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观察测量成人跟骨500例,平均长度为7.495±0.65(5.6~9.15)厘米,其中7.10~8.30厘米者占69.2±2.06%。左右跟骨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跟骨结节是足部承担重力的主要点之一。跟结节内侧突和外侧突之间,88.80%均被 V 形,I 形阳 L 形沟分开。内侧突宽度为外侧突宽度的1.5~3倍者占90.72±1.30%。内侧突的特大宽度,表明人类站立和行走时,跟结节主要承担重力的部份是内侧突。跟骨的肌腱沟比较明显的是跨过载距突的(足母)长屈肌腱和趾长屈肌腱沟。腓骨短肌腱沟的增深,与副腓骨肌滑车的出现密切相关。本文按前、中、后距关节面的存在和融合情况,将跟骨的距关节面分为六型,其中Ⅰ型占53.20±2.23%,而教科书描述的三个独立关节面的“类型”典型即Ⅱ型占40.60±2.20%。第Ⅴ型仅见于中国人。第Ⅵ型则未见到报道。  相似文献   

2.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 :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和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合观察测量结果 ,分析 45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片中的载距突移位情况。结果 :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 (2 3 .6± 3 .0 )mm ,(15 .3± 2 .2 )mm和 (9.5± 1.2 )mm。在 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 ,无一发生载距突移位。在跟骨载距突的周围 ,有牢固的肌腱、韧带和关节囊附着 ,故当跟骨骨折时 ,这些结构可限制载距突移位。结论 :载距突周围的解剖特点决定了载距突在跟骨骨折中不会发生移位 ,故临床上可利用稳定的载距突骨块作为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时的固定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技术,为判断跟骨骨折内固定置钉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5侧成人足踝标本(标本组)行足踝X线摄片、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3D重建,然后行解剖观测;收集2014年7月—2017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成人足踝侧位X线影像资料225例(X线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2例、女93例,年龄18~72(42.6±11.7)岁。借助形态解剖和MSCT 3D图像观察标本载距突形态,分析载距突与内踝、距骨、舟骨解剖关系,研究内踝、距骨、舟骨对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影响。以足底平面为参照面,测量标本的载距突长、宽、高和前倾角;在临床X线图像上测量载距突前倾角,比较各组前倾角差异,分析载距突与轴向投照角之间关系,确定载距突轴向投照角。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标本组5例标本行实验置钉,2017年1—6月对我院10例跟骨骨折患者手术置钉,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法分析置钉效果。结果 标本解剖和MSCT图像观察表明,载距突位于跟骨内侧,高出跟骨前部的上面并向内侧延展,呈后上-前下倾斜,与内踝、距骨、舟骨之间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但在轴线方向,仅有距骨后突与载距突重叠,影响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效果。标本组载距突平均长(24.36±2.25)mm、宽(14.91±1.58)mm和高(11.03±1.24)mm。标本组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解剖测量30.38°±1.21°、MSCT测量30.47°±1.54°和X线测量30.17°±1.44°,X线组男性与女性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30.09°±1.82°和30.52°±1.6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68, P>0.05),表明不同研究方法获得结果一致,确定载距突前倾角约为30°,此角度即为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角。应用轴向X线投照法判断实验和临床载距突置钉情况,成像效果较为满意。结论 载距突轴位X线成像能显示载距突长轴方向的前后位影像,及中距关节面,可用于跟骨骨折内固定术中透视和术后摄片分析螺钉置入效果,为载距突相关临床影像学检查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廖立青  陈尘  武凯  李义凯 《解剖学报》2020,51(4):566-569
目的 探讨载距内侧面的安全置钉区域。方法 在589例成人干燥跟骨骨性标本中,仔细观察载距突的解剖学特点,测量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果 B型关节面最多见,占77.92%,A型关节面次之,占21.73%;载距突内侧面存在两个骨性突起,中距关节面后端尖部和长屈肌腱沟内侧缘前端;载距突内侧面四边形的边长:前边、后边、上边、下边和对角线的长度分别为(8.07±1.33) (3.88~12.31) mm、(10.27±1.57) (5.62~15.91) mm、(14.99±2.33) (5.86~21.87) mm、(15.43±2.16) (9.82~22.70) mm和(15.83±2.94) (3.83~26.59) mm;中距关节面长度为(18.97±2.85)(9.90~25.41) mm 。结论 载距突内侧面的四边形可以作为置钉的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跟骨骨折: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跟骨骨折占所有骨折的2%,其中7%为关节内骨折,目前治疗的金标准仍然是扩大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但是由于其广泛的软组织剥离,增加了皮肤坏死及感染的风险,同时也会引起严重的软组织粘连,影响后期距下关节的活动。为此,越来越多的微创入路及微创技术得到关注,同时如何避免腓骨肌腱及软组织粘连也值得思考。 腓骨肌腱:腓骨长、短肌腱起于腓骨外侧,分别止于内侧楔骨的跖侧及第5跖骨基底,是足部主要的外翻力量,正常足有30°-35°的外翻及30°左右的内翻活动度,其外翻运动主要依赖腓骨短肌腱的收缩与位移。腓骨短肌腱的粘连或断裂都会减小踝关节及足的外翻肌力,由于不能对抗胫后肌腱强大的内翻力量,逐渐就会形成内翻足畸形,严重时也会导致踝关节内翻。 背景: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传统的扩大外侧入路是治疗跟骨骨折的金标准方法,但这种方法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及腓骨肌腱粘连,引起术后后足疼痛。