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虹年  刘利 《中国中医急症》2014,(10):1947-1947
目的 观察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脾虚湿困证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脾虚湿困证小儿泄泻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西医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7d后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之85.00(P< 0.05).结论 自拟四味温里散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脾肾阳虚、脾虚湿困型小儿泄泻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李××,女,50岁。素有狂躁抑郁型精神病。间期发作20余年。近期未作。1周前无任何诱因,发生双上肢轻微抖动。1天后下肢也如此发生,并逐渐加重。活动较轻,静则甚,卧床时更甚。被迫昼夜行走,活动肢体。困极于椅上俯睡片刻,但抖动不减。经脑电图、脑血流图、脑超声检查均未见器质性病变,西医诊断为:精神性震颤。经用西药无效,改求中医治疗。查:精神疲惫,面色萎黄,语言低微,受抖动影响,说话时断时续。舌淡苔薄白稍腻。因抖动不能切脉故略之。证属脾虚湿盛,风痰内动。拟健脾燥湿,化痰熄风法。选半夏白术  相似文献   

3.
湿为阴邪,乃六淫之一,有内湿外湿之分。现就湿邪之病机及兼证治疗简述如下: 1 脾虚湿困脾为土脏,恶湿而喜燥。为阴中之阴,当某些原因损及脾阳时,脾的抗湿作用减弱,遂形成脾虚湿困之证。本证主要表现为头身困重,四肢倦怠,纳呆,脘胀,口中粘甜。舌苔厚腻,脉濡。治疗原则:旋运脾阳,芳香化湿。以藿香正气散随症加减。如头重头胀者加用防风、蔓荆子;腹胀者去甘草,加山楂炭、佛手片;纳呆加砂仁、蔻仁、鸡金;便溏加木香、山药、炒扁豆衣;便闭者去桔梗、白芷,加炒枳壳、熟大黄等。2 痰湿互阻本证多因素体湿盛,形质丰腴,偏食晕脂甘厚之味或善饮酒曲。使湿郁中宫,碍及脾之运化。久而酿  相似文献   

4.
李××,男,11岁。1980年10月6日就诊。患儿近两个月来,每夜必尿床,口渴喜饮,神疲纳呆。先后曾服缩泉丸、巩堤丸、补中益气丸等方加减治疗月余无效。诊见: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自,少津,舌边见齿痕,脉濡缓。证属脾虚湿困,气化失司。拟五苓散加味:白术12克、白茯苓12克、猪苓6克、泽泻6克、肉桂3克、益智仁10克。二剂后,遗尿、口渴消失,唯食欲未复,倦怠乏  相似文献   

5.
完带汤方出自《傅青主女科》,原治妇人脾虚带下症,笔者用于脾虚湿浊内盛之多种病证,亦获效验,兹举3例如下。例一:混浊阳萎李××,男,38岁,1989年4月2日诊。患阳萎2年余,经多方治疗,服补肾壮阳之品,如桂附、参茸等药物无数,仍萎而不举,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拟健脾除湿消浊汤辅助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糖脂代谢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8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脾虚湿困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服健脾除湿消浊汤,连续服药12周后评价疗效;治疗前后对脾虚湿困证候主症进行评分,检测血糖(FBG、2 hPG、HbA1...  相似文献   

7.
健脾除湿法治疗脾虚湿困型慢性肝炎615例徐中宏主题词肝炎/中医药疗法,寒湿困脾,健脾,祛湿(中医),慢性病笔者自1987年以来用自拟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脾虚湿困型慢性病毒性肝炎615例,疗效满意,兹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615例中,男355例,女260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健脾利咽汤治疗慢性咽炎脾虚湿困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咽炎脾虚湿困型患者60例,应用随机化方案分为健脾利咽汤治疗组30例和金嗓利咽丸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连续治疗28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28 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脾虚湿困证候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6%,临床治愈5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临床治愈0例,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8例。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健脾利咽汤能有效改善脾虚湿困型慢性咽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候,是治疗脾虚湿困型慢性咽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脾司运化主肌肉与四肢,恶湿,宜升。故脾虚易生湿,湿久易伤脾。况湿为阴邪,阴盛则阳虚,故脾虚湿困之病往往缠绵难愈。徒健脾而湿不去,徒利湿而脾愈虚。唯李东垣先生的升阳益胃汤能使二者兼顾,一箭双雕。本方六君子汤助阳补脾,重用黄芪补气;羌、独、柴胡除湿升阳;苓泽渗湿降浊;芍药敛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总观本方具有升清(上)降浊(下)益胃(中)之功,治疗脾虚湿困应手(氵弥)效。  相似文献   

