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文题释义:机器人辅助:计算机导航和机器人辅助内固定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开展,应用机器人导航辅助微创治疗骨盆、髋臼、脊柱骨折疗效满意,目前尚无应用机器人辅助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研究相关报道。此次研究应用Ti-Robot(第3代TINAVI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定位骨折塌陷位置并规划导航复位路径以微创、精准完成手术。 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Ⅱ型为胫骨平台外侧裂陷骨折,Schatzker Ⅲ型为外侧平台单纯压缩骨折。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共同点是其均存在外侧平台塌陷,其治疗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并复位塌陷关节面并坚强固定,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核心是精准和微创,在复位此类骨折方面优势明显。 背景:精准、微创手术已成为当下外科手术追求的目标,伴随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骨折的精准、微创治疗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经皮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8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采用机器人辅助和传统透视辅助内固定治疗单纯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机器人组22例,传统组26例。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闭合、新鲜胫骨平台骨折。统计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螺钉一次性成功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并在末次随访时记录膝关节活动度,采用Rasmussen影像学及临床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①术前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与传统组相比,机器人组在术中失血、切口长度、透视次数、置入固定螺钉总钻孔次数、平均住院日、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固定螺钉一次置入成功率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2种方式的手术时间相当(P=0.932);③机器人组对比传统组在膝关节活动度及Rasmussen临床功能评分反面亦具有优势(P < 0.05);④另外机器人组术后有更少的并发症;⑤提示机器人辅助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满意,其在微创手术、精准复位、坚强固定、加速术后康复方面存在明显优势。 ORCID: 0000-0003-2656-1001(付雪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膝关节镜联合MIPPO技术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7 月至2020 年7 月期间十堰市太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76 例Schatzker 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膝关节镜联合MIPPO技术微创内固定组(A组)35 例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组(O组)4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膝关节内软组织损伤情况、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Rasmussen 放射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3、6个月时膝关节HSS功能评分及术后12个月时HSS评分优良率,评估两组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手术时间较O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O组,膝关节内软组织损伤者较O组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O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Rasmussen放射评分高于O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3、6个月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较O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膝关节HSS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式治疗Schatzker 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膝关节镜辅助下联合MIPPO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以精准诊断和治疗膝关节内损伤的软组织,具有手术创伤小、视野清晰、骨折复位质量高、骨折愈合快、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快速康复,是治疗Schatzker 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4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27~83岁,平均年龄53.3岁。按Schatzker分型,Ⅱ型34例,Ⅲ型10例。均为外伤后2周内的新鲜骨折。应用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59~107 min(平均手术时间80 min);术中出血量55~185 m L(平均出血量102 m L)。术中透视结合术后复查X射线片可见骨折复位满意,塌陷的关节面可恢复原有高度。44例胫骨平台骨折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按纽约外科特种医院(HSS)评分标准,优良率91%。无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开窗复位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操作简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软组织损伤小,在达到坚强内固定的同时,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治疗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8月至今,汕头大学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治疗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例;其中Ⅱ型骨折4例,Ⅲ型骨折4例.所有患者均应用塌陷骨块顶复器复位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塌陷骨折,经皮微创植入接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组合外固定支架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评价。方法收集了2009年7月~2011年12月我院急诊收治8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完整资料,其中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A组)43例、组合外固定支架术(B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功能等方面各项指标。结果 A组平均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少于B组(P<0.05),而B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低于A组(P<0.05),且B组在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优于A组(<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均取得满意的复位和固定,且并发症少。合理选择患者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能够保证患者关节的稳定性,提高膝关节临床功能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关节镜辅助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 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老年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本院老年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关节镜辅助MIPPO,19例)和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4例),比较两组术后近期疗效、近远期并发症及远期生活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均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减少,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率、延迟愈合、关节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等术后并发症比率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术后Rasmussen功能及放射学评分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MIPPO技术治疗老年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创伤及近、远期并发症有效降低,恢复显著加快,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或切开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胫骨平台骨折的病人按骨折类型分为两组:A组12例为SchatzkerⅠ型、Ⅱ型和Ⅲ型,在关节镜下手术;B组为SchatzkerⅣ型、Ⅴ型和Ⅵ型,共26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结果:随访13~36个月,平均26个月。