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非上皮肿瘤,以往由于受病理检测手段限制,多将其诊断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免疫组化和电镜对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对胃肠道间质肿瘤有了新的认识。大约60%的间质瘤发生于胃,占胃肿瘤的1%~3%。笔者搜集2002年~2006年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螺旋CT检查资料的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22例,回顾分析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最常发生于胃(60%),以往常被误诊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CT在GIST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旨在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异生血管CT表现及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有异生血管的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14例,CT增强表现有异生血管给瘤体供血,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结果:单发团块影11例,两个或多个团块3块,9例肿块型囊变;肝左动脉供血的1例空肠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腹腔干分支供血的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胃间质瘤及1例肠系膜间质瘤;脾动脉供血的1例肠系膜间质瘤;髂外动脉分支供血的3例回肠间质瘤;髂内动脉供血的2例结肠间质瘤。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血供十分丰富,可由本脏器的原始血管供血,同时还可存在瘤体以外脏器的血管供血,在较大肿瘤的定位时,有异生血管形成时,以胃肠道间质瘤为多见,同时有异生血管的肿瘤以腔外型最常见,而绝大多数以恶性为主,同时也为临床术前手术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ta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非上皮来源性肿瘤,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胃(60%~70%)、小肠(25%~35%)[1],而发生于十二指肠的间质瘤较少,仅占小肠间质瘤的10%~20%[2],目前关于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起源的肿瘤,多发于中老年,最好发于胃,其次是小肠,发生在直肠、食管和结肠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直肠前壁的巨大间质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镜下套扎治疗胃间质瘤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多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中,发生几率最高的是胃(52%),其次是小肠、结直肠和食管,尤其好发生于胃底体交界处、胃底、胃体前壁、胃窦前壁、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移行处、升部与空肠移行处等。我院自2005年3月以来共发现102例胃间质瘤,并对其中的56例进行了胃镜下的套扎器套扎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MSCT表现及误、漏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经病理证实的初诊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表现.结果 79例中,CT定位正确66例(83.54%),其中定位食管2例,胃44例,小肠11例,结直肠7例,胃肠道外2例;CT确诊58例(73.4%),其中食管1例,胃41例,小肠9例,结直肠6例,胃肠道外1例;误诊主要疾病是平滑肌瘤、胃/肠癌、胃/肠淋巴瘤、纤维瘤等.10例(12.66%)伴发其他肿瘤,其中6例伴发其他肿瘤的间质瘤和1例间质瘤伴发神经纤维瘤病漏诊.结论 对肿块与胃肠道关系的错误判断和对间质瘤伴发肿瘤的认识不足是误、漏诊的主要原因;多方位观察、充分充盈胃肠道的薄层增强CT扫描可准确评判肿块与肠管的关系及其供血血管的来源;充分认识间质瘤伴发其他肿瘤的特点,有助于提高CT对GIST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在我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其中胃间质瘤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小肠间质瘤6例,直肠间质瘤1例。病理诊断1例有腹腔广泛转移,其余15例为局限性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的唯一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MSCT资料,4例术后随访7~36月。结果本组肿瘤源于胃10例,小肠5例,肠系膜1例。肿瘤平均最大径9.94cm±7.75cm,其中良性5例,直径不超过5cm,形态规则,强化轻而均匀。交界性5例,其MSCT不具特征。恶性6例,多呈分叶及多囊实性改变,不均匀显著强化,动脉期见结节或条带状显著强化,侵犯周边及远处转移。MSCT定位、定性准确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对恶性的阳性预测值为85.7%(6/7)。6例动态增强5min延时期肿瘤均见中度强化,5例分化不同的胃间质瘤三期动态强化曲线有差别。4例随访发现3例有术后转移。结论MSCT多平面重建及动态增强更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表现,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20世纪90年代以前报道的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经再次免疫组化证实80%以上为间质瘤。目前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的卡哈尔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ICC),该细胞是胃肠道中唯一表达原癌基因C—KIT(CD117)的细胞。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直径4.8~21.3 cm,平均直径约9.5 cm。发生于胃4例,小肠3例;CT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3例,瘤内低密度坏死4例,瘤内钙化1例,边缘清楚7例,病变腔内侧面溃疡,气体进入瘤内1例;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CT增值在27~58 Hu,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术后病理低恶性风险1例,中度恶性风险2例,高度恶性风险4例。免疫组织化学7例均显示CD117阳性。