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二期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合并椎管狭窄的严重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前后方均有明显压迫合并椎管狭窄的CSM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二期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观察手术并发症情况及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双手10 s握拳试验、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观察开门大小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得到12个月及以上有效随访。12个月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7.5±2.0)分提高到(15.3±1.2)分,影像学随访示椎管减压充分,未见关门现象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2周恢复正常;2例出现C5神经麻痹,经高压氧等治疗,2个月后完全恢复;1例出现颈后切口血肿,经扩创引流后治愈。结论分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创伤小,脊髓神经功能改善良好;在后路手术的基础上,二期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可更好地解除脊髓压迫,并发症少,避免了前路跨多节段减压植骨内固定而导致的内植物失败、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对存在有合并疾病的年龄较高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髓钳夹型颈椎病Ⅰ期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一次性手术完成颈椎后路双开门减压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前后JOA评分及X线、CT和MRI检查分析其疗效。结果:本组22例术前JOA评分平均(8.5±2.2)分,术后1个月时JOA评分平均为(13.7±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1.5+5.1)%。21例术后3、6、12个月获得随访,JOA评分平均分别为(13.9±2.2)分、(14.9+1.4)分、(15.0+1.2)分,平均改善率为(63.2±4.3)%、(75.3±3.1)%、(75.6+3.0)%。11例术后13~24个月JOA评分平均为(14.7±1.8)分,平均改善率为(70.3±3.9)%。5例术后36~42个月JOA评分平均为(14.4±2.1)分,平均改善率为(69.4±4.6)%。术后各段X线、CT和MRI检查显示钳夹节段颈髓压迫明显解除,内固定无松动。结论:脊髓钳夹型颈椎病施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在一定条件下安全可行,术后近期疗效明显,能避免患者二次手术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与T2WI序列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的96例MCSM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MRI检查,观察DTI和T2WI序列图像,测定神经根各项异性分数(FA)与表观扩散系数(ADC),采用颈椎JOA量表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术后FA、ADC值与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96例患者术前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11例,术后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3例;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JOA评分、FA值都较手术前显著升高,ADC值较手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JOA评分与FA值呈正相关(P<0.05),但术后JOA评分与ADC无相关性(P>0.05)。结论 DTI与T2WI序列检测可以反应患者颈椎的病变情况,并且可对术后恢复情况起到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63例CSM患者临床资料,根据JOA标准对手术前后患者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平均随访17.6个月,平均改善率为61%。JOA评分术前8.51分,术后14.20分,两者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63,P=0.000)。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可有效地用于CSM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蒋维利  牛国旗  周功  刘涛  陈辉  聂虎 《安徽医药》2018,39(4):471-473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MRI髓内信号发生改变与节段性椎间不稳的相关关系。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63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41~65岁,平均年龄(52.48±10.20)岁。以术前髓内 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为Ⅰ组(28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为Ⅱ组(24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Ⅲ组(11例)进行分组。对3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病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JOA)、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脊髓压迫率、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最大活动度及责任椎间隙活动度(ROM)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患者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脊髓受压最严重节段脊髓压迫率、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最大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病程、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病程长于Ⅰ组和Ⅱ组(P<0.05),Ⅰ组与Ⅱ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ROM大于Ⅰ组和Ⅱ组(P<0.05),Ⅱ组ROM大于Ⅰ组(P<0.05)。结论 椎间隙活动度增大是CSM患者T2WI髓内高信号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官丙刚  邓树才  韩燕 《天津医药》2015,43(8):954-957
近年来,颈脊髓MRI 中T2WI 髓内高信号(ISI)的形态及程度的变化一直被视为颈脊髓压迫性疾病治疗效果的一项预测指标。但是,目前对于颈椎MRI T2WI ISI 的临床和影像学意义仍存在争议,原因之一是缺乏评价MRI 信号强度的理想分析方法。明确脊髓型颈椎病(CSM)术前T2WI ISI 的类型对于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当前更倾向于认为术前多节段T2WI ISI 或清晰高亮型T2WI ISI 信号往往意味着预后较差,而术后减弱的T2WI ISI 信号可能会有更好的预后。本文就近年来关于颈脊髓内高信号与CSM 预后关系报道进行复习,在其发生的病理基础、影像分型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等方面作一综述,以便更充分地了解这种信号变化(T2WI ISI)在颈椎疾患治疗中对预后判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342例手术方式为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或单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制定的脊髓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患者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情况,结合Odom等分级方法对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级,评价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9年3个月,平均3年5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11.5分,术后平均15.1分,术后平均改善率85.3%。