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以往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的研究,多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作为辅助因子与其他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单独应用能否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软骨特异性胶原仍存在争议,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及软骨胶原纤维稳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方法:构建含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完整编码区的表达载体,稳定转染至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稳定转染组,同时设未转染组作对照。 结果与结论:MT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成功筛选得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稳定过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后4 d,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P < 0.05)。RT-PCR,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与未转染组相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稳定转染组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Ⅱ型胶原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1),基质金属蛋白酶1,2,3 mRNA表达显著降低(P < 0.01)。结果证实,单独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能够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以及软骨分化,并维持软骨胶原纤维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有研究显示表达CXCR4的干细胞能够沿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浓度梯度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再生心肌和血管而改善心脏的功能。 目的:探索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其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收集培养2 d的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在缺氧条件,利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受体CXCR4阻断剂AMD3100或PI3-K/Akt途径阻断剂LY294002预处理H9C2细胞后,利用AnnexinV/PI双标法流式细胞术分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下H9C2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分析H9C2细胞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RT-PCR分析间充质干细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RT-PCR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增加了H9C2细胞磷酸化Akt蛋白的水平。AnnexinV/PI分析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明显降低了H9C2细胞缺氧复氧后的凋亡,且这种抗凋亡作用能被CXCR4阻断剂AMD3100或PI3-K/Akt途径阻断剂LY294002所阻断。说明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其分泌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通过激活PI3-K/Akt途径保护H9C2细胞,增加H9C2细胞的幸存能力。  相似文献   

3.
Conditions of human BM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 MSC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in the hepatogenic direction were studied. Changes in cell morphology, phenotype, acquisition of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albumin and accumulate glycogen, express cytokeratin,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albumin mRNA indicated that BM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 MSC differentiated in vitro into immature hepatocyte-like cells.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成类髓核细胞的作用。方法:应用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和髓核进行BMSCs及髓核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将第2代BMSCs和原代髓核细胞构建共培养体系,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IGF-1(0、10、50、100、150μg/L)的无血清培养液诱导5、10、15、20、25 d;以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单独培养BMSCs作为阴性对照。利用免疫印迹检测各组BMSCs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的表达情况。结果:100μg/L IGF-1诱导液诱导的BMSCs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组。结论:100μg/L IGF-1能提高兔BMSCs体外诱导分化成类髓核细胞的数量。  相似文献   

5.
Bone marrow and umbilical cord blood are reported to be the main source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which have been proposed for many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is study evaluated and quantitated th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of bone marrow-derived MSCs (bmMSCs) and cord blood-derived MSCs (cbMSCs) by in vitro induc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bMSCs had a significantly stronger osteogenic potential but lower capacity for adipogenic differentiation than bmMSCs. Leptin, an important regulator of mesenchymal differentiation, has a significantly stronger effect of promoting osteogenesis and inhibiting adipogenesis in bmMSCs than in cbMSCs. Moreover, Cbfa1 mRNA expression in bmMSCs and cbMSCs was affected to different degrees by leptin during osteogenesis. In contrast, leptin reduced PPARgamma2 mRNA expression to the same level during adipogenesis in both types of MSC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disparate capacities of MSCs from bone marrow and cord blood and suggest that they be used differently in 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studies. In addition, the disparate differentiation tendencies of MSC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urther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除参与趋化干细胞定向迁移途径,还具有抗凋亡作用。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预处理后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以不同浓度H2O2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取最适宜浓度100 μmol/L用于实验。不同质量浓度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干预100 μmol/L H2O2诱导后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择0.2 mg/L最佳保护质量浓度用于实验。取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损伤组在培养液中加入H2O2作用24 h;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预处理组于H2O2损伤细胞前6 h加入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AMD3100(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受体CXCR4的阻断剂)组于H2O2细胞损伤前6 h加入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AMD3100共孵。 结果与结论:H2O2能体外模拟缺血缺氧环境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损伤组比较,加入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预处理后细胞凋亡明显减轻(P < 0.01),细胞E2F6基因表达增强(P < 0.05),E2F1基因表达减少(P < 0.05),线粒体细胞色素C转位减少(P < 0.05),Caspase-3活性降低(P < 0.05),AMD3100可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提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可能通过增强E2F6基因,负性调控E2F1基因抑制线粒体损伤导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已证实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效果,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缺氧、无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Met、Bax、Bcl-2、Caspase-3表达及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①贴壁法体外分离、扩增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x-gal染色法检测含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感染率。②在缺氧、无血清条件下培养0,3,6,9,12 h,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ax、Bcl-2、Caspase-3的表达。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无血清培养6 h,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HGF、c-Met、Bax、Bcl-2、Caspase-3的表达。④细胞迁移划痕法观察缺氧、无血清培养6 h后肝细胞生长因子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重组腺病毒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转染率与病毒感染复数具有量效关系,病毒感染复数为150时细胞的感染率达96.4%。②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ax、Bcl-2表达逐渐升高(P < 0.05),缺氧6 h时Bax/Bcl-2比值、Caspase-3蛋白达到最小(P < 0.05)。③缺氧及无血清培养6 h后,与对照组及空载体组相比,Ad-HGF组HGF、c-Met、Bcl-2表达增高,而Bax、Caspase-3表达下降(P < 0.05),对照组与空载体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Ad-HGF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氧培养6 h后,迁移率比对照组及空载体组高(P < 0.05)。结果表明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上调缺氧、无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Met、Bcl-2表达,下调Bax、Caspase-3表达,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能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外源性的间充质干细胞能特异性地向损伤部位迁移,参与多种组织的损伤修复,然而其定向迁移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不同个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10代,检测细胞衰老状态。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R4受体表达情况;体外迁移体系(Transwell)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长期增殖后生长逐渐缓慢,在第6,7代衰老细胞增多,其CXCR4受体表达减少。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关键词:趋化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衰老;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受体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1.013   相似文献   

