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清生物标志物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转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了解这些血清生物标志物的种类、作用机制以及与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性,有助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转归预测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2, LCN2)对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minor ischemic stroke, MIS)患者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选择2017年10月9日至2018年8月17日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MIS患者。在患者入院当天应用美国国立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miR-195及miR-599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在发病后14 d或出院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转归情况,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 MAU)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住院治疗的连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次日晨起留取首次尿标本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rine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 UACR),UACR 30~300 mg/g定义为MAU阳性.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价卒中严重程度,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功能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结果 共纳入2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53例(21.72%)MAU阳性,67例(27.50%)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MAU阳性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分、收缩压、空腹血糖、球蛋白、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以及缺血性心脏病构成比显著高于MAU阴性组(P均<0.05).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C反应蛋白、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以及MAU阳性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AU[优势比(odds ratio, OR)1.52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51~1.794;P=0.031]、基线NIHSS评分(OR 1.570,95% CI 1.357~1.808;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MAU发生率较高,MAU阳性可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陷窝蛋白-1与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陷窝是细胞膜表面富含胆固醇的内陷微区,参与多种生理学过程。陷窝蛋白-1是参与构成陷窝的重要膜蛋白,通过与多种信号蛋白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陷窝蛋白-1参与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而且具有调控炎性介质释放和神经保护作用。文章对陷窝蛋白-1与脑血管病关联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及其不同亚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的AIS患者。HT定义为AIS发病后7 d内CT复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ickkopf-1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和转归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江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24 h内入院。END定义为入院后7 d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2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转归并明确其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发病后72 h内就诊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和转归良好组(mRS评分0~2分).采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明确轻型缺血性卒中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53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71例(28.1%)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年龄(=2.037,P=0.043)、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U=4 610.000,P=0.000)、基线mRS评分(U=5 723.000,P=0.000)以及既往缺血性卒中史(x2 =4.950,P=0.026)、有症状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x2=49.037,P=0.000)、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x2=34.359,P=0.000)、早期神经功能恶化(x2=45.804,P=0.000)、并发肺炎(x2=12.121,P=0.000)以及缺血性卒中复发(x2=14.305,P=0.000)的患者比例显著性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4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2 ~1.086;P=0.008]、基线mRS评分较高(OR 2.130,95% CI 1.212~3.743;P=0.009)、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532,95% CI 1.064 ~2.206;P=0.022)、有症状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OR 7.569,95% CI 3.497~ 16.380;P=0.000)、早期神经功能恶化(OR 7.369,95% CI2.648~20.510;P =0.000)和缺血性卒中复发(OR 10.450,95% CI 3.071 ~35.564;P=0.000)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超过1/4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高龄、基线mRS评分较高、基线NIHSS评分较高、有症状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以及缺血性卒中复发是其? 相似文献
11.
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寻找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的相关因素,并对其干预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基质金属蛋白酶-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脑利钠肽、和肽素、血脂、血糖等血液学指标均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浓度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连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根据是否存在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分为HT组和非HT组,对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3例,转归良好组44例,转归不良组59例;TH组23例,非HT组80例.转归良好组年龄[(62.34± 13.41)岁对(68.09±9.74)岁;t=2.521,p=0.013]、基线CysC浓度[(1.008±0.28) mg/L对(1.27±0.86) mg/L;t =2.237,P=0.027]、HT发生率(14%对34.9%;x2=6.016,P=0.014)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0.39±3.11)分对(18±2.65)分;t=13.35,P<0.001]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与转归之间无显著独立相关性(优势比1.783,95%可信区间0.443 ~7.185; P=0.416).