10.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证,究其病因不外乎脾虚生湿、肾虚失固及湿热内侵等引起带脉失约而致。我在临床将本病分为脾虚湿阻、肾阳不足和湿热蕴结三型,分别采用健脾祛湿、温补肾阳、清泄热毒法,喜用仲景方,获效颇佳。例一:脾虚湿阻洪××,27岁,工人,1979年5月19日初诊。带下量多,色白如涕,历时已久,面色萎黄。四肢无力,胃纳不振,下肢虚浮,苔白腻,脉细。此属脾虚失运,水湿自生,下注带脉。治拟温中健脾,行气化水为主,方取仲景理中汤合五  相似文献   

11.
笔者近年来用文条温和灸的方法,治疗脾虚湿困及肾阳亏虚之带下病,其疗效显著。ZO例患者,年龄25-50岁、病程2月-1年半,带下并兼有脾虚湿困及肾阳亏虚之症。脾虚湿困者取双阳陵泉、双足三里、双归来;肾阳亏虚者取双肾俞、关元、双三阴交。每个穴位灸30分钟,致皮肤潮红,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20例患者连续治疗10次,痊愈17例,好转3例。温和灸治疗带下病的临床观察@李修宁$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南宁,530023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健脾利咽汤治疗脾虚湿困型慢性咽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8例脾虚湿困型慢性咽炎患者,采用健脾利咽汤加减水煎服14 d为1疗程。结果用药2个疗程后有效率为88.46%。结论健脾利咽汤治疗脾虚湿困型咽炎有效,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虚湿困证的效果及对患者脂肪激素与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分析。方法:将10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虚湿困证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二甲双胍或二甲双胍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脂肪激素、胃肠激素及血糖指标均无差异性,P 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瘦素、FPG及HOMA-IR、HbAlc均低于对照组,GIP、GLP-1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虚湿困证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效果满意,对脂肪激素与胃肠激素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患儿采用痛泻要方热奄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平度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8例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患儿作为研究样本,遵从随机化原则分成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44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44例)采用痛泻要方热奄包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中医症状积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疗效高于参照组,中医症状积分小于参照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痛泻要方热奄包用于脾虚湿困型小儿腹泻患儿临床治疗中效果理想,安全可靠,建议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法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脾虚湿困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2例因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脾虚湿困症状的住院患者按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5例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服陈夏六君子汤加减方,对照组67例给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2组疗程均为5天。观察2组患者脾虚湿困症状的改善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脘腹痞胀、口淡纳呆、疲倦困重、便溏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陈夏六君子汤为基本方的健脾化湿法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脾虚湿困证疗效较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房××,女,31岁,工人。1976年6月中旬来诊。自诉:74年3月怀孕。孕后2个月,自觉全身疲乏困怠,食欲欠佳。三个月后妇检,胎不活泼,当即住院观察。住院1个月后检查胎死腹中,即行手术治疗。75年春又怀孕。 2个月后又觉疲乏困倦,饮食减少。当时又入院观察2个月后妇检,胎死腹中,又行手术治疗。76年6月中旬来诊时又怀孕2个月余,自觉疲乏无力,困倦不适,饮食减少,与前两次受孕时情况无异,要求中医治疗。望患者精神倦怠,舌无苔,脉沉细无力略数。辨证:脉沉细无力为气血虚弱;平素胞寒脾虚之象,脉略数为热;脾虚则食难消,所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困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中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影响。方法符合脾虚湿困型FD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设为治疗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设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通过采血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浆MTL、VIP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主要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治疗后、健康对照组分别与治疗组治疗前比较,血中MTL明显增高、VIP明显降低;治疗脾虚湿困型FD患者愈显率(治愈率+显效率)达80.00%,总有效率达90.00%。结论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湿困型FD有明显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提高血浆MTL含量,降低血浆VIP含量,促进胃肠运动。  相似文献   

18.
李××,女,17岁。76年春遍身渐突起赘瘤,从躯干蔓延至四肢。除头面及手足掌外,无处不生。夏秋之际逐渐变大。经中西医诊治未效。望其形体瘦削,面色萎黄,赘生之肉瘤疙瘩大者如奶头,小如豆粒,躯干密集多于四肢。以手扪之,柔软下垂,不痒不痛。疲倦乏力,胸闷气促,腹部微胀。脉象濡弱无力,苔微白腻。此乃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于是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痰湿积聚日久,渗透于皮里膜外,赘生而出。夏秋之际,属长夏湿土司令,脾因湿困而更虚,致使赘瘤变化长大。诊  相似文献   

19.
脾虚湿困和湿困中州是中焦脾土的两种病证。临床上两者都可见头晕沉闷、肢体困倦、脘痞腹胀、食欲不振、便溏、舌苔白腻等湿浊壅盛之证。但两者在病因病机、病性、病势和治疗上都有根本的不同。在病因、病机方面,脾虚湿困者,由于诸种因素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长期低下,摄入的水谷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养荣一身,却内聚为湿。湿为阴邪,易伤阳  相似文献   

20.
戊己饮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腹泻4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拟戊己饮(藿香、茯苓、苡仁、山药等)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腹泻43例,总有效率90.69%。认为病机是脾虚湿困,治疗应以健脾止泻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