9.
背景:面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这一难题,大量研究已证实组织工程干细胞修复方法的可行性,但干细胞的修复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神经局部的迁移过程及对损伤神经的修复效果,并着重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局部微环境中的分化及转归。 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使用液氮冰冻坐骨神经,制造节段性神经损伤模型。将36只成功造模的大鼠随机分成3组(n=12),每组按添加细胞的方式不同具体分组如下:单纯冰冻损伤神经组,损伤神经内部注射细胞组,损伤神经周围添加细胞组。造模前及植入细胞后4,8,12周测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植入细胞后12周,分别对小腿三头肌进行电生理学、湿重恢复率、收缩力恢复率检测以及Masson染色,损伤段神经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损伤远端神经进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与结论:植入细胞后4,8,12周各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损伤神经内部注射细胞组和损伤神经周围添加细胞组均高于单纯损伤神经组,并且损伤神经内部注射细胞组略高于损伤神经周围添加细胞组;各组电生理检测结果显示,2个细胞治疗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的潜伏期均值较单纯损伤神经组缩短、波幅均值较单纯损伤神经组显著升高(P < 0.05);2个细胞治疗组肌纤维横截面积均高于单纯损伤神经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植入细胞12周后,2个细胞治疗组均能观察到Nestin、S100、P0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在节段性损伤的神经周围添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迁移到损伤神经内部参与神经修复,而且能够向许旺细胞和神经干细胞方向分化,达到与直接向神经内部注射干细胞类似的修复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并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可以促进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分泌。 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至第三四代使用。以100 µg/L肿瘤坏死因子α预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5 h后弃去培养基,换上新鲜培养基作为实验组,以正常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空白组。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RT-PCR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 结果与结论: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均一,呈典型的旋涡样生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99.45%,CD34-97.91%、CD44+99.52%、CD45-98.4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肝细胞生长因子 mRNA及蛋白与上清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实验组肝细胞生长因子 mRNA及蛋白与上清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 < 0.01)。说明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有效促进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分泌。  相似文献   

