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脑利钠肽(BNP)水平,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脑利钠肽如何通过对左心房的影响在房颤发生与维持中发挥作用.方法:测定39例持续性心房颤动、3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30例对照组血清ACE、BNP水平及左心房内径大小,观察ACE和BNP对房颤的影响.结果: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较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持续性房颤组较对照组ACE和BNP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ACE及BNP虽有增加的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回归分析显示ACE及BNP与左心房内径大小显著相关.结论:ACE与BNP可能通过左心房结构重构在房颤发生与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酯预防高血压病并心房颤动复律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恢复窦律后均选用胺碘酮维持窦律,观察组以坎地沙坦酯4—8mg/d,作为基础用药,对照组以氨氯地平5~10mg/d为基础用药,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的房颤复发率,治疗前后做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观察两组血压控制水平。结果:观察组房颤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O.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房内径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O.05);治疗后两组间左心房前后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控制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服用坎地沙坦酯可逆转高血压病并房颤引起的左心房扩大,减少房颤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CHF患者60例及正常人30例,检测BNP、NO、AngⅡ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EF),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 1)CHF组BNP、NO、Ang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EF水平相反(P〈0.01)。2)随着心功能减退,BNP、NO、AngⅡ水平逐渐升高(P〈0.01或0.05)。3)EF与BNP、NO、AngⅡ呈负相关,BNP、NO及AngⅡ之间呈正相关(r〉0或r〈0,P〈0.01)。结论 BNP、NO、AngⅡ参与了CHF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且与CHF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脑利钠肽(BN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房颤组:5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窦律组:22例窦性心律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房颤组和窦律组血浆BNP水平,同时测定血清MMP-2、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的大小。结果:结论房颤组患者的血BNP,水MMP-2水平高于窦律组且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房颤组患者房颤组患者的左房内径较窦律组明显增大,房颤患者血清MMP-2水罩与左房内径成正直线相关关系,房颤组各病因RHD亚组、CHD亚组、DCM亚组和高血压亚组血浆BNP,MMP-2水平无差别房颤组血清MMP-2与血浆BNP水平呈正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研究提示血清MMP-2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导致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内径扩大的原因之一。MMP-2与BNP呈正直线相关关系,提示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BNP可能通过影响心房组织成纤维细胞MMP-2的分泌而在心房间质纤维化中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与左房内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C-反应蛋白(CRP)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研究来探讨炎症在房颤发生及持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房颤患者66例,其中阵发性房颤26例,持续性房颤40例(含永久性房颤)。选择非房颤患者36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的CRP含量,同时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房内径(LAD)。结果:房颤组血清CRP(41.21±21.40mg·L-1)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91mg·L-1),P〈0.01;持续性房颤组血清CRP(48.51±22.88mg·L-1)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32.01±11.94mg·L-1),P〈0.05。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与阵发性房颤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性房颤组中血清CRP与左心房内径之间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炎症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氯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探讨房颤预防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将76例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氯沙坦组(n=38)和非洛地平组(n=38),选择20例健康成年人做对照组,分别在用药前和用药后4、12、2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2周后氯沙坦组与治疗前比较及与非洛地平组同期治疗后比较,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均减小,心房充盈速度、左心房射血力均明显增加(F=23.83~35.84,q=3.036~18.528,P〈0.05、0.01)。氯沙坦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非洛地平组(x^2=4.338、4.828,P〈0.05)。结论氯沙坦在改善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病人的左心房功能的同时,能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7.
王心群  邓学军 《华西医学》2010,(9):1592-1593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房颤复发及对左心房内径(LAD)、血清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12月阵发性房颤患者42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各21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测定LAD、HsCRP水平,并随访治疗后12个月时房颤复发次数。结果替米沙坦组房颤复发次数及LAD、HsCRP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抑制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左房重构,降低HsCRP水平,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8.
