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评价急性眩晕病例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筛选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20例急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其中A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静滴,B组:山莨菪碱注射液联合血塞通注射液静滴,C组:阿魏酸钠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静滴。连续治疗3~5 d,分析比较三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87.5%,B组为65.0%,C组为47.5%,三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A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A组银杏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眩晕疗效显著,安全,副作用小,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量表法、模糊数学法、数据挖掘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纵向数据分析方法论述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指出:多学科交叉,选择适合中医学的疗效评定方法,将为中医学的国际化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现有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未能充分反映中医诊治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如何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已成为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所采用的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和技术,针对中医临床的特点,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思路,为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模式并进行方法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郭雅雯  王丽  张雯雯  王凌 《河北中医》2023,(9):1571-1574
眩晕是现代医学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年龄和性别不限,患者临床上多表现为头晕、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眩晕给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同样也会阻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发展。中医治疗眩晕历史悠久,有足够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副作用小、方法灵活、因人因证制宜的特点。通过对近几年相关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中医治疗眩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是中医药研究领域内热点及难点问题,但是当前相关研究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中医临床疗效评议研究领域内还存在着不少学术争议。笔者认为在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之前,要对其核心问题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中医临床疗效的概念及其评价。近年来,已有国内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相应成绩,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将为解决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问题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能合理评价中医疗效,掀起了对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研究的高潮。导师张勤修教授认为,应该根据研究者的目的,选择疗效评价的角度,从这个角度对中医疗效做出合理的解释。目前中医疗效评价方法较多,选择疗效评价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强调整体观,不仅仅是针对"病因"治疗,更注重调整和改善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着眼于患病的"人",而非人患的"病",这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和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如何将中医临床疗效体现出来,现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现有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未能充分反映中医诊治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如何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已成为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目前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所采用的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和技术,针对中医临床的特点,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思路,为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医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模式并进行方法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古籍文献研究对古代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认为中医自古就十分重视疗效,涵盖内容丰富,且主要有两种评价疗效的方法。一种是通过治疗前后的证候对比进行评价,另一种为医生根据病机变化判断疗效,是中医所特有的疗效评价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而且这两种评价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经常紧密结合、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变化,国际对中医药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就要证实其自身的疗效。但是目前,中医药疗效缺乏符合中医学科特点的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科研方法学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未予以充分重视,方法学上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真实性所造成的。采用现代临床研究科学方法学进行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是时代对中  相似文献   

11.
眩晕症中医证候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眩晕症的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符合中医头晕诊断标准者,填写中医证候调查表,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中医表征和证型做频数和百分比统计。结果除眩晕(头晕)症状外,出现率较高的症状有心烦易怒、口干口渴、耳鸣、记忆减退、怕冷、恶心呕吐等。出现证型共26种,比例较高的有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痰浊中阻、脾气虚证、肝气郁滞等。结论本组眩晕证候特点与传统中医"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认识基本一致,如何更准确阐明眩晕症证候规律,有待辨证的客观化和样本量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6,(6):516-518
目的 :分析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中医临床特点,为BPPV中医辨证施治及个体化防治提供证据。方法:连续采集2013年12月~2015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BPPV患者92例,回顾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不同病变位置、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根据差异总结老年BPPV的中医临床特点。结果:收集的92例BPPV患者以后半规管病变者数量最多(65例);混合型半规管病变患者中合并冠心病与脑血管病的比例均高于后半规管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后半规管病变组合并冠心病人数比较P=0.008,与后半规管病变组合并脑血管病人数比较P=0.039);中医证型方面,痰湿壅盛证患者最多,阴阳两虚证患者最少;病程方面,阴阳两虚证组患者中病程大于3年者占57.14%,明显高于肝火亢盛与痰湿壅盛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肝火亢盛证组比较P=0.017,与痰湿壅盛证组比较P=0.001)。结论:老年BPPV以痰湿壅盛及阴虚阳亢证为多,并以后半规管病变为主,阴阳两虚证患者病程较长,混合型病变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情况更普遍,说明本病具有早期实邪为主、中期虚实夹杂、晚期脏腑阴阳俱虚、久病多虚多瘀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医内科中眩晕患者病因及诊治情况。方法时间以2018年1—12月为准,回顾江西省吉安县人民医院中医科75例眩晕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引起眩晕的病因,并从中医内科角度分析患者的证型情况。结果75例眩晕患者中60~69岁的发病率最高,20~29岁发病最少;病因分析得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精神障碍性眩晕、脑梗死是导致眩晕的主要原因,而其中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情况最多,脑梗死情况最少。从中医内科角度,眩晕分型中痰湿中阻证型数量高于其他证型(P<0.05)。治疗结果,75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或好转出院。结论眩晕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脑供血不足等疾病有关,从中医角度来看,痰湿中阻证居多,治疗要注重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介绍了比较效益研究(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search,CER)的基本内涵,阐述了CER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基于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OPD研究实践,从COPD有效中药筛选,治疗方案、方法、技术建立,结局评价等方面提出了COPD-CER中医药干预切入点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王冠  冷向阳 《吉林中医药》2020,40(4):554-556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颈性眩晕成为年轻人,尤其是办公室职员的常见疾病,然而,针对其发病机制、有效治疗方法尚无完整统一的研究报道。本文通过对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针对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及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以探讨颈性眩晕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为今后研究方向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阅读整理古代眩晕文献,发现历代医家大多从风、火、痰、郁、虚这5个方面进行论治,概述了古代文献关于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并对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现代文献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现代解剖学原理结合中医学理论,针刺合并中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方法]结合现代解剖原理的针刺配合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50%。两组比较,针药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现代解剖原理的针刺配合健脾和胃化痰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现状,对目前研究中若干观点进行阐述,包括病证结合模式下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框架、证候诊断指标与疗效评价指标差异、中医疗效评价量表、中医PRO量表、中医临床疗效个体化评价方法、中医辨识证候的评价标准等观点。并就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即病证结合研究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途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必须符合辨证诊疗模式、采用量表学方法以建立中医评价量表、应用多学科技术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注意研究过程中若干重要问题的解决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中药成方制剂》)中治疗眩晕中成药的组方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提取《中国药典》和《中药成方制剂》中治疗眩晕的中成药,录入中成药信息,构建数据库,分析中成药治疗眩晕的证候类型、常用药物、组方规律及新方。结果:通过对329种治疗眩晕中成药的分析发现,眩晕主要分为实证型眩晕和虚证型眩晕2种。(1)实证型眩晕共涉及147种中成药,证型以肝阳上亢和瘀血阻络为主,病机包括了风、火、痰和瘀,药物以清热药、活血药和平肝潜阳药为主,药物组合为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白术和天麻、川芎、丹参、葛根相配伍,得出了针对实证病机的5个新方:祛风方、熄风方、泻火方、化痰方和活血方。(2)虚证型眩晕共涉及182种中成药,证型主要是气血两虚和肝肾亏虚,药物以补肾药、补血药和补气药为主,药物组合为熟地黄、山药、茯苓、枸杞子、五味子,人参、麦冬、五味子、茯苓和当归、黄芪、白术、山药相配伍,得出了针对虚证病机的3个新方:补肾方、滋肝肾方和益气血方。结论:眩晕的发生病机多端,包括风火痰瘀虚,治疗中应注重风火痰瘀虚的不同侧重,审证求因,做到虚实兼顾,标本同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