按Rasmussen评分标准,A组优8例、良4例,B组优9例、良11例、可6例。结论:关节镜下治疗SchatzkerⅠ型、Ⅱ型和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创伤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SchatzkerⅣ型、Ⅴ型和Ⅵ型高能量损伤,既要注意解剖复位,亦要重视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有利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通过使用双反牵引装置,解决了传统手术创伤大、手术疗效不佳等问题,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3D打印技术在辅助术前评估骨折情况以及规划骨折复位内固定方案方面占有优势.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术前规划联合双反牵引装置方法治疗Schatzker分型Ⅴ、Ⅵ型胫骨平台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D打印等技术对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关节面复位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CT数据11例进行胫骨3D打印(3D打印组),并采集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16例进行传统手术(传统组),对比两组关节面复位后的最大阶梯高度、手术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D打印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3±6.8)min,略低于传统组的(121.7±12.8) min (t=2.223,P=0.036);3D打印组平均最大阶梯高度为(2.8±0.4)mm,少于传统组为(3.1±0.5) mm(t=2.123,P=0.044)。 结论 3D打印技术可提高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关节面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PMF-TP)患者6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和内侧组,每组30例。内侧组给予常规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改良组给予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并发症、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等情况。结果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负重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内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伸展活动度明显高于内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内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比较,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正中入路双钢板固定在Schatzker分型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膝前正中入路联合双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行膝内外侧切口联合双钢板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治疗后12个月,以HSS评分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以X线片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近端后角(PPTA)数据。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而观察组的切口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皮肤坏死、切口感染、骨折再塌陷均少于对照组,但骨折愈合延迟较对照组高;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0.00%)稍低于对照组(2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83.33%)优于对照组(60.00%)(=4.022,=0.04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PTA、P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7 d X线片显示,对照组患者双钢板固定在位,骨折复位比较理想;观察组患者的胫骨平台内固定后关节面平整,骨愈合良好。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结论 前正中切口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对于Schatzker分型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有助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SchazkerⅣ、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骨科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对收治的4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双钢板法治疗(改良组),术后随访1年,并与本院骨科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33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普通组,采用普通的双钢板法治疗)的手术、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76.3±23.4 min、术中出血量225.4±81.3 mL,高于普通组患者(P<0.05)。改良组患者的术后负重时间19.8±5.8月,骨折愈合时间3.6±0.8月,均显著的短于普通组患者(P<0.05)。改良组和普通组术后3 d、3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TPA、PA角,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6个月及末次随访,改良组患者的屈曲、伸直均优于普通组患者,但仅屈曲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为优良率95.24%,高于普通组的75.76%(P<0.05)。结论:改良双钢板法治疗Schazker Ⅳ、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较普通单钢板法虽然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但其复位效果更好,术后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均缩短,同时患者可以早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黄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5):2330-2335
背景: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内固定修复方法有很多种,各有优缺点,有研究报道膝关节内固定修复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效果较好,具体此2种骨折修复效果的差异尚不确定。 目的:观察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联合入路双切口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法修复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修复效果。 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骨科共收治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患者67例,其中Schatzker Ⅴ型38例、Schatzker Ⅵ型29例,均采用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联合入路双切口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对两种分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伤口经过积极治疗均愈合。末次随访结果显示,Schatzker Ⅴ型患者的内外翻评分、Rasmussen放射学总评分、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的屈、伸评分、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评分和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显著高于Schatzker Ⅵ型患者(P < 0.05)。两组患者的塌陷、髁部变宽评分、行走能力评分、膝关节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固定后并发症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Schatzker Ⅴ型患者关节面恢复良好,内固定稳定可靠。结果证实,膝关节前外侧和后内侧联合内固定修复SchatzkerⅤ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Schatzker Ⅵ型骨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背景:Schatzker Ⅴ及Ⅵ 型胫骨平台骨折后常伴严重的关节面塌陷、胫骨髁分离、软组织及周围血管损伤。为减少软组织损伤,临床上一般采用有限切开复位、螺钉克氏针内固定外加跨关节外固定架固定的生物学固定方法进行修复,但对关节面复位不够充分。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或后内侧与前外侧联合入路,置入内固定材料钛合金锁定加压钢板治疗Schatzker Ⅴ及Ⅵ 型胫骨平台骨折后的生物相容性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SchatzkerⅤ及Ⅵ 型胫骨平台骨折 50 例,采用膝前后联合入路锁定加钢板固定修复,观察患者的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经钢板置入固定后,50例患者骨折均临床愈合,无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骨折解剖位置平均Rasmussen评分为(14.3±1.9)分,优良率 90%;膝关节功能平均分为(24.3±2.5)分,优良率84%。