联合应用ACEI和ARB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Ⅰ)及其合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治疗半年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血管紧张Ⅱ(AngⅡ)、醛固酮(ALD)、脑钠钛(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同时观察两者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影响。方法95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缬沙坦治疗组及两者合用组,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后血浆AngⅡ、ALD及BNP的水平,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苯那普利及缬沙坦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LVEF明显增高(P〈0.01),而血浆AngⅡ、ALD水平改变不大;苯那普利加缬沙坦治疗后血浆ALD、BNP水平明显降低(P〈0.01),LVEF明显增高。而血浆AngⅡ水平改变不大:组间对比发现,苯那普利合用缬沙坦并不能进一步降低血中AngⅡ、BNP水平,以及提高左室射血分数(P〉0.05)。改善心功能,且不良反应进一步增加。结论苯那普利或缬沙坦治疗均明显降低血浆BNP水平,对AngⅡ和ALD水平影响不大;单药治疗或联舍治疗方法都能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LVEF,改善心功能;联合用药组在降低BNP、AngⅡ水平并不优于单用苯那普利或缬沙坦组,而能显著降低血浆ALD水平(P〈0.05),减轻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IL-6、IL-18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入选71个房颤患者进行试验,及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做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6、IL-18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结果: 1. 永久性房颤组血清IL-6、IL-18水平分别高于持续性房颤组, 持续性房颤组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水平高于对照组;2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均大于对照组;永久性房颤组大于持续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IL-18水平 与LAD成正相关r = 0.26, P < 0.01。IL-6水平与LAD成正相关r = 0.31, P < 0.01。IL-18、与IL-6水平成正相关r = 0.34, P < 0.01。结论:房颤患者IL-6和IL-18水平升高。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增大。细胞因子IL-6和IL-18在AF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心律转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50)给予钙拮抗剂和胺碘酮治疗,B组(n=48)给予厄贝沙坦和胺碘酮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素(BNP)变化及房颤转复率和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B组LAD变小,LVEF升高,房颤转复率和窦性心率维持率明显优于A组(P均<0.05).两组BNP水平均有下降,B组优于A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在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房颤的转复率和窦性心律维持率方面优于钙拮抗剂联合胺碘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引起心房颤动(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194例高血压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52例、永久性房颤组60例和非房颤组82例(对照组);记录3组性别、年龄、家族史、目前用药情况、超声心动图以及血尿酸、C反应蛋白水平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发生危险因素。结果3组年龄、β受体阻滞剂应用、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尿酸、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左心房内径、B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与房颤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永久性房颤与血尿酸独立相关(OR=3.096,95%CI:1.249~7.677,P=0.015),阵发性房颤与血尿酸无明显相关性(OR=0.932,95%CI:0.355~2.444,P=0.886)。结论血尿酸水平增高可能是永久性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ACEI制剂苯那普利(洛汀新)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对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率的作用。方法将有完整资料的共4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胺碘酮组(1组,n=22)、胺碘酮+苯那普利组(Ⅱ组2,n=24),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影响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左心房内径大小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Ⅰ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9.09%.Ⅱ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3.33%。即Ⅰ组明显低于Ⅱ组(P〈0.05);而且Ⅰ组左心房内径大小的变化(治疗前左心房内径34.28±1.54mm;治疗后为38.48±1.68mm),大于Ⅱ组(治疗前左心房内径为34.68±1.56mm;治疗后为35.28±1.42mm)(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苯那普利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在窦性心律的维持、抑制左心房的扩大方面均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心房内径和炎性因子在心房颤动(AF)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方法 45例持续性AF患者和45例阵发性AF患者作为AF组,选取同期住院无心房颤动病史的窦性心律患者45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内径(LAD),行免疫比浊法和ELISA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心房颤动组LAD值和hs-CRP、IL-6、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患者LAD与hs-CRP、IL-6和TNF-α正相关(P0.05)。与阵发性AF组比较,持续性AF组中、高危水平hs-CRP的LAD水平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AF组和持续性AF组组内比较,高危水平hs-CRP患者的LAD水平均比中危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AF组患者血清hs-CRP、IL-6和TNF-a水平与LAD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心衰并心房颤动的心脏病患者胺碘酮复律前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复律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150例心衰并心房颤动的心脏病患者接受静脉滴注胺碘酮5~7 mg/kg,30~60 min内滴完,复律治疗,观察患者复律前后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 1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服药后48 h内100例(66.67%)转复为窦性心律,成功复律组患者复律前血浆NT-proBNP水平为(967.04±366.16)ng/L,明显低于未成功复律组(1 182.04±298.34) ng/L(P<0.01);成功复律组患者复律后1h血浆NT-proBNP水平为(496.21±142.54)ng/L,明显低于复律前(967.04±366.16)ng/L(P<0.01);而未成功复律组血浆NT-proBNP水平复律前(1 182.04±298.34)ng/L,与服药后48 h(996.76±351.28) ng/L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对心衰并心房颤动的心脏病患者药物复律效果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BNP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发生VAP分为VAP组(n=62例)和非VAP组(n=106例),检测2组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病史、机械通气时间、确诊时A-PACHEⅡ评分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VAP组按照BNP水平分为BNP增高组及正常组,比较2组患者CRP水平、APACHEⅡ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住院死亡情况;VAP组按照住院死亡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比较2组插管时、插管后1d、2d、3d、4d、5d的血浆BNP和CRP水平.