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例一】张×××,男,42岁。1983年5月16日,因患上呼吸道感染住院。五天后,突然右侧鼻腔出血不止,约100毫升。  相似文献   

2.
3.
1 病例 谢某,男性,40岁,2004年10月21日初诊。患鼻衄3年余,时断时续,经多医治疗无效,X线摄片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仅见轻度贫血。此次发病5日余,症见鼻塞微痒,时流浊涕,稍用力呼吸或用力排便即见衄血,量时多时少,并偶见吐血,神疲乏力,面色胱白,头晕耳鸣,心悸,舌质淡,脉虚细无力。急予增液汤:玄参30g,麦冬24g,生地24g,服1剂,衄血大减,余症好转。服2剂,衄血停止,余症基本痊愈。继服3剂,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4.
鼻衄是鼻科多发病和急重症,其治疗学内容弥足丰富,但对鼻衄一病尚缺乏完整、规范的辨治思路。笔者结合明代医家方约之的治崩三法和鼻衄的临床证治经验,指出"塞流""澄源""复旧"亦是治疗鼻衄的基本治则和根本大法,也是鼻衄一病的完整辨治思路。塞流即截流止血、固摄精微,澄源即辨证审因、澄本清源,复旧即调和阴阳、通畅元真。临床施治当在辨证论治与整体观指导下,灵活运用此三法,出血期治疗以"塞流为主,澄源为要",血止后治疗以"澄源为主,复旧为要"。  相似文献   

5.
增液汤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渭阳  王棣州 《陕西中医》2002,23(7):654-655
增液汤出自清朝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玄参、麦冬、生地三味药组成。是为治疗热病津液耗伤所致的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之症而设 ,即所谓热结阳明中的“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吴氏认为本方“妙在寓泻于补 ,以补药之体 ,作泻药之用 ,既可攻实 ,又可防虚。余治体虚之温病 ,与前医误伤津液 ,不大便 ,半虚半实之症 ,专以此方救之 ,无不应手而效。”后世多用此方治疗津液不足的便秘症。本方养阴滋液 ,力专效宏 ,笔者在临床中对阴液不足引起的其它病症 ,运用本方加味治疗 ,亦取得满意疗效 ,现举数案报道如下。   1 妊娠羊…  相似文献   

6.
增液汤在《温病条辨》方中的配伍运用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热象明显,具有化燥伤阴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由于温病病因的特殊性,故易于造成阴液亏虚的病理特点,并且这一病理常贯穿温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在温病的治疗中,养阴法是一个主要的治法,历代医家在温病治疗中也特别重视养阴。清代温病大师吴鞠通创立的增液汤,由于其药味精炼,配伍严谨而在《温病条辨》诸多方剂中都得以灵活化裁,配伍运用,  相似文献   

7.
鼻衄寒下法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冰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8):511-511
鼻出血常发于春秋季节 ,即春温与秋燥之时。此时天气干燥 ,人体黏膜干燥易患鼻出血 ,临床观察鼻出血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大便干结等腑实证。若局部止血与下法相结合 ,往往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 何以应用寒下法鼻出血的发生 ,辨证不外乎肺热、胃热、肝火等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热”。热盛则迫血妄行 ,溢出鼻窍。《济生方》中指出 :“夫血妄行 ,未有不因热之所发 ,盖血得热则淖溢 ,血气俱热 ,血随气上 ,吐衄也”。热还可导致气血上逆 ,引起鼻衄。《济生方》说 :“血热则气亦热 ,血气俱热随气上逆 ,故为鼻衄”。再者热邪本身可以伤络而致衄…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患者在“放疗”中,有时发生副反应,最常见的是口干、恶心,厌食、口舌生疮等一派热伤津液症侯,笔者采用增液汤养阴生津为基础方进行加味,临证时适当化裁,收到预期效果,现介绍如下。加味增液汤组成及用法生地、玄参、天花粉、黄芪各15克,茯苓、山楂各12克,紫草根9克,乌梅4枚,银耳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每周六剂(星期天停服)。随症加味:厌食重者加建曲10克;咽干痛甚者加六神丸(或喉症丸)含化,每次2-3粒,日量  相似文献   