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中保留腓骨肌腱鞘完整对后足活动的影响。 方法:选取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足踝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60例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均采用经典的外侧“L”形切口,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动态牵开腓骨肌腱的方式显露跟骨,试验组采用保留腓骨肌腱鞘完整性静态牵开方式显露跟骨。试验方案于2016-02-18获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伦研批第2016-G026-01号。 结果与结论: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156例,对照组78例,试验组78例。2组患者内固定后第1天的目测类比评分、内固定后第3个月的Bohler角和Gissane角、内固定后第6个月的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接近。试验组患者在内固定后第6个月的内、外翻角度及在内固定后1年足踝临床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时末次随访时试验组患者后足Maryland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有4例发生切口并发症,包括1例切口感染、3例切口坏死;试验组中有2例发生坏死。提示保留腓骨肌腱鞘完整可以显著改善跟骨骨折内固定后后足的活动度,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不会增加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ORCID: 0000-0002-3319-3895(赵永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从跟骨内侧定位、经载距突置入导向针后,由跟骨外侧壁置入载距突螺钉的可行性及精确度,为临床手术方案设计及导向器械的研发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10具20侧成人尸体标本,在跟骨外侧做“L”形延长切口,暴露跟骨外侧结构及距下关节,采用自主研发的“跟骨内侧定位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载距突螺钉置入。首先,从内侧将“定位针”置入距下中关节,将导向器“内侧臂”的“定位孔”套牢定位针,调整“内侧臂”使“导向通道”位于载距突中心,安装“外侧臂”与“手柄”固定。调整“外侧臂”位置,经“导向通道”从内向外穿入跟骨一枚“导向针”,C臂透视提示“导向针”位置理想后,自跟骨外侧壁沿“导向针”用空心钻钻孔,测深后拧入合适的载距突螺钉。最后行CT扫描,利用CT图像评估置入螺钉的精确度。过程中采集相关数据,评估导向器的功能。 结果 肉眼观察标本,所有的导向针位于载距突内,其中65%位于载距突中心,25%偏下方,10%偏后方。在内侧,75%的导向针穿过胫后肌腱,15%位于胫后肌和趾长屈肌腱之间,10%穿经趾长屈肌腱上1/3。在外侧,导向针出针点与跟骰关节的距离为(38.03±5.60)mm,与后关节面的距离为(15.01±3.38)mm,螺钉平均长度为(44.80±3.59)mm。CT扫描图像可见,所有螺钉位于载距突内,有2例穿透上方骨皮质,无螺钉穿出载距突下方、前方及后方骨皮质。 结论 采用跟骨内侧定位法,在自主设计的导向器引导下,可提高载距突螺钉置入的准确性,降低螺钉进入关节、跟骨内侧皮质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从跟骨内侧定位、经载距突置入导向针后,由跟骨外侧壁置入载距突螺钉的可行性及精确度,为临床手术方案设计及导向器械的研发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10具20侧成人尸体标本,在跟骨外侧做“L”形延长切口,暴露跟骨外侧结构及距下关节,采用自主研发的“跟骨内侧定位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载距突螺钉置入。首先,从内侧将“定位针”置入距下中关节,将导向器“内侧臂”的“定位孔”套牢定位针,调整“内侧臂”使“导向通道”位于载距突中心,安装“外侧臂”与“手柄”固定。调整“外侧臂”位置,经“导向通道”从内向外穿入跟骨一枚“导向针”,C臂透视提示“导向针”位置理想后,自跟骨外侧壁沿“导向针”用空心钻钻孔,测深后拧入合适的载距突螺钉。最后行CT扫描,利用CT图像评估置入螺钉的精确度。过程中采集相关数据,评估导向器的功能。 结果 肉眼观察标本,所有的导向针位于载距突内,其中65%位于载距突中心,25%偏下方,10%偏后方。在内侧,75%的导向针穿过胫后肌腱,15%位于胫后肌和趾长屈肌腱之间,10%穿经趾长屈肌腱上1/3。在外侧,导向针出针点与跟骰关节的距离为(38.03±5.60)mm,与后关节面的距离为(15.01±3.38)mm,螺钉平均长度为(44.80±3.59)mm。CT扫描图像可见,所有螺钉位于载距突内,有2例穿透上方骨皮质,无螺钉穿出载距突下方、前方及后方骨皮质。 结论 采用跟骨内侧定位法,在自主设计的导向器引导下,可提高载距突螺钉置入的准确性,降低螺钉进入关节、跟骨内侧皮质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形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异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28例36足,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18~67岁,平均45岁;按Sanders分型:Ⅱ型8足,Ⅲ型19足,Ⅳ型9足;手术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术后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中无重要神经、肌腱损伤,术后随访23例29足,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出现久走后足跟痛2例,距下关节痛1例,踝关节僵硬1例,未发生骨折迟缓愈合、畸形愈合、不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依据Kerr设计的跟骨骨折百分评分系统:优17例,良10例,差2例,极差0例;优良率达93%。