结果 与非VAP组比较,VAP组确诊时的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APACHEⅡ评分、血糖及WBC计数亦显著增高(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P<0.05);与BNP正常组相比较,BNP增高组CRP水平、APACHEⅡ评分、血糖及WBC计数显著增高(P<0.05),死亡率增加(P<0.05);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在插管后2d、3d、4d、5d的血浆BNP和CRP水平显著增高(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BNP水平与CRP(r=0.459,P<0.05)、WBC计数(r=0.364,P<0.05)、APACHEⅡ评分(r=0.414,P<0.05)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BNP水平(OR=1.814,P<0.05)与CRP(OR=1.532,P<0.05)是VAP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结论 血浆BNP水平与VAP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在VAP患者中显著增高,血浆BNP和CRP为CAP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判断CAP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依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 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63例(男32例,女31例),随机进入依布利特组(n=28)、胺碘酮组(n=35).前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如给药结束10 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 重复前述治疗1次.后者于10 min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后以1 mg/min维持6 h,再以0.5 mg/min维持18 h,转复后即刻停药.观察给药后房颤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QTc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依布利特组转复率明显高于胺碘酮组(67.9% vs 40.0%,P=0.028),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组[(20.11±11.54) min vs (523.31±277.73) min,P=0.000];伊布利特组10 min、30 min时对心室率和QTc影响大于胺碘酮组(P〈0.05).胺碘酮组有2例出现轻度低血压,1例胃肠炎,伊布利特组出现2例单形室性心动过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房颤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是一种转复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但用药前后必须加强心电监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纯冠心病(CHD)和冠心病合并三种不同类型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糖尿病DM)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按冠心病及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将180例患者分为单纯冠心病组(CHD)、单纯糖代谢异常组、冠心病(CHD)合并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组、冠心病(CHD)合并糖耐量减低(IGT)组、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组和正常对照组(无冠心病和糖代谢异常、6组,各组均30倒。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Y,免疫荧光快速测定法测定BNP值。结果单纯冠心病组(CHD)、单纯糖代谢异常组、CHD舍并IFG组、CHD合并IGT组、CHD合并DM组患者的hs—CRP和BNP浓度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HD合并IFG组、CHD合并IGT组、CHD合并DM组均高于单纯糖代谢异常组和单纯冠心病组(P〈0.05),CHD合并DM组高于CHD合并IFG组、CHD合并IGT组、单纯冠心病组、单纯糖代谢异常组(P〈0.05),CHD合并IFG和CHD合并IG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各种糖代谢异常(IFG、IGT、DM)患者hs—CRP和BNP浓度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冠心病合并DM患者的hs—CRP和BNP浓度水平升高最显著。  相似文献   

18.
王希宁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98-1300
【目的】观察氯沙坦联合胺碘酮与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疗效。【方法】105例高血压伴阵发性AF患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除外ACEI和ARB类药物),AF转复后随机分为3组:A组胺碘酮治疗组;B组氯沙坦+胺碘酮治疗组;C组参松养心胶囊+氯沙坦+胺碘酮治疗组。疗程12个月。治疗前后均行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B组和c组左房内经明显小于A组(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B纽和C组明显高于A组(P〈o.05,P〈0.01),尤以C纽更为明显(P〈0.01)。【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AF,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有效维持窦性心律,加服参松养心胶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不同状态下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加重就诊的72例COP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诊断分为四组:单纯COPD组、COPD+肺心病代偿期组、COPD+肺心病心力衰竭组和COPD+冠心病心力衰竭组,比较四组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与单纯COPD组比较,其余三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3、9.69、8.45,P均<0.05);与COPD+肺心病代偿期组比较,COPD+肺心病心力衰竭组和COPD+冠心病心力衰竭组的血浆BNP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10、6.09,P均<0.05);COPD+肺心病心力衰竭组和COPD+冠心病心力衰竭组的血浆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BNP水平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动脉收缩压和右心室前后径呈正相关(r分别=0.62、0.76、0.69,P均<0.05),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占预计值%呈负相关(r分别=-0.51、-0.27、-0.28,P均<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肺动脉收缩压对血浆BNP水平的影响最大(b′=0.37,P<0.05)。结论急性加重的COPD患者不同状态下的血浆BNP水平变化不尽相同,血浆BNP水平的测定对于COPD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OPD+肺心病心力衰竭和COPD+冠心病心力衰竭二者的血浆BNP水平的差异可能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陈达  朱杰  王斯闻  贾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312-7314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心肺复苏后大鼠海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窒息法制作大鼠呼吸心跳骤停模型,然后行心肺复苏术(CPR)。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3组:手术对照组(A组)、心肺复苏组(B组)、心肺复苏+EPO(C组)。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复苏后12 h海马神经元凋亡细胞、NGF及BDNF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A组)相比心肺复苏组(B组)大鼠海马神经元NGF、BDNF表达明显降低(P〈0.05),凋亡细胞明显增加(P〈0.01);心肺复苏+EPO(C组)NGF、BDNF表达明显增加,高于B组和A组(P〈0.01),凋亡细胞明显降低(P〈0.05),低于B组。结论 EPO能促进神经元NGF、BDNF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对缺血、缺氧性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