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CD105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50例正常肺组织标本中CD105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特征中的表达差别。结果 CD105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有无胸膜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织之间CD105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CD105高表达,并存在着CD105阳性的血管新生,检测CD105蛋白可能对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62P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应用流式细胞术对75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62P表达进行荧光免疫检测,其中45例肺癌患者作手术前后对照分析,并与30名正常人(献血员)进行对比研究。75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62P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手术后外周血中CD62P表达显著高于手术前(P<0.0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62P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有关;Ⅲ期、Ⅳ期和Ⅰ期、Ⅱ期之间CD62P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D62P表达与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提示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62P的表达水平具有高灵敏、快速和定量等优势,可作为肺癌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内皮唾液酸蛋白(CD248)是近年来发现的人类肿瘤标记物之一,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并对肿瘤的细胞生长、血管生成、浸润及转移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CD24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状态,希望揭示CD248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能关系,探讨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肿瘤组织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石蜡切片中CD24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D248蛋白呈现棕褐色、细颗粒状物,弥漫性分布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膜上和细胞间质,CD248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73.08%。生物学统计结果表明,CD248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临床分期等密切相关(P均<0.01);而与肿瘤患者的年龄和性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肿瘤部位等无关。结论CD248可能是一个参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TGF-β1(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ELISA法检测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数量及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TGF-β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与TGF-β1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诱导TGF-β1表达水平的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MSCT征象与CD44v6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术前进行MSCT扫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肿瘤标本进行染色,检测CD44v6在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CD44v6在肿块最大径〉3cm的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3cm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MSCT上肿块轮廓出现分叶征、边缘出现短毛刺或棘状突起者,CD44v6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②CD44v6在淋巴结转移组肺癌中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③CD44v6在胸膜受累组肺癌中的表达高于胸膜未受累组;④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NSCLC的MSCT征象与CD44v6表达具有重要关系;CD44v6的异常高表达可能在NSCLC的浸润和转移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ERCCI与BRCA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2例肺癌,24例癌旁组织ERCCI与BRCA1的表达。结果NSCLC中ERCCI与BRCA1在癌旁组织内表达高于癌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CA1在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LC中,ERCCI与BRCA1在癌旁组织的表达高于癌组织,BRCA1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1例肺癌患者和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MUC1基因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术前10例NSCLC患者检测到外周血肺癌微转移,外周血微转移与肺癌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P-TNM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中未检测到MUC1 mRNA表达.结论MUC1基因mRNA RT-PCR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曹磊  任华 《武警医学》2011,22(5):398-400
 目的:探讨系统清扫N1组淋巴结对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的影响.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52例非小细胞肺癌分别进行N1组淋巴结系统性清扫,并结合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清扫平均34(15~62)个,其中纵隔淋巴结清扫平均16(8~32)个,N1组淋巴结清扫平均12(6~23)个,13~14组淋巴结清扫平均3(1~6)个.全组中无淋巴结转移(NO)14例,N1组淋巴结转移21例,其中仅第13~14组淋巴结转移者7例.结论:作为肺癌分期的重要指标,对N1组淋巴结术中系统清扫尤其是对第13~14组的清扫并进行病理分析,对于提高肺癌诊断分期的准确性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TGF—β1(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ELISA法检测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数量及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TGF-β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与TGF—β1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诱导TGF—β1表达水平的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3+CD28+T细胞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40例有可测量病灶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NP方案化疗,化疗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CD28+T细胞的数值,进行有效组(CR+PR)、稳定组(SD)、进展组(PD)和正常对照组四组间比较,并进行疗效与CD3+CD28+T细胞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化疗前有效组的CD3+CD28+T细胞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稳定组和进展组均低于对照组(P=0.003,P=0.000);有效组明显高于稳定组和进展组(P=0.036,P=0.000),稳定组高于进展组(P=0.000)。