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规律及自主神经机制.方法:通过颈外静脉给药,模拟自主神经效应,使大鼠空肠处于不同运动状态,分为正常组(n=15)、β2受体拮抗剂心得安组(n=15)、β2受体激动剂克伦特罗组(n=15).造模成功后,每组分别电针(3mA 2/15HZ)天枢、曲池、上巨虚及大肠俞.用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RM6240)记录空肠内压变化.结果:天枢、曲池、上巨虚均表现为单向优势效应,且效应量随着机体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大肠俞具有双向效应.结论:说明腧穴的双向调节效应除了与腧穴所在的部位有关外,还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建立将经典的电生理监测与目前比较前沿的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联用的实验方案,评价其在电针效应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性。方法:运用电生理技术观察不同强度的电针刺激郄门穴对心动过缓模型大鼠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的影响;采用Cy7荧光染料标记心得安,裸鼠注射后进行荧光活体成像检测,对其药物分布情况进行实时摄取图像。结果:不同的电针强度对于大鼠心动过缓调节存在效应差异,对HR、LVSP的影响,均为6mA4mA2mA。裸鼠体内活体成像,各器官能呈现比较好的药物浓度代谢规律,随着电针强度的增加,体现出药物排泄加快的趋势。结论:电生理结果与活体成像结果趋于一致,该实验方案对于从不同角度研究针灸的效应机制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状态下电针心包经原穴大陵对心内压的影响,探索针灸的效应特征。方法:通过右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的方法记录左心室内压。以心内压为指标,分别在正常生理、异丙肾上腺素和心得安等状态下观察电针“大陵”对大鼠左心室内压的影响。结果:以针刺的即刻效应来说,对正常大鼠电针大陵可以明显的兴奋心内压;在静脉给予心得安和异丙肾上腺素状态下,电针大陵无明显反应。而从针刺的效应方向上看,正常情况下电针大陵具有兴奋效应;心得安状态下具有抑制效应;异丙肾上腺素状态下效应不定。结论:据腧穴的特异性定向作用,大陵可以兴奋心内压。  相似文献   

4.
电针对实验性胃节律紊乱的调整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君佑  许冠荪 《针刺研究》1990,15(2):150-156
<正> 胃节律紊乱,系胃功能性疾病。它的出现可能是胃肠道疾病的早期表现,也可能是胃肠道以外某些全身性疾病通过神经或体液因素在胃部的反应。据文献报道,用药物引起的胃节律紊乱类似自发性的胃节律紊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D(碧)大鼠胃Cajal间质细胞(ICC)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一次性注射2%链脲佐菌素溶液制备糖尿病模型。灌服200%熟地水煎液复制DGP模型,分组给予相应处理。电子显微镜下观察ICC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电针及吗丁啉均能增加ICC数量,并且修复其受损的超微结构。结论:ICC变性是DGP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电针可以增加ICC的数量及修复ICC的受损结构,进而恢复其功能,从而起到治疗DCP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调整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贾萍  陈日新  刘金香  田宁 《中国针灸》2006,26(11):801-803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红霉素诱导的家兔胃电节律亢进的调整效应,为针灸临床选择合适频率参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40只家兔做耳缘静脉注射红霉素复制胃电节律紊乱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3Hz电针组、20Hz电针组、100Hz电针组,后3组分别用3Hz、20Hz、100Hz3种频率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应用IEGG谱分析仪检测不同时间段的主频功率(PDP)和总功率(PTP)。结果:红霉素可使家兔胃电PDP和PTP明显增高(P<0·001);3种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PDP及PTP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P<0·05),对PDP的影响3种频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PTP的影响20Hz电针疗效明显优于3Hz电针组(P<0·05),但与100Hz电针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3种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有显著的调整作用,可使亢进的胃肠运动降低,而且不同频率电针对胃电的调整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和艾灸左右天枢穴对大鼠胃内压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和温和灸组,每组10只。对电针组大鼠电针左右天枢穴2 min,对艾灸组大鼠艾灸左右天枢穴2 min,用水囊测压技术和多导电生理系统记录干预前1 min、干预2 min期间和干预后1 min大鼠胃窦部的胃内压。结果:与干预前比较,电针或艾灸左右天枢穴均可以抑制胃内压(P<0. 05)。干预0~30 s、30~60 s期间,电针天枢穴抑制胃内压的效应明显强于艾灸天枢穴(P<0. 05)。干预0~30 s、30~60 s期间,电针大鼠左侧天枢穴降低胃内压的效应强于电针大鼠右侧天枢穴(P<0. 05)。艾灸左、右天枢穴对胃内压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电针天枢穴调节胃内压的效应强于艾灸天枢穴,且电针左侧天枢穴可能存在侧向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促生长素及胃促生长素受体(GHS-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大鼠分成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每组20只。用夹尾造模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第3天药物组按2 m L/100 g[含西沙必利0.09 g/(kg·d)]的剂量灌胃,每日1次。电针组针刺大鼠的足三里穴(0.3~0.5寸)和太冲穴(0.1~0.2寸),快速捻转至针下沉涩感后,接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2 Hz、强度2 m A,30 min/次,每日1次。