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雌二醇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脑卒中诊断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上确诊为脑卒中的50例患者分别在发病24h内,治疗后第3、5、10、15d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雌二醇水平,在相同的时间点评价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缺损程度,并在治疗后第15d复查头颅CT或MRI.结果:治疗后3d、5d、10d、15d患者血浆雌二醇水平明显低于确诊24h内(P<0.01);治疗后15d雌二醇水平与10d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5d、10d、15d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确诊24h内(P<0.01);治疗后5d、10d、15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15d复查头颅CT或MRI,提示好转48例.结论:脑卒中患者血浆雌二醇水平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脑卒中的诊断与预后,在临床上可作为参考的血液指标.  相似文献   

2.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出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出血的发生率和原因。方法:78例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治疗,于24h内复查头颅CT或MRI,溶栓前后按欧洲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分。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出血,且几乎发生于溶栓后24h内,其原因与栓子溶解后血液渗出,继发性纤溶亢进,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再通后灌注损伤等有关。另外动脉内溶栓可能是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的有效方法。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是有效的,但可导致脑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静脉输病毒灭活普通冰冻血浆对脑出血早期防治血肿扩大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出血量小于30 mL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病毒灭活普通冰冻血浆200 mL缓慢静脉滴注,隔日1次,连用5次,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于治疗24、72 h和1个月后分别复查头颅CT,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治疗24~72 h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使用病毒灭活普通冰冻血浆可防治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提高疗效,且价格低廉,适于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脑血栓形成(CT)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LPA在CT的发生以及病情演变过程中反映血小板活化状态的作用,为临床抗血小板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比色法监测30例CT患者病后24 h内、7、21 d的血浆LPA浓度,并与20名健康人作对照.CT患者在发病24 h内同时测定血脂水平并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分别对CT患者发病24 h以内的血浆LPA水平、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T患者发病24 h内血浆LPA含量明显升高(P<0.01);发病7 d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发病21 dCT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24 h内血浆LPA浓度与CSS评分呈正相关(r=0.523,P<0.01).发病后24 h内血浆LPA浓度与血清LDL无显著相关性(r=0.282,P>0.05).结论 CT患者急性期血浆LPA水平升高,而后随着病情的稳定、好转,血浆LPA水平逐渐下降,至发病3周时LPA指标接近于正常水平.发病24 h内LPA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血浆LPA的变化反映了脑血栓形成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可作为CT性脑梗死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的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7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入院24 h内测定血清白细胞计数,分为白细胞正常组(I组)及白细胞异常组(Ⅱ组),并于入院后24~48 h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为急性脑梗死。入院时、治疗后14 d以NI 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90 d随访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入院及治疗14 d时,Ⅱ组NI HSS评分明显高于I组(P<0.05~0.01),BI评分明显低于Ⅰ组(P<0.05~0.01);治疗后14 dⅠ组NI HSS评分降低趋势明显优于Ⅱ组,治疗后90 dⅠ组mRS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Ⅱ组(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用于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吕桂润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234-23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与病变部位、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颅MRI或CT结果及治疗情况。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25%,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发生率越高。治疗4周后痊愈56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25%,说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依赖程度与抑郁症有显著的相关性,日常生活依赖程度越高,发生抑郁症越明显。积极的药物与心理治疗可减少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46例,对照组44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2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脑CT复查,并记录溶栓组的不良反应。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24 h、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 h、2周静脉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内颅内出血、颅外出血、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的病例分别占2.2%、6.5%、6.5%。