疗效与CD3+CD28+T细胞数值的相关系数r=0.672(P=0.000)。结论化疗前CD3+CD28+T细胞检测值与化疗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化疗前CD3+CD28+T细胞数值高,则化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44分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黏附分子CD44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72例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中CD44水平,与正常人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对照,应用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肺癌组外周血CD44含量为(57.85±1.99),明显高于正常人组(43.03±2.33)(P<0.01)及慢性支气管炎组(45.37±1.79)(P<0.01),CD44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类型不呈相关性(P<0.05),但与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相关(P<0.01或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4含量可作为肺癌患者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单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7例,应用吉西他滨1125mg/m2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为24.3%,生活质量改善12例(32.4%),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结论吉西他滨单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肯定,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毒性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形态学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22例,所有入组病例均采用奈达铂80~100mg/m2静脉注射,第1天,吉西他滨800mg/m2静脉注射,第1、8天,每21天重复用药,连用两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同时给予托烷司琼5mg,静脉注射,每天1次,对症止吐。结果本组病例疗效评价,其中CR0例,PR8例,NC6例,PD8例,RR(PR+CR)为36.4%(8/22),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恶心呕吐,无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骨髓抑制轻,Ⅰ~Ⅱ度骨髓抑制16例,Ⅲ度骨髓抑制2例,无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肺癌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毒性反应可以控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IL-1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IL-1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11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17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IL—17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IL-17的表达主要位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质,呈黄褐色,与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IL-17的表达差异在NSCLC患者的年龄(P=0.743〉0.05)、性别(p=O.886〉0.05)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在NSCLC的分化程度(P=0.028〈0.05)、淋巴结转移(P=0.042〈0.05)和临床病理分期(P=0.023〈0.05)方面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17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形成、分化、增殖和转移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5例肺癌组织中COX-2和E-cadherin的表达状况。结果①肺癌组中COX-2和E-cadherin的总阳性率分别为61.54%和63.08%;②在淋巴结转移组,COX-2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11%和53.3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COX-2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在I+Ⅱ期分别为53.66%和68.29%,低于和高于Ⅲ期病例中的表达率79.17%和29.17%,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COX-2阳性表达与E-cad-herin阳性表达呈负相关。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中COX-2高表达和E-cadherin的低表达在肺癌的发生、恶性演进过程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2例放化疗后未控制病情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氩氦刀冷冻联合介入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NSE、CEA、CY21-1)含量及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s)值(I.S%、I.O.D%),观察其疗效及1年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血清标志物测定明显降低,(P<0.01);I.S%、I.O.D%值明显降低,(P<0.05);有效率79.0%(49/62),1年生存率80.6%(50/62)。结论氩氦刀联合介入对复治性非小细胞肺癌仍然有效。是解决复发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金属硫蛋白1M(metallothionein 1M,MT1M)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迁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购得144对NSCLC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SCLC组织中MT1M的表达,分析其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并在体外细胞Transwell功能实验中分析MT1M对NSCLC细胞侵袭和迁移的作用。结果 MT1M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χ2=143.23,P<0.01),并且NSCLC组织中MT1M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χ2分别为18.66、12.73,P均<0.01),MT1M抑制NSCLC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结论 MT1M在NSCLC组织中异常低表达,其异常低表达可能与NSCLC患者肿瘤转移相关,并且提示NSCLC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浆循环Fhit基因D3S1300位点杂合性缺失(LOH)作为肿瘤标志物在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以微卫星技术检测58例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浆及肿瘤组织以及40例非肺癌肺科住院患者血浆Fhit基因D3S1300LOH的表达情况.结果58例NSCLC患者中肿瘤组织D3S1300 LOH检出率为41.4%(24/58),在其匹配的血浆中D3S1300 LOH检出率为29.3%(17/5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浆游离DNA D3S1300 LOH检出率为5%(2/40),与NSCL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循环DNA Fhit基因D3S1300 LOH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肺癌肿瘤筛选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