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SH-SY5Y细胞帕金森病(PD)模型中14-3-3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在建立6-OHDA诱导SH-SY5Y细胞PD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提取6-OHDA实验组和对照组孵育24 h的细胞总蛋白,应用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DIGE)技术获得蛋白点的差异表达信息,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鉴定出差异蛋白质.结果 DIGE分析发现实验组有一个表达明显上调的差异蛋白质点(P<0.05),经质谱分析鉴定确认为14-3-3蛋白.结论 6-OHDA诱导SH-SY5Y细胞的PD模型中14-3-3蛋白表达上调,提示14-3-3蛋白上调可能与PD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功建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的快速有效方法。方法将Wistar大鼠9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80只)及对照组(12只),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实验组在大鼠右侧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注入6-OHDA,经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诱导表现为恒定左侧旋转且旋转圈数210 r/30 min的视为成功PD大鼠模型,对照组则在脑部相应位置注入生理盐水。免疫组化法观察成功模型毁损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数量变化。结果 (1)行为学检测:模型组与对照组手术后分别死亡2只及1只,实验组78只大鼠中36只左侧恒定旋转圈数210 r/30 min,造模成功率为46.2%,并且维持时间长。(2)免疫组化:成功大鼠模型毁损侧黑质区TH阳性的神经元较对侧及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大鼠中脑VTA单点注射6-OHDA制作PD大鼠模型,易于定位,操作简单,动物死亡率低,模型成功率较高,成本较低,是较快建立稳定PD大鼠模型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扬  赵咏梅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2):1568-1570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这种选择性地损伤中脑DA能神经元的机制尚不清楚。大量实验显示PD致病的主要生化过程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近年来,动物模型和PD病人大脑组织学研究显示.凋亡可能是引起黑质DA能神经元死亡和丢失的最终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注射6-羟基多巴(6-OHDA)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方法及其稳定性.方法 利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将6-OHDA 注入大鼠右侧黑质致密部(SNc)及中脑腹侧被盖(VTA),经阿朴吗啡(APO)诱导表现为恒定左侧旋转且旋转圈数大于210 r/30 min,视为成功PD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黑质、纹状体区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数量变化,以及高效液相法检测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结果 ①旋转实验检测:80只大鼠中32只旋转圈数大于210 r/30 min,成功率为40%,并且至少可以维持12 w.②免疫组化结果:大鼠模型毁损侧黑质区和纹状体区TH阳性的神经元较对侧及对照组减少(P<0.01).③高效液相法检测结果:4和12 w模型鼠右侧黑质纹状体中DA 含量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 6-OHDA 毁损法可有效建立模拟人类PD中晚期的大鼠模型,并且至少可以维持12 w,为研究PD治疗提供稳定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6-羟多巴胺诱导帕金森病模型鼠黑质神经细胞凋亡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索帕金森病 ( PD)发病过程中多巴胺能神经元可能的死亡方式。 方法 采用TUNEL法、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6-羟多巴胺 ( 6-OHDA)诱导 PD模型鼠中脑黑质神经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TUNEL法及流式细胞术均观察到 PD模型鼠中脑黑质神经细胞凋亡样改变。在 2周、1个月、3个月模型鼠中 ,TUNEL法显示黑质神经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 48.5± 5.5) %、( 1 1 .0± 3 .0 ) %、( 6.5± 3 .0 ) %,流式细胞术检测亚 G1期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 57.3± 9.7) %、( 1 1 .7±3 .6) %、( 6.5± 1 .7) %,两种方法结果具有一致性。2周模型组与 1个月、3个月模型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0 1 )。 结论  6-OHDA诱导 PD模型鼠中脑黑质神经元存在以细胞凋亡为主的死亡方式 ,细胞凋亡在 PD发病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尼古丁对6-羟基多巴胺(6-OHDA)损伤诱导的纹状体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分别接受尼古丁(0.2 mg/kg或2.0 mg/kg)或生理盐水腹膜腔内注射.