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后正中入路、Wiltse手术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3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23例行后正中入路TLIF手术(后正中入路组),14例行Wiltse入路TLIF手术(Wiltse入路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融合情况,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5.7个月,两组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X线片显示滑脱复位无丢失、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器械无松动或断裂.术后末次随访时Wiltse入路组融合率为86%,后正中入路组融合率为87%.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7.8±25.6)min、(128.5±38.7)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03.5±16.4)ml、(284.4±27.6)ml(P<0.05).Wiltse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治疗后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正中入路、Wiltse入路TLIF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均可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效果,Wiltse入路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术后恢复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2.
杨剑  康建平  王松  雷飞 《西南军医》2014,(3):257-260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A组)与传统腰椎后正中入路椎间融合术(B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120例,B组165例。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融合率,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下腰痛(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估计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但A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 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压融合术与传统腰椎后正中入路固定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腰痛残留率低,并能早期起床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LIF手术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9例患者依据TLIF术入路方式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75例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对照组:74例患者,实施传统后正中入路。对比两组围术期各项指征与术后VASJ、OA 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均为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与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术后组间评分差异明显( P<0.05)。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行TLIF术医治腰椎退变性疾病,对多裂肌与神经功能损伤明显较传统入路方式小,且微创、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TLIF手术在腰椎退行性滑脱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12例。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椎间融合器未见移位、松动,内固定无断裂、滑脱等并发症。术后JOA评分22-29分,平均28.2分,满意率91.7%。结论TLIF手术入路在椎管外,椎管内干扰小,避免术后椎管内瘢痕形成,具有固定牢固、卧床时间短、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TLIF)联合单侧开窗加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13年1月我中心共收治32例腰椎滑脱患者,均采用TLIF联合单侧开窗加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采用腰椎JOA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32例均获术后随访,术后X线片示32例患者椎间基本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达96%,滑脱椎体复位率为85%。末次随访时按腰椎JOA疗效评价标准的结果:优20例,良11例,差1例。结论该项技术适合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腰椎滑脱椎体复位好、腰椎稳定且破坏少、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Wallis)置入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10例LDH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并植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3个月(平均9±2个月)。术后患者疼痛消失,症状与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视觉模拟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下腰痛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提示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不需减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对收治的45例不需减压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2例行传统手术入路(对照组),23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观察组)。随访时间均>1年。观察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cobb角矫正率、外周血肌酸激酶(CK)、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CK-MB水平、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术后VAS明显低于传统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差异(P>0.05)。外周血CK:术后24 h及3天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植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固定效果和传统组一样,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3月诊断为胸腰椎骨折的老年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4.3±8.4)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2.8±9.1)岁。观察组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对照组经后路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康复时间、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以及疼痛视觉摸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Cobb’s角和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3.21±0.62)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的(4.83±0.86)分;其术后的JOA评分(19.3±8.3)分也优于对照组的(14.3±7.2)分。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椎Zero-P椎间融合术与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在单节段颈椎间盘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Zero-P椎间融合术的观察组或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的对照组,每组25例,对比两组术中情况、手术前后JOA评分、椎体融合率、术后症状缓解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取髂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和12个月的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两组椎体融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症状缓解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后路手术上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0月,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患者67例,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及拆除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2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组(n=31)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n=36)。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VAS疼痛度。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周。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在疼痛VAS评分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变与传统术式的疗效比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3月-2012年7月间51例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15例采用微创小切口通道后路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结合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MIS-TLIF组),36例采用常规切口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Open-TLIF组)。效果评价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率。结果 5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20个月,平均13.6个月)。手术时间相似(t=0.386,P=0.702);MIS-TLIF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5);末次随访时,MIS-TLIF组VAS评分显著低于Open-TLIF组(t=-2.022,P=0.047)。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显示,两组Cage和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 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患近期疗效与Open-TLIF相当,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I检查对评价CT导向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75例患者MR图像.测量手术前及术后硬膜外压痕值、计算椎间隙高度率、对比手术前及术后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发生率,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硬膜外压痕纵轴值(8.2±3.0)mm.术后6月硬膜外压痕纵轴值(2.0±2.7)mm,椎间盘还纳值(6.1±2.5)mm.术后12月硬膜外压痕纵轴值(1.7±3.2)mm,椎间盘还纳值(6.4±2.6)mm.术后椎间盘还纳值与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值呈正相关性.术前、术后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RI检查能够有效评价PT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置入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esys)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39例,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39~60岁,平均46岁。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对术前、术后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测量椎间角度,计算椎间角度位移(ROM),进而评价其疗效。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角度位移(ROM)显著减少(P<0.05),手术相邻节段的术前ROM与末次随访时的ROM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明显,且对邻近节段无显著影响。后正中小切口经Wiltse间隙置入Dynesys内固定系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短、避免术后肌肉疼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我科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椎板开窗减压置入Wallis治疗。通过随访术前、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椎间隙高度的变化;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手术疗效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12个月)疼痛VAS评分别为8.2±1.4、2.6+1.8和1.8+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1);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12个月)X线侧位片Wallis植入节段的椎间高度分别为(8.2±2.4)mm、(10.2±2.3)mm和(10.1±1.8)mm,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12个月)植入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前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植入节段椎间高度较术后2周无明显丢失(P〉0.05);末次随访患者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4%,对手术整体的满意度为93.8%。结论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简便安全,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赵杨  鲁世荣  赵健  王雷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6):671-672,674
目的:观察治疗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的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以确定最佳的手术方法。方法:将40例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锁骨钩钢板的治疗方法及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方法,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JOA总体情况评定、JOA评分比较、肩锁关节疼痛VAS评定情况比较及安全性评价。结果: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6个月后JOA总体评定情况结果及JOA评分结果优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方法;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6个月后肩关节疼痛程度均轻于同时期克氏针张力带治疗方法。结论:锁骨钩钢板治疗不稳定性锁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频电针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90例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频电针组、针刀封闭组及传统电针组,于疗程后1周对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腰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中频电针组、针刀封闭组两组疗效、疗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优于传统电针组(P〈0.05),但两组之间疗效接近,VAS评分及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频电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接近针刀封闭治疗疗效,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微创椎间融合联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03至2016-12医院手术治疗的6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传统组,每组32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 并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临床功能ODI评分。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为(132.03±21.73)min,术中出血量为(186.39±51.32)ml,术后引流量为(64.17±31.71)ml,术后住院天数为(7.30±1.06)d,与传统组相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VAS、ODI评分比较,微创组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联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