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手术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对于36例肺癌患者施行肺切除和广泛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手术并发症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并未增加手术的并发症。肺癌淋巴结转移是按照肺淋巴回流方向逐级转移,有N2跳跃转移现象,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和外侵程度(T)呈正相关,周围型肺腺癌N2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与中央型肺癌N2总的淋巴结转移率相近。结论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标准肺癌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分布特点,以期为手术时淋巴结系统清扫提供参考,对接受根治性肺或肺叶切除术的740例肺癌进行回顾性总结。740例中一侧肺切除128例,肺叶或双肺叶切除612例。术中按照Naruke肺淋巴结分布图进行了系统淋巴结清扫。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率48.9%,其中N2转移率37.3%。第7和第4组淋巴结转移最活跃,淋巴结转移受肿瘤部位、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等因素影响。结论:为达到肺癌根治目的,术中应系统清除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和规律,以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合理的手术清扫范围。方法 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手术并给予纵隔淋巴结清扫,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转移纵隔淋巴结分布情况。结果 手术共清扫324组纵隔淋巴结,平均每例清扫6.2组,病理证实有癌细胞转移的110组,转移率为34%。结论 上叶癌以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居多,中、下叶癌则上、下纵隔均可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和多发性。只有广泛清扫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否则被视为非根治。  相似文献   

4.
肺癌一定要先分期后治疗 科学准确的临床分期是决定肺癌治疗方案的重要前提.肺癌临床分期方法分为无创分期和有创分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表现及诊断。方法对46例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行胸部CT及增强扫描,分析影像表现。结果46例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者,结节病8例,淋巴瘤14例,结核4例,转移性淋巴结癌20例。结论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螺旋CT能较准确地诊断。  相似文献   

6.
胸腔镜下小切口对肺癌淋巴结清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7例术前已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应用胸腔镜辅助下的小切口行肺叶切除并胸内淋巴结清扫。对病理类型和分级、淋巴结清除总数和转移数、生存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 平均每位患者清扫淋巴结数11.61枚,确诊有转移的淋巴结为382区471枚,分别占24.1%和20、6%。和传统开胸手术在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肺癌根治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能达到与传统开胸肺癌根治同等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合理的手术清扫范围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46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手术。结果本组共发现共清除纵隔淋巴结262组,病理证实有转移的90组,占34.3%。跳跃性N2在鳞癌和腺癌发生率的差别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只有广泛清扫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肺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华成 《江苏医药》1995,21(8):535-536
  相似文献   

