化道造影呈现出造影剂通过受阻的十二指肠、空肠或回肠梗阻等特点;下消化道灌肠造影呈现出结肠细小的特点。再行外科手术以探明梗阻原因及解除梗阻病变。经外科手术证实先天性肠旋转不良7例(8.0%)、十二指肠闭锁9例(10.3%)、空肠闭锁14例(16.1%)、回肠闭锁15例(17.2%)、肠旋转不良伴十二指肠闭锁1例(1.1%)、肠旋转不良伴多发小肠闭锁2例(2.3%)、环状胰腺5例(5.7%)、环状胰腺伴十二指肠闭锁2例(2.3%)、胎粪性腹膜炎伴小肠坏死4例(4.6%)、胎粪性腹膜炎伴肠闭锁8例(6.9%)、胎粪性腹膜炎伴肠坏死及肠闭锁6例(6.9%)、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6例(6.9%)、小肠扭转及坏死3例(3...  相似文献   

20.
41例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特点,判断根治术的安全性及术后肛门直肠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收集行根治术的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41例的完整临床资料。术后定期复查,并对患儿肛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41例均有低位不全肠梗阻病史。钡灌肠造影示:结肠僵硬,结肠框呈“?”改变.痉挛段结肠有锯齿样改变。肛门直肠测压:RAIR 40例阴性(97.36%).1例可疑,直肠壁易疲劳。15例出现泛发性收缩(36.5%),11例排便时肠道推进性蠕动波消失(26.8%)。18例直肠黏膜吸引活检16例未见神经节细胞.2例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4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4年,获访32例。肛门功能异常者5例(15.6%),污粪3例(9.3%),其中2例是长段型巨结肠。失禁1例(0.3%),便秘1例(0.3%)。结论: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根据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的特点大多数病例可得出正确诊断。根治术安全可靠。长段型巨结肠肠管神经发育不完善易导致术后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