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血浆β-内啡肽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关系密切,大量研究发现SMI患者的痛阈有所提高,可能与内源性β-内啡肽水平有关,β-内啡肽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3.
血浆β-内啡肽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关系密切,大量研究发现SMI患者的痛阈有所提高,可能与内源性β-内啡肽水平有关,β-内啡肽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痴呆患者血浆β-内啡肽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确诊为老年痴呆的2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治疗组使用免疫治疗,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观察两组人群2个月内血浆β-内啡肽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浆β-内啡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2个月的治疗,治疗组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6例患者病情有所减轻。结论降低老年痴呆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可以改善其病情。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与无痛性心肌缺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糖尿病与无痛性心肌缺血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童南伟综述李秀均审校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是最主要死因,对其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治尤为重要。在糖尿病的心血管疾患中,冠状动脉病(CAD)又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而心肌缺血又是CAD的最重要表现和诊断依...  相似文献   

6.
无痛性心肌缺血与炎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疼痛阈值的个体差异可部分解释痛觉的差异性,但日常活动或者劳累、情绪激动后的无痛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部分研究者提出疼痛缺失的原因是预警机制的缺陷,强调患者之间疼痛敏感性的差异。也有学者认为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末梢的病理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7.
8.
NIDDM患者血浆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NIDDM患者68例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浆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ir-β-EP)含量。结果发现,血糖较高、病程较长、有慢性并发症者的血浆ir-β-EP均较血糖较低、病程较短、无慢性并发症者显著降低(P<0.01),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提示β-内啡肽可能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9.
单纯性肥胖病人空腹和餐后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单纯性肥胖病人空腹和餐后血浆β内啡肽(β Ep) 水平变化。方法 20 例肥胖症患者和12 例正常对照组在隔夜空腹后,于试餐前及餐后30 分钟、60 分钟、120 分钟和180 分钟采血6 ml,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β Ep 、胰岛素、皮质醇和 A C T H 水平。结果 肥胖组基础血浆β Ep 和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01 和0 .01) ,肥胖组基础血浆β Ep 与 B M I无相关性( r = 0 .103 , P> 0 .20) ,肥胖组β Ep 曲线下面积与 A C T H 曲线下面积无相关性( r = 0 .132 , P> 0 .05) 。结论 高β Ep 血症可能是与肥胖特征有关的一种现象,可将β Ep 做为肥胖症诊断的实验室参考指标之一,但不能将β Ep 作为反映肥胖症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许荣廷  周小中 《山东医药》1996,36(11):18-18
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规律探讨淄博市中心医院(255036)许荣廷,周小中,张秀明,李新民,宋慧玲我们对118例心血管病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DECG)检测,以探讨心肌缺血(MI),特别是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的发生规律。现报告并分析结果如下。1资...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Holter监测无痛性心肌缺血88例,并对ST段压低幅度与压低时间,早搏次数,舒张压,血脂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ST段压低≤3.0mm者,上述各项参数均较ST段压低〈3.0mm者更明显,提示心肌缺血总负荷更重。同样,对所谓慢频率依赖型心肌缺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无痛性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不伴有胸痛或其他相应症状却具有客观证据的心肌缺血状态。在标准运动负荷试验或长时间动态心电图篮测中,其特征表现是ST段压低。 无痛性心肌缺血可有多种临床表现,例如短暂的无症状缺血性发作、无症状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4.
姜慧珍 《实用心电学杂志》2001,10(4):316-316,318
无痛性心肌缺血 (SMI) ,又称隐性冠心病[1 ] 。SMI造成的心肌损害 ,不次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无症状往往不能引起患者警觉 ,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并发致命心律失常而猝死。现回顾性分析10 6例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 (DCG) ,以探讨S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1 资料与方法男 66例 ,女 40例 ,年龄 45~ 76岁。采用美国Del、Mar公司生产的DCG仪 ,选择MV1 、MV3、MV53导联 ,全信息连续记录2 4h心电图。参照检测病人的生活日态 ,观察ST段缺血型下移时是否伴有心绞痛、及与生活状态的关系。SMI的诊断标准是“1× …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β-内啡肽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血清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水平变化,探讨PSD患者神经肽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51例PSD患者、32例非PSD患者及38例正常人的血清β-EP水平,并观察25例PSD患者抗抑郁治疗后血清β-E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PSD组血清β-EP水平显著高于非PSD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PSD抗抑郁治疗组与PSD未抗抑郁治疗组相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β-E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PSD组治疗前、PSD抗抑郁治疗组治疗后及PSD未抗抑郁治疗组治疗后的HAMD评分均与血清β-EP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PSD患者血清β-EP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抑郁程度相关,提示PSD可能引起了患者脑内啡肽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ST-T的改变较常见,而有3/4的心肌缺血有ST-T明显改变,在临床上却无疼痛症状.即无痛性心肌缺血(SMI)以老年人为多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甲状腺激素时机体β-内啡肽(β-EP)的影响,对42例弥漫性甲亢病人外用血β-EP 测定表明,甲亢治疗前和治疗后好转时,β-EP 较对照组呈非常显著和显著增高,病情恢复使用维持剂量时降至正常.此外,病程在3个月内也有显著升高,超过3个月者无显著变化.分析结果认为,甲亢也是一个应激过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β-EP 在垂体存在着共同分泌机制,它们与应激和其它刺激呈平行关系,认为这些变化是甲状腺激素自身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慢频率依赖性无痛性心肌缺血的Holte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应用动态心电图(Holter)诊断心肌缺血总负荷(total ischemia burden,TIB)的方法,筛查无痛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I)冠心病患者的价值。方法:对72例有冠心病危险因素但无胸痛主诉的体检者,常规行Holter检查,评价其TIB,对达标者(TIB≥60 mm.min-124 h-1)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程度进行Gensini积分评价,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4例(24/72)提示有TIB达标。对其中18例(18/24)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4例(77%)经造影确诊为冠心病,4例(22.2%)造影无异常发现。相关性分析表明,TIB的大小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程度呈正相关(r=0.749,P<0.01)。临床随访显示,TIB达标组患者在3年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显著高于TIB未达标组患者。结论:Holter诊断TIB的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心肌缺血的有无及其程度,对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SMI冠心病的检出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以PAP免疫组化和微机图像分析技术,相对定量研究老年雄性大鼠下丘脑弓状核β-EP神经元分泌功能变化所伴随的某些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老年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分泌功能降低,但其β-EP神经元数目无明显改变,下行到正中隆起范围内外带的阳性纤维的串珠状结构基本正常,而神经元胞体明显缩小和阳性反应物面积显著减少,提示β-EP神经元胞体发生了衰老形态学改变和POMC转化为β-EP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