结论异形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坚强、利于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的优点,是目前治疗移位形跟骨关节内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1例少见的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探讨距骨后突周围解剖、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25岁男性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及维普数据库中,以“距下关节脱位/subtalar dislocation”和“距骨后突骨折/posterior process fracture of talus”为关键词,检索2017年10月前有关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的相关文献,共纳入6篇6例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的英文文献报道和1篇1例中文文献报道;结合本例诊治过程,总结该损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损伤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本文1例青年男性因车祸伤致右足内翻畸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正侧位X线平片示右距下关节内侧脱位伴后踝游离骨块,急诊行右距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术。急诊术后X线片示距骨外旋,CT平扫示距跟关节间隙增宽、距骨后突骨折、足舟骨撕脱骨折,择期行右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择期手术后距下关节及距骨后突复位良好,随访6个月患者踝关节活动可,未诉疼痛。结合文献报道的7例,共8例距下关节脱位伴距骨后突骨折,男7例、女1例,年龄17~52岁,均表现为伤后足内翻畸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X线示距胫关节稳定,足内翻、距下关节内侧脱位,后踝存在游离骨折块;治疗以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为主要手术方式;距骨后突解剖复位并石膏固定者术后功能恢复好,无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当足遭受跖屈内翻暴力时距下关节可发生内侧脱位,同时距骨后突遭受距跟韧带的牵拉暴力形成撕脱骨折。距下关节脱位合并无移位或移位≤2 mm的距骨后突骨折可保守治疗,合并距骨后突骨折移位>2 mm应手术治疗,有症状的陈旧性骨折可在关节镜下切除骨折块。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现将我在第一军医大学进修期间尸体解剖中遇到一例副趾长屈肌报导如下: 男尸,约16岁。双侧副趾长屈肌均起于腓骨后缘下端(足母)长屈肌下方。双侧均为羽状形肌,均在距跟关节后方移行为圆形肌腱,分别走在左、右踝管内,紧靠骨面,绕过趾长屈肌腱沟至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载距突轴位和正位X线成像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Sanders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2例(92足),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18~71岁,均采用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术中不同的X线透视方法分组:常规组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CT三维重建的载距突,探讨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及特征,为螺钉植入治疗跟骨骨折提供解剖学支持。 方法 2019年3月~2020年3月,经纳入标准排除后,最终共收集336例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成年人跟骨CT三维重建图像,依据载距突冠状位轴线与跟骨轴线的夹角(β)进行分型,研究参数:β、载距突内侧中点与后距关节面内侧中点的距离(AB),载距突内侧中点与后距关节面外侧中点的距离(AC),载距突内侧中点冠状位轴线与跟骨最外侧交点的距离(AD),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内侧突中点的距离(AE),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中点的距离(AF),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外侧突中点的距离(AG),根据分型和男女、左右分别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根据 β,我们将载距突分为3型:Ⅰ型(β<70°,68例,20.24%)、Ⅱ型(70°≤β<80°,153例,45.54%)、Ⅲ型(80°≤β<90°,115例,34.23%)。其中Ⅲ型与其他型别在 β、AB、AF上具有差异(P<0.05),Ⅲ型和Ⅰ型在AE上具有差异(P<0.05)。此外,男性和女性的载距突在AB、AC、AD、AE、AF、AG上均具有差异(P<0.05),左右两侧的载距突在 β、AB上具有差异(P<0.05)。 结论 载距突可以分为3型,以Ⅱ型为主,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时,螺钉植入角度可以尽量在70°~ 80°,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对螺钉植入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2例﹙28足﹚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型10足,Ⅲ型14足,Ⅳ型4足。采用X线片影像和MFS﹙Marylandfootscore﹚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平均时间﹙65±23.6min﹚,随访时间6-19个月,1例切口周围坏死,2例出现关节炎表现。术后10-12周时X线片示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内外翻畸形等,X线片示Bo hler角由术前4.8°±11.4°恢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27.3°±9.7°;跟骨宽度由术前的44.5±4.6mm恢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41.3±3.8mm;跟骨体长度由术前的62.3±8.3mm恢复至术后66.5±7.8mm;跟骨体高度由术前38.3±3.8mm恢复至术后41.2±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时MFS评分优良率为82.1%﹙23/28足﹚。结论恢复跟骨形态同时要注重跟骨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配合坚强固定和早期的功能锻炼,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微创小切口钢板全螺纹松质骨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开始采用微创钢板螺栓加压内固定系统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于2011年2月开始将部分病例采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替代加压螺栓固定,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此组病人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1-65岁,平均41岁;左足16例,右足24例;均为闭合性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9例,车祸伤11例;合并脊柱骨折2例,骨盆骨折1例,同侧股骨骨折2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12例,Ⅲ型24例,Ⅳ型4例。