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被定义为一种系统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恶化、骨脆性和骨折易感性增加。 目前有2亿多人患有骨质疏松症,但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均寿命延长,受影响的人数仍在急剧增加,这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开发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药物治疗并不能逆转骨丢失,且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毒副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作用、成骨分化和细胞因子作用在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新方法,不仅能避开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而且能从根本上治疗骨质疏松,具有巨大的潜能和应用价值,但许多问题也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和增殖潜能的干细胞,在体内、外均能分化出神经细胞。近年来,BMSCs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已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机理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减轻肝硬化程度,改善肝功能。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硬化的作用。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门静脉移植组、肝动脉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后4组采用四氯化碳联合乙醇制作肝硬化模型,对照组不进行移植,其余3组分别经门静脉、肝动脉、尾静脉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6。 结果与结论:移植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移植3组大鼠肝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显著升高(P < 0.05),转氨酶、胆红素、凝血时间、Ⅳ型胶原显著降低(P < 0.05),肝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P < 0.05)。门静脉移植组及肝动脉移植组优于尾静脉移植组,前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经门静脉、肝动脉、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减轻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肝功能,但肝动脉及门静脉移植途径优于外周血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以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和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创伤。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为临床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提供了新的途径,并有望成为促进神经损伤再生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脊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多潜能的干细胞,它被移植入脑缺血灶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成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从而发挥着替代受损的神经组织的功能。脑缺血是一种发病急且后果比较严重的疾病,探索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5岁,因被重物压伤背部一小时于2004年3月12日早上9:00入院。当时患者胸8以下完全性瘫痪。检查:生命体症正常。意识清楚。患者胸6椎部后突畸形,胸8以下完全性瘫痪。入院后立即抽取患者的骨髓并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五天后,患者仍为完全性瘫痪,X片显示为胸8爆裂性骨折,核磁共振显示为脊髓完全性断裂。我们积极的完善了手术前的检查并于11天时行前路椎管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手术的同时进行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移植入损伤脊髓处。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其免疫抑制作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大量资料表明,MSC能在同种异基因,甚至异种基因的环境中长期存活,并且保持它的多向分化潜能。这一特性使MSC异体移植预防和治疗免疫性疾病成为可能。因此有必要从问充质干细胞的低免疫原性、灯免疫细胞及补体系统的调节和诱导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等方面探讨BMSC避免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BACKGROUND:As the ability of self-renewal, differentiation and migration into damaged tissue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a variety of diseases.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on osteoarthritis in rats. METHODS:Thirty-six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ransplantation, model or control group. osteoarthritis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transplantation and model groups, followed by tail vein injec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5×107/kg) or the same volume of normal saline, respectively. Ra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ubjected to no treatment. Four weeks after injection, levels of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spleen, interleukin-17,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in serum were detected, and arthritis index and the degree of joint swelling were evaluated as well. RESULTS AND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oth arthritis index and degree of joint swelling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model group (P < 0.05), but these indicators exhibited a remarkable improvement after cell transplantation (P < 0.05). Levels of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spleen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ranked as follows: the transplantation group > the control group > the model group.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17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 serum in the transplant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model group but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Highest level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was obtained in the transplantation group, followed by the control group and model group (P < 0.05). To conclude,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exert therapeutic effects in osteoarthritis rats by immune and cytokine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左侧开胸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2周后取心脏建立Langerndorff模型。将CM-Di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注入主动脉根部,同时收集右心房回流的液体,离心后通过流式细胞仪计数细胞数量。观察是否有细胞经冠状静脉回流及数量比例。并在不同时间测LVSP、LVDP、±dp/dt、心率,评价其安全性。在体实验中取心梗后2周的大鼠,经左心室--主动脉途径将细胞悬液注射到临时阻断的主动脉根部,分别在移植后1及24h和1及4周取材观察细胞在心脏内的位置及细胞的迁移情况。结果 离体实验发现经冠状动脉内注射髓间充质干细胞90%以上的细胞在心肌组织内存留,移植后对LVSP、LVDP、±dp/dt、心率没有明显变化。在体内实验中发现细胞移植后早期大部分细胞分布在心外膜下心肌组织内,在心内膜下组织内较少细胞分布,而且大部分细胞在正常心肌组织内,只有少量在心梗区域。而在细胞移植后1~ 4周存活的细胞多在心肌梗死及交界区组织内,在正常组织内很少有移植细胞存在。结论 经冠状动脉内途径进行细胞移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中胚层来源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项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有证据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入脑后在体内外诸多影响因素作用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成熟的胶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易获得性,多分化潜能等生物特性,使它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显示了巨大的潜在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细胞是指那些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产生至少一种终末分化细胞能力的细胞.干细胞移植可用来治疗的肝脏疾病如急性肝衰竭、遗传性代谢性肝疾病以及终末期肝疾病等,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用于治疗肝脏疾病的干细胞种类、干细胞的示踪以及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干细胞用于治疗肝硬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背景: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具有一定治疗作用,但针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7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按照是否同意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并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12,24周观察肝功指标、症状、体征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并行2组对比。