Odom等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分级:优196例(57.3%),良83例(24.3%),可52例(15.2%),差11例(3.2%),优良率81.6%。结论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优良率81.6%,JOA改善率85.3%,有利于大部分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重度颈脊髓压迫患者术前术后MRI变化,指导颈椎病的治疗及疗效评价。方法收集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骨科2011年11月21日~2014年5月15日525例颈椎手术患者和38例体检中心健康人群一般资料、术前术后JOA评分及颈椎MRI资料,并根据颈脊髓受压程度及影像学表现选取中重度颈脊髓受压患者221例,其中中度受压组168例,重度受压组53例,观察颈脊髓形态并测量C3~7脊髓及椎管矢状径。结果 (1)中度组术前JOA评分为(7.96±2.54)分,术后JOA评分为(12.42±2.18)分;重度组术前JOA评分为(6.88±2.57)分,术后JOA评分为(12.31±2.24)分。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中、重度颈脊髓受压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5.45%±2.01%)、(44.60%±1.17%)。受压程度越小,JOA评分改善率越好(P0.05)。(2)正常人群脊髓矢状径(6.68±0.80)mm,椎管矢状径为(16.27±0.35)mm;中度组术前脊髓矢状径(5.81±0.41)mm,椎管矢状径为(12.30±0.32)mm,术后脊髓矢状径(6.77±0.65)mm,椎管矢状径为(15.05±0.61)mm;重度组术前脊髓矢状径(5.01±0.65)mm,椎管矢状径为(11.40±0.44)mm,术后脊髓矢状径(6.64±0.71)mm,椎管矢状径为(14.95±0.77)mm。与正常人群相比,中重度颈脊髓受压患者的脊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明显狭窄(P0.05)。中、重组术前术后矢状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管狭窄程度明显改善。(3)中重度颈脊髓受压患者颈椎MRI中T2节段高信号术前共181例;术后T2高信号好转101例。结论 (1)术前颈椎MRI可较清晰的显示颈椎、椎间盘及周围组织的病变程度;术后颈椎MRI为评价颈椎手术疗效、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及康复锻炼的指导等提供科学客观的影像学资料。(2)中重度脊髓压迫患者术前术后的MRI脊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改变与JOA改善率密切相关,脊髓受压越轻,术后改善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闫志  荆珏华  钱军  田大胜  陈磊  朱斌 《安徽医药》2016,37(11):1405-1408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早中期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不同术式分为A组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0例)和B组后路钉棒内固定组(15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后凸角(Cobb角)、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表(ODI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35例患者均获随访。结果 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B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obb角术后为(8.47±1.67)°较术前(13.28±3.12)°减小,VAS评分术后为(2.30±1.10)分较术前(7.10±1.20)分改善,ODI评分术后(13.70±3.50)分较术前(43.80±5.50)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obb角术后(5.37±2.21)°较术前(13.83±4.54)°减小,VAS评分术后(1.90±1.20)分较术前(7.10±1.10)分减少,ODI评分术后(13.90±3.10)分较术前(41.10±5.30)分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手术前的Cobb角、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Cobb角矫正及防止丢失上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Frankel分级,A组术前D级7例,E级13例,术后D级3例,E级17例,术前B组D级5例,E级10例,术后E级15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不做病灶清除,其疗效优于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早中期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低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盐酸曲马朵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36~ 65岁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女性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曲马朵PCIA组(A组)、右美托咪定联合曲马朵PCIA组(B组),每组35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比较两组术后24 h和48 h时段患者的疼痛评分;记录各时间段患者镇静评分、睡眠评分、盐酸曲马朵消耗量、哌替啶肌内注射次数及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VAS评分均小于4分.B组术后24、48 h等时间点的VAS评分(3.2&#177;0.3)分、(2.7&#177;0.3)分,均低于A组的(3.8&#177;0.4)分、(3.2&#177;0.2)分(t24=7.099,t48=8.204,均P<0.05).而两组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小于1分,但B组睡眠评分(3.1&#177;0.7)分,低于A组的(4.2&#177;0.8)分(t=6.122,P<0.05).B组患者盐酸曲马朵消耗量[(625.2&#177;113.7)mg]、哌替啶肌内注射次数(2.1&#177;1.9)次,均小于A组[(782.9&#177;102.6)mg,(5.2&#177;2.2)次](t=6.092、6.309,均P<0.05).结论 低剂量右美托咪定可提高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后盐酸曲马朵PCIA效果,并有助于减少盐酸曲马朵消耗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损伤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3-C6椎板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7-36个月;平均2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7.1±2.3)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3.3±2.7)分;其中优8例,良9例,可4例,差0例。测量骨性椎管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5.0mm。13例患者在术后6-18个月复查颈椎MRI提示术前颈髓受压高信号明显恢复。结论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在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68例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镜(MED)治疗,观察疗效。结果随访3月后,x线片检查示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生理曲度正常。术后MRI检查显示突出椎间盘及神经根压迫消失。术前.JOA脊髓功能评分为(9.12±1.24)分,ODI评分为(77.62±9.9)分术后3个月随访,JOA脊髓功能评分为(14.27±2.25)分,ODI评分为(16.52±3.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疗效评价,优41例,良21例,可6例,差0例。