注射7 d后,尼古丁高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右侧纹状体内分别接受6-OHDA20 μg注射.免疫组织化学定量分析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和纹状体CD3、CD4、CD8阳性淋巴细胞数.免疫荧光定量分析纹状体小胶质细胞对6-OHDA损伤的反应. 结果 6-OHDA注射4周后,模型对照组注射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细胞为相应对照侧的25.27%;而在尼古丁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注射侧分别为相应对照侧的64.97%和67.24%.各组各时间点6-OHDA注射侧纹状体有明显的T淋巴细胞浸润,其中约80%为CD8阳性T淋巴细胞.尼古丁治疗组浸润的T淋巴细胞数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而CD3和CD4阳性细胞占总T淋巴细胞的比例在各组和各时间点基本一致,尼古丁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纹状体小胶质细胞特异标记物IBA1免疫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尼古丁处理可显著抑制6-OHDA损伤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激活. 结论 尼古丁可抑制6-OHDA损伤诱导的炎症反应.而尼古丁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转Nanog基因对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PD)大鼠A脑内核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OHDA+磷酸盐缓冲液(PBS)组、6-OHDA+PNL组与6-OHDA+Nanog组,各组又分注射后1、14 d亚组。除正常对照组外,采用脑立体定向注射技术,6-OHDA+PBS组注入PBS,6-OHDA+PNL组注入空载体,6-OHDA+Nanog组注入转Nanog基因载体。各组动物注射阿朴吗啡(APO)后观察各时间点大鼠的旋转行为改变;行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数量变化、纹状体NF-κBp65的表达改变;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NF-κBp65表达的定位。结果注射后14 d,6-OHDA+Nanog组大鼠APO诱发的旋转效应明显低于6-OHDA+PNL组与6-OHDA+PBS组(P<0.05);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注射后14 d黑质TH阳性细胞数普遍较注射后1 d减少(P<0.01),但6-OHDA+Nanog组损毁侧黑质存活的TH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6-OHDA+PNL组与6-OHDA+PBS组(P<0.01),且其注射侧纹状体NF-κBp65阳性细胞数低于注射后1 d组(P<0.05)、注射后14 d的6-OHDA+PNL与6-OHDA+PBS组(P<0.05)。除正常对照组外,注射后各组各时程均可见NF-κBp65的阳性表达,并呈现核内转移现象。结论转Nanog基因可抑制6-OHDA诱导的PD大鼠模型脑内NF-κB的活化,同时具有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羊膜上皮细胞(HAEC)对6-羟基多巴胺(6-OHDA)所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检测、AO活体荧光素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观察加入终浓度分别为30、40、50 μmol/L的6-OHDA 24 h后,HAEC培养液上清对6-OHDA所致的P C 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随着6-OHDA浓度的增大,PC12细胞活力逐渐降低,受损伤细胞的数量逐渐增加,终浓度为50 μmol/L的6-OHDA损害组可见细胞凋亡样改变;HAEC培养液上清可明显拮抗6-OHDA的毒性作用,使PC12细胞的存活率增加,受损伤细胞的数量降低.结论 HAEC培养液上清能拮抗6-OHDA所致的PC12 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香椿子多酚(PTSS)通过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调节神经毒素6-羟多巴胺(OHDA)诱导的PC12细胞炎症损伤。方法将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6-OHDA 100μmol/L)、PTSS组(6-OHDA+PTSS 100μmol/L)。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PC12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印迹检测JNK、p-JNK、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表达变化。结果细胞形态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数量多,形态良好。与对照组比较,6-OHDA作用24 h后,模型组PC12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聚集成团。而PTSS作用12 h后,PTSS组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多,形态明显好于模型组。CCK-8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PTSS组细胞活力明显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C12细胞JNK、p-JNK、IL-1β和IL-6的含量均明显提高(P0.05),而PTSS组上述蛋白及因子的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PTSS可通过抑制JNK通路的信号分子及其下游炎症因子对抗6-OHDA诱导的PC12细胞的神经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模型实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大鼠行为学模型的实用性及黑质神经元的凋亡特征。