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至治疗后4周部分肝功指标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至治疗后12,24周,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 < 0.05),且在同一时间点2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4,12,24周2组患者Child-Pugh计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同一时间点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在传统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等综合治疗乙肝肝硬化基础上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能更有效地改善肝功和凝血功能,患者症状好转,相对安全,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可行性及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目的:观察经门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细胞移植组经门静脉注射1 mL BrdU标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5×106个),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的PBS;以经门静脉移植1 mL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细胞移植后4周,取大鼠尾静脉血及肝脏组织进行检测。 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后4周,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明显降低,而白蛋白明显升高(P < 0.01);肝细胞炎性坏死、脂肪变及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P < 0.05或P < 0.01)。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均有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定植,但细胞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RT-PCR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移植组大鼠肝组织表达人源性细胞角蛋白18和白蛋白mRNA,而模型组未见。可见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在肝硬化大鼠肝内归巢定植并向肝样细胞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糖尿病肾病所致的终末期肾病已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传统的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已无法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以干细胞为基础的再生医学研究有可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目的:综合分析不同来源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关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胚胎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糖尿病肾病”或Embryonic stem cell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induced poluripotent stem cells;induced multipotent stem cells; diabetic nephropath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26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胚胎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均具有向肾脏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大量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对肾脏损伤和修复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干细胞相关特性的描述和相关机制的研究,干细胞移植有可能为糖尿病肾病提供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脊髓损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早期脊髓损伤患者64例,其中干细胞移植组35例患者通过蛛网膜下隙注射方式行白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同期入院但未行干细胞移植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1、3、6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进行评定.同期随访血常规、凝血机制、生化全项、肿瘤标记物.结果 移植后1个月,两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恢复,且感觉功能恢复更为明显,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3个月,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提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患者感觉功能评分[(131.9±41.6)分]显著提高,与对照组[(108.3±36.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个月,对照组患者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未出现明显提高;蛛网膜下隙移植组患者仍有明显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各项检查结果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 蛛网膜下隙注射途径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脊髓损伤安全,近期疗效确切,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背景:胚胎肝干细胞移植免疫相关研究较少,同基因与异基因胚胎肝干细胞移植对小鼠肝硬化的治疗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同种同基因与同种异基因胚胎肝干细胞移植对小鼠肝硬化的治疗作用,以及治疗过程中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情况。 方法:采用Ⅳ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纯化BALB/c与C57BL/6胚胎肝干细胞。104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4 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肝硬化组、同种同基因移植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石蜡油溶液复制肝硬化模型,16周后分别经其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等量同种同基因胚胎肝干细胞和同种异基因胚胎肝干细胞。在移植4周后比较各组受体小鼠存活情况、肝功能恢复情况、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细胞(CD4+T、CD8+T、NK、NKT)数目及比值、肝脏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同种同基因移植组和同种异基因移植组生存率均为100%,与肝硬化组小鼠存活率6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各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各组免疫学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肝脏组织病理学显示肝组织修复:同种异基因移植组>同种同基因移植组>肝硬化组。因此,经尾静脉移植胚胎肝干细胞能提高肝硬化小鼠的生存率、减轻肝细胞坏死程度;同种同基因与同种异基因胚胎肝干细胞移植未发现免疫排斥,对小鼠肝硬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肌成纤维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有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迁徙至损伤器官参与其纤维化形成过程。因此,本研究拟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1)以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大鼠间充质干细胞株(MSCs)Ap8c3进行标记(Ap8c3-eGFP)。(2)制作胆总管结扎(BDL)及猪血清腹腔注射(IPS)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3)经大鼠尾静脉将Ap8c3-eGFP注入前述动物体内。(4)检测大鼠肝脏、骨髓中eGFP阳性(eGFP+)细胞分布及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情况。结果:(1)静脉注射的Ap8c3-eGFP干细胞最终可出现于发生肝纤维化的大鼠肝脏及骨髓中。(2)大鼠肝脏中的eGFP+细胞同时表达α-SMA,主要分布于肝脏增生纤维束内。(3)迁徙至骨髓的Ap8c3-eGFP细胞可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脊髓损伤(SCI)机制分为初级阶段和次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不可逆转的原发机械性损伤过程,次级阶段是可逆且可控制的继发性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脂质过氧化反应、细胞凋亡等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对SCI进行干预治疗,其治疗机制主要为减轻SCI区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促进轴突再生及髓鞘重新形成。SCI机制的发生是一系列多元化生物化学反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其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机制亦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具体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糖尿病大鼠后能够降低其血糖。 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促进胰岛再生方面的作用与研究现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3年7月至2011年12月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derive mesenchymal stem cell,islet cell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3年7月至2011年12月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岛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5篇。 结果与结论:目前,移植胰岛治疗糖尿病已取得良好疗效,但由于胰岛来源匮乏和异种或异体来源的胰岛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而难以使众多糖尿患者受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方便,容易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若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可望解决胰岛细胞来源和免疫排斥问题。文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了存在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体外扩增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诱导因素诱导下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已成为软骨组织工程理想种子细胞的研究热点。近十几年对于如何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软骨已有不少研究,如诱导因子诱导、基因修饰诱导及与软骨细胞共培养诱导等,都可以将骨髓基质干细胞成功诱导为软骨细胞。就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成软骨的方法进行综述对其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