固定后1年膝关节屈曲100°-130°,平均115°。结果证实,膝前后联合入路钢板置入修复 SchatzkerⅤ及Ⅵ 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修复后骨稳定性好,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好等钢板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价比较天节镜辅助下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手术方法切歼复佗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腔骨平台骨折。方法回顾分析,选择SchatzkerⅠ-Ⅳ型骨折53例病人,术后随访时间6-47月。关节镜辅助手术21例,传统于术3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问、切口大小、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关节镜下手术组平均切口长度5.52(1.38)cm,手术时间平均80.45(36.64)min,术后6月Rasmussen功能评分优良率:95.4%;传统手术组甲均切口长19.97(2.51)cm,手术时问、卜均100.78(42.20)min,术后6月Rasmussen功能评分优良率78.13%。结论关侮镜辅助下于术与传统丁术方法比较,创伤、瘢痕小,复位同定满意,功能恢复快,适用于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半台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反漂浮”体位在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创伤中心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8~70岁,平均38.5岁;SchatzkerⅡ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Ⅵ型7例;累及后柱+外侧柱1例,后柱+内侧柱4例,后柱+内侧柱+外侧柱14例。所有患者在“反漂浮”体位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胫骨平台后柱+内侧柱骨折4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余15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术中骨折端暴露良好。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行患膝X线检查,评估内固定是否失效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测量对比患者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1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结果 19例患者均在“反漂浮”体位下顺利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60~115 min,平均91.6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8 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17~25周,平均19.2周。患者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7.16°±2.24°、后倾角为9.41°±0.85°,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5.98°±3.59°、后倾角为9.55°±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2.01,P值均>0.05)。术后1年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膝功能优9例、良8例、中2例。结论 在“反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术野显露较好,手术安全,内固定稳定有效,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7.
《The Knee》2020,27(3):1093-1100
Aim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a new, closed, arthroscopically-assisted reduction of posterolateral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using a plate pre-contoured over a 3D-model based on a CT-scan of the injured tibial plateau and positioned by using a minimal anterolateral approach.MethodsA five to six centimeter long curvilinear incision was made over the Gerdy's tubercle. After subcutaneous dissection, the fascia was incised, the ileo-tibial band was split, and the dissection was extended posteriorly. The knee was flexed to 90° and the space between the fibular collateral ligament and the posterolateral plateau rim (para-FCL space) was created. A variable-angl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contoured on a 3D-model was inserted flush to the tibial plateau rim. Two cortical screws were placed to ensure support under the area of depression as far posteriorly as possible. Two additional screws were implanted, and a cortical screw was used for the most anterior screw hole. The custom pre-contoured plate based on a person-specific 3D-model, associated with arthroscopy reduction, provides a supporting and containing effect to the posterolateral periarticular fragments and allows a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fixation to be performed. This guarantees a proper reduction and fixation without the described limitations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classic approaches.ConclusionsThis approach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treat fractures of the posterolateral plateau, isolated or associated with medial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as it could improve the outcome in terms of lower associated risks, better reduction and fixation, and faster and improved patient recove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微创脊柱内镜系统辅助下的改良经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急、慢性腰椎间盘损伤性腰椎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实验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接诊的84例腰椎疾病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档案纳入顺序和患者的意愿,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例患者。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微创脊柱内镜系统辅助下的改良TLIF治疗,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开放脊柱内镜系统辅助下的改良TLIF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引流量、术后的下地时间和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同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疼痛的评分和患者椎间植骨的融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所需要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的引流量、术后的下地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1周后,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并且术后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在术后6个月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出现椎间隙感染和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急、慢性腰椎间盘损伤性腰椎疾病的患者,微创脊柱内镜系统辅助下行改良TLIF治疗,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的临床特点,远期可获得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同的临床效果,故微创脊柱内镜系统辅助下的改良TLIF治疗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