6日为1个疗程,休息1日进入第2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组大鼠小肠墨汁推进率;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胃促生长素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法检测胃、下丘脑和海马组织GHS-R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墨汁推动率、胃组织胃促生长素蛋白表达以及胃、下丘脑和海马组织GHS-R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小肠墨汁推进率、胃组织胃促生长素蛋白表达及胃、下丘脑和海马组织GHS-R mRNA表达升高(P0.01),药物组胃、下丘脑和海马组织GHS-R mRNA表达升高(P0.01)。与药物组比较,电针组胃组织胃促生长素蛋白表达及下丘脑GHS-R mRNA表达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可调控FD大鼠下丘脑、海马组织和胃组织胃促生长素含量和GHS-R mRNA的表达,促进大鼠小肠墨汁推进率。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家兔胃运动、胃电的影响及与中缝大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电针对胃运动,胃电活动的影响及与中缝大核的关系。方法:采用霍尔效应同时描记胃运动与胃电慢波的方法,观察电针对安静清醒状态下家兔胃运动,胃电活动的影响,以及损毁中缝大核,中缝大核注入微量5-羟色胺,赛庚电针对胃运动,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1)电针“足三里”穴对胃运动,胃电慢波呈抑制效应。(2)损毁中缝大核后,电针抑制效应部分减弱。(3)中缝大核微量注入5-羟色胺可增强电针的抑制作用。(4)中缝大核微量注入赛庚啶后电针抑制效应被部分阻断。结论:电针家兔“足三里”穴对胃运动和胃电的抑制效应与中缝大核有关,在此抑制效应中,中缝大核内的5-羟色胺是通过5-HT2受体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的双向调节效应特征.方法 通过在大鼠胃内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观察电针“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对胃运动异常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生理状态及胃运动增强和胃运动抑制的病理状态下,电针“曲池”“上巨虚”均以促进胃运动为主(P<0.05),而电针“天枢”均以抑制胃运动为主(P<0.01),电针“大肠俞”只有在正常及心得安所造成的胃运动兴奋状态下,以抑制胃运动为主(P<0.05),其他状态无明显方向倾向.结论 腹部和四肢单穴对胃运动的调节很可能具有定向效应的特征,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并不一定是同一穴位对不同病理状态下内脏器官的双向调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音乐电针与脉冲电针在行为学和神经电生理学两个方面镇痛作用的对比观察,证实音乐电针镇痛作用的优越性。方法:将大鼠分为脉冲电针组、音乐电针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热甩尾反射和尾核、海马痛兴奋性和痛抑制性神经元细胞放电技术作为检测指标,探讨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对腧穴兴奋性的调节,分析两种电针镇痛作用的效果。结果:音乐电针的镇痛作用明显优于脉冲电针。脉冲电针多次应用后,针刺效应作用出现逐渐减弱现象,表明机体穴位产生了电针耐受作用,而音乐电针则未出现针刺耐受。结论:音乐电针疗法具有克服电针耐受作用,从而能更好地发挥穴位功能。  相似文献   

12.
高频电针刺激对实验性肥胖大鼠脂代谢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对高频电针刺激肥胖大鼠后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的观察,分析针刺对脂代谢的影响。方法:SD大鼠51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3)、模型组(n=19)、针刺组(n=19)。采用高脂饲料、谷氨酸钠造模法建立肥胖大鼠模型。电针"后三里"三阴交"关元"中脘"穴,频率100Hz,电流3~5mA,每日1次,每次10min,共治疗28d。测定各组大鼠体重指数、左肾周脂肪重量和脂肪细胞分布;用酶学终点法测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以磷钨酸-镁沉淀法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聚乙烯硫酸沉淀法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免疫比浊终点法测定血浆脂蛋白脂酶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胰岛素、瘦素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体重指数、左肾周脂肪组织湿重及脂肪细胞面积均明显降低(P<0.01),而脂肪细胞个数增加(P<0.01);血清脂质各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0.05),血浆脂蛋白脂酶活性升高(P<0.01);血清瘦素水平及血清胰岛素水平均降低(P<0.01,0.05)。结论:高频电针刺激对肥胖大鼠脂代谢具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缺血损伤后,经穴皮肤组织中环磷酸鸟苷(cGMP)的特异性变化及电针“内关”对其的干予作用。方法6只雄性Wistar大鼠作为正常组,18只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后,分为模型组、高频组、低频组,高频组和低频组分别予100、2 Hz电针双侧“内关”,针刺时间20 min。治疗完毕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内关”、“天泉”、“外关”及“足三里”等穴区皮肤组织中cGMP的含量。结果心肌缺血模型组的“内关”、“天泉”、“外关”及“足三里”穴区cGMP含量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01);而高频或低频电针“内关”后,上述穴区cGMP含量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01)。结论高频或低频电针“内关”可保护大鼠心肌缺血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脏相关经脉穴区cGMP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电针缓解吗啡戒断大鼠的心动过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吗啡戒断大鼠心动过速模型,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其心率的影响。方法:给大鼠连续注射递增量吗啡8天,造成其对吗啡依赖。停药后18~24h给于强度为1mA,频率为2Hz、15Hz、100Hz的电针刺激,记录清醒状态下吗啡戒断大鼠的心率和血压。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吗啡戒断大鼠心率显著增快(P〈0.01),但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15Hz和100Hz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的心动过速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电针疗法的早期介入对颅脑损伤大鼠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0只。