方法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大鼠模型,5周后用自制梯子和跑步机模型测试大鼠行为学指标。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大鼠黑质神经元的形态特征,对比其凋亡情况。结果在梯子实验中,PD模型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行走速度下降,行走时间延长(P〈0.05),行走失误率显著增加(P〈0.01);在跑步机实验中,PD模型大鼠较正常对照组持续爬行时间显著缩短,一定时间内的跌落次数增加(P〈0.01)。组织学观察PD模型大鼠注射药物侧黑质神经元显著减少,凋亡细胞显著增多,胞质染色加深。结论本文造模大鼠在自制梯子和跑步机实验中的行为学改变与黑质神经元凋亡程度相一致,此实验方法可以初步用于PD大鼠模型的鉴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 6 羟多巴胺 (6 OHDA)作用下SD大鼠黑质神经元极早期的凋亡发生率以及相应的时程变化。 方法 使用 6 OHDA立体定向注射于SD大鼠纹状体区 ,分别在 6、12、2 4、4 8、72、96h、1周及 2周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黑质细胞的凋亡 ,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 ,同时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相应时间纹状体区多巴胺能神经纤维的含量的变化。 结果 在6 OHDA作用后 6h即可检测到黑质细胞的凋亡 ,在 4 8h达到高峰 ,凋亡率为 (6 4± 0 2 ) % ,在 2周时为 (1 0± 0 1) %。同时 ,随着黑质细胞的凋亡 ,纹状体区多巴胺能神经纤维的含量逐渐减少 ,2周时减少约 70 %。 结论 进一步证明了黑质细胞凋亡是早期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之一 ,是纹状体区酪氨酸羟化酶 (TH)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曹非  骆芳  段国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4):2369-2371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发病过程中黑质细胞凋亡变化规律,观察相关黑质细胞凋亡基因p53、Bax、热休克蛋白(HSP)的表达。方法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6-羟基多巴胺(6-0HDA)的方法建立大鼠PD模型,采用TUNEL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尼氏染色等方法,选择术后1、7、14、21 d为研究时点,观察大鼠PD模型形成过程中尼氏细胞、黑质细胞凋亡的数量及相关基因变化情况,并检测黑质细胞p53、Bax、HSP表达情况。结果用TUNEL法发现黑质细胞存在细胞凋亡,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点黑质细胞凋亡数逐渐增加,尼氏细胞则逐渐减少,随时间增加而升高,p53和HSP则在1 d为最高,其后很快下降,但都高于对照组(P<0.05),Bax蛋白表达逐渐减少。结论PD发病过程中黑质细胞凋亡参与其中,呈现一定变化规律,并受到p53、Bax和HS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胞二磷胆碱(citicoline,CC)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Fluo3/AM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Ca^2+]i,采用罗丹明123检测线粒体膜电位(△ψm).结果 2、1和0.1 mmol/L浓度的胞二磷胆碱,细胞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0.1 mmol/L组(P<0.05);1、0.1、0.01和0.001 mmol/L胞二磷胆碱能对抗由6-OHDA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细胞活力高于6-OHDA组(P<0.01);胞二磷胆碱能对抗6-OHDA造成的细胞内[Ca^2+]i增高及△ψm的下降(P<0.01);1 mmol/L胞二磷胆碱+6-OHDA组△ψm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胞二磷胆碱通过保护神经元细胞膜,降低细胞内[Ca^2+]i,提高线粒体膜电位,增强细胞活力,发挥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与黑质形态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大鼠行为学及其形态学特点。方法:通过PD大鼠模型,采用行为学观察、TUNEL法、HE染色、Nissl染色、电镜方法,观察模型成功后1d,7d,14dPD大鼠行为,形态学变化,结果:PD大鼠旋转圈数无明显变化,凋亡细胞,尼氏细胞逐渐减少,超微结构损伤逐渐加重,结论:PD大鼠旋转行为变化是有其病理学基础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碘标左旋-2-羟基-6-甲氧基-N-「(1-乙基-2-吡咯烷)甲基」苯酰胺(^131I-IBZM)及4-氨基-N-(1-乙基-2-甲氢吡咯基)甲基-5-碘-2-甲氧基苯甲酰胺(^123I-AIBZM)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术(SPECT)观察一侧帕金森病(PD)猴模型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多巴胺D2受体(D2R)功能变化。探讨^123I-AIBZM SPECTD2R功能显像的临床意义及其可行性。方法 恒河猴M1、M2、M3,其中M1、M2为经右侧颈总动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建立的一侧PD模型猴,M3为正常猴,静脉注射^131I-IBZM或^123I-AIBZM后进行SPECT显像,并进行^131I-IBZM放射自显影观察。