结论: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不良反应率低,适用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颅降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颅降温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头颅降温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头颅降温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7、21、90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比较两组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7天后头顶降温组CSS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头颅降温治疗可以促进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MRI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价值及不同时间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行CT、MRI检查确诊后,分别于3h内溶栓和3~12h溶栓治疗各50例,对比诊断方法及疗效。结果:MRI确诊时间明显短于CT(P<0.01),而1.5T MRI与3.0T MRI无统计学意义(P>0.05)。CT、1.5T MRI、3.0T MRI在发现急性脑梗死病灶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T MRI发现平均病灶数最多。3h内溶栓组治疗后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3~12h组(P<0.001)。3h内溶栓组有效率为88%,高于3~12h组的66%。结论:MRI能够尽早确诊急性脑梗死,高场强(3.0T)MRI能够发现更多梗死灶;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且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及其与不同梗死面积、梗死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9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梗死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梗死组入院24 h、治疗7 d、治疗14 d及健康对照组血浆NT-proBNP水平,梗死组依照头颅MR检查结果按照梗死面积、梗死部位比较入院24h、治疗7d、治疗14d血浆NT-proBN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与入院24 h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梗死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组,并与入院24 h血浆NT-proBNP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梗死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16.840,P=0.00),入院24 h血浆肌proBNP水平最高,后逐渐下降,2周时最低;重症亚组入院24h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轻症亚组,轻症亚组高于健康对照组(F=102.386,P=0.00),且预后渐好转;大面积脑梗死亚组入院24 h、第7天、第14天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中面积脑梗死亚组,中面积脑梗死亚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亚组(F=188.694、200.641、181.731,P均=0.000);前、后循环脑梗死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0,P>0.05);2组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14.901,P=0.000),且梗死组入院24h血浆NT-proBNP水平与NIHSS、IMT呈正相关(r=0.692、0.672,P均=0.000)。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与梗死部位无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以用于评估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验证并讨论由传统中草药、天然药物科学组方、加工提取而成的多效益脑口服液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双盲、设安慰剂对照组 ,共治疗 15 8例经头颅 CT证实的脑梗死患者。根据统一制定的“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 ,进行了治疗前后的血脂、脂蛋白、动脉硬化指数、血黏度、血小板聚集功能、性激素 (血清睾酮、雌二醇 )及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监测的实验研究。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和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实验室各项检查指标改变亦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多效益脑口服液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检测法(FPIA),测定75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浆Hcy浓度,30例脑出血患者血浆Hcy浓度;选取30例脑血管病病例进行药物干预治疗;对照组30例来自上述脑血管病人的家属,均为无脑血管病的健康人.结果①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参考值(P<0.05),对照组与正常参考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浆Hcy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脑梗死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浆Hcy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Hcy水平与性别有相关性,与年龄无相关性.结论血Hcy增高与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生密切相关;选自脑血管病人家属的对照组也呈高Hcy血症,说明Hcy与高蛋氨酸饮食有关;Hcy与应激状态无关,是一稳定的指标;短期、中等剂量药物干预治疗能显著降低Hcy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接PCI对AMI患者在细胞分子学水平的变化规律,为AMI患者PCI术的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2例健康人(健康组)、36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51例直接PCI术的AMI患者(PCI组)的术前即刻、PCI术后12h、24 h、48 h、72h TNF-α、IL-6、CRP的动态变化。结果:(1)AMI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较健康人群升高(P<0.05);(2)IL-6和TNF-α的动态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4h无明显升高(P>0.05),12h升高明显(P<0.05),术后24h达峰值(P<0.01),48h后下降,72h后继续下降(P<0.01);CRP的动态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4b明显升高(P<0.05),术后48h达峰值(P<0.01),72h后下降(P<0.05)(3)常规治疗组IL-6、TNF-α.和CRP均与治疗后48h达峰值(P<0.01)。结论:TNF-α、IL-6、CRP均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病变的发生,PCI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炎性反应,但比常规治疗能更快速的降低炎性反应,直接PCI术后的患者血清中TNF-α、IL-6、CRP均有明显的快速达峰后降低。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分析血清纤维蛋白原(Fib)与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水平联合测定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ICH)后发生脑水肿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90例老年HICH后发生脑水肿患者为病例组,并同期选择40例于本院体检健康的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采用NHISS量表对两组进行评分,并通过ELISA法对两组血清Fib与pro-BNP水平进行测定。