结论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动态MRI结合临床表现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均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亚健康组(A组)35例,该组患者主诉颈肩部不适但非颈椎病;B组35例,该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与CSM符合但常规MRI结果无异常;CSM组(C组)35例,该组患者为确诊CSM.105例患者均进行X线片及MRI检查,用统计学方法比较结果.结果 B组及CSM组JOA评分、X线结果中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椎管矢径比,中立位、过伸位及过屈位MRI椎管矢径与亚健康组比明显较低,而比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常规颈段MRI及动态颈段MRI检查中出现脊髓受压呈念珠样改变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中颈椎动态MRI具有重要的价值,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表观弥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与定量CT(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所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对121例腰腿痛患者进行腰2~4椎体QCT检查,并根据骨密度分为骨密度正常组、骨密度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再对患者进行腰椎MR检查,先行常规矢状面T2WI、T1 WI和横轴面T2WI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采用自旋回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序列( b值为0和600 s/mm2),行椎体矢状位DWI扫描,在ADC图上测量腰2~4椎体ADC值。最后分析ADC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男性各组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女性骨密度正常组ADC(0.45&#177;0.13)&#215;10-3 mm2/s,与骨量减少组(0.302&#177;0.0677)&#215;10-3 mm2s/及骨质疏松组(0.2869&#177;0.0475)&#215;10-3 mm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男性BMD与ADC值无相关性,女性BMD与ADC值呈正相关( r =0.545, P <0.01)。结论 DWI可从骨髓分子运动水平研究骨质疏松的病理生理变化,对骨质疏松进行无创性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40例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分析,探讨MRI对其诊断的优越性。方法受检者均取仰卧位。平扫:矢状位T1WI FSE-430/18,T2WI FSE-4500/108,STIR序列IRFSE-2400(80)/30,横断位CBASS 3D-8.3/4.1,OB4.0 mm,FOV250-350,反转角度(FA)45°~90°,矩阵256×256。增强扫描: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2 ml/kg。结果转移部位:颈椎1例,胸椎8例,腰椎7例,骶椎5例,胸腰椎12例,腰骶椎2例,胸腰骶椎5例。单纯椎体转移12例,椎体伴附件转移12例,椎体转移伴病理骨折15例,椎管与脊髓侵犯及软组织块影13例。溶骨型转移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硬化型转移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STIR序列呈低信号。混合型转移呈不均质或弥漫型高信号。注射Gd-DTPA可呈中等度增强或明显增强。结论 MRI诊断脊柱转移瘤有极高的敏感性和更大的扫描视野,容易发现附件侵犯与软组织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采用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置入锁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2年12月,采用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置入锁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33~75岁,平均56.5岁。25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次全切的椎体C4、C5有9例,C5、C6有15例,C6、C7有1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阶段均拍摄颈椎正侧位、颈椎过伸过屈位X片、颈椎MR。了解颈椎病变部位脊髓受压情况、颈椎稳定性及术后颈椎高度、曲度、钛笼钢板螺丝钉位置和颈椎融合情况。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疼痛评分。结果手术时间为(120±30)min,术中出血量为(150±50)ml。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随访2~24个月,平均12.5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6.2±1.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5)分,平均改善率为(82.3±11.4)%;VAS平均分为2.1分,随访期间未发现钛笼移位、螺丝钉松动及病变部位脊髓再受压现象。结论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置入锁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不仅能及时有效解除脊髓神经压迫,而且能迅速恢复颈椎曲度和高度,重建脊椎稳定性,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为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经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下关节突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改良术式进行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JOA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6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6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融合良好。结论该术式能对椎管充分减压,椎间融合满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宇卫 《江苏医药》2012,38(10):1177-1179
目的观察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SM行颈前路减压术患者32例,分为两组:A组12例,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B组20例,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用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随访3-24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A组术后与术前评分差值大于B组[(5.50±0.90)分vs.(2.40±0.89)分](P<0.01);MRI显示,A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于B组[(3.363±0.258)mm vs.(2.637±0.412)mm](P<0.05)。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CSM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的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4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均行早期减压手术治疗。对比治疗前后JOA评分变化。结果手术治疗优良率82.2%。术后JOA平均评分(9.31±1.86)明显高于术前(5.24±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及时正确的诊断,正确把握手术时机,积极外科干预可取得较好的lf缶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