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打击方法对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制造颅脑损伤(TBI)模型。术后给予抗炎抗感染治疗,另外对电针组大鼠进行电针治疗,穴位选取"人中""百会",患侧前肢"曲池""内关",患侧后肢"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连续治疗21 d。所有大鼠于术后1 d起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16 d时开始水迷宫测试,计算各组大鼠水迷宫航行时间(潜伏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造模21 d后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测并计算脑组织损伤体积百分比。结果:电针组较模型组在治疗后4~21 d m NSS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较模型组在水迷宫测试2 d后就显著降低了水迷宫航行时间(潜伏期)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 d后电针组的脑损伤体积百分比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明显修复TBI大鼠的神经功能,更好地改善其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音乐电针和脉冲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和海马神经元及谷氨酸转运体的影响,探讨电针抗抑郁作用的生物学机制,并比较两种电针的疗效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脉冲电针组、音乐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应激刺激结合孤养的方式建立慢性应激抑郁模型。氟西汀组将盐酸氟西汀按照2mg/kg剂量灌胃给药,电针组给予电针"百会""印堂"穴20min,以上治疗均为每天1次,连续21d。通过旷场实验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用尼氏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数量及形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内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s)EAAT 1、EAAT 2mRNA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和垂直运动得分明显降低(P<0.01);氟西汀组、脉冲电针组、音乐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活动度均显著提高(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排列松散、缺失,氟西汀、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均可改善此病理变化。模型组大鼠海马内EAAT 1、EAAT 2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均可显著提高大鼠海马内EAAT 1、EAAT 2mRNA表达量(P<0.01)。结论:氟西汀、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均可改善慢性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内神经元的形态及数量;脉冲电针、音乐电针在上调大鼠海马内EAAT 1、EAAT 2mRNA表达方面明显优于氟西汀;脉冲电针和音乐电针可通过增加海马EAAT 1、EAAT 2mRNA表达,改善谷氨酸再循环,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前体细胞移行及电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电针作用对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移行的影响。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电凝法凝闭大脑中动脉(MCAO)。用Garcia评分、HE染色、免疫荧光等方法观察电针对脑梗死后1周、2周、3周、4周大鼠脑内梗死灶体积,行为学评分及5-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Doublecortin(DCX)阳性细胞数的干预作用,并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电针治疗后前3周梗死体积较脑梗死组缩小(P〈0.05);电针后2d与3d大鼠行为学评分较梗死组高(P〈0.05);MCAO后梗死灶边缘有Brdu阳性细胞和DCX阳性细胞分布。电针组Brdu阳性细胞较脑梗死组明显增加(P〈0.05),电针组DCX阳性细胞数在1周末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0.05)。结论电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小脑梗死体积,并使缺血灶周移行的神经前体细胞增多,可能与其改变脑内微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电针足少阳经穴的抗骨质疏松效应。方法将4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胆经组、非经穴组,后3组行去卵巢造模手术,术后3个月胆经组、非经穴组按不同取穴方案开始电针,假手术组、模型组则不行针刺。干预3个月后,分别检测各组大鼠骨密度、骨组织形态学及骨代谢标志物包括骨形成指标及骨吸收指标等。结果模型组和非经穴组骨密度体重校正值较胆经组、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5)。骨组织HE切片可见胆经组骨微结构较其他组明显改善。骨形成指标显示胆经组大鼠骨重建的成骨活动较其他组更活跃(P<0.05);骨吸收指标亦提示非经穴组、模型组较其他组破骨活动强烈(P<0.05),而胆经组骨吸收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足少阳经穴具有肯定的全身性抗骨质疏松效应,可为《黄帝内经》"少阳主骨"关于体表足少阳及其经穴可自身调节骨强度而治疗骨质疏松相关病症的推断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高康  李飞  张庆萍  翟亮 《辽宁中医杂志》2013,(11):2367-2368
目的:观察电针中冲、涌泉穴对VD大鼠血清、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四血管阻断法制作VD大鼠模型,将V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西药组。采用跳台试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采用ELISA法测定AchE活性。结果:电针组大鼠跳台反应期时间比模型组缩短(P<0.05);电针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清中AchE活性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能改善VD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AchE活性,从而提高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