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2.
乳腺癌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状况,分析乳腺癌与EB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原位杂交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石蜡标本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1)。结果18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检测到17例EBER1表达,阳性率为9.4%;而相应癌旁组织中均未检测到EB病毒感染,二者差异有显著性(x^2=17.84,P〈0.01)。EB病毒感染与患者癌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性(x^2=0.90,P〉0.05)。结论部分乳腺癌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设计针对EBV基因组的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70例外周血标本。其中17例是确诊EBV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27例是临床高度怀疑EBV感染患儿,26例是临床非EBV感染的患儿,并与检测EBV抗体VCA-IgM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比较。结果确诊组、疑似组和对照组患儿FQ-PCR检测EBV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81.48%和0.00%。与此对应VCA-IgM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25.93%和0.00%。确诊组EBV DNA的平均拷贝数为1.15×105/m l,疑似组为4.38×104/m 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VCA-IgM检测方法相比,FQ-PCR检测到EBV感染的阳性率更高,EBV DNA的定量检测可帮助诊断儿科活动性EBV感染,尤其是可疑患儿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4.
EB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 设计针对EBV基因组的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70例外周血标本.其中17例是确诊EBV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27例是临床高度怀疑EBV感染患儿,26例是临床非EBV感染的患儿,并与检测EBV抗体VCA-IgM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比较.结果 确诊组、疑似组和对照组患儿FQ-PCR检测EBV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81.48%和0.00%.与此对应VCA-IgM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25.93%和0.00%.确诊组EBV DNA的平均拷贝数为1.15×105/ml,疑似组为4.38×104/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VCA-IgM检测方法相比,FQ-PCR检测到EBV感染的阳性率更高,EBV DNA的定量检测可帮助诊断儿科活动性EBV感染,尤其是可疑患儿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EB病毒(EBV)对诊断和治疗EBV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病毒核酸扩增方法,对儿科2010—06~2012—06以发热为主诉的患儿205例,检测外周血EB病毒DNA栽量,结合常规外周血及异型淋巴细胞检查,对照首发临床表现,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热患儿感染EBV的临床价值。结果205例发热患儿中,外周血EBV—DNA阳性42例,阳性率20.5%。荧光定量PCR检测EB病毒能早期反映EBV感染。结论荧先定量PCR检测EBv—DNA有助于早期诊断EBV感染,能减少诊疗的盲目性,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8.
EB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的扩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是由Epstein和Barr从非洲Burkitt淋巴瘤中发现的一种疱疹样病毒,与低分化的鼻咽癌在病原学上有密切关系。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EBV胸苷激酶基因,实验方法简便可靠,引物设计合理,效果满意,为研究胸苷激酶在EBV复制和致癌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双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B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双温循环PCR(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鼻咽癌石蜡包埋组织,活检或冰冻组织,患者鼻咽拭子或血液中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DNA。模板DNA制备方法简便,无需酚提取步骤,双温PCR快速(约需1.5小时)、灵敏、目前已用于临床检验。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胃癌中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instablility ,MSI)的关系 ,探讨HP感染致胃癌发生的机制。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及Warthin Starry嗜银染色 (W S染色 ) ,分别对 18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5 2例胃癌 (19例乳头状及管状腺癌、17例低分化腺癌、16例黏液腺癌 )进行MSI及HP感染情况的研究。