11.
12.
BACKGROUND: How to control the orderly formation of collage in skin repair and scarring process is worthy of atten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combined with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collagen synthesis of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vitro. METHODS: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to induce adipogenic differentiation assessed by oil red O staining and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identified by alizarin red staining in vitro. Passage 3 cells were cultured in the medium containing bFGF, IGF-1, combination of them or the control fluid, respectively. MTT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cell proliferation at 12, 24, 48, 72 and 96 hours of culture. The expression of type I collagen and type III collagen were detected by RT-PCR and western blot after 10 days of incubati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FGF or IGF-1 alone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inhibited the expression of type I collagen and type III collagen. After combined use of bFGF and IGF-1, the prolifer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as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and the expression of type I collagen and type III collagen returned to normal level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IGF-1 and bFGF can promote prolifer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restrain the expression of type I collagen and type III collagen, which may be helpful for control and repair of scar formation during wound healing.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证实在多种微环境下可以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肝细胞,但诱导条件及诱导分化率尚无定论,选择合适的诱导剂及诱导剂浓度尤为重要。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联合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最适浓度。 方法:不同浓度肝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培养原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检测肝细胞表面标志物甲胎蛋白、白蛋白表达及肝细胞合成功能。 结果与结论:随诱导时间延长,可观察到多极性的肝细胞样细胞。7 d时甲胎蛋白表达阳性,14 d达最大值后即开始下降(P < 0.05),此后各浓度组间表达无差别(P  > 0.05)。14 d时白蛋白表达阳性,随时间延长,阳性细胞数递增(P  < 0.05),且细胞生长因子浓度越高,阳性细胞数越高(P < 0.05)。诱导早期(9~15 d) 白蛋白上清液中白蛋白水平与诱导剂浓度成正比(P < 0.05)。18 d或21 d达高峰后下降,此时各浓度组间含量无差别(P  > 0.05)。结果显示高浓度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及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可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的分化率,诱导剂最适浓度为肝细胞生长因子60 μg/L、表皮细胞生长因子4.5 mg/L。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折愈合与聚集在骨折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密切相关,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可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功能。 目的:采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髓嵌合体小鼠,制作左胫骨骨折模型,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细胞定向迁移的影响及其骨折修复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携带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C57BL的骨髓内分离培养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经X射线照射后携带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雄性小鼠的骨髓非贴壁细胞联合移植,最后建立起稳定的骨髓嵌合型小鼠模型,再建立左胫骨骨折模型。建模后分别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抗体干预,并设置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第1,3,7,14天各相应时相点骨折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建模后第14,21天各相应时相点的骨痂量,建模后第28天抗折力,均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组>对照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抗体组(P < 0.05);在建模后第28天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组骨痂量减少(P < 0.05),骨小梁融合成片,部分骨髓腔再通,对照组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抗体组髓腔未通。证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骨折端迁移,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新的环境中能够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从而替代损伤细胞重建神经环路。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细胞的体外共培养系统,观察共培养条件下神经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和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共培养分化诱导,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形态变化,在共培养第5天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神经细胞的特异标志物;与对照组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结果相比较。 结果与结论:神经细胞共培养系统中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伸展,呈放射状,互相形成连接,特异性烯醇化酶显示阳性结果,具有神经元样细胞的特性,表达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的神经元比例可达(33.0±10.5)%。而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形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结构,免疫荧光显示特异性烯醇化酶阴性。提示神经细胞提供的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具有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脐血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作用下均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 目的:比较脐血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的差异。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当细胞汇合90%后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取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细胞密度为8×104/孔接种,当细胞达80%融合时,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0.1 μmol/L地塞米松、50 μmol/L维生素C、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的低糖型DMEM成骨细胞诱导液培养。 结果与结论: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细胞表面均强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两者均具有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稳定表达了成骨细胞标志性的产物碱性磷酸酶、骨矿化结节,而且两种细胞的成骨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脐血和成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相似,均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7.
背景:到目前为止,工程化心肌组织仍然面临很多的问题。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聚乙交酯、聚己内酯为常用的人工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 目的:观察体外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聚乙交酯-聚己内酯共聚物补片在正常心肌组织和梗死后心肌组织中的生长情况。 方法: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贴壁分离筛选法进行分离、培养,选取第3代进行体外DAPI标记。制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2×106/cm2)种植于聚乙交酯-聚己内酯共聚物上形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聚乙交酯-聚己内酯共聚物补片。培养48 h在电镜下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将补片植入到正常心肌组织和梗死后心肌组织培养5周,行病理学检查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中的存活情况。 结果与结论: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结果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聚乙交酯-聚己内酯共聚物支架中呈三维生长,细胞与支架黏附良好。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比观察补片植入正常心肌组织后第1周和第5周切片结果,同第1周相比,第5周的心肌组织内出现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梗死区出现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示,梗死区出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聚乙交酯-聚己内酯共聚物支架上贴附生长,黏附良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聚乙交酯-聚己内酯共聚物补片可用于心肌组织修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体外诱导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上皮细胞的分化,及其对种植于羊膜上BMSCs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EGF、IGF-1体外诱导第3代BMSCs培养7 d后,检测各组细胞角蛋白(CK)及上皮膜抗原(EMA)的阳性细胞率.检测去上皮羊膜有无EGF或IGF-1表达情况;观察生长因子对种植于羊膜七BMSCs的分化影响.结果:EGF 30 ng/ml或IGF-1 50 ng/ml组的CK及EMA阳性细胞率高于其余剂量组;两因子联合诱导组的CK及EMA阳性细胞率均高于各单因子组;30 ng/ml EGF和50 ng/ml IGF-1联合组的阳性细胞率最高;去上皮羊膜表达EGF,不表达IGF-1;BMSCs在羊膜上生长不受外源性生长因子影响.结论:EGF和IGF-1在体外均有诱导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的作用;以30 ng/ml EGF和50 ng/ml IGF-1联合组的协同作用最强;种植于羊膜上的BMSCs可生长为复层上皮结构,羊膜中的EGF可能是其诱导作用的内源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徐远  俞兴  徐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27):4964-4968
背景: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目前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目的:通过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退行性改变的髓核细胞体外共培养,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否通过直接接触促进髓核细胞外基质的表达以及髓核细胞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 方法:取已自然退变的第6代髓核细胞与生长良好的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不同比例(75∶25,50∶50和25∶75)体外共培养7 d,单独髓核细胞(100∶0)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100)分别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结果与结论:RT-PCR检测显示共培养组(75∶25和50∶50)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条带均明显亮于单独髓核细胞培养组(100∶0),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Ⅱ型胶原蛋白在共培养组(75∶25和50∶50)胞浆内的表达明显高于单独髓核细胞培养组(100∶0)。共培养组中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长梭形向多角形、类圆形转变,胞浆内异染颗粒增多。提示通过体外直接接触共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逆转髓核细胞退变,而且髓核细胞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转换。  相似文献   

20.
王雷  宋洁  匡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23):4213-421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维持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在造血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和多向分化能力,并检测其在体外支持造血的能力。 方法:利用密度梯度培养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接种脐血单个核细胞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滋养层培养板上共培养,观察粒-单系祖细胞集落变化。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强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和CD106。可促进脐血单个核细胞扩增并形成造血祖细胞集落。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具有造血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