非HT组基线CysC浓度[(1.41±0.54)mg/L对(0.96±0.18)mg/L;t =3.941,P=0.001]和NIHSS评分[(15.96±3.7)分对(13.05 ±4.87)分;t=3.017,P=0.004]显著低于HT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CysC浓度>1.03 mg/L(优势比9.050,95%可信区间2.384 ~34.359;P=0.001)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线血浆CysC浓度增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有关,但与转归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风险以及溶栓治疗后3个月时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连续的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其他临床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发病3个月时的转归,mRS评分≤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结果 共纳入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9例,其中男性63例(52.9%),女性56例(47.1%);平均年龄(72.1±10.0)岁;45例(37.81%)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55例(46.2%)转归良好,27例(22.7%)合并HT.与转归不良组相比,转归良好组平均年龄较小(P =0.028),合并缺血性心脏病以及发病至治疗时间>4.5h的患者构成比较低(P均<0.05),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低(P均<0.05),而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比例较高(P=0.019).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缺血性心脏病[优势比(odds ratio,OR)4.57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92~15.014;P=0.012]、治疗前收缩压(OR 1.028,95% CI1.007 ~1.049;P=0.009)、基线NIHSS评分(OR 1.058,95% CI1.002~1.117;P=0.04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tPA静脉溶栓治疗(OR 0.264,95% CI0.102 ~0.683;P=0.006)是转归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HT组基线收缩压、空腹血糖和NIHSS评分以及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史患者构成比均显著性高于非HT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 1.147,95% CI1.068 ~1.231;P<0.001)、基线收缩压(OR 1.951,95% CI1.921~1.982;P=0.002)和血糖水平(OR 1.191,95% CI1.095 ~ 1.294;P<0.001)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溶栓组相比,溶栓组平均年龄较低(P=0.021),基线收缩压、空腹血糖和NIHSS评分以及合并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TIA史以及入院前使用抗高血压药的患者比例较高(P均< 0.05),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比例较低(P=0.035),但转归良好的患者比例更高(P=0.019).结论 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前收缩压和基线NIHSS评分高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转归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基线NIHSS评分、基线收缩压和血糖水平高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无明显溶栓禁忌证,则能从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且不会增高HT风险,但应适当控制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浓度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转归不良组(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以及其他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31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良好组185例,转归不良组126例.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间距)[7(4 ~11)分对3(2 ~4)分;Z=9.858,P=0.001]、既往2型糖尿病(29.4%对14.1%;x2=10.877,P=0.001)和TIA史(27.8%对17.8%;x2=4.335,P=0.037)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转归良好组,而SUA水平[(331.984±118.995) mmol/L对(363.276±100.743) mmol/L;t=2.497,P=0.013]和NIHSS评分<9分的患者构成比(63.5%对96.8%;x2 =59.562,P=0.000)显著性低于转归良好组.SUA较低四分位数组基线NIHSS评分和出院mRS评分更高(P均<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增高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997,95%可信区间0.995 ~0.999;P =0.016).结论 SUA增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OCSP)分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和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按照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 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 PACI)、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 POCI)和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ACI).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价卒中严重程度,≤8分为轻度卒中,>8分为中重度卒中.以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临床转归,转归良好定义为mRS评分0~2分,转归不良定义为mRS评分3~5分、死亡或发生心血管事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OCSP分型与卒中严重程度和转归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76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TACI型46例(6.0%),PACI型281例(36.7%),POCI型229例(29.9%),LACI型209例(27.3%);轻度卒中580例(75.8%),中重度卒中185例(24.2%);失访17例,513例(68.6%)转归良好,235例(31.4%)转归不良.各OCSP分型基线NIHSS评分和转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TACI型基线NIHSS评分最高,转归最差,转归不良的患者比例高达89.1%;LACI型组基线NIHSS评分最低,转归相对较好,转归不良的患者比例为8.9%;PACI型基线NIHSS评分与POCI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转归不良的患者比例则不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CI是中重度卒中(优势比84.881,95%可信区间20.307~354.792;P<0.001)和转归不良(优势比21.472,95%可信区间8.362~55.136;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OCSP分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严重程度和转归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已有认知损害的表现,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兼见多个认知域的损害.认知损害的表现和转归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龄、低教育水平、女性、种族、基因等人口统计学差异;卒中前认知水平;梗死灶的部位、大小、数量、梗死次数等梗死特点;脑血管、非脑血管等血管因素;以及既往史、药物使用史、心理状况、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急性缺血性卒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后期认知恢复和血管性痴呆的二级预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短时血压变异性与近期转归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1日期间收治的急性期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各项血压变异性参数。在患者出院时或住院第14天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评价近期神经功能转归,mRS 评分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血压和短时血压变异指标与近期神经功能转归的相关性。结果总共纳入229例急性期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0.2%的患者近期功能转归不良。近期功能转归不良组平均收缩压[(147.8±19.6)mmHg对(137.7±19.1)mmHg;t=3.868,P<0.001;1 mmHg=0.133 kPa]和平均收缩压实际变异值(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11.7(10.0~14.0)mmHg对10.6(8.2~12.5)mmHg;Z=3.544,P<0.001]显著高于功能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平均收缩压水平增高(每增高10 mmHg:优势比1.189,95%可信区间1.013~1.369;P=0.034)和收缩压实际变异增大(每增加1 m m Hg:优势比1.182,95%可信区间1.046~1.336;P=0.008)与近期功能转归不良相关。结论急性期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时血压变异增大与近期功能转归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