9.
肺癌纵隔淋巴结清除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清除术的必要性和术后的效果。方法 自1995年5月-2002年7月,对27例肺癌病人进行根治性手术中,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清除,其中病理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21例(78%)。根据肺癌分期进行化疗。结果 27例手术病人,中心型肺癌18例,周围型肺癌9例;鳞状细胞癌14例,腺癌8例,小细胞癌5例。清除淋巴结116组.阳性64组(占56.9%)。结论 根治性肺癌手术对于病人的生存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指导对病人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46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合理的手术清扫范围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46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手术。结果本组共发现共清除纵隔淋巴结262组,病理证实有转移的90组,占34.3%。跳跃性N2在鳞癌和腺癌发生率的差别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具有跳跃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只有广泛清扫纵隔淋巴结才有可能达到根治,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气道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透壁针吸活检(EBUS-TBNA)诊断肺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50例肺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患者,均进行EBUS-TBNA诊断,对比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结果50例患者中,39例患者为恶性肿瘤,11例患者为良性病变;有6例患者在穿刺后产生气胸,压缩量<10%;痰中带血者33例;7例患者在穿刺过程中产生了血压升高、低氧血症以及一过性心动过速;未发生纵隔内出血、大咳血、纵隔气肿以及纵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对肺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患者所进行的诊断中实行EBUS-TBNA,能够提高诊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及其特点。方法对416例肺癌患者施行手术切除,并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行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结果清除淋巴结2871组。N1淋巴结转移率为20.5%,N2淋巴结转移率15.8%。原发肺癌(T)分期T1、T2、T3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2转移在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及小细胞癌分别为31.3%、43.8%、61.9%及83.3%。鳞癌N2转移中68.3%为1组淋巴结,腺癌N2转移3组以上者占42.0%。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42.0%。N2阳性者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占18.1%,下叶肺癌上纵隔转移占44.2%。结论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发性、跳跃.陛特点。癌体增大及外侵与淋巴结转移频度呈正相关,腺癌比鳞癌转移频度高。任何部位的肺癌均可跨区域纵隔转移。只有广泛清除肺内、同侧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在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亚甲蓝行SLNB,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入院的临床T1-2NoM0乳腺癌患者100例入选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同意SLNB替代ALND治疗的50例患者为A组,同意SLNB替代ALND治疗的50例患者为B组.依据前哨淋巴结(SLN)状况,对SLN阴性者仅行SLNB,SLN阳性者行AL-ND,比较分析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存率的状况.结果 B组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100)、100%(100/100),A组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100)、82% (82/100),两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NB可以指导临床开展缩小腋区淋巴清扫范围的手术,从而有效减轻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早期乳腺癌手术中SLNB对术中指导乳腺癌手术范围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探讨各病理类型、分期、部位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合理施行淋巴结廓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1998年10月至2005年3月施行根治性肺癌切除的194例病人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在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的是第10组36.6%(71/194例)、第11组22.7%(44/194例)和第7组14.4%(28/194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小细胞未分化癌76.9%(10/13例),腺癌59.3%(51/86例),鳞癌42.5%(37/87例)。T1期、T2期鳞癌和腺癌N0转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肺上叶癌较下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式纵隔淋巴结转移。肺下叶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机率高于肺上叶。结论 各种肺癌根治术均应常规清除第10、11和7组淋巴结,T1期、T2期腺癌纵隔淋巴结清除的彻底性要高于鳞癌。肺上叶癌纵隔淋巴结清除要注意其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肺下叶癌纵隔淋巴结清除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临床宫颈癌手术淋巴结切除处理方法,对其利弊进行评估。方法回顾2008。2011年3年间105例宫颈癌Ⅲ型子宫切除同时盆腔淋巴切除患者的淋巴病理检查结果,分析盆腔淋巴结切除的临床利弊和病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1)临床上未能了解淋巴结内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活性,难以区分细胞是侵入生长或被捕获杀伤凋亡。(2)部分病例切除淋巴结未达到95%切除,每一病例病理报告未达到95%的淋巴切片,阴性结果难以具有统计学意义。(3)术中无法确定1-2mm的淋巴完全切除。(4)文献报道术前CT检查发现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100%,漏诊率为33.3%,误诊率为0。结合PET探测结果更加准确。结论(1)判断淋巴结中的肿瘤细胞是免疫反应还是浸润转移,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必要性的关键之一。(2)“淋巴结病理阴性”结论难有统计学的意义,“淋巴转移阴性结果”只有参考作用。(3)手术可能有阳性淋巴遗漏。(4)CT、PET-CT的影像学阳性诊断指导下淋巴结切除的临床意义会更确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探讨两种蛋白的表达与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MLNM)的相关性。方法采集60例NSCL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及MMP-12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VEGF-C及MMP-12蛋白在NSCLC组织中呈高表达,分别为96.7%(58/60)和91.7%(55/6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χ2=63.83、58.85,P<0.01)。同时,二者在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χ2=20.317、P=0.000,χ2=5.644、P=0.018)。二者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以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但与术后肿瘤病理学分期(PTNM)有关(P<0.05)。在纵隔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VEGF-C与MMP-12蛋白的表达存在相关性(c=0.372,P=0.016)。结论 VEGF-C及MMP-12蛋白在NSCL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高表达现象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临床上抑制VEGF-C及MMP-12蛋白的表达有可能为NSCLC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对浅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浅表淋巴结病变的主要超声特点。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转移性浅表淋巴结组26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31例和淋巴瘤组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超声表现,比较3组患者淋巴结长径/短径、淋巴结血流分布和淋巴门髓质部形态。结果淋巴结长径/短径、淋巴结血流分布和淋巴门髓质部形态3组患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使用超声能够对浅表淋巴结病变有较好的鉴别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周建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89-190
目的探讨三维适彤放疗在食管癌纵隔转移淋巴结治疗中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本院诊治的32例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给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32例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经过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后,4例得到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9例稳定,总有效率为71.88%。放疗期间,13例患者出现放射性肺炎、12例出现放射性食管症状,但是症状不严重,并不影响正常治疗。结论对于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三维适形放射性治疗疗效显著,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晕下亚甲蓝法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用于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其对腋窝淋巴结分期的预测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北京丰台医院普外科所实施的60例行SLNB患者的病历资料.60例患者均于患侧乳晕皮下注射1%亚甲蓝2 ml(分4象限注射,每点注射0.5 ml),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 60例乳腺癌术中行SLNB病例中57例发现紧急的SLNB,检出率为95.0%.病理检查者发现28例腋窝淋巴结有转移,32例无转移.前哨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完全符合者54例,保受阴性者3例.SLNB的准确率为94.7%(54/57),灵敏度为89.3%(25/28),假阴性率为10.7%(3/28).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与年龄、肿瘤位置、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无关(P〉0.05).结论 乳晕下亚甲蓝法SLNB能准确地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首诊收治并由同一治疗组手术治疗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期PTMC病人106例,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肿瘤长径、肿瘤是否多灶及桥本甲状腺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并探讨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N0期PTM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6.79%(39/106),单因素分析后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长径、性别及多灶性相关(P<0.05),而与病人是否为桥本甲状腺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则发现性别、年龄、肿瘤长径及多灶性仍为cN0期PTM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5 mm及肿瘤呈多灶的PTMC病人更容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