病例组患者均给予甘露醇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NHISS评分及血清Fib与pro-BNP水平情况,并通过ROC曲线分析联合测定血清Fib与pro-BNP水平在老年HICH后发生脑水肿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中的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治疗前NHISS评分及血清Fib与pro-BNP水平均显著较正常对照组高(均P>0.05);治疗后1、3 d,病例组NHISS评分及血清Fib与pro-BN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5、7、9时各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血清Fib与pro-BNP水平联合检测对预测老年HICH后发生脑水肿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均P<0.05)。结论:老年HICH后伴有脑水肿患者血清Fib与pro-BNP水平均明显升高,给予甘露醇治疗可明显减轻二者的水平,同时二者联合测定能够有效预测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水平变化情况,探讨EPCs对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首次发病24 h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宿州市立医院脑卒中筛查门诊脑卒中高危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以发病1周内最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作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估标准,NIHSS评分<7分为轻症组,≥7分为重症组;以CD133+KDR+细胞作为EPCs的标记,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分别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5、10天的外周血EPCs数量。 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EPCs数量存在动态变化趋势,呈第1天降低、第5天升高、第10天下降趋势,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重症组第1、5、10天EPCs数量均低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急性期NIHSS评分与第1、5、10天外周血EPCs数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62、r5=-0.622、r10=-0.414,均P<0.05)。 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基线EPCs水平明显降低;外周血EPCs水平降低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脑梗死急性期EPCs数量越低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越重,EPCs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镁(Mg2+)含量动态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研究组 ACI患者72例,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分为进展性脑梗死(PCI)组和非进展性脑梗死(NPCI)组,检测ACI患者发病后6、24、72h及14d时血清Mg2+含量,对照组为72例健康体检者,检测血清Mg2+含量.结果 研究组在发病后6、24、72h时的血清Mg2+含量与对照组和研究组发病14d时比较显著减少(P<0.01),发病后14d血清Mg2+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CI组与NPCI组血清Mg2+含量发病24h与72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g2+含量显著降低,提示Mg2+可能参与脑梗死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Mg2+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其病情进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合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单用组(27例)和联合治疗组(29例),两组均给予巴曲酶治疗;联合组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1个疗程。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5、7、14和21天的血浆LPA浓度,并与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治疗后血浆LPA水平逐渐降低,联合组于治疗后14天、单用治疗组于治疗后21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联合组治疗后5、7、14天血浆LPA水平显著低于单用治疗组(均P〈0.001),恢复正常亦早。结论:补阳还五汤合巴曲酶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分析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在进展性脑卒中的变化。方法Wistar雄性小鼠30只,以随机设计法分为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各15只,观察组建立进展性脑卒中模型,观察两组饲料喂养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周期变化,同时进行病理观察。结果观察组第4周及第8周末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对照组(P〈0.01),8周末观察组小鼠的病理检查呈现明显的血管与动脉损害情况。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是造成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可能是进展性脑卒中的一个新的致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雌二醇水平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6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及60例对照组血清雌二醇的含量,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再按病情轻重及病程评分的差值分组比较。结果:脑出血组男女性雌二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不同程度脑出血和不同出血量患者雌二醇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雌二醇的含量在病情的轻重及不同出血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好转组血清雌二醇均高于未变组及恶化组(P0.05~P0.01)。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测定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5mg/d)叶酸对脑梗塞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用药剂量:A组给予叶酸5mg/d,B组给予叶酸10mg/d,C组给予叶酸20mg/d,连续给药4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浆Hcy浓度。结果:3组治疗后的血浆Hcy浓度明显下降,前后自身比较P〈0.001。3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叶酸治疗脑梗塞合并的高Hcy血症有明显效果,但叶酸剂量大于5mg/d后改峦剂昔对干隆低HP。弄擘摩开明昂善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