结果 各型胃癌MSI阳性率及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5 ) ;35例HP感染阳性胃癌组MSI表现阳性 19例 ,阳性率5 4 3% ,2 2例HP感染阴性者MSI表现阳性 6例 ,阳性率 2 7 3% ,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MSI及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均有一定作用 ,但HP感染诱发胃癌可能不是通过MSI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微卫星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PCR-变性聚丙烯酰凝胶及银染法检测38例胃癌及相应的22例癌旁肠化生组织的MSI。结果 胃癌MSI阳性率为39.5%(15/38),DIS 123和BAT 26的MSI阳性率略高于其它位点,癌旁肠化生组织MSI阳性率为27.3%(6/22),6例MSI阳性肠化生标本对应的胃癌组织均为MSI—H,MSI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和发生部位有关。结论 肠化生组织中MSI的进行积累可能在一部分胃癌的发生中起作用,NSI可能是胃癌的早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胃癌组织中酪氨酸蛋白激酶EphB2受体胞外区结构域进行克隆.方法从胃癌患者手术切片标本中提取RNA,进行RT-PCR,将扩增片段克隆入pUC19质粒,进行测序及酶切鉴定.结果克隆片段序列正确.结论为进行表达、筛选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阐明其生理功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PV与喉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PCR和间接原位PCR技术检测50例喉鳞状细胞癌中的HPV感染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衣壳抗原阳性62例(12%),原位杂交阳性13例(26%),PCR阳性10例(20%),原位PCR阳性17例(34%),综合上述方法阳性率为42%(阳性21例)。结论 HPV感染与喉癌有着明显的关系,间接原位PCR在检测HPV感染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对诊断和治疗非典型EB病毒(EBV)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04-2009-10诊断为非典型EBV感染90例患儿,抽静脉血2 ml,注入枸橼酸钠抗凝剂与静脉血充分混匀,用核酸扩增荧光PCR法测定基因拷贝数,同时进行常规外周血及异型淋巴细胞检查,对照病因和首发临床表现,分析儿童感染非典型EBV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基因拷贝数变化。结果 EBV-DNA拷贝数能早期反映出非典型EBV感染,拷贝数越高,出现多器官损害概率越高。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EBV-DNA拷贝数有助于早期诊断非典型EBV感染,能减少诊疗的盲目性,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进展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胃癌患者进行,了解HP感染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复发率的关系。结果 HP阳性(n=93)患者平均年龄显著低于HP阴性(n=41)的患者且中下段胃癌的发生率较高(P<0.05)。术后随访发现,HP阳性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HP阴性的患者(P=0.036)。结论对于合并HP感染的胃癌患者,术后行清除HP治疗可能具有预防复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原位免疫PCR技术及对胃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位免疫PCR技术是将合成生物素标记的外源性DNA片段通过卵白素与生物素标记抗体结合,进行原位PCR反应,使外源性DNA片段作为放大信号,再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显示信号,本文应用原位免疫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对32例胃癌的嗜铬粒蛋白A(CgA)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免疫组化CgA阳性率为38.6%,原位免疫PCR为85.7%,证明胃癌中含有神经内发泌细胞是很常见的现象。本文对原位免疫PCR技术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用于胃癌根治术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毕清醒时间等的异同.方法 60例(ASAⅠ~Ⅱ级)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GE组)组与单纯全麻(G组)组2组(n=30),两组诱导用药相同;G组术中持续吸入异氟醚,GE组靶控输注异丙酚,硬膜外按需追加局麻药;2组均用阿曲库铵维持肌松.结果 2组病人基础HR、MAP均无显著性差别.全麻诱导后,2组病人HR、MAP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下降,GE组较G组下降更显著(p<0.05);气管插管后,G组于1min、3min时HR增快,而GE组HR始终保持在较稳定水平.G组插管后MAP有一过性增高,且在切皮、分离胃体、手术1.5h 3个时点的HR、MAP均高于GE组(p<0.05);GE组插管后MAP仍略低于基础值,随后及术中MAP保持在基础值水平.2组术中AEPi均低于45.术毕停药后,G组病人23.5±10.5min时可唤醒,而GE组病人10.2±3.1min即可唤醒(p<0.01).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胃癌根治术显著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19.
联合应用PCR和核酸杂交的方法对15份口腔粘膜疾病患者样品进行了分析。用PCR技术测HPV-16为3份阳性,HPV-18为7份阳性;然后用探针杂交检测PCR产物其HPV-16,3份阳性,HPV-18,10份阳性。以上结果表明HPV与口腔粘膜疾病有一定的关系;用PCR扩增法和探针杂交法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率。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与解决PCR扩增肠癌组织p53基因时失败的问题,为如何解决PCR技术在科研应用中的问题提供一个实例.方法 经初步分析,将失败原因确定为DNA模板有问题、采用下列方法处理模板再进行PCR反应:用70%乙醇再清洗模板、用新标本重新提取模板、用PCR反应成功与失败的模板配成混合模板.比较PCR成功与失败所用模板的差异,寻找与证实失败的原因.结果 最终发现溶解DNA模板的TE缓冲液浓度过高,使PCR扩增失败,排除之后获得成功.结论 当PCR扩增失败时,不妨从最简单的反应体系的离子环境先找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