结论 MSCT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其定位和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但对肿瘤的危险程度的预测有一定限度;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计数的多少是胃肠间质瘤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可能是Cajal细胞,该肿瘤并不不见,以往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包括所有发生于胃肠道的平滑肌细胞,神经鞘细胞或平滑肌和神经鞘细胞双向分化的肿瘤以及未定分化的肿,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胃肠是质瘤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与经典的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不同,因此,本文重点阐述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结果本组中胃间质瘤7例,小肠间质瘤16例,结肠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1例,难以确定部位者5例。31例中良性3例,交界性6例,恶性22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实性者6例,不均匀实性者14例,囊实性混合者11例,有2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有3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内有斑点状变性坏死灶;25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区。3例良性者为均匀类圆形实性肿块,直径<5cm。交界性与恶性者形态、大小、密度等无明显差别,肿瘤直径均>5cm。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块,定位准确,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手术切除、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分析术前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5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5例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4例,3例直径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恶性9例,密度不均,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1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脾转移。交界性2例,直径分别为3.6cm和4.3cm。结论: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GIST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的一种非上皮性肿瘤,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病理学的新概念。为提高对其影像的认识,笔者搜集我院2006年1—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7例,分析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方法 对38例光镜诊断胃肠道平滑肌肿瘤用客免疫组化标记方法,组合分类判断各例组织来源。结果 发现光负诊断胃肠平滑肌肿瘤并非单一平滑肌源性(39.4%),还有神经源性(13.3%),混合性(42.1%)及未分化性(5.3%)。结论 应将胃肠道平滑肿瘤归为胃肠道间质瘤的范畴,用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观察阐明其组织发生,以期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6例,小肠12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1例,肠系膜2例。肿块横径1.2~22.0cm,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多向消化道腔外生长。平扫密度均匀8例,均匀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34例,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点状钙化。CT检出肝脏转移1例,椎体及肾脏累及1例,前列腺受累1例,输尿管受累1例。本组病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3.9%(39/42)。误诊为腹腔占位1例,后腹膜肿瘤1例,胃癌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能较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特征,以及与胃肠道的关系,并了解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胃间质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胃间质肿瘤由Mortin等人于1960年提出,曾被认为是不典型平滑肌肿瘤.近来大多数病理学家根据胃间质肿块独特的免疫组织化学表现,认为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胃肌壁间质肿瘤,不包括典型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及主神经肿瘤[1].以往文献以病理研究或个案报道居多,有关胃间质肿瘤CT表现的详细报道很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并探讨30例胃间质肿瘤的CT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附15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病的X线征象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资料,对其术前CT检查(12例)、常规X线造影(3例)、DSA检查(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间质瘤单发4例,多发1例(胃和小肠各有一个间质瘤),恶性间质瘤10例,均为单发。恶性肿瘤一般较良性肿瘤大。CT密度均匀性:良性肿瘤均匀3个;恶性肿瘤均匀3个,不均匀7个。CT密度:良性者与消化道壁相比密度相等3个;恶性者等密度3个,低密度3个,等低密度3个,等低高密度1个。肿瘤灶边缘:良性者3个均无分叶,界限清楚;恶性者有分叶5个,无分叶5个。CT增强后强化:良性者增强后强化均匀,恶性者增强后强化不均匀。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37例胃肠道间叶来源的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应用CD117、CD34、Actin、S-100四种抗体对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原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0例均表达CD117,阳性率100%;原诊为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的17例表达CD117,阳性率94.5%,其中2例只表达Actin.37例肿瘤中表达CD34阳性率72%、Actin阳性率56%、S-100阳性率10%.结论 在37例肿瘤中,35例为胃肠道间质瘤,占94.6%.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间叶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可靠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