9.
介绍杨昆教授运用加味增液汤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经验。杨教授认为,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结合现代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小儿便秘以肠燥津亏证较多见。治疗上,运用加味增液汤以滋阴增液、润肠通便为主,以理气导滞、健脾消食为辅,兼调肺气,同时调整饮食及排便习惯,疗效满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鼻衄     
<正> 治疗方法:患者或立或坐或侧卧均可。术者左手(或右手)搀扶患者前额,右手(或左手)大拇指、食指(手指向上)按患者两侧“天梁”穴位,由轻按至适当重按,约1分钟左右;同时嘱患者将鼻中所塞异物除掉,以免擦破鼻粘膜而流血。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1.
鼻衄     
<正> 处方:陈棕榈炭30克,红糖40克。用法:先将陈棕榈炭研为细末,冲入开水约100毫升,加红糖搅匀后,分2次服完。疗效:治疗16例,均获痊愈。病例:沈某,男,58岁,1982年7月6日就诊。鼻衄2年余,每年均在7~9月份发作,屡用止血灵、安特若  相似文献   

12.
鼻衄     
<正> 方药组成及用法:芦根30克,石膏30克,知母9克,地锦草30克。每日1剂,水煎服。病例介绍:冒某,男,8岁。1975年5月13日初诊。从6岁起经常流鼻血,稍用力撞击头部,甚至活动即可致鼻出血,有时夜间入睡后也流鼻血。曾去五官科医院检查,未查出原因,用止血药治疗效果不显。改服上方3剂后鼻衄即愈,随访7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3.
由于高原气候干燥,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燥邪易伤津液,使阴津亏虚,而致肌肤、咽、鼻孔干燥,甚者燥邪伤络,导致鼻衄。采取本院研制的“止血八味胶囊”治疗鼻衄11例,均取得了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本组共11例,男性7例,女性4例;病程最长10天,最短者3天;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25岁,  相似文献   

14.
鼻衄     
例一、姜××,男,79岁,住南通县五接公社,农民,1970年1月2日门诊。年虽近(?),精神尚佳,惟性情急躁。近数日突然小便频数,每逢尿时,立即鼻衄,尿毕血止,昼间较重,身无寒热,口干不渴。切脉细数,舌光色絳。辨证:肝火偏旺.肾失固摄。法当滋阴降火,泻肝补肾。方药:  相似文献   

15.
鼻衄     
谢××,女,24岁,农民。初诊:1974年5月1日,患鼻衄已五年,每次鼻血来很多,半月来并有腹痛,痛在心下,头晕,但月经正常。舌净无苔,脉缓弱。辨证:连年鼻衄,月经正常,说明与经闭之逆从口鼻而出者不同。其腹痛,头晕,晕甚时看不见物,脉缓弱,皆由脾虚失摄,气血两虚,肝气乘脾犯胃,肝胃不和所致。治则:补  相似文献   

16.
鼻衄     
<正> 方药:鲜生地、鲜茅根各50克,鲜芦根100克。用法:每日1剂,水煎,日服3次,酌加童尿为引服之.疗效:治疗25例,1剂即愈者10例,2剂治愈者7例,3剂治愈者4例,4剂治愈者2例,5剂治愈者1例,连服5剂无效者1例.  相似文献   

17.
鼻衄     
<正> 处方:鲜荷叶1张,冰糖30~50克. 用法:取浮于水面之鲜荷叶(或干品)1张,加冰糖和水(3小碗),煎至2小碗。每次服1小碗,早晚各服1碗.连服3天为1个疗程。以后于每年夏秋季节各服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疗效:治疗7例,全部痊愈.一般服用1个疗程即可  相似文献   

18.
鼻衄     
<正> 方法:用灯芯一根蘸香油在少商穴烧之,烧一下立止。左鼻孔流血烧左,右鼻孔流血烧右,双侧流血左右均烧。若血止后复流,在原处再烧。若烧处起泡,将泡刺破烧之。病例:宋××,男,17岁。鼻衄不止,  相似文献   

19.
鼻衄     
<正> 笔者从本地一老菜农处得一治疗鼻衄的验方,经多次应用确有良效。现介绍如下: 药物及用法:鲜韭菜根30克(干品15克)。去尽泥土后(勿洗、泡),加水250毫升,煎至100毫升,加红糖10克,分2次服。病例1 李某,男,13岁。鼻衄3年余,每年炎夏病情加重,屡经中西药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20.
鼻衄     
<正> 笔者用龙骨粉吹鼻治疗鼻衄12例,多数在10分钟左右、最长20分钟即止血。治疗方法:取龙骨粉(生、煅均可)适量。令患者仰头,术者卷一个一端粗一端细的纸筒,在粗的一端放龙骨粉少许,并将其置入患者鼻孔处,用力将药粉吹入鼻孔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