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检查和CT扫描三维重建,以了解跟骨压缩的程度和关节面的完整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3~16月(平均12月)随访。切口均甲级愈合。Boe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分别由术前的6.05°±3.56°、159.27°±10.62°、41.17±2.06mm恢复到术后的31.86°±2.67°、117.24°±8.47°、31.25±1.78mm,3个月后为32.61°±4.56°、119.59°±2.11°、32.12±1.86mm。骨折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切口皮缘坏死和感染、腓骨长短肌肌腱腱鞘炎,未出现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败等情况。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OFAS)评分系统的踝.后足评分为术前20.73±11.92分、术后3天71.38±9.47分、术后3个月72.76±17.62分。结论全螺纹松质骨螺钉替代自断型加压螺栓进行固定,可有效恢复跟骨的宽度,避免了内侧神经血管的损伤,易于取出,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28侧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跟骨外侧扩大L形切口入路,切开复位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定期随访。结果 24例28侧平均随诊15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17侧,良7侧,可4侧,优良率达85.7%。术后跟骨长度、高度、宽度及Bohler角均得到良好的恢复。结论切开复位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着对后足部生物力学及跟骨骨折认识的深入,其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2/2007-10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6例52足,钢板置入前CT三维重建对52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分型。按Sander’s分型,分别对Ⅱ型20足,Ⅲ型16足,Ⅳ型1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撬拨结合钢板内固定、局部植骨治疗。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所有患者无深部骨性感染,2例出现钢板置入处切口愈合不良,4例置入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估效果,优38足,良9足,差3足,优良率90%。提示克氏针撬拨复位并钢板置入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微创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19例患者中Sanders Ⅱ型10例(11足),Ⅲ型7例(7足),Ⅳ型2例(3足)。在C形臂X线机下,应用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测量手术前后B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拍摄X线片明确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患足踝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针道感染和骨折再移位,无螺钉松动、断裂、退出。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6~20个月,平均11.6个月。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术后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跟骨的高度、宽度基本得到恢复,Bhler角由术前8.3°±2.1°恢复至术后26.7°±3.2°,Gissane角由术前159.6°±6.4°恢复至术后132.8°±8.1°;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0~100分,平均90.2分,其中优11足、良7足、可3足,优良率85.7%(18/21)。结论 经皮斯氏针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适用于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手术微创,固定可靠,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是理想的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与解剖角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并探讨手术前后Bohler角(B角)、Gissane角(G角)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8月在本院接受跟骨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者55例65足,其中Sanders Ⅱ型16足、Ⅲ型22足、Ⅳ型27足.随访时间15~68个月,平均(33.9±13.9)个月.对患者疗效进行Kerr评分,分析术前、术后跟骨的B角、G角及其术前后的差值与术后功能评分的关系.结果术后Kerr功能评分平均得分(83.5±12.4)分,优良率86.2%;其中Sanders Ⅱ型平均得分(91.5±9.5)分,优良率100%;Ⅲ型(82.5±14.4)分,优良率81.8%;Ⅳ型(79.5±10.1)分,优良率81.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术后B角及B角手术前后的差值均是术后功能评分的正性决定因素(P均<0.05),术前、术后G角及G角手术前后的差值不是术后功能评分的决定因素(P均>0.05).结论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可早期恢复功能的良好方法.B角可以作为判断治疗跟骨骨折临床疗效的指标,G角对临床疗效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