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离体尾、壳核及黑质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对大鼠脚桥核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2只,13只大鼠内侧前脑束位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作为模型组,另9只大鼠作为正常组。分别记录分析正常组9只和模型组7只脚桥核神经元信号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同时利用尼氏染色法观察6只帕金森病大鼠脚桥核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脚桥核神经元类型Ⅰ和神经元类型Ⅱ放电频率较正常组显著增加[(12.09±1.62)Hz vs(7.35±0.98)Hz,P0.05;(4.09±0.34)Hz vs(2.87±0.26)Hz,P0.01],放电变得不规则;脚桥核神经元数量减少,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损伤侧脚桥核大型神经元、中型神经元、小型神经元较正常侧分别减少了20.3%,19.4%和20.9%(P0.05)。结论 6-羟基多巴胺损伤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导致了脚桥核内神经元电生理特征和形态学特征的广泛变性及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治法对帕金森病(PD)大鼠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采用经典的6-羟基多巴胺损毁注射法制作PD模型,并应用活血化瘀(代表方桃红四物汤)、涤痰熄风(代表方涤痰汤)、滋阴熄风(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和复合治法(代表方复方地黄方)等不同方剂进行治疗,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作对照。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液ET、6-keto-PGF1α和TXB2的含量。结果模型组TXB2、ET明显升高、6-keto-PGF1α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治疗组E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麻钩藤饮组、复方地黄方组的三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天麻钩藤饮组和复方地黄方组分别与桃红四物汤组比较,TXB2和6-keto-PGF1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天麻钩藤饮组和复方地黄方组分别与涤痰汤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天麻钩藤饮组和复方地黄方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治法均有明显的使PD大鼠血液血管活性物质TXB2、ET和6-keto-PGF1α的部分或全部指标向正常水平恢复的作用,但以天麻钩藤饮为代表的滋阴熄风治法和以复方地黄方为代表的复合治法为好。  相似文献   

18.
多巴胺/乙酰胆碱动态平衡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D)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其发病是多因素导致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DA)神经元变性缺失,引起DA含量降低,造成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临床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等运动症状,因此目前治疗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和改善DA递质功能药物.本文对乙酰胆碱代谢以及DA/乙酰胆碱平衡在PD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平颤汤对帕金森病模型动物行为和脑内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平颤汤对帕金森病模型动物的行为影响和脑内多巴胺含量及其代谢的影响 ,以探讨其治疗帕金森病的机理。方法 :应用 6 - OHDA立体定向损毁大鼠单侧黑质DA神经元诱发动物旋转 ,观察平颤汤能否改变其旋转行为并测定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 ;应用氧化震颤素 ,使小鼠产生震颤行为 ,观察平颤汤能否拮抗其震颤行为 ;应用槟榔碱诱发小鼠震颤行为 ,观察平颤汤组成中白芍、钩藤两组份有无拮抗作用 ,并与安坦作对照。结果 :平颤汤对 6 - OHDA造模的大鼠旋转行为无影响 ,也不能增加其纹状体多巴胺含量 ;平颤汤 144 g/ kg连续灌胃 3d,有较明显的抗震颤作用 ;拆方试验 ,白芍、钩藤两组份未能拮抗槟榔碱引起的小鼠震颤行为。提示 :平颤汤未有兴奋脑内多巴胺受体功能的作用 ,也不能增加神经递质的含量 ;但有一定的对抗震颤作用 ,而其拆方两组份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环境毒素百草枯(PQ)诱发帕金森病(PD)过程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 MMP-9的表达规律.方法 C57BL小鼠按体重10 mg/kg经腹腔注射PQ,分别观察动物行为,高效液相法测定纹状体部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和计数黑质(SN)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免疫组化法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MMP-2、MMP-9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N致密部TH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减少(P<0.01),纹状体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MP-2、 MMP-9的表达增强.结论 大剂量的PQ可使小鼠产生类似于PD的行为和DA能神经元的损害,